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1

这周有时间看了学校推荐的电影《十月的天空》。《十月的天空》是一个真实的筑梦路程,一九五七年在维吉尼亚州的一个煤矿小镇上,全镇赖以为生的就是挖煤矿,镇上的孩子,往后所从事的工作都被认定是要当矿工,且男主角侯默的父亲身为矿场的负责人,所以他更是认定侯默是做矿工的料。

在那年的十月,苏联成功发射出第一枚人造卫星,煤山镇的居民们也聚集观看那象征科技、如星光般闪耀的奇异光束,还是高中生的侯默也是人群中的一员,他屏气凝神地看着它划过星空,深深被它的震撼力所感动,在十月的天空下,他看见了自己的未来:造火箭!于是他找了3位好友一同研究,但试射火箭不断地失败,且得不到父亲、学校的认同,并深受校长的质疑,甚至有一次他们试射的火箭被误以为是引起大火的主因…但侯默母亲的支持,及有几位矿工工人的协助,以及莱莉老师的鼓励,让这群追寻梦想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从失败中站起来,一直不断研究及改进,终于成功的发射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火箭,赢得了科展冠军以及大学奖学金,最后也得到父亲的认同。

电影叙述的故事是真实的。四个男孩子后来都上了大学,摆脱了祖祖辈辈做矿工的命运。有的人成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了知识分子,而带头的那个男孩子侯默,成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箭设计师。或许,没有这些男孩子,就不会有后来的Apollo登月飞船。在那年的十月,莱莉老师因患癌去世,年仅31岁。

在影片中,我看到了家庭,同学和学校对侯默的影响。尤其莱莉老师对侯默的影响令我感动。学校不仅有其基本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在多方面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其中一种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老师教导学生的方式及学生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片中当火箭男孩改良火箭后,准备在众人面前试射火箭时,其中一个男孩担心火箭发射失灵后大家会成为笑柄,这时莱莉老师给了他们鼓励,她说"侯默,不必向谁证明什么!记住这点,好好地去发射火箭。

莱莉老师为了鼓舞侯默,送给他一本有关火箭设计的书,被校长撞见。透纳校长认为教师是要教育他们,而不是给他们飘渺的梦?可是莱莉老师却回答:"飘渺的梦?你要看着他们这一辈子闻着那些煤渣?

侯默休学去矿场工作,后来听母亲说莱莉老师还在镇上,他去找她。莱莉老师对他说:"我教了一辈子书,我相信你们若能赢得科展得到奖学金,或做有意义的事,我的生命也就有意义!侯默,你知道吗?有时候你不能听别人说的,要倾听你内心的声音。

从这些语言中让我发现,老师对于侯默的爱惜与鼓励,对侯默的影响是最深的。老师总在侯默坚持不下去的时候,适时的拉了侯默一把,让侯默能再度面对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剧中,莱莉老师与学生之间,表现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性的互动历程,她要侯默重视自己的自主看法,不必向别人证明什么,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在影片的最后,侯默面对着躺在病床上的莱莉老师拿出了科展冠军的奖牌,并且告诉莱莉老师,他们四人都拿到了奖学金,火箭小子都要上大学了。莱莉老师对侯默说:"你办到了,我知道你行的。知道吗,从今以后,我每年都要向我的学生夸耀,我教过侯默海堪和火箭小组。也许有一天,他们会受到鼓励,而向你们看齐。

火箭小子们就要上大学了,在上大学前,他们发射了最后一次火箭,莱莉老师注视着火箭喷发的尾气去世了。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我们作为教师要像莱莉老师学习,学习她教导学生的方式,以实际行动来改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方式。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2

十月的天空这部电影讲的是在美国煤林这个地方,全镇赖以为生的就是挖煤矿,镇上的孩子命运中注定长大要当矿工。在1957年的十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在苏联升空了,在人做卫星划过美国的天空的时候,招引来了一大群人观看,而这个电影的主人公候默也是其中一员。当他看到这颗人造卫星划过天际的时候,一个想法从他的脑子里窜了出来:他要造一个火箭,我拿到上大学的奖学金,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说干就干,邀请了自己的三位朋友一起制造,他们先是制造了一个“窜天猴”,并往里面加了许多火药,还自认为可以飞好几英里,结果却是把妈妈新安的篱笆炸出了一个大洞。可他们并不气馁,爸爸不让他们在公司的土地上研制火箭,他们就徒步走到五英里外的一处空地制造;父亲把帮他们焊铁的工人赶去挖矿,候默便自己学习焊接;没有钱买好的钢铁,他们就偷偷摸摸从废弃的铁路上挖出铁轨,拿去卖钱;在建造火箭的路上,他们遇到了种种挫折,比如遭到同学甚至亲人的嘲笑,被警察误认为是他们遗失的火箭引起了森林火灾。可他们不怕困难,坚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最终在全国科技展上获得了金牌,上了大学。

我都喜欢候默对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在他父亲出事故的时候,他顶替父亲下煤矿挖煤,可即使每天到家时已非常累,可他也不放弃研究火箭。最终推导出那场火灾不是由他们的火箭引起的。他这种精神,让他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制造出了火箭。他愿意为自己的理想献出许多,他不贪图小便宜,而努力制造火箭,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后来,火箭小子们有的成了银行家,有的人成了知识分子,而带头的那个男孩子候默,更是成了美国宇航局(NASA)的火箭设计师。这个电影告诉了我,只有理想可不行,要为理想付出努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人被这块绊脚石绊倒,从此永远不愿起来。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3

这是我20xx年看的第一部电影,叫《十月的天空》。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一个叫煤林的小镇,也是一座煤矿。煤矿的负责人是主人公霍默的父亲。他希望霍默长大后也成为一个矿工来接替他的工作。这也是镇上大多数的生活,一代代在这个小镇上做矿工。然而,一颗由苏联发射的卫星让霍默产生了制作小型火箭的想法。

但第一次实验就差点伤到镇上的人。他爸爸本来就不支持他,所以不允许他在公司的地盘里研究火箭。但这还是无法让他死心。他和三个同学一起步行八英里到了一个不属于公司的地方实验。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发射了一枚。不过,好景不长,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警方认为这场大火是由他们的火箭引起的。四个人因为年龄较小没有进监狱,但工具和材料被没收,不能再做火箭了。

不久后,矿上又出了矿难,他的父亲受伤了,不能继续工作挣钱。霍默就只好按捺住火箭的事,退学下矿工作。庆幸的是,过段时间,父亲的伤好了,可以继续工作了。他便重新选择开始火箭研究。

在一度支持他的莱莉老师鼓励下,他开始研究《导弹设计原理》,学习数学,根据书中的射程公式计算,发现他们的火箭根本射不到起火点。霍默和他的朋友在实地测量后,找到了他们的火箭残骸,也找到了引起火灾的元凶--航空照明弹,这不仅证明了他们的清白,也获得了学校的支持。最后他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市里的科学大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他们,并最终在全国大赛上荣获第一名,并通过这个冠军获得了大学奖学金,读了大学。主人公也最终成为了NASA的工程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其他人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受到了内心的渴望和坚持有多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但使自己坚持,还会感动别人,哪怕是反对你的人,最后都来支持你的梦想。

我很幸运,我的爸爸是非常支持我做单片机研究。我渴望制作“坐姿提醒器”,不仅使我无视烫手的痛感和劳累,也无形中带动了许多人来支持我。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电影传达给我们的道理:心里渴望、努力坚持,具有极大的力量。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4

故事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一个叫梅林的小镇。整个镇上的居民都靠着即将枯竭的煤矿生活。

除了少数橄榄球打的好的学生可以拿到奖学金读大学之外,几乎所有的男孩长大后都成了煤矿工人。

高中生侯默是当地煤矿公司主管约翰的儿子。父亲一直希望两个儿子高中毕业之后子承父业,年轻的侯默也并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侯默体育并不好,不像哥哥是个橄榄球好手,因此除了做一名煤矿工人,他没有别的选择。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伴侣号,写下人类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也开启了美苏两国一连串的太空竞赛。

当晚,侯默和镇子里的居民抬头看着天空,等待着伴侣号的到来。

当“伴侣号”以1800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滑过夜空时,小镇的居民惊呆了。

一个梦想往往可以激发另一个梦想。当空地上聚集的人群散去,他却始终盯着已经看不到伴侣号的夜空。侯默第一次感觉到梅林这个小地方真正的与世界接轨了。他发现自己的未来不在黑暗的矿井,而在广阔无垠的天空。

第二天早上,父亲兴奋地与哥哥在饭桌上讨论着橄榄球比赛,荷默却突然说了一句,“我要造一枚火箭”。

听到侯默的话,大家愣住了,三个人面面相觑,不太明白侯默是什么意思。

侯默不顾爸爸的不屑和哥哥的哂笑,认真地说到,“像伴侣号那样,也许上不了外太空,但我会做到的。”

侯默很快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尝试,他将30支冲天炮的火药装进玩具飞机内做成火箭。小伙伴问他,你觉得这个能飞多远?

侯默笑着说,“五公里吧。”

试验结果并没有如料想的那样,火箭不仅没有飞上天,还炸坏了自己家的篱笆。

试验的失败让侯默意识到自己知识的缺位,侯默来到图书馆,寻找着与火箭相关的资料。然而在梅林,人们更在意的是地底下有什么,而不是天上有什么。图书馆里能找到的唯一和火箭扯上关系的一本书,是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

侯默只好找到“nerd”昆汀。昆汀喜欢钻研科学、不善人际,被认为是怪胎而被同学疏远。

在昆汀的帮助下新火箭几乎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准备让火箭上天了。

侯默给他们的火箭取名“海雀1号”。这一次,火箭倒是如愿飞上了天空,却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窜上天的火箭不受控制地在矿区乱飞了过去,砸坏了父亲办公室的玻璃,还差点弄伤了路上的行人。

侯默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来自火箭的制造,而是来自那些认为矿工的儿子应该属于煤矿而不是天空的人。

父亲扔掉了侯默的工具,禁止侯默在矿区的任何地方进行火箭试验。

侯默和他的小伙伴只好将火箭试验的材料搬到矿区外的空地上。在这里,他们搭建了安全屋,建了发射台,甚至还有静止实验支架。

试验进行的不太顺利。

火箭发射还不到1秒钟,就变得不受控制,像漏了气的气球一样到处乱窜。

原来,火箭底部的垫圈承受不了高温,熔化了。

侯默必须想办法搞到钱,去买耐高温的钢材。

为了筹到足够的钱,他们撬下了一大堆废弃的铁轨去卖。

垫圈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接连数次的实验中,火箭在发射几秒钟后就爆炸了。原来侯默使用的一直是固体燃料,通过氯酸钾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作为推进剂,可固体燃料中存在气泡,引发了爆炸。

于是,他们找来了酒精作为液体粘合剂,做成了半固体燃料,放进了燃料舱。这一次,火箭飞上了天空,没有到处乱窜,也没有发生爆炸。

侯默终于取得了成功,他们的事迹甚至登上了报纸。

可是,侯默的成功不仅引来了记者,还引来了警察。原来最近发生了森林火灾,警察在火灾现场发现了一个火箭,他们怀疑是侯默的火箭引发了大火,把他们当做嫌疑人抓了起来。

他没办法再继续自己的火箭实验,只好一把火把他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火箭发射基地烧掉。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侯默为无法继续实验而难过的时候,他的父亲在矿井下出事了。

父亲在矿井中撞裂了头骨,整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

侯默的哥哥刚拿到橄榄球奖学金,要去读大学,侯默只好承担起了照顾整个家庭的重任——下矿井挖煤。

换上工装,侯默抬头看着夜空,伴侣号卫星缓缓滑过。

你就是为煤矿而生的,荷默的父亲这样对他说,这看似鼓励的话语却让侯默沉默了。

煤矿工人?这从来就不是他想要的。他看到的,是煤林的煤矿即将枯竭,无数人因为矿难死去,父亲也因常年的工作而得了肺病,越是了解的多,他便越不想这样过一生。

深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侯默拉开书柜,拿出了那本《导弹设计原理》。

一整夜,他坐在灯下,不停地演算着,他要证明自己并不是森林大火的元凶。他发射过十多枚火箭,其中大部分都被他回收了,只有一枚没找到。找到这枚火箭,就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也就能继续他自己的火箭实验。

在昆汀的帮助下,他们计算出了火箭大致的落点范围,并找到了那枚火箭。

而引起火灾的,其实是附近机场投下的一枚航空用的照明弹。

侯默的火箭模型拿到了全国科学展的最高学术成就奖,掌声响起,那些曾经高不可攀的大学纷纷为他和小伙伴们抛来橄榄枝。

他成功了。他不是那些拿到橄榄球奖学金的幸运儿,可他仍然走出了煤林,为日渐衰败的矿区的孩子们开辟了除了橄榄球、矿工之外的新出路。

最后一次火箭发射,侯默感谢帮助焊接的考斯基,感谢了提供燃料的宝顿,感谢了提供指引的莱蕾老师,最后,他感谢了自己母亲和意外现身发射场的父亲。父亲随着着众人的倒数按下发射按钮,火箭发出巨大的声响,冲往蔚蓝天空,一路升高、升高、再升高,直至没入云端之后。他看了身旁的侯默一眼,眼神充满骄傲和肯定,然后缓缓把手搭在侯默的肩膀上。

电影的主要情节冲突不是发生在男孩和火箭之间,而是在男孩和父亲(或者父亲所代表的矿区内所有传统、守旧的人)。一个肩负起生计、斡旋在邻居与老板之间维持矿场运作的父亲,在儿子看来,一切的辛苦是多么的不值;身为小儿子的侯默似乎总是很难理解为何父亲要把矿场摆在人生的第一位、为何只把眼光放在会打球的哥哥身上、为何不能认同自己在科学上展现的才能与热情。而虽然父亲始终不愿意松口表示对儿子的肯定或认同,但在背后默默地提供协助、对儿子关怀的眼神却不断透过画面呈现出来。

矿坑出事,侯默以为父亲遇难的那种紧张与害怕,以及父亲住院期间侯默为了顶住家计而毅然决定下矿坑去工作的心路历程,也呼应了侯默在后来告诉父亲的那段话:“研究火箭科学的博士或许很伟大没错,但是他并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儿子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是自己的父亲。父亲每次处理事故、救出矿工时,侯默总会骄傲的说,“这是我父亲”。

父亲对儿子总是同时有着期望与骄傲的两种情绪存在。当儿子并不如自己期待时,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以最适当的态度的去面对或处理;而面对儿子在自己的决定下闯出的成绩,虽然骄傲却又不愿意溢于言表,更是许多传统父亲的真实写照。

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因为对自己能力、人生的自信,便要强行安排孩子的人生,以为在自己细致入微的安排下,孩子便能有一个光明、可靠的前程,但他们总是忽略孩子本身人格的独立性。父母的安排对孩子而言,其实也等于否定了孩子的热爱与追求,那对他们同样是一种伤害。

侯默的成功还有一点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老师莱蕾的引导与鼓励。正因为莱蕾告诉侯默拿奖学金不一定要靠橄榄球,科学也可以时,侯默才下定了决心。

校长腾纳先生看到莱蕾送给侯默的《导弹火箭设计原理》时说:“我们该提供教育,而不是白日梦。走运的人能靠橄榄球奖学金改变命运,其余的就留在矿场上班。”而莱蕾说:“你指望我坐看他们一辈子跟煤渣为伍?我就是对不走运的有信心。”无论校长如何保守且不信任学生,莱蕾永远没有偏见地带着无穷的信念,将她的学生推向全新的世界。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大人的眼睛看到更深邃辽阔的世界,看到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让他们相信“别人的人生,不是你的宿命”。

电影的结局温暖动人,它不只激励人心、启发勇气,还富有教育意义,而且很多运镜都非常细腻具有巧思。配乐气势恢弘、旋律悠扬起伏,充满张力与画面感。

最后,以电影海报上的一句话来作结并与各位共勉:

Sometimes, one dream is enough to light up the whole sky.

有时候,一个梦想就足以划亮整片天空。

而在那之前,请不要忘记天空的模样。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5

主人公候默(Homer Hickam)出生于西弗吉尼亚的一个煤林地区,挖煤是当地所有人的生活中心。这里的男孩中学毕业后只有两条路:要么是做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煤矿工,要么获得足球奖学金上大学。候默的父亲约翰(John Hickam)是煤矿公司的一个监工,他很热爱他的职业,甚至希望候默和他的兄弟吉姆来接他的班。 候默不擅长运动,挖煤或许注定是他的归宿,但他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有志于走出煤林。当他看到苏联的人造卫星划过夜空的时候,他有了一个梦想——他要造火箭。他随即召集了三个同学罗埃、和欧德尔,还有“怪人”数学家昆庭组建了一个“火箭男儿帮”。一次次的实验失败并没有让他们退缩,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校领导的不支持、小镇居民的嘲讽,甚至警察的质疑和朵丝的抛弃……但都所有的挫折都没有阻挠他们。几经波折,历尽种种困难和磨难之后,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并在全国科技展上获得了金奖,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十月的天空》让我看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那是梦想的力量,执行的力量,坚持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支持的力量……而这些也是我们创业所需要的力量。

梦想的力量。候默没有健壮的身体,他不擅长体育,并且他父亲也一心想他接他的班人,他的命运似乎注定今后像他父亲一样去挖煤。但候默不甘于平庸和现状,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心想走出煤林。当他看到“史泼尼可”号在夜空中流星般美丽的划过的时候,他有一个让人吃惊的梦想——他要造火箭。是这一个梦想一直支撑着他执着的坚持下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梦想的力量战了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父亲的极力反对、校领导的阻挠、一次次的失败…… 是梦想一直支撑着他们每天步行十多公里的废弃垃圾做的“发射潮,是梦想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后选择了坚持,是梦想让他们在放弃后重新研究。梦想的巨大力量,它会指引着你走向成功。创业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一个梦想,梦想是走向我们成功的开始。卿饶在开学典礼也提到:我们要从今天起立下一个志愿。我们需要一个梦想,立下一个标杆,指引着我们前进。梦想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不管是“世俗”的发财梦,还是一心为人民谋福祉。只有值得你去追求去奋斗,为之而痴狂的东西,一心想实现它,就会驱使着自己不断地为之前进。我们的企业家导师也告诫我们:心要走在脚的前方。这“心”也包括我们的梦想,心在前方,脚在路上,一旦有了梦想,就脚踏实地的去追寻。李新春院长也曾说过:“穷人和富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没有野心”,这“野心”换个说法就是梦想,而且“如果要做梦,不妨把梦做大”。让我们一起“做梦”,一起为各自的梦想而痴狂吧。

执行的力量。光有梦想还不够,梦想不会像花一样时候到了自然会开。没有付出没的梦想那叫白日梦,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只有执行,去追逐才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候默只是在做梦,只是在幻想,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功,就像莉蕾老师说的一样“光靠梦想是走不出煤林德”。看到第一个人造卫星的那个晚上,候默在晚餐时突然说出了他的梦想:他要造火箭。所有人都震惊了。但他并没有因为任何质疑而怀疑自己,而是说干就干,拉了搭档第二天就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火箭,并且以后不管什么困难都执著的走下去。这就是效率,这就是执行力。马云曾说现在的年轻人“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想,这个想法很好,那个项目不错,但到头来什么也没做成。我们事前要三思,但一旦想清楚了就要义无反顾的往前冲。“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们既然选择了黄埔班,留给世界的也只能是背影。

坚持的力量。坚持决定了你能够走多远。梦想就是一个终点,就像马拉松一样,坚持才能到达终点。是坚持成就了候默他们的梦想,各种强大的阻力和不断地失败都没有粉碎候默的梦想,重来没有屈服,一直坚持了下来。我们都知道,只有足够的量的积累,才能带来质的飞跃。真正的成功需要很多的付出,唾手可得的成果那是“彩票”,那玩的是运气。但运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不是每时每刻都有可的,只有执着的付出才是可靠的。行路难,创业之路难过蜀道难!“行百里者半九十”,但多少人选择了半途而废,甚至在九十五里前选择了放弃。我们并不能一开始就能看到曙光,只有经历黑夜才能走向黎明。马云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为什么很多人不能看到后天的太阳?因为他们“死”了,有些死于“他杀”,但有些是“自杀”。“他杀”是弱者死于强者手下,物竞天择没有办法;“自杀”是自己没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无脸面对江东父老,于是自己了解自己。我们的孙中山先生,一次次的尝试,屡屡失败,但他屡败屡战,即使倒下了也是死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此乃真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正如莉蕾老师所说的一样,“有时候,人不应该一味在意别人的看法,必须听听自己的心声”。未来属于偏执狂,为了梦想的太阳,即是“苟延残喘”我们也要挺到底,相信终有一天,阳光会普照大地。

团队的力量。候默的老师莉蕾开始说“那并不合适”候默,因为科学要用数学但他并不喜欢数学。是的,他不是数学天才,但昆庭是,他能完成那复杂的计算。为此,候默即使别人嘲笑都无所谓。他还不擅长收集,但有欧德尔,他知道怎样搞到需要的材料。还有罗埃李他擅长交际,知道如何引诱人们交出他们需要的材料。候默虽然有很多的短板,但他有梦想,有激情,有信心,并能给别人梦想、激情和信心。刘邦治国不如萧何,出谋划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不如韩信,但他依然赢得了天下。这就是团队的力量,结构合理的团队能发挥出巨大的魔力。创业的成功往往需要一个团队一起努力。“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都懂,不可能什么都揽在自己身上。创业尤其需要学会如何整合别人的力量。如果不会利用别人的力量,那永远只能摆地摊,成不了气候。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6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电影,与其它励志类电影类似,主要讲诉的是男主角排除万难,实现梦想的故事。因为是真人真事改编,所以越是让人倾佩。

男主角是一名小镇上的高中生,这个镇主要以采矿为生,他的爸爸是采矿公司的领导,虽然这个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是他特别喜欢这份工作,视它为自己的使命。他工作非常认真,有好几次因为他工作的专业,工人免遭灾难。

男主角遗传了爸爸认真,不屈不饶的个性,虽然他的爸爸一心想让他子承父业,但是他的梦想不是做一名采矿工,而是制造一枚火箭,发射到天空中去。

他们父子俩,一个梦想在地下,一个梦想在天上。

但是制造火箭的过程并不简单,可谓困难重重。小镇上条件有限,他们可利用的资源很少,最要命的是,他爸爸不同意他这么瞎折腾。

迫不得已,他在离镇5公里外寻找到了火箭发射场地,因为他爸不允许他在自己的土地上捣鼓这些;

迫于无奈,他自己学会焊接,因为他爸将曾帮助过他焊接的工人派到地下挖矿;

他挑灯夜战,奋力学习数学,因为火箭制造离不开数学知识。

男主角很努力,眼看火箭发射高度越来越高,离梦想越来越近,一场森林火灾,迫使他们终止了实验,他们将火箭发射看台烧的一干二净。

还好他们没有成年,没有因为火箭发射导致森林火灾而坐牢。

随后发生了一场矿难,一死一伤,因为有他爸在,其后果减轻了不少,不然死伤人数更多,但他父亲眼睛也受伤,只能卧床休息,男主角决定弃学去公司顶替爸爸。

那段时间是他们父子关系最好的时候,因为他工作很卖力,工人都夸他不逊于其父亲,他的爸爸自然也很高兴,以为儿子终于子承父业,满足了他的心愿。

可是他的老师没有放弃,他找到男主角,告诉他,应该听从自己的内心,而不应该盲从其他人的观点,他不应该轻易放弃。

男主角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回来后,他重拾制造火箭的梦想,一头扎进了书本,再也不去公司上班了。

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利用公式计算出,上次他们发射火箭的地点并找到了它,自我澄清了那场大火并不是他们的火箭造成的,而是另一枚军用火箭。

在老师的推荐与鼓励下,男主角重返学校,学校也为他们申请了科学比赛。

他们不负所望,在比赛中获得了国家科学展览一等奖,并获得了大学奖学金,他们都顺利从大学毕业。

电影最后介绍了火箭小子们的成就。

看完此片除了满满的激动以及励志外,还得到三点启发: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7

看完此片除了满满的激动以及励志外,还得到三点启发:

1、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个人从小都有自己的梦想,但是真正做到排除万难,实现梦想的人却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败给了现实、别人的嘲笑、自我怀疑。男主角能够坚持自己的梦想,不顾家人的反对,需要足够的勇气,而实现梦想的路上,勇气是最重要的。

2、遇见恩师,是—件幸运的事

遇见一位恩师是件幸运的事,男主角如果没有遇到支持他的女老师,也许他也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老师就像体育场上的教练,给予鼓励、支持,激发潜能;

老师也像—位指路人,为他人指明方向,为之奋斗。

男主角的成功离不开老师的点拨与坚持。

3、父爱如山,但常“深藏不露”

虽然影片中男主角的父亲反对他捣鼓火箭,阻碍他的梦想,但并不代表他不爱他,虽然他的爱藏的很深,但是从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感受得到:

比如当他父亲看到他的员工在马路边上教训他的继子时,他毫不犹豫下车将他的员工教训了一顿,并恐吓他不许再借着酒气打他的孩子。那一刻,感受到他深深的父爱。

再比如在影片的结尾,当男主角为她的老师发射最后一枚火箭时,他父亲来到了现场,当他看到儿子幸福的笑脸时,他将手搭在了儿子的肩上。

父亲就是这样,虽然他们不善言辞,不喜表达,但那不代表他没有爱。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8

梦想是成功的开始,汗水和努力是成功的阶梯,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动力。

——题记

在这个人与人都迷失目标的时代,只有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才会得到自己的天地,当整个世界都不再同意你的观点,那么就做好你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火箭是他们的梦想,飞翔是他们的希望。生存的世界是如此的渺小,外面的世界如此宽广,他们是跃跃欲试的苍鹰,只有火箭是它冲出煤林的惟一希望。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这个世界是冷漠的,但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总有一种力量在推着你走向前方,力量的源头是家人的呵护,是朋友的鼓舞,是老师的支持,是爱情对你的牵引。

放飞吧,梦想!放飞吧,心灵!放飞吧,自由!带着我的心,带着我,飞翔吧!天空思湛蓝无比,自由式无比寥远,让我飞出去吧!给我自由,让我用梦想的涂鸦写意蓝天的广博!!

天空在呼唤,不放弃!不放弃!坚持住,坚持是最后的机会,胜利是如此地接近我。我仿佛摸到了蓝天——我终于摸到了蓝天!!!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9

这部电影好象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最后字幕打出霍默后来成了宇航局的培训工程师。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但是观看的过程中我哭了三次。让我激动的是那种执着的追求精神,不懈努力换来的成功让人感到一种巨大的宽慰,正是这种宽慰使我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泪水。我并不是爱哭的人,而且也根本没有为哭作好准备,这和一些女性观众在看片前就准备好纸巾是不同的:一部让我准备好去哭的片子我肯定哭不出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这部片子,还在它和足球赛之间换来换去,直到看到发射火箭才安定下来。不过我也不是很理解,心想这些孩子干吗要玩火箭。这是因为当时还不能有完整的概念。后来看到他们进行无数次试验,为了得到一块好钢材去撬废弃的铁轨卖钱,才知道他们不是闹着玩的。从这一刻开始,整部片子的意义就提升了。在细节方面,我感到这部片子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真实,情节既有戏剧性又不夸张。最经典的台词出现在最后一次火箭发射前霍默在矿井前找到父亲的时候,霍默对父亲说自己和他的选择如此相异并不是由于他们不同,而是因为他太像父亲了,那种对自己认定的事情的执着和热爱。这话代表了霍默的成熟,也道出了本片的主旨,可以说在这样的对话之后父亲不去发射场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不仅是对儿子同样也是对自己的肯定。在不利的局面下,我们是否有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勇气,我想,这才是衡量做人成败的标准。生活中的伟大,往往很平凡。我更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件事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现,可以这么清晰,它们可能被日常琐碎的灰尘掩盖着,然而,精神永存。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 篇10

《十月的天空》这部电影,是这几天抽时间看的,总觉得我要为它写点什么。

它几乎是我看过的所有追梦、励志电影里最触动的一部,并不是说它最优秀,而是它的真实,它太像我们自己的人生了。

从懵懂无知的井底之外,渐渐懂得梦想与追求,然后奋力去战斗,遇到挫折和阻挠,后来怀疑甚至放弃,但最终还是凭着强悍的执着证明了自己,冲出生命的局限,为自己创造出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明天。

在一个叫“煤林”的闭塞煤矿小镇,几乎所有的男人都是矿工,男孩们唯一能够走出煤林的出路就是获得足球奖学金,去上大学,而本片的主角Homer,却是一个运动上的菜鸟。

他们从出生就在这个小镇,没看过外面的世界,大部分孩子都认了命,挖矿似乎是他们祖祖辈辈的宿命。

可是主角Homer,一个原本没有追求,整天和小伙伴鬼混的无知少年,却在第一次见过夜空中的苏联卫星Sputnik之后,被震惊的目瞪口呆,并大言不惭的对全家人宣布:我要建造一个火箭。

这种宣言,任何人听来都会觉得是痴人说梦,整个美国都还没人造出进入外层空间的火箭,你一个注定要挖矿的高中生,说出这种话实在可笑。

而他真的去行动了,与两个小伙伴Roy和O'Dell一起用火箭炸毁了妈妈的篱笆,冒着失去朋友的危险向全班公认的畸形Quentin求助,父亲丢了他制作火箭的'材料,他冒雨捡回来,父亲禁止他在煤林造火箭,他就步行到十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发射。

但无论如何,生活在煤林小镇的孩子是没有眼界的,他们只会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理解世界,是Riley老师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心中最初那点发着微光,若隐若现的幻想,慢慢的变大、变真实,直至最后触手可及。

当Roy带着一脸的不屑说:“只有书呆子才参加科学展。”的时候,Riley告诉他:“真可惜你有这样的偏见,科学展获奖者可晋级到国家科学展,全国的大学都抢着提供奖学金。”

这才是真正成熟的永恒的酷呀!

腾纳先生看到Riley送Homer的《导弹火箭设计原理》,对Riley老师说:“我们该提供教育,而不是白日梦。走运的人能靠足球奖学金改变命运,其余的就留在矿场上班。”而Riley说:“你指望我坐看他们一辈子跟煤渣为伍?我就是对不走运的有信心。”

孩子们需要这样的引导,让他们通过大人的眼睛看到更深邃辽阔的世界,看到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让他们相信“别人的人生,不是你的宿命”。

而在追梦的路上,给予最多阻力的,可能恰恰是自己最亲的人。

因为亲近,所以他自以为了解你,Homer的父亲认定Homer天生就是挖矿的料,也因为亲近,他敢于肆无忌惮的表现自己的鄙视、不满,甚至百般阻扰。

Homer的父亲太强势了,对自己的人生和处世哲学也太自信,矿坑的工作证明了他的能力,给了他自信,甚至让他有种自豪感,所以他试图让Homer了解矿坑,像他一样热爱矿坑。但Homer的眼光总是与父亲不同,他看到的,是煤林的煤矿即将枯竭,无数人因为矿难死去,父亲也因常年的工作而得了肺病,越是了解的多,他便越不想这样过一生。

他对父亲说:“矿场是你的生命,不是我的,我要上太空去。”对于儿子的“叛逆”,父亲毫无疑问是失望的,他的拒绝几乎等于否定了父亲的热爱,看不起父亲的人生。

我不能说见过,但是听到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因为对自己能力、人生的自信,便要强行安排孩子的人生,以为在自己细致入微的安排下,孩子便能有一个光明、可靠的前程,但他们总是忽略孩子本身人格的独立性。父母的安排对孩子而言,其实也等于否定了孩子的一切热爱与追求,那对他们同样是巨大的伤害。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一个现成的人生,而是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畏艰难的勇气,在挫折中坚持的毅力,敢于突破人生局限的自信,正直顽强的人格……是能够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的种种优秀品质。

电影最后,Homer对父亲说:“我知道我们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相信我会有一番成就,并不是因为我和你不同,而是因为我和你相同,我和你一样固执,一样强悍,我只祈求我能成为像你这样好的人。”

他没有继承父亲对矿场的热爱,却继承了他的执着、强悍、自信和勇气,是父亲给予他的这些品质,让他最后终于用自己的成就征服了父亲,赢得了父亲信任而自豪的目光。

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四个“火箭小子”后来全部走出煤林,Quentin成为化学工程师,Roy成为汽车代理商和银行家,O'Dell做了牧场主还拥有自己的保险公司,而主角Homer最后成为NASA工程师,为航天任务训练航天员。

人生有多容易改变?就像蝴蝶效应,翅膀的微小振动,便可能形成龙卷风,而四个“火箭小子”后来的人生转变,或许都因为当初Homer对Sputnik多看了一眼。

所以,哪里有什么“宿命”,我们走过的路,才叫命运,而在走过之前,未来永远都是未知,我们依然有数不清的机会去改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