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天宫课堂观后感

篇一:天宫课堂观后感

太空授课的“选题”条件是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必须安全可靠、质量小、体积小、功耗小、对航天员健康无影响、不会污染座舱环境等;当然,也要考虑创意新颖、简单可行、不需要花费航天员很多时间等因素。

“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磁铁实验,但考虑到磁铁可能对航天器内部仪器和设备产生影响,所以这个实验被放弃了。”庞之浩补充道,此外,化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为了安全起见,太空里的化学实验通常在实验柜或者手套柜进行,难以向地面学生呈现,因此挑选物理实验作为太空授课的内容更具安全性和可视化。

为做好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科普教育活动,当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还为此进行了专题准备。

由于天宫一号是精密飞行器,航天员的授课活动必须小心谨慎,既不能动作幅度太大,干扰到正常飞行,还要当心漂浮的实验器材、液滴影响到航天器安全。

作为主讲人的航天员王亚平,在备课时没少下功夫。她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向专业教师虚心请教讲课技巧。指令长聂海胜担任太空课堂的助教,负责配合王亚平管理教具,维护课堂秩序。航天员张晓光几乎是被“捆”在舱壁上听完这堂课的,因为担任摄像师的他,要想在失重环境下保持平衡,必须用束缚带把自己固定在舱壁上,才能在用手持摄像机的情况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拍摄,把太空授课的精彩图像传回地面课堂。

“未来的太空授课将会有更多、更新颖的实验内容和形式。例如天地对比实验,比较蚕或蜘蛛在太空与地面吐丝的区别,观察蝴蝶在太空中如何飞舞等。”庞之浩介绍,我国有关部门也已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太空实验,并定期请专家评审,优秀的实验方案未来有望在中国空间站上实施。

篇二:天宫课堂观后感

著名华罗庚曾言: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科学。世界真奇妙,科学之路漫漫,需要我们人类不断地求索。3月23日,我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的直播,在王亚平、叶光富、翟志刚三位老师的引导下,我也化作“赛先生”,畅游宇宙,探索太空的奥秘。[ www.zUOwEnBa.NeT ]

课堂虽然“严重超时”,但我依然乐在其中,恨不得时间更久一点。老师们做了太空冰雪、液桥演示、水油分离、太空抛物四个实验,准确地演示了失重状态下有意思的物质形态。我对冰雪球这个实验最感兴趣,因为它不光科学性强,“颜值”也强烈地吸引着我!虽然只要把球从水袋里挤出即可,但这个过程真是很不容易呢,处于太空那种特殊状态下,刚挤出来,就会立刻凝固,黏在出口上,出不来,下不去。一旦成功却非常壮观:开始是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慢慢地凝结,内芯呈白,逐渐变成一个雪球,在空中浮着,真神奇!同样的实验,我们在地球上做,万万不会出现同样的状态,这就是太空的奇妙之处吧!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飞天梦。曾几何时,沉迷于科幻故事的我也幻想着自己能太空迈步,做有趣的太空实验,探索神秘的外太空。可是想当宇航员可没那么容易,宇航员不但要具备过人的身体素质,还要付出常人难以付出耐力和超人的意志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航天员们飞离地球整整五个月,在太空持续失重的状态下,对宇航员的身体素质、心里承受能力和知识技能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诸如航天器可能会排放或泄漏有毒和有腐蚀性的气体或液体,对航天员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太空行走时安全带松脱;或者跟其他设备碰撞会造成航天服的损坏……万一出现危险状况,那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而航天员们却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驻扎太空几个月,还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精彩的“太空”小实验,我们坐在家里就可以看到太空的影像,天地一体,共上一堂课,简直太让人兴奋了!

爸爸妈妈跟我说,在他们小时候哪里能想象这样的课堂场景,就是想象作文也完全想不出来,这完全是我们国家科技强大、国力强盛的红利啊!从老师的讲述中,我也了解到我们国家现在之所以站在世界航天科技强国前列,是背后一代又一代无数华夏儿女的自力更生地奋斗和血汗甚至生命地付出。从“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壮烈实践,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炎黄子孙,最终在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东方红太阳升,传遍整个世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天宫课堂的直播中,让我时时刻刻震撼于祖国的强大,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此时此刻我心中默默诵读着那句铿锵誓言:此生不悔入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篇三:天宫课堂观后感

今天,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

《天宫课堂》的主讲堂在北京,另外两个分别设在西藏和新疆。《天宫课堂》为什么名字里有“天宫”两个字呢?当然要在天上了。《天宫课堂》由中国空间站的三位航天员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为什么要在太空中做实验呢?在地球上不可以吗?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同呢?原来啊在太空里会失去重力,在这样微重力空间里可以做地球上不能做的实验。

在这节《天宫课堂》中进行了六个小实验,分别为太空“冰雪实验”,“叶桥板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空间科学设施介绍展示,水油分离实验和天地互动。

我对太空“冰雪实验”尤为感兴趣。航天员王亚平老师和航天员叶光富老师进行了科学实验,首先叶老师往一个透明的饮水袋里装入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而成的溶液。接着,叶老师将它递给了王老师,王老师把饮水袋中的水往绿色Www.0279.NeT外挤,挤进了与袋子连接的吸管里,又从吸管里冒出来,遇到结晶和颗粒形成了一个小“冰球”儿,可“冰球”并未脱落。王老师又进行到第三次实验时,水滴离开了吸管,在空中凝结形成“冰球”,“冰球”飘在空中。王老师伸出手摸了摸“冰球”,发现“冰球”实则为热球。太空中的科学实验太有趣了!

更有趣的实验来了——“液桥板实验”。空间站中王老师又拿出了两个透明的塑料板,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个塑料板的中间,直立起来,让两滴水慢慢靠近,与此同时,在三个讲堂的同学们也动手做实验了。在地球上搭建的液桥板和太空中微重力下搭建的会有什么不同呢?经过对比,太空上拉出的液桥板比地球上长的多。在太空上做实验果然和地球上不相同。

通过这次的“天宫课堂”,我学到了许多科学知识,了解到在太空中做小实验的重要性。我十分喜欢这节“天空课堂”。

篇四:天宫课堂观后感

逐梦九天,万里行舟。星空浩瀚无比,舟车不辞谱新篇。每一个航天人都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们怀揣航天梦,勇攀高峰,用实干和创新实现中国航天梦,在浩瀚的太空中留下中国身影。自03年航天员杨利伟一飞冲天,航天事业就以“霸屏模式”从未离开我们的视线。半个多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如果梦想有颜色,那一定是航天蓝。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问”问天、“天宫”览胜,“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航天浪漫,当神话照进现实,就把情怀撒向宇宙,说给你听。

九霄逐梦再问天,阔步强国新征程。中华民族对无垠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航天征途上每一步创新和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他们带给国人无数欣喜和荣耀;在带给世界无数震撼的同时,更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征程。

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开始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飞行。梦想变为现实,中国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创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离不开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也离不开祖国在背后的强大支持,我们深刻体会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幸福与骄傲。我们不是第一个迈向宇宙的人,但,这片星辰大海,留下过我们无数的第一次。

这是世界上最大、讲台最高的课堂。距离地球300多千米的太空,中国航天员们正在进行太空实验,让6000多万学生和围观直播的亿万观众仿佛置身宇宙。“天宫课堂”让国人亲眼见证中国航天发展的成就、科技自强的成果,也将点燃无数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对激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弘扬科学精神、热爱航天事业具有特殊优势。

“天宫课堂”也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空前的爱国热情。这次太空授课活动,所传递出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科普意义,让我们从中感悟到祖国的强大。“天宫课堂”蕴含着科技自信的“中国密码”——国家强则科技强。科学技术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独立建有空间站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勇于创新,致力于走中国自主研发科技之路,打破技术垄断,展现出中国科技自信的一面,令世界瞩目。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当中华大地的先人们仰望星空,畅想嫦娥飞天、牛郎织女时,何曾想到后辈以勇气与毅力大踏步走向太空。我们相信,在中国积极推动、合作创新开创世界航天新纪元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科技成果将为人类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漫步,从短期停留到中长期驻留……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寸心千古,宇宙里的光年可能是古老中国的一次沧桑巨变,而我们从未停止问天。

泱泱中华少年,吾辈当以航天精神为基,探索浩瀚宇宙,征途星辰大海;探索从未止步,超越永无止境!

篇五:天宫课堂观后感

从嫦娥奔月到万物升天,天地对话,神舟十三再授课。

“如同运动员在起跑线上晚了一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比别人更快的步伐,更快的速度来追赶。”30年前,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上得去,回得来;第二步——出得去,对得准;第三步——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

30年后,这些战略已然实施,又一次坐在书桌前,与天空对话。精彩有趣的实验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你我心中对航天的好奇。

完全失重时,重力并没有消失;地球引力提供了空间站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太空冰雪实验: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液体球,结晶核颗粒打破液体稳定状态迅速结晶,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为“热球”。不禁联想到北京冬奥会,冰天雪地之中,运动员们如烈火般燃烧,奥运精神永盛不熄。液桥演示实验:水在表面张力作用下,将两个塑料连接起来。水油分离实验:快速旋转小瓶,水油在离心作用下实现分层。太空抛物实验:冰墩墩被抛出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让我对经典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有了初步认识与了解。

时至今朝,我们利用空间站特殊环境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高微重力科学实验柜—可支持开展需要更高微重力水平的实验,可对相对论等效原理进行高精度检验。悬浮实验台有内外两层,可通过喷气和磁悬浮控制,可将微重力水平提高;无容器材料实验柜—实验样品可悬浮,与容器表面不接触观看了在其中进行的锆金属熔化与凝固实验,小球深过冷过程中出现“再辉”现象。

小球散发着金色的光芒,如星河般灿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星辰大海,永不止步。正如叶老师说的“勇敢追梦,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穿越星河寻找专属于伟大中国人民的航天浪漫。当神话照进现实,就把情怀撒进宇宙,说给未来听。

篇六:天宫课堂观后感

芳华刹那倾尽,万千记忆舞蹁跹。光风霁月伴我眠,十方花落旖旎无边。今天的“天宫课堂”,让我终生难忘。

2022年3月23日15时3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听到这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各班老师都打开电脑和学生一起观看。“天宫第二课堂”由“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介绍了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太空抛物、水油分离、空间科学设施,深入浅出讲解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最后和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太空“冰雪”实验演示了失重状态下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液桥”演示实验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作用;水油分离实验演示了在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实验分层;太空抛物实验演示了天地之间抛物的区别;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与展示介绍核心舱高微重力,无容器实验机柜,展示本次任务中开展的空间科学实验进展。

在这么多有趣的实验里,我感觉最有趣、最神奇的是太空“冰雪”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王亚平老师做的,做了一个冰球,它非常漂亮,只见王老师将水滴放进水膜中,然后水膜会一点点加厚,继续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冰球。王老师说:液体球结晶外观像“冰球”实际是“热球”,这就是我感兴趣的。

观看此后,我感触颇深,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砺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站起来,并且完全站起来的飞跃!

“只有创造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未来祖国需要我们,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篇七:天宫课堂观后感

太空授课开辟了科技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新方式,这是一次崭新的教育改革,这个改革必然激发出更多社会领域与学生面对的授课方式。比如文学家与学生面对授课,比如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等等。做好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所有领域的责任。这个责任我们都懂,但是都做的远远不够,今天,太空授课迈出了伟大的一步,我坚信,这伟大的一步,必然引领处更多领域的社会授课之步,必然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崭新内容,社会教育的神圣职责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实。

太空授课以一人主讲两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圆满的教学。这是一个创举,这是对课堂一人授课传统的打破,笔者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应该在地面试验推广,一方面,我们的班级人数很多,一人授课,老师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讲课,更加生动,立体,多元,必然给学生打造一个更加充实的学习氛围。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太空授课以身临其境的感悟教学别具一格,教师与知识融为一体,与环境融为一体,教师身临其境的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真正创造了教师,课堂,知识的形象合成的。作为地面授课的课堂,我们应该好好借鉴,要根据现场的环境,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个性融为一体,创造的课堂。只有的课堂才是最美的课堂。

太空授课是高科技的结晶,是教育现代化的硕果,必然对我们教育中国梦有无数的启迪,必然引领教育中国梦更加精彩纷呈。

我期盼我们的教育中国梦里有更多这样的太空授课,有种类丰富的工厂授课,商场授课,军舰授课,飞机授课,等等,教育的中国梦,是教育的立体化,社会化,现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具体落实之梦。

篇八:天宫课堂观后感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2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行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州十三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3名航天员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期望和祝福奔向苍穹,前往浩瀚宇宙中的中国太空之家。

本周三学校组织我们观看由三位宇航员老师给我们主讲《天宫课堂》第二课,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太空和地球不同的地方,也更好地理解了“失重”这一概念。

从神舟五号到神州十三号,从一人一天到三人半年,中国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停止,半个世纪前,一曲《东方红》响彻寰宇。现如今,鲜艳的中国红闪耀太空,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航天梦早已汇入伟大的中国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惊鸿之笔。

荆州这样一座底蕴深厚的城市也在努力,从创文到进行双优化,不可忽视的便是对学生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科普教育兴起能有效激发人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天宫课堂》依托其优越的实验环境,将我们平常难以实现的部分课堂实验成功展现出来,为我们的科普教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为学生的发展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荆州梦志在四方。”正如王亚平出征前所说,只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梦想飞船,就一定能够迎来自己梦想发射时刻,飞向属于你的浩瀚星空。优化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荆州之梦志在四方,不久之后的将来,必会成为一颗明亮而又璀璨的星星,携带永不落幕的荆楚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篇九:天宫课堂观后感

时隔3个月多,随着航天员王亚平阿姨句熟悉的开场白,“天宫课堂”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再度开讲。3月23日,在约45分钟的太空授课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化身“太空教师”给我们上了又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在四季如春的空间站“点水成冰”,变出会发热的“冰球”;冰墩墩在王亚平和叶光富之间翻滚着“走”直线;叶光富变身“人工离心机”,在太空硬是甩出了“水油分离”……一幕幕神奇现象让孩子们睁大了眼睛。

一开场,王亚平阿姨用一颗“冰球”吸引全场目光,过饱和乙酸钠溶液形成球体悬淫在空间站中,被毛杆触碰后瞬间形成结晶,她告诉同学们,“它长得像冰球,其实是热球。”

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阿姨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抛出,它并没有像在地球一样掉落,而是没着直线“飞”了出去。这是空间站微重力环境最直观的体现,生动演示了天地抛物之间的区别。

在地面,水和油会自然分层,油在上水在下,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下,这一现象却大不相同。水油分离实验中,王亚平阿姨手持装有水和油的透明瓶子,摇晃后,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层,而是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将水油分离开来?叶光富叔叔揭晓了答案,他快速旋转瓶子,充当“人工离心机”,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瓶子里的水、油成功实现分层。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宫、“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