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2年全国土地日征文

全国土地日征文(一)

2020年初,一场疫情打破了春节的喧嚣喜庆。既是年关,又是难关。在这场全球性的灾难面前,粮食安全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越南禁止大米出口、哈萨克斯坦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出口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会问:疫情会让中国人没饭吃吗?

答案是否定的,由于我国近些年持续稳定的粮食增产成就、充裕的粮食储备以及国内供应链的畅通,中国没有出现抢购潮。但饶是如此,我们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

经测算,要维护中国农产品总体供需平衡,大概需要38。5亿亩种植面积。而国内种植面积仅有25亿亩,这提供了65%的保障。剩下的35%的耕地缺口要怎么填补呢?这就需要进口。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一大利好就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粮食结构优化。因为地形、地势、土壤、农业技术等原因,我国种植小麦和水稻成本相对低,种植大豆则成本高。因此,我们大量的进口美国廉价大豆,把原先种植大豆的地方用来种植小麦和水稻。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养活14亿中国人的基本盘。( 来源 WwW.ZUOWENba.neT )

小麦水稻玉米这三大主粮,98%是我们自给自足的,而大豆的进口依赖度接近90%。换言之,我国粮食的高自给率是建立在国际粮食优化配置的基础之上的。但万一其他的国家用大豆来钳制我们呢?粮食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豆是家畜饲料的主要原料。如果大豆进口受到限制,最直接的结果是猪肉价格的上涨,而猪肉价格又事关民生,为了平抑肉价,我们只有腾出更多的耕地来种植大豆。可是我国种植大豆并不具备优势,大豆单产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低30%。若要生产出进口的数量,更是把整个东北和华北地区的耕地都用上都不够。如此一来,主粮种植的面积不得不减少,主粮供应就会间接地受到冲击。

若连吃饱饭都成了问题,又何谈发展经济呢?仓廪实乃天下安。对中国这样体量的大国,必须满足自身基本的粮食需求。只有拥有可信的自给能力,进口才是安全的。这个能力就是耕地储备。耕地是粮食孕育的“温床”。呵护耕地资源,全面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和耕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保护美丽中国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是生命的起点,万物的归宿,更是维护粮食安全、使人类免受饥饿煎熬的无上法宝!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守住土地,就有粮仓!

全国土地日征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小麦归仓过端午,又恰逢第31个“全国土地日”。我们重温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的道理,领会土生五谷、藏粮于地的真谛,再合适不过。

俗话说:“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耕地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我国以不到世界8%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资源十分短缺,适宜开垦的后备资源也十分有限,高质量耕地资源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于耕地,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中外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保护好有限的耕地资源,不仅仅是关系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更是关系民族存亡、文明兴衰的重大问题。

“寸土寸金总关国计,一陇一亩承载民生”。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逝世,山河呜咽,举国同悲!袁老倾其一生,为我国粮食安全、世界粮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送别袁隆平,祭奠袁隆平,记住袁隆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是继续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真正实现中国人端牢“中国的碗”!我们要继续传承袁老精神,科学求真,脚踏实地,一如既往敬畏科学,用科技力量支撑“中国的碗”;我们要继续响应国家政策,加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探索占补平衡新机制,用耕地红线筑牢“中国的碗”;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美德,树立居安思危意识,宣传节约粮食理念,用勤俭节约巩固“中国的碗”。我辈应继传星火,不负先贤望白头。对袁隆平先生最好的缅怀,就是中国人端牢“中国的碗”。

值此第31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我呼吁: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土地所赠与的每一寸空间、珍惜土地所生产的每一粒果实,增强耕地忧患意识,树立爱土惜地理念,要相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捍卫自己饭碗的耕地红线守卫者!

全国土地日征文(三)

上海之根,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地处黄浦江上游,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这里文化繁荣,人杰地灵,一方江南的水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松江人,生生不息。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基石,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我生在松江,长在松江,我在家乡的土地上成长,见证了松江的发展和变化。

我有幸进入了松江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征地部门工作,与松江的土地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对土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土地既是一种的具有自然属性的资源,也是具有重要社会属性的资源。土地资源包括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当下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过去的土地结构布局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后备资源少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土地的开发与经营影响深远,因此,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十分关键。作为规划资源人,我们在土地开发利用的同时,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十九大报告为未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讲话内涵,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指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全心全意地贯彻好、落实好。作为征地职能部门,在征收土地时,必须严格遵守珍惜耕地,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国家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土地,依法征地等原则,不断优化土地征收制度,以此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本上的改善。

今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法通过,正式施行。其中第35条明确:永久基本农田经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永久基本农田必须落实到地块,纳入数据库严格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一般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的80%以上,具体比例由国务院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实际情况确定。新的条文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体现了对基本农田严格保护的鲜明态度,也是对全民增强保护耕地意识的呼吁,展现了国家耕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近几年,松江区作为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试点,在土地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上持续摸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土地制度的不断完善,既保护了我们的家乡,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松江的日新月异,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我们规划资源人的坚持不懈,也有全区所有干部群众的辛勤汗水。守护家乡土地不是要一成不变,建设也并不意味着一切另起炉灶,推倒重来。我们必须在严格按照现行土地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守护家乡土地,建设美丽家园,我们与你同行。

全国土地日征文(四)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土一地系民生,节约集约惠万家》。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自古以来,土地就是人民的命脉,早在伏羲远古时代的八卦中,就把天比作父,地比作母,土地崇拜是最普遍的自然崇拜形式之一,几千年来,人们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遵循着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的礼节。浩浩荡荡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传统农业社会里,还是在近代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中,人们对作为安身立命之所的土地,始终抱有感恩和热情。

当今中国,不到世界十分之一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人地矛盾一直十分突出,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的负荷变得越来越沉重。然而,当大地母亲疲态尽显时,我们仍不知道珍惜与节约,破坏土地的事例一桩桩,一件件出现在我们眼前,工厂排放废物污染了土地,耕地面临着水土流失、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再放眼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气势恢宏,绿油油的土地正在在悄无声息的消逝。在严峻的现实面前,节约集约用地成为了我们急需思绿色考的问题。

节约集约用地,正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这不是因迫不得已被资源环境约束而“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高举着节约集约用地大旗,承载着打造中国经济新升级的时代使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梦想。建设“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国土资源是基础载体,节约集约用地首当其冲。要最大限度凝聚起全社会节约集约用地的强大力量,广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共同意识,节约集约用地不只是一句口号,一项政策,更应该深深融入我们的行动当中。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陇一亩涉及民生。土地的利用与管理深刻的维系着国之命脉,民之根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而中国梦不仅是一代人的梦,更是是中华民族子孙后代永远昌盛繁荣的梦,“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浪费宝贵的土地,节约集约才能真正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携起手来,珍爱我们生活的这片热土,牢牢守住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安邦立国的根基,共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