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影片柳青观后感

篇一:影片柳青观后感

大家看得很投入

除了电影里的声音

没有别的声音,银幕上

一幅浓郁的关中风俗画卷

阵阵亲切的乡土气息

一个把自己融进那片土壤的人

做着一件事,种庄稼

恍惚中,渐渐穿越到

充满美感和象征意味的画面

来到你的身边

与你一起怅然,一起选择

选择与你眼前的苦难并肩

你是树,一棵

深深扎根泥土的大树

你一直在生长,还有

你的思考,它和根一样

在泥土里生长

你怀揣着炽热深情

抛弃舒适时尚、高官厚禄

携一家老小

融入皇甫百姓当中

破庙里,扎根十四年

一双老布鞋

一件破棉袄

一头剃掉时尚的光头

穿梭在田间滩头

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

一部史诗巨著

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献智献策,奔走呼号

呕心沥血担当使命

捐巨额稿费,帮老百姓搞建满分设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你蹲牛棚挨批斗

不屈不挠,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

瘦削的身体

撑起挺直的脊梁

你是灯塔,一座

为后来者指引方向的灯塔

你说:要先写作,就先生活

要塑造英雄人物

就要先塑造自己

你说:路遥,接着来

这一句话,完成了

文学陕军精神谱系的传承

你是作家,一个

深深扎根于人民的人民作家

你的胸中有大义

笔下有乾坤

你用手中的笔

心中的爱,书写出

对百姓生活的探讨思索

你铁肩担道仗义执言,展现出

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

你是一条汉子

一个纯粹的人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你的风骨,你的精神

是我们丰厚的精神瑰宝

电影已经结束

思绪却久久无法平静

看不懂的人在笑

看懂的人在哭

真正经历过的人

湿了眼眶还在笑

篇二:影片柳青观后感

路遥的《人生》卷首语写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大学时看《人生》的时候只沉寂于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对卷首语柳青的名言却选择了忽略。

19年开始,因为接触了唐村和柳青故居的讲解工作,慢慢的对柳青产生了兴趣。20年疫情隔离在家的时候,想起了还买过一本《创业史》,闲着也是闲着,索性拿出来读。万万没想到这一读便放不下来了,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柳青的种子。

所以在看《柳青》电影的时候,我异常的兴奋,每一个出场的人物我都可以对照小说找出原型。尤其是那段写作“难产”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同样的对自己文字不满意,柳青烧书稿、我删文档;柳青坚持、我放弃……当放映结束时、我满脑子都是都是习主席多次强调的:“要学柳青,接地气。柳青跟老百姓融入一起、打成一片,中央的文件下来了,柳青作为一个基层干部,他能知道房东老大娘是哭还是笑。”

这就是伟大精神的感染力。他对于文学固执的精神信念、他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工作方式,永远不过时。骄傲的是,作为天朗人我们正在沿着柳青的脚印,做着和他当时相似的事情。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1952年柳青到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并完成了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的经典的史诗之作《创业史》。

如今,我们天朗人在柳青先生曾经生活了14的这片热土上,以产业兴旺为核心,加快构建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践行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打造了柳青在皇甫的陈列室,收集了柳青的生平事迹、作品物件等,修复了柳青先生的故居、村里的新华书店,建设柳青文学纪念馆、柳青公园、柳青剧院等一系列公共空间,同时,引入文学、影视、文博、艺术等现代产业,通过产业植入激活乡村,让柳青精神在他奋斗过的土地上继续散发光芒。同时,唐村区域基于在地文化和区域资源现状,结合当代人文实际和市场需求,构筑了文学、文博、艺术、农业、健康五大主力产业,充分将区域文化资源盘活,重塑五千年农耕中国乡土的文化身份。携手在地的22个自然村、3万农民,致力于让这片土地再度复兴。

广袤的乡村蕴含着无限的希望与动能,柳青先生作为乡村发展的记录者与开拓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伟大征程中,我们天朗人将和人民群众一起,以昂扬的斗志创造着美好生活,谱写着新时代的乡村创业史。

篇三:影片柳青观后感

一珠雨滴

落在关中皇甫村

深深扎根泥土

把一种精神植入土里

让滋润的大地在火热中沸腾

一粒种子

栉风沐雨饱经沧桑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生长

沉甸甸的穗子低下头来

倾听着大地的呼吸与共鸣

一棒泥土

如朴实无华无声无息的空气

播下未来

收获金色般的麦穗

承载起万物生灵的憧憬

一朵浪花

跳跃在历史的长河中

用独自的高度

涌动的脉搏汇成史诗

成为千古未有大变局的开路先锋

一颗灵魂

胸装国家民族大义

把一切献给最亲的人

无上的良知追求

忘我的信仰使命

一个名字

人民作家

柳青

一种精神

时代在呼唤

柳青精神

一次次感动

一行行泪盈

篇四:影片柳青观后感

“想要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

“人这一辈子不经过千锤百炼,就是一块废铁。”——柳青

柳青,一个当下生活很少提及的名字,在电影《柳青》上映之后,让一百年前出生的文学教父突然和我很近。让我感受到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可以刺透当下的浮华,在黄土地上再次生根。

“文学事业,是愚人的事业。”随着影片画面徐徐展开,我们看到巍峨的秦岭与八百里秦川,微风吹拂着金黄的麦浪,意气风发的知识分子怀揣着社会变革的理想,从党中央来到苍茫的大西北农村,决心亲自参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农村合作化运动。

就在西安的长安县,柳青扎根人民十四年,风骨如松、真心如玉,书写了社会主义人民集体创业的史诗巨著;书写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蓬勃发展的艰苦历程;书写时代英雄胸中的理想与使命,以及不追名、不逐利,坚守初心的血与泪。

文学艺术的创作之路孤独而艰辛,柳青以坚定的意志在古庙中呕心沥血创作了六年,经历了无数次怀疑、迷茫、删改、重写,他无数次凝望脚下的秦岭与八百里秦川,这片厚重的山河大地,给了他无尽的力量与勇气。

用生命书写下的鸿篇巨制,终究成为不会褪色的壮丽史诗。

1991年第三届矛盾文学奖,路遥巨作《平方的世界》拿下殊荣,之后他来到陕西皇甫村的一座墓前,流着热泪,连叩了六个响头,这座墓的主人正是柳青,路遥说:“这是我的文学教父,人生导师”。

柳青更是陕西文学的领军人物,陈忠实、路遥、贾平凹,许多如今被视为大师的作家,都曾把他作为膜拜的对象。学习和模仿柳青,是黄土地上一个又一个文学大师创作路上曾经经历的一步。

2021年,人物传记影片《柳青》搬上银幕,主创团队历经6年打磨,在这个喧嚣的年代为我们生动诠释了皇甫村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一代作家的良知与热血被永久地镌刻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同样六年光景,同样感人至深……

影片谢幕,“本色如一”的旋律中,观者思绪戛然而止。

柳青给女儿的唯一礼物,是一块二战时期的苏联碎弹片,他告诉女儿“没有千锤百炼你就是一块废铁!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你就会一事无成!”这句话戳穿了徘徊于三十岁与四十岁之间的我,世界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生生不息的关中大地上,“创业史”从未停止、还在继续!

篇五:影片柳青观后感

一珠雨滴

落在关中皇甫村

深深扎根泥土

把一种精神植入土里

让滋润的大地在火热中沸腾

一粒种子

栉风沐雨饱经沧桑

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生长

沉甸甸的穗子低下头来

倾听着大地的呼吸与共鸣

一棒泥土

如朴实无华无声无息的空气

播下未来

收获金色般的麦穗

承载起万物生灵的憧憬

一朵浪花

跳跃在历史的长河中

用独自的高度

溶涌动的脉搏汇成史诗

成为千古未有大变局的开路先锋

一颗灵魂

胸装国家民族大义

把一切献给最亲的人

一一无上的良知追求

一一忘我的信仰使命

一个名字

人民作家

一一柳青

一种精神

时代在呼唤

一一柳青精神

一次次感动

一行行泪盈……

篇六:影片柳青观后感

如果要说在电影中学到了什么,那其实很难说清楚。柳青的生活背景与我有极大的差别,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切生发萌芽的时代。但是我确乎是受到了鼓舞。逆境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坚持本心走过来的却不多。一个“真”字贯穿了柳青的一生。做实事,写真实,讲真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柳青的经历或许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坚韧的品格和务实的作风使得我拥有了坚持下去的力量。“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一直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共勉。

篇七:影片柳青观后感

从我本人角度理解对公司的忠诚是要坚定公司的宗旨、执行公司的决定、维护公司的形象、严守公司的纪律。柳青同志便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榜样,他不畏困难,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义无反顾的投身艰苦地区从事党的事业,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许多管理层人员深思。有时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就紧皱眉头,完不成上级交办的工作时讲客观理由。但柳青同志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可他却一如既往的干工作。他的光辉业绩为我们当今的管理层确立了一个笔直的标杆,用自己的言行了树立一个管理人员的丰碑。从中让我个人明白,公司因为信任我,让我成为一名项目负责人,我就要立足于本岗位,为公司做了什么。

我理解的对岗位的热爱就是要时刻把工作岗位当做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要以干好各项工作为最终目标,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将学到知识,总结的经验、练就的本领,全部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为广大业主服务。影片中,柳青同志的一句话时刻在我脑海中回响,“要想塑造英雄,就先塑造自己。”柳青同志的这种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对我们管理层人员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在工作中,作为带头人的我们,有些时候干事怕担责,遇难绕道走,这都是一些违背公司的原则的做法。柳青同志在身患重病,却依然坚持工作,在病床上还在学习,这种爱岗敬业,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篇八:影片柳青观后感

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创作出如此感人的电影团队进行学习交流。我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心头萦绕着非常复杂的感受,遗憾于柳青一生的坎坷,感佩于他和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这种向往不变的坚持。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是立体的,丰富的,给人以复杂的感受。

我表述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总体评价:这部电影是以传记影片的形式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大使命。在我看来,传记电影类似于我们学术研究中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研究,既要在客观上保持相对距离与中立,体现记录与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又要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与他产生情感和共鸣,才能让写出或创作出有温度、有人情味,让老百姓既喜闻乐见又引发深思的优秀作品。《柳青》这部电影和它的研究对象柳青老师给我的感受基本一致。在其中,我看到柳青对人民的爱,对人民文艺的爱,也看到了电影对柳青的爱,对观众的真诚与爱,可以说是一部成功的传记电影。

我下面再谈谈我的观后感,分为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感性认识是我在观影之后立刻产生的,而理性认识是我在回味电影时试图在经典理论中寻找依据时产生的。

首先,我说一下我的感性认识。我用三组词来对应审美上的三个层次。

第一组词是欣赏与感动,对应审美第一层次,即欣赏来自于对象物体美,此时观看者和对象之间有着一定距离。这部电影无论是画面、色调、转场、配乐、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都相当到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感动。尤其是画面色调,一改以往黄土地给人荒凉贫瘠的沧桑,而是用油画的色调将观众带回那个激情澎湃,百废待兴,充满希望的时代。

我好几次在电影的画面中捕捉到了荷兰画家维米尔的影子。我特别喜欢电影的一幅海报,黄色的背景下,一颗遒劲倔强的大树在风沙中矗立,作家柳青拄着拐杖,挺着他那已不再年轻伟岸的身躯,向远方眺望。

我们可以将黄色看作是黄土地的基调,代表着滋养着作家文学根脉的中华文化和革命精神,大树则是在这块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陕西文学,柳青既是代表人物,亦是守望者与传承者。所幸,柳青后继有人,在路遥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希望与力量。

第二组词是震撼与反思,对应审美的第二层次,即对观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触动。这一层次更加深入,从表面上的感官刺激进入到了心灵触动与反思,使观众有强烈的代入感。当我看到柳青毅然决然放弃城市优越生活待遇,扎根乡村时,我十分震撼。

即使在那个时代,能做出这样决定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他的文学使命促使他必然做出这个选择。“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这句话是柳青老师的剖白,也是电影的主题。

我在观影的时候,非常自然地将自己代入到作家当时面临的情境之中,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再反思自己,是否具备同样的勇气。当我看到柳青的妻子为了爱情与他一同奔赴乡村时,脸上洋溢的喜悦时,这种反思更加强烈。昨天是“520”,可是现代社会下,我们的爱情仿佛失去了那么一丝纯粹。

网上流传一篇文章叫《高学历过滤不出真感情》,聚焦的是当今婚介市场上的学历鄙视链。根源在于高学历往往意味着你有一份相对牢靠的前程。婚姻与爱情不是不需要面包,但是完全物化成面包,就凸显不出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性。

我们回望柳青与马葳的婚姻生活,他们相濡以沫,他们心手相连,他们共同前进,在他们的婚姻有普通人的争吵与埋怨,但绝没有经济利益这样功利的东西存在。为什么过去很质朴平凡的情感婚姻观在今天显得那么稀缺,那么珍贵,也是我们在震撼感动之余应深刻反思的。一部好的电影必须要引人深思。我觉得《柳青》这部电影做到了。

第三组词是升华与塑造。对应审美的第三层次,即个人与时代,个人与整个宇宙的关系。和宇宙和历史长河相比,人是渺小的,是一粒微尘,但是这粒微尘之所以和其他的微尘不同,因为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能做出有意识的选择。人类知进退,有节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家柳青能够在时代的变革与冲击中,不向强势妥协,从不背叛自己的良心,即使身处磨难也从不动摇。在今天电影圈资本当道,流量为王的商业氛围中,田波导演亦能像柳青那样,坚持原则,不为名利所惑,不向资本妥协,令人敬佩。

同时,人类这粒微尘勇承担,担大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家柳青要写出农民自己真实的生活与创造,要将人民的创造力以文学的形式永远铭刻在历史中,为农民这个中国最庞大,同时又是最沉默的群体发声立传。

电影《柳青》也是同样写出历史上应该被铭记,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掩盖的作家柳青发声立传。柳青与《柳青》电影,在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时,就已经进入到一个极其崇高的领域,他们对人生的悲悯,对渺小的抗争,在时代中的奋斗,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忍不拔的品质与自强不息的意志。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就因为这样,“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我们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在历史的洪流中,柳青无疑是弱小的,但是他对农民群体深沉的爱与奉献是他思考的尊严。

在资本的洪流中,电影《柳青》力量也不强大,但是电影团队对社会价值观与走向的思考,同样体现了高贵的尊严。

第二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创作的理论意义。我们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赞扬过柳青精神。尤其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艺术离不开人民时,引用柳青的例子。他说:“柳青为了深入农民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职务、保留常委职务,并定居在那儿的皇甫村,蹲点14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

对此,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作家柳青做出这样重大的决定,是什么促成他思想的转变。这里有时代的召唤,有现实的需求,有他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应该也有重大理论与事件的影响。我从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找到了理论依据。作为那个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柳青深入学习了这篇讲话,并率先深入群众,决心写出群众自己的故事与文学。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四点,和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核心思想在精髓上是相通的:

第一是立场问题,我们的文艺创作是站在无产阶级与人民这一边的,无论是在当年的延安,还是在柳青写作《创业史》的年代,还是今天的新时代,都同样适用。在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政治立场。

第二是态度问题。究竟是赞颂还是批判,无论是毛主席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都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该赞颂就赞颂,该批判就批判,根本目的是要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凝聚人心,使中华儿女们奋发向上,携手向前。在这样的要求下,文艺要生动,不要样板。电影《柳青》和柳青老师创作的《创业史》里面呈现出来的人物,如真实存在的王家斌,小说中的梁生宝,以及和他有矛盾冲突的“能人”郭振山,都是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优点有缺点,活生生的人物。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在塑造人物上做到了实事求是,并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既然选择了人民立场,那么我们的文艺就是为人民而创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从人民中发掘文艺素材与灵感,又要使文艺让老百姓看得懂,才能使文艺入脑入心。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在这种互动的辩证关系中,文艺要做到爱人民。只有对你的受众有爱,你的立场才可能坚定,你的态度才可能真诚。我在电影中看到了这样的坚定与真诚,以及对人民文艺的热爱。

第四点是学习,毛主席强调文艺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向社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此强调在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文艺创作无论形式如何五花八门,艺术手法运用上如何高超,最终落脚点是对人民灵魂的塑造,对民族价值观的巩固,是铸魂育人的重大工程。

对照这四点,我认为作家柳青和电影《柳青》都很好地践行了这四个原则。

在我看来,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理论上,电影《柳青》都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很好地利用了红色资源,传承了红色基因的好电影。在商业性如此浓厚的今天,几位老师和主创团队能够静下心来,用六年的时间,在艰苦的环境下,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诱惑,创造出如此感动人启发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品,非常难得,我很敬佩,要向你们学习。

篇九:影片柳青观后感

谈到柳青,其实很惭愧,离我家不远处的樊川公园旁,就是一代文豪柳青纪念馆,从门前不知走过多少次了,却从未进去看看,也知道他的几部小说,却都没有认真读过,但内心永远清楚柳青的地位和对时代的伟大贡献。他是我国建国以来中国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写下了当时中国最畅销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打响了中国文坛“陕军”的名号,是陈忠实的偶像,路遥的文学教父,贾平凹心中的楷模,更是一代人永不磨灭的乡愁……。

《柳青》这部是5月21号全国上映的,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是泪流满面,每一个场景都触碰到我的童年时光。先说说影片的大致内容吧!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著名青年作家柳青怀揣理想,放弃北京高级干部待遇,扎根陕西西安农村长安县皇甫村14年,参与农村农业合作社创办,和公社社员一起劳动生活,甘苦同享,患难与共,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在农村的新局面,历经半生扎根农村,书写史诗巨著《创业史》的励志传奇故事。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和对文学事业的攀登和超越。影片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展的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取得的宝贵经验。再现了柳青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艺术成就的心路历程。电影的每一个场景,似乎都能触动我的内心世界,童年的重重回忆,在荧屏上频频上演。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出生在甘肃偏远山区,出生之时家乡才通电,作为一个九零后,我经历过的故事说出口很多陕西乡党表示不相信,但这确实是事实,如同影片中的农村场景,一模一样,也是我多次流泪的原因!我认为甘肃农村的发展落后陕西至少有二十年的差距。我记事比较早,小时候3岁左右的事情,我几乎都能想起很多。记得第一次找不见家人是在三岁半左右,早上起来只剩我一个人,我嚎啕大哭到处喊母亲,却一个人也没有,原来父母都在山上开耕荒地。这可是我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大场面,这个时间点已经到了1995年了。几乎整个生产大队的劳力都来了,整个山坡都是人,我父母也在其中劳作,我穿着开裆裤就跑过去找他们!当天劳作结束,会得到一张工分票据,票据可以兑换粮食和钱,大队领导最后统一发放。那个年头我们家是不敢想象的窘迫,一年庄稼地里的粮食都不够吃,因为每年都种的是春小麦,成熟的晚,产量不高,再加上还要交公粮,根本一年下来不够吃。所以每年母亲都要问亲戚借粮,来年收成了再还给人家,不够了再借,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日子直到了2002年才结束!因为我们当地2000年的时候才免去交公粮,还记得1998年那年跟父母二爸等大人一起去乡政府交粮的场景,如今依然历历在目。

那是九八年初秋,暑假快结束了,当年的收成不太好,从春天一直下雨到麦子收割,中途还遭到了冰雹,打场时候全凭老天爷给面子,有时候麦子还没有进粮仓就被突如其来的雷雨给搅和了,奶奶心疼的都会哭起来!每次收麦子,老人家总会在院子里的石头上摆上香炉,对着朝南的方位焚香祈祷,嘴里念叨着希望老天爷保佑我们平安收麦,不要发雨(雷阵雨),新麦磨了给您做新面油馍馍吃……然后三叩首!十天左右的时间,总算把粮食平安收割进仓了,接下来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公家上粮。当时家里也没有牲口,重活全靠人力,乡里乡亲互相帮忙。上粮就从社长家里借来人力车,走上15公里的乡道,拉到乡政府的粮食局里面,排队交公粮。最艰难的就是这15公里的路,每年都是我们一家五口人一起出动,接近400斤左右的麦子,用人拉车送到乡里。记得交公粮那天我们吃过早饭就出发了,走的时候除了爷爷没去,其他人都去了。出门的时候还是大太阳,快到乡里时老天突然变脸,突如其来的下起了雷阵雨,还好奶奶走的时候早有准备,给架子车盖上了备好的塑料纸,这才导粮食没被淋湿。阵雨虽然只有20分钟左右,但让本来不好走的路变得更加泥泞不堪了,车子开始打滑,我们在后面推的人根本给不上力,拉车的父亲肩膀都勒出了红印。《柳青》电影里收苞米的时候,也是同样的车,还好有老郭的小黑骡子,再加上众人助力,一车苞米才从泥泞不堪的地里拉了出来!我们当时只有考人力,那种无助让人如今想起来依然心痛!好不容易下午两点多把粮食拉到了交粮的地方,结果验收官说不行,受潮了,拉回去重新晒干了再来交!无论说怎样的好话,他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脸,最后理都不理我们了,这是我生来第一次感觉世间薄凉,人情冰冷,7岁的我哭了!奶奶说没事,那就我们现在开始晒,晚上就对付一下,明天再晒个上午,总能交了!再说粮食本来就是在家晒干了才拉来交的!还好暴雨短暂,不一会儿太阳就将路面都晒干了!我们打开袋子,从附近的农民家里借来了晒粮单,开始晒了,饿了就吃点从家里带的干粮,晚上我们就住在了粮食局门口的楼道里,再这里交粮不收的不止我们一家,还有好几家,大家也都是从十几公里外来的,来一次不容易,都想着第二天给交了回去!父亲和二爸再和其他叔叔伯伯拉家常,是不是抽一口旱烟,浓浓的烟味似乎笼罩着整个夜空,偶尔的叹气声,我感受到了父亲心头种种压力,生活是苦的,就如同电影中的农民总说自己是受苦人一样,搞得柳青自己也褪去了原由的干部着装,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受苦人、泥腿把子。看着父亲他们那边不断飘来的旱烟味儿,内心有太多的寒酸,细想,今晚在这里过夜的哪一位不是一样的穷苦人家?如果说但凡家里能有几个钱的,都不会来交这公粮,直接交200元左右的钱就可以了,只有经济拮据的人家才拿出粮食来交。在那个年代,粮食不够了可以借得到,可钱不是随便能问人借到的!

露宿一晚,不知道什么时候,天就亮了,第二天早上的太阳格外明媚,大概十点多吧,我们的粮食被通过了,交完公粮的一家人,如同扔掉了一块大石头,我坐上车子,父亲拉着我,依然闻着他的旱烟味儿,高兴的回家了。

柳青的创业史,是我们西部高原农民的真实写照,是每一位农村人生活的缩阴。电影中的王家斌提高了黄甫村的粮食产量,我们在2002年,村里也有一个王家斌式的英雄人物,引进了冬小麦,提高了粮食产量还提早成熟,让很多人真正的做到了有粮吃。

这是我这个农村孩子从电影中会心疼哭的一次真实故事经历。作为现在已婚有家庭的我,影片中柳青和妻子马葳之间的感情,又让我流泪多次。在影片中,马葳是一个美丽、善良,但内心活动复杂的人。她一方面支持柳青“落户”农村进行创作,同时也有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认为在皇甫村当一个文书,限制了她的个人发展。所以,她的性格中,也有不平、爆发和隐忍。我同样也有着这样以为善良贤淑的妻子,一起恋爱八年,结婚四年,一起也十二个年头了,她为了我也放弃了很多,支持我创作,陪我住西安的城中村,吃白水煮面条,如今又为了孩子和家庭,辞去工作,做出了重大的牺牲!

影片《柳青》中真实和明确的阐述了感情和家庭生活的波折是叙事性作品中最吸引人的矛盾,在这个矛盾中,柳青表现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可恨”和“可爱”的一面。当马葳向柳青提出自己对于事业发展没有起色的苦闷时,柳青说:“这不都好好的嘛!”他体会不到妻子的痛苦,并且希望妻子能够将目光放长远点,和他一起在农村,每天带回来一些可以供他写进小说的素材和信息。这是典型的性别矛盾,表现出人物潜意识当中的男权中心的思想,但这个男人又是“可爱”的。马葳带着孩子离开之后,由于柳青对大炼钢铁感到苦闷,又和乡亲们一起冒雨收玉米,病倒了,且生了毒疮,王家斌将马葳接回皇甫村,马葳看到柳青背上的毒疮,心疼地说:“你咋把自己弄成了这样?”柳青趴在床上,忍着痛,吃力地抬头看着马葳,但是甜蜜地,甚至是带着些羞涩、赖皮和示弱,笑着说:“你回来了,就好了。”夫妻矛盾之后的重逢,场面是私密安静的,但带给观众的观看效果,却是一种深刻的会心。曾经的我们也是有过争吵,每次我也都是死皮赖脸的示弱和讨好妻子,才没有真的分手,终于成为我余生请多指教的那个人。爱情和婚姻是一样的,很多毒鸡汤说婚姻就是坟墓,前后貌若两人什么的,这都是造孽,都是胡扯!让很多没有自我认知,缺失三观的女人走上不归路!,真正对的两个人是恋爱一生甜蜜一生的!就如柳青和他的妻子马葳的感情,心中只要有那个人在,眼前只要有她的出现,就是一种心安,是一种超乎所有的幸福。

作为一部具有史诗气质的影片,电影《柳青》以柳青和女儿刘可风的对话开始:

人这一辈子,

不经过千锤百炼,

就是一堆废铜烂铁。

而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人物柳青面向秦岭北麓广阔的关中大地说:

襟怀纳百川,

志越万仞山。

目极千年事,

心地一平原。

电影以柳青的视点为视点,观众看到的是广阔的原野,体会到的是经历了千锤百炼之后,这个伟大的作家,他的艺术世界是广阔而高远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磨难和幸福,也有一代人的理想追求和自我抱负。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我们身边的老人们时常念叨着要感谢我们共产党,是党和国家让他们有新衣服穿、有白面吃、有幸福的日子过!或许我们九零后这一代人感受的不是太明显,但我相信我们这一代农村出生长大的孩子,依然深有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祝福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繁荣富强!也感谢像柳青这一代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从他们的文字和故事中去了解祖辈们受苦受难的艰难时代,我们要居安思危,忆苦思甜,积极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做贡献!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要传承柳青精神,出更多有深度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奉献给社会,更要践行柳青所说的:

要想写作,

就先生活。

要想塑造英雄,

就先塑造自己。”

柳青这样说,也这样做。我们新一代青年人也更应该汲取前人经验,深入生活,用最真挚的感情和行动去创作,去塑造英雄塑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