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老王》读后感

《老王》读后感 篇1

杨绛先生的《老王》,我很早就已经读过。

第一遍是粗略的看过,满心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但究竟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来,那时的感觉真的就像性急的猪八戒狂吃人参果,大嚼大咽,还来不及细品其中的滋味。

第二遍是听说有人要用此文来上公开课,翻开借来的课本,细细地读了一遍,然后洗耳恭听。不能说别人上的不好,但当上课人充满激情地说,“杨绛先生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心里却总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同情”是什么意思?同情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带有某种先天的心理优越感,说句不中听的的,是一种施舍的情感。杨绛是何许人也?她会用这样的情感来对待别人吗?

第三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夜深人静之时,又一次翻开这篇文章,用心地品味了一遍。也许是寂静的夜终于沉淀了纷乱的思绪,心弦被悄悄地拨动了。一个问题泛上心头:“杨绛先生为什么要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个“愧怍”从何谈起?回想公开课上,授课老师也提及这一句,并由此引申出了对主题的探讨:“对普通劳苦民众的同情”。我却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这一句的确是理解此文的关键句。但引申的具体内容我不能同意。这种“愧怍”并不是源自于“同情”!

那么到底是源自于什么?心头似乎一瞬间涌现了千言万语,待要捕捉,却又在一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到底是什么呢?我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什么杨绛先生会感到愧怍?愧怍就是惭愧,她为什么会惭愧?不可否认的是,老王的苦难、不幸与她并无关系,况且她自己也并不是一个“幸运”儿!苦思之下,突然一个词跃入脑海“无辜负疚”!就是它了!

《老王》读后感 篇2

钟声,是钟声!是北京协和医院的钟吗?杨绛想。可协和医院怎么会有钟声呢?她想再向床边看护的人们看一眼,却已不能了。她感到自己像是飞起来,不知从何而来的曼妙音乐化作天使,带着灿烂的笑容殷勤地围了过来。她眼前的景象模糊了起来,逐渐消失不见,只剩一片纯净的白。假如老王还活着,他回来看我吗?不知为什么,杨绛想到。

当白光散去,她惊奇地发现,她“站”在水上。这就是死后的世界吗?她心想。眼前的世界是一片一望无际的湖面,湖是那么平静,没有一丝涟漪;就那么清澈,倒更像是一面明镜。这面明镜反射着同样蓝的单纯的'天,甚至使人分不清哪里是湖,哪里是云。

她惊叹地向周围环顾,她惊喜地望向湖面中正直青春的自己,那是她最满意的模样。此生无愧啊!她想,除了一点,那个记忆深处的,蹬三轮的老王。她想起了一年夏天,老王为她代送冰,要车费减半;想起了老王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想起了自己因为老王临终时的神态可怖,在他为自己送来香油鸡蛋后,自己竟没好好招待他……

她用脚轻轻触碰湖面,湖水顿时以她的脚尖为中心,荡开了水波,向四周广阔的湖面散开,形成一个个同心圆。水波向天际散去,而一朵白云像是应了召唤,自天际飞来,并在杨绛身前停下。白云下坐着一个青年,笑着看向她,像是在说:“你还认得我吗?”在青年的眉宇间,杨绛感到了一种熟悉的气息,她一下想起来这位故人——这个蹬三轮的老王。

曾经单纯的世界一下复杂了。那个直僵僵的老王、那个滞笨的老王,那个濒死的老王似乎一下子又附在了眼前的青年身上。而那破败的三轮,又似乎与那朵洁白的白云形成了重影。此时此刻,纯正的天透出了恐惧的黑,紧张的紫,变得波诡云谲;平静的湖面翻起巨浪,卷起漩涡。杨绛与老王就在湖与天之间对望着。[ wWW.zUoweNbA.NEt ]

老王说话了:“钱先生和钱小姐都向前去了。他们是有大学识的人,耐不住虚度光阴的寂寞。定要有人等您啊!我也没什么宏图大志,就在此等您是了,算我对您的一份报答吧!”

说着,他伸出手,像是要扶杨绛到云上来。

出于人最本能的恐惧,望着老王像僵尸一样可怖的重影,她向后退了半步;接着,出于人性善的一面,出于对老王的愧怍,出于对老王的感激,她迈上了一步。当她的指尖与他的指尖相触,一切波诡云谲,一切巨浪与重影都在顷刻消散,世界重归美好单纯。

这就是人性中善的力量。它总能冲破一切黑暗,拨云见日,给秉持它的人以光明。

《老王》读后感 篇3

今天学校举行师徒同上一节课,我去听了前两节,这两位老师讲的都是杨绛先生写的“老王”,听的眼泪直打转。

上初中的时候我也学过同样的课文,但那时候小体会不到杨绛先生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理解不了哪个年代生活在最底层劳动人们的辛酸。在这次听课过程中,我才慢慢领会到老王的艰辛和善良以及杨绛的善良。当李老师在介绍老王时,我一度想要出去。那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身体不好,生意也比计较惨淡,即便这样老王也不忘记善良。在这种环境下还能保持本心是难能可贵的,从他对杨绛一家做的事情中我感动至流泪。我觉得在心底的深处我跟老王有点像,也有着这样一份善良,所以会产生共鸣。

在感到悲悯的同时我也有几分庆幸,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不好过,但是还有那么些人心存善良,杨绛的善良让老王感觉到人间的温暖,老王的善良让当时冰冷的社会有一丝丝爱意。同时这两个人也是知恩图报的人,互相感恩互相帮助。我们总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是老王这样的可怜人却找不到一点点可恨之处,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爱,是温暖。通过老王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更能体现出老王那份善良的难能可贵。

生活中有很多像老王这样可怜又善良的人,我想他们都能遇到杨绛这样善良的人,并能早日脱离这种困境。

《老王》读后感 篇4

伛偻的身躯,纤瘦的臂膀,那焦急的神情,滂沱大雨前,谁,还在苦苦奔波?

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个勤恳劳作的拉车夫,在那个浮满残酷的夜只身一人离开这个无情的世界。我想任谁在读遍其中滋味之后都会泪流满面吧。可事实上有很多人在为赋新词强说愁,道人不解愁滋味,向他人痛诉着自己的艰辛,他们在说这句话时不知道贫瘠的山区里渴学的孩子们仍旧用着那破旧不堪,被城里人白眼视之的书桌上,却以比他们高百倍千倍的认真在作业上演算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煤区的人背着百斤的煤来回的走几百米的路程仅仅只是为了赚取维持家计的生活费用;不知道姐妹抓阄读书那个有书读的妹妹却哭得泪流满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王是不幸的,得了恶病,身世无人知晓,从不受人重视,受恶意攻击,他的艰辛没人理解,也从不会有人在乎。可是只有这样的人才更懂得感恩。带送冰块,车费减半;载病人不要钱,拿钱后还不大放心;给改装三轮装护栏,为客着想,这个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的人才值得去敬爱。以自己完整的善良去无视别人的恶意嘲讽,无法做伟大的事,但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于斯,老王做了最好的演绎。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马兰花任风吹雨打都不怕,这就是善良。那些平平淡淡生活的人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却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于作者杨绛而言,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却丝毫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应当博得我们每个人的喝彩!

在我看来,没有人是失败者,没有人需要被放弃,世上每个人都当是赢家,心中若是盛了满满的爱和宽容,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心,这个世界便因你而折射出耀眼的色彩,你便是勇士,便当永垂不朽!

老王最后孤苦伶仃的死去,但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于我,于那些心存感恩的人,老王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敬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想,若是我,只要我付出了,自己问心无愧就好。爱是付出,欲是索取。一个善良的人便是一个发光体,哪怕是暂时没人发掘,你仍旧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

于我,老王教会我如何去爱,给我宽容,让我明白,这世间的真性情,是我们真正需要弘扬的美德!

《老王》读后感 篇5

他如杂草丛生,扎在杨绛与他人心中。他如孤舟漂泊,荡在解放后的中国。他,叫老王。

老王,他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恶意地揣测他人。而这世界留给他的,除了杨绛一家的尊重,似乎剩下的,只有人性之恶。我们不知他名许字何,也许他也没有字,只知,他卑微平凡的姓氏。没有家,他只有那院塌败的小屋伴他在乱世中生存。他哥,死了,他侄,没出息。此外,他再无亲人,无人伴他红袖添香夜读书,更无人给他嘘寒问暖添衣裳。他是困境之中的一盏灯。无人给予它光明,仅有他自己燃烧生命,照亮独属他自己的那一缕春日暖阳。他不愿苟且,宁为一杂草,不做吸血虱。

老王,是人性之善的升华。他全心为人,善良淳朴,身上凝聚着所有的美好,不带一丝杂质,一抹铅华。在临死之前,他用尽全身气力,上下楼梯,只为给杨绛家一点礼物。在那个物资严重匮乏的年代,那份礼物是他的血汗,是他省吃俭用留给对他尊重的人。好想说一句,你善良的样子,真美。

杨先生不幸,因为她与钱教授生于民国,长于文坛,却生存在乱世之中。可她是不幸的万幸,她有惊艳绝伦的文采。芸芸众生,她有她的风骨,她身为文人的自觉。

老王是市井之中的美学,而杨绛则是华宇之巅。人性为善,是美;人性为美,便是脱俗。

老王无法冲破世间的孤苦束缚,可他可以在人性上成仙,成佛。来世,愿你永生安宁,向善向美,心生自然。

《老王》读后感 篇6

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有人懂你。

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是幸运的,他遇见了作者一家,给他很多的帮助,让他感觉自己和作者的一家是朋友,甚至能互相理解。但他又是不幸的,他所期望的精神世界的理解,懂得,作者没有能够理解。

老王临死前给作者一家最后一次送香油,鸡蛋,他认为作者一家是他真正的朋友,是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懂得的朋友,才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送给作者。但是,在接受老王的馈赠时,他对老王的理解只是限于物质上的,虽有些感激,觉得老王拿东西过来,是想卖一些钱,想到在经济上给予老王等价的补偿。正是这样的原因,作者看到老王的形象是生理上的病态。“僵尸、白骨、骷髅”等词语,叫人毛骨悚然。面对接近死亡的征象,居然用“说的可笑些”这样的用语,居然还有开玩笑的兴致。从这些可以看出,她没有理解老王的精神,内心的诉求。

其实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往往你认为懂你的人,经过很多事之后,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那个人并不懂你。

人生于世,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为他人所知的难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他人无法体会的痛苦。而懂是世界上最温柔的语言,有人懂你内心的苦,付出再多都有价值。所以很多人也常常呼喊:“你若懂我多好!”

老王最终是幸运的,作者看到老王拿到钱,滞笨的转过身子,直着脚下楼去,总觉得心上不安。后来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写到最后,希望我们都是幸运的人,愿有人懂你的坚强,更懂你的脆弱;愿有一处温暖和美好,关键时刻有一个怀抱,永远为你等候,给你全部的爱!

《老王》读后感 篇7

你,老王,一个卑微到尘埃中的三轮车夫,拥有的却是让他人相形愧怍的闪光灵魂。在杨绛先生的回忆里找你,于是在车水马龙中,看到了你佝偻而单薄的身影。你像屋顶上一片单薄的黑瓦,尽管残破不堪,尽管风吹雨淋,依然挣扎面对。

你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好的那只还有夜盲症。他人孤立你,侮辱你,你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哥哥,死了,侄儿们,没有出息。你有的不过是一件塌败的房和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你面对这阴暗的一切,只是轻轻说“住那儿多年了”“可以凑合”,此外再没有任何的抱怨。作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你已经习以为常了。

你像黑夜里一朵微弱的火苗,在寒风中颤抖着,却竭力为点亮自己的人送去一丝微光。杨绛先生便是这点亮你的人。你朴实,看不透他们是好欺负的人,给他们送双份的冰,减一半的价。面对自己理所当然的报酬和艰苦的处境,你首先想到的居然是自己该得的收入会不会加重他人的负担。你是朴实的,朴实得令人心酸。

即便善良如杨绛先生一家,也未能全然体会你不善言辞背后的善良与朴实。你病入膏肓了,僵着自己“棺材里倒出来”一样的身体,将自己家所有的好东西全部送给这位你最敬重的人。如果说之前的送冰、送医是生意上的往来,那么这最后一次送,是你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还想再见一次生命中最大的恩人。这次送,你是断没有要钱的心的。一收钱,情谊就变成了交易。或许你只是想对方愉快地收下,甚至都不需要他们说谢谢,你只想进屋坐一坐,喝上一口茶,在另外一个别人的家里能分享到此生再难寻觅的温情与善意。在心里和他们作最后的告别。

即便聪慧如杨先生,依然没在意你赶忙的阻止“我不是要钱”。你拿着钱默默地挪下楼,你的来意,你内心的孤苦无人能知晓了。死前,来回报世间把自己当人看的大恩人,可是这个心愿也因为手里拿了她给的钱而未能了。你或许死不瞑目了吧!

你去世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连那么一丝丝的波澜都未曾掀起。但愿杨先生多年后的此文你能感知到,接受她那份迟到的愧怍。

《老王》读后感 篇8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

老王的生活就像枯叶残枝,一把快散架的老骨头靠着蹬车活命。相比于年轻力壮的祥子,祥子同样靠着拉车活命,他本应该活得比老王好的。

老王的三轮车被取缔了,他开始给别人运货。祥子的车没了,他想尽办法买不了一辆新车。杨绛的帮助,曹先生的扶持,使二人的生活有了起色。

活着,只要不死就是活着,但生命是有期限的,生命需要一颗“活”着的心灵。战争、孙侦探、虎妞,尽数着摧残着祥子,使他的心变得空洞而轻浮。直到最后,祥子没了人心,不分善恶,不辨是非,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在打压着祥子。

老王对生命的感悟很深,同祥子的不幸,老王被社会所抛弃,他是个活得卑微的人。他活得微、活得不幸,活在世上,他看透了生活。

人的生与死,高尚的灵魂与堕落的灵魂,总是在生命失去意义时,不留情面的崩坏。他们是旧世的牺牲品,今世的可怜人。老王去世前,回报了比血脉之情更深重的“亲人”,表达了他对世界最后一点深情留恋,他是个拥有高尚灵魂的不幸之人。北平的大街上,有多少人知道祥子的生平,理解祥子的伤痛。

一具无心的干尸走在路上,失去了心神,也没有灵魂,在北平苟延残喘,遭人唾弃。

生命的期限,生命的意义,这黑暗的社会同着一切打压着他们。

生活的真相或许是一片黑暗,固然只有充分饱受痛苦的人才能看清。常言道:“没有长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但痛哭过后呢?出路在哪?有时候我不禁自问。

《老王》读后感 篇9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呢?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老王》读后感 篇10

曾经看过这样一张图片:蓝天下,城市的街头,一个约1岁多的孩子在一个女人的背上安静睡着,而这个女人,正运者享受着皮鞋被擦,而不幸者只能等待着幸运者来擦鞋。

老王使我想起了这张图。现实社会中,他们是一个缩影。时代变了,于是,有人闭上眼睛,对一切视而不见,假装看不见他们的辛酸或善良,甚至鄙视他们。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之下,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差异如此之大?不幸者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抱负,没有错,如果真正的有能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成功,但是,能力从何而来?没有知识何来能力?你有见过现在哪个成功的人没有文化吗?有个事业叫希望工程。某个希望工程那里,有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或许我们太幸福了,总是喜欢无病呻吟。于是,城市里,逃学、厌学、叛逆、网瘾。有位英语老师到希望小学,教给孩子的第一句是“iwanttoschool!”你听到了吗?他们在喊“iwanttoschool!”而我们,上学似乎成为一种折磨,人间地狱。当我们在抱怨作业多,痛恨考试的时候,却有那么多的人在因为上不了学而哭泣!当我们除夕一家团聚的时候,城市的街头正睡着孤苦伶仃的老人。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苦难时,正有人为了一粒米而奔波。

去商场的路上,碰见几个残疾人在卖艺。他们告诉人们,他们是安徽来的,因为是残疾人,所以没有生活物质来源,为了生存,最后不得不卖艺。有人上去给他们钱。然而,我听到有人说,那是骗子!为什么?为什么在他们眼里是骗子?难道弱势群体的所做的事情就是骗人的吗?还有大街上四处行乞的老人,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宁可错给,不愿错过”的温柔去对待他们?两块钱在我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就不能发挥自己一点点的爱心吗?我们一点点的爱心还不值两块钱?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可是我们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了。于是,仅存的善良也渐渐麻木着……

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学会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关心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把心灵的灰尘擦掉,不要用有色的眼光看着不幸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唤醒你的善良吧。

《老王》读后感 篇11

曾看过这样一张:蓝天下,城市的街头,一个约一岁多的孩子,在一个女人的背上安静的睡着,而这个女人,丁丁着享受着皮鞋被擦,而不幸者只能等待着幸运者来擦鞋。

老王是我想起了这张图,现实社会中,他们是一个缩影,时代变了,于是,有人闭上眼睛,对一切视而不见,假装看不见他们的心酸或善良,甚至鄙视他们,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之下,为什么我们的命运差异如此之大?不信者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报负,没有错,如果真正的有能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成功,但是,能力从何而来?没有知识,何来努力?你有见过现在哪个成功的人没有文化吗?有个事业叫希望工程。某个希望工程那里,有一群土王知识的孩子。或许我们太幸福了,总是喜欢无病呻吟。于是,城市里,逃学、叛逆、网瘾。有位英语老师到希望小学,教给孩子的第一句是:“I want to school!”你听到了吗?他们在喊:“I want to school!”而我们,上学似乎成为一种折磨,人间地狱。当我们在抱怨作业多时,痛恨考试的时候,却有那么多人在因为上不了学而哭泣!当我们出去一家团聚的时候,城市的街头正睡着孤苦伶仃的老人。当我们在抱怨生活苦难的时,正有人为一粒米而奔波。

去商场的路上,碰见几个残疾人在卖艺。他们告诉人们,他们是安徽来的,因为是残疾人,所以没有生活物质来源,为了生存,最后不得不卖艺。有人上去给他们钱。然而,我听到有人说,那是骗子!为什么?为什么在他们眼里是骗子?难道弱势群体的所做的事情就是骗人的吗?还有大街上四处行乞的老人,我宁愿相信那是真的。

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宁可错给,不愿错过”的温柔去对待他们?两块钱在我们眼里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就不能发挥自己一点点的爱心吗?我们一点点的爱心还不值两块钱?我们的生活在一天天的变好,可是我们的心却变得越来越冷漠了。于是,仅存的善良也渐渐麻木着……

同为父母所生,同在一片蓝天之下,我们的人生价值,不应该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我们的价值,该是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学会用善良的心去看待世界,关心那些需要我们的人,把心灵的灰尘擦掉,不要用有色眼光看着不辛者,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

唤醒你的善良吧!

《老王》读后感 篇12

老王,一个正直善良的车夫,一个无依无靠的百姓,一个备受嘲讽的穷人。命运的冷酷无情让他失去了明亮的眼睛,却仍未撕碎他朴实诚恳的内心。

杨绛,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一个出身高贵的教授,一个遭受迫害的名人,命运的恶略残忍让她失去了抗争的勇气,却仍未摧残她尊重他人的本性。

命运,让两个人见面,他们看似没有什么交集。但交往中的每一个言行都透露了老王对杨绛的关心。对于杨绛来说,老王只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她只不过是处于同情和一颗怜悯之心去看待他。殊不知,对于老王来说,被人理解是如此宝贵。

重读《老王》,老王与杨绛的形象跃然纸上。似乎两人的见面是一种天意,想使杨绛有个安慰,或许也是想让老王在乱世中交个他自认为的朋友。两全其美的办法有且只有这一个。

老王,给杨绛家主动代送水,并且价格减半。在钱先生病时,骑车送到了医院,还体贴的为杨先生着想,怕他没有钱。如果说这是对杨绛的一种可怜,但老王自己已经穷的只剩下一辆破板车赖以糊口。啊!这是一种何等付出,不求回报,不记得失。我一直觉得老王很悲惨,这么好的人竟然遭受如此折磨,如此不幸。是纯粹的不走运?还是做了一件恶事遭到了报应?我想都不是,这是命运对他的考验,在逆境中生活,又受到冷嘲热讽,终究会有一个尊重者来到,这个人就是杨绛。

杨绛,为老王买了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同老王一样,她已经没有勇气坐三轮车,不被人尊重,政治地位极低。但她面对老王朋友般的对待却始终麻木不仁,没有体会到,一次又一次地拿钱给他。殊不知,老王并不是为了钱,只是想维护这不易的平等,哪怕到临死前……

她认为不值得一提的小事物,却是老王积攒多年所换得的。所以,当我在读到杨绛对老王愧怍时,就想到如果一个人挣扎在贫穷的底层,却尽全力的帮我,我也会感到愧怍。

命运,神奇无比。它让两个相同而又不同的人相遇。磨练他们,让他们在乱世中体会到人性的温暖,尊重与平等。这样,当他们再次相遇时,会觉得无比的幸福与温和。因为那里再没有动荡的社会,败落的人们,只有和谐,安详与一片宁静。

《老王》读后感 篇13

我读着老王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王是一个十分可怜却有十分善良的人,有一次作者让他帮忙送东西,他帮作者及时送到,而且送到的东西很好,还不求很多的汇报,这说明他是一个很本分的老实人,还有一次作者让他送一些冰,他却送了很多,作者想给他很多的钱,他却拒绝了。

有一次老王很不幸,得个一种怪病,虽然他两眼发直,身体僵硬,但是他还是很坚强,还是帮作者送东西,而且给他钱的时候他坚持不要,只要一些白色的布,之后几天遇到了她的一个朋友,我问他老王好些吗?他的朋友却告诉了我一个让我震惊的消息,老王已经离开了人世。我当时心情十分低落,后悔拿钱侮辱了他。我继续问老王的墓地在哪里?可是他的朋友却告诉他老王是用几块白布包着,然后就没再说。从中我感受到老王的苦憋在心里。我觉得这样的人应该受到别人的尊敬。

《老王》读后感 篇14

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老王》读后感 篇15

前几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杨绛的《老王》。之后的几天,我心中总有说不出来的感受。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正是中国最荒诞的“文/革”的开始,作者夫妇被受不公的待遇。一日,默存的腿走不得路了,是老王热心相助,送钱先生去医院;老王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他给杨先生家送价廉物美的冰,他把杨先生一家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他临死前一天,还给杨先生送香油和鸡蛋。

那一天的印象,我至今不能忘记。病入膏肓的老王,直直的镶嵌在门框里,显得是那么的脆弱和无助,好像碰一下,整个人都会碎掉。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瓶子里是香油,包里是鸡蛋。先生说,“我”记不得那是多少个了,但在“我”记忆中那是数不清的。数不清?那有多少,我想,那不是数不清,而是鸡蛋里凝聚了老王的真诚谢意。那情谊,才是数不清的。

眼看病入膏肓的老王,“我”却只能以强笑来掩饰住我心酸。目送老王,害怕的糊涂了,生怕老王跌着。

过了许久,“我”从邻居那听说了老王的死讯。心中也是一惊。不敢相信,回到家看着那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与老王的谈话,总觉得自己对不起老王。

我想,作者可能曾经也怨过自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老王的病情,怨自己终究没为老王做太多。

老王是善良的。不幸的、孤苦、贫困,和社会对他的不公,都无法遮掩,他那颗金子般的心。

先生是善良的。她写下了这篇文章,也是在为自己救赎。这是善良者和善良者的遇见!几年之后,先生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先生这不仅是在为自己忏悔,也是在为时代做忏悔。

对每一个不幸者做出忏悔。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不只是愧怍,更是一种自责,更是一种担当,是一种宽容,是一种净化,是一种思考,是一种自己的承担。

灾难来临,我们该怎样面对?海明威说:“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愿我们都能够像杨绛先生一样,做一个冷静,睿智的强者!

先生去了,因为钱先生和女儿钱媛在等他。

愿他们仨安好无恙!

《老王》读后感 篇16

杨绛所诠释的人道主义,无一星半点的矫揉造作,她只是用自然凝炼的文字记录下现实谱写的哀转音符。那看似无风无浪的平静水面下,实则波涛暗涌,那是因为她将深沉的呼唤汇聚在泪珠与血水灌注的深海中了——尊重和平等——这上天赋予人类,却时常难以被理解并实践的美德!

幸运与不幸都非人们所能左右。侥幸拥有前者的人,也可以是不近人情,甚至穷凶极恶的;而当后者接踵而至时,仍能保有淳朴善良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人,难道不更令人肃然起敬吗?当天赋和环境等不可抗因素改变了一个人的某段人生轨迹时,又何需多言呢?

幸运与不幸全都是人们左右的。既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同样用四肢——行走和做工,就有义务相互扶持。当偶然得幸者将鄙夷的视线划开可怜人枯槁干裂的皮肤时,他就是打破命运中和谐平衡的愚者。

世上联系人们的大概是幸与不幸,爱与同情,在真正的理想社会中,至少每人拥有它们的总和应该均等。

《老王》读后感 篇17

老王,一个贫穷的人。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邋遢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老王,一个善良的人。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他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大概压根没有想到这点。”他送没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它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弥留之际,把好香油和大鸡蛋慷慨送给了杨降……

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的送给别人香油和大鸡蛋,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读了《老王》,读了他的不幸,更读到了他的善良与朴实,同时,也表达作者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发出一个引人深思的呼声:社会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再贫困也阻碍不了她的热心肠。像老王这样的人,真的很少了。

《老王》读后感 篇18

缓缓地合上杨绛先生的《老王》这篇文章,望着远方阴暗的天空,我心中感慨万分。

老王,一个社会底层的卑微人物,一个不幸的人:自己没有亲人、只能住在破败的屋里。家,没有。自己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一辆破烂的三轮车上。可惜,因为他一只眼瞎了,另一只也有病,连别人都不愿坐他的车,甚至诽谤他。生活贫困潦倒。

即使这样,也不能影响他人性的光辉,生活没有让他屈服,他没有一辈子做生活的奴隶。反而帮杨绛家送冰,送作者丈夫去医院又不肯收钱,逝世前一天,也靠着仅有的一点意志拖着重病的身子向杨绛表示谢意,最后才安然离世。

老王尽管命运坎坷,却不忘关心他人,其它车夫的那些恶习他都没染上,或者根本没想到。在文中,钱,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了老王不慕钱财﹑忠厚老实﹑知恩图报的优秀品质。这些品质像金子般闪耀在他的身上,成为老王的财富。是任何人不可劫掠的。

老王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正是这种平凡才让我们觉得真实,倍感不凡。他一生充满了苦难,然而,他用自己的双手,活出了人生的尊严,赢得了杨绛一家的尊重。平淡而不平庸,平凡而能平静。“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老王的品质如金子般地发光发亮,照亮了作者的人生,也照亮了我们的人生。

卢梭说过: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我们也要像老王那样,把这份财富用来修复人与人心中的隔阂。想到这里,心中的块垒不觉悄然逝去。远方的天空中出现一颗微小而明亮的星星,我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老王》读后感 篇19

《老王》的作者一直给予老王自己认为,他所需要的物品——钱。钱真的是世界上的通行证,钱限制了我们的潜能的挖掘与发挥,所以这世界才会进步如此之缓慢,如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数学家,因为钱是或生活所迫,隐藏在哪个竹林之中当个隐士或普通人,人们口中所念是钱与人所见是钱心中所想,还是钱正如流浪地球中写到也许多年之后,人们生活中并不需要钱了,因为技术和科技大大提升并不需要为食物而烦恼。

我们这么努力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到的答案始终只有一个,为了生活,那么若是为了生活,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又是为了什么?为了爱情,为了辛苦,为了破坏世界环境,还是为了如此这般日复一日埋头苦干?母亲总说你们现在的事物就是学习,等到以后你想干什么就可以,我真的很烦,以后这个词四年级就催着爸妈为我买辆自行车,他们总说以后可直到现在都没有买,以后这个词如此遥远,遥不可及,还没有说我现在苦了一时,总就不能苦了一世,可世界却有那么多意外,谁知我不会因为某个意外离开人世,那我不就苦了一世?马云说你们现在做这连我80岁都能做的事情,我想说你能有我们年轻时的朝气蓬勃活力,既然如此,那为何又有如此多的人怀念童年,后悔希望直接从来让自己拥有一个完美快乐的童年时光,可也有那么多的失败者希望时间重来,嗯,在童年时努力学习,我们总是渴望自己所没有的渴望他人所拥有的,失去了以后会做了的又后悔,可以说人这辈子大部分时光全在后悔,可笑吧……

能来到这世界上的目的,我至今都未知晓。

回到一开始所说,作者给予了老王钱财这一幕,我不禁想到了什么。那似乎是一个街头实验的,旁边是一个乞丐,另一边是一个冰淇淋铺子,有三对家长与孩子。第1队与第2队他们都很开心,因为孩子做了正确的选择,他们的孩子都选择将钱财给乞丐,这何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种表现。最后一对家长与孩子可惜的是孩子拿着钱奔向了冰淇淋,他的父亲很失望,脸上的失望不由分说,可……孩子转身奔向了膝盖,将手中的冰淇淋递给乞丐,这令谁也没有想到,他的父亲愣了几秒,便高兴地将孩子抱起,不由得说这位父亲的教育是正确的,这位孩子看起来大概三四岁,在孩子的世界中冰淇淋也许是最好的,所以说他将最好的东西给予了他人,既照顾了老板的生意,又给了乞丐,这是世界上的温暖,这位孩子可谓是高情商啊!文中的作者也给予了老王身外之物,却并没有想到他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

《老王》可谓是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文章啊!

《老王》读后感 篇20

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可谓是中国解放初期底层人民的典型:朴实善良,真诚热情,却又无法摆脱命运的羁绊,只有贫穷地终其一生。这些人不被关注,犹如墙角连根拔起的苔花,在生命垂危之际,散发短暂的芳香。

在作者的眼中,老王是不幸的。他无依无靠,疾病缠身,穷苦卑微。但他却不绝望,因为有像作者这样的少数人为他着想,给他帮助。一个最不起眼的帮助,都能够让老王充满感激。在文章的结尾处,老王纵使身患绝症,也要坚持到“我”家,送来香油和大鸡蛋。这既体现出老王憨厚真诚、知恩图报的可贵形象,又不禁令人感叹,尊重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确实,尊重他人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山,带给留守儿童生活必需品;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志愿清扫活动,为清洁工省下不少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敬老院,为老人献一份力……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当我们大声呼吁着“走进基层,带来温暖”时,是否想过,所谓的“温暖”有时只是物质的帮助,却没有真正给人心带来慰藉。我曾看到一次慈善晚会的直播,当老板豪气冲天地递出支票时,那朴实得只知农作的大汉,在无数人面前,犹如败兵一般,低头接过它。在热烈的掌声中,我叹息,贫苦的人接受了物质的援助,却又因此,丧失了尊严。他们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与珍贵。

其实有时,我们的做法并无恶意,但却无意中给他人带来了伤害。那么,当你伸出援手时,请仔细斟酌:这样的做法,真的是“帮助”他吗?心灵的充实与幸福远比绮丽的衣服,可口的食物来得珍贵。当我们默默付出,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时,依旧是那么可贵;而那些受帮助的人,也会因此永远铭记你的高尚。

所以,弯下你的腰吧,珍惜那些渺小却又坚强的生命。你的尊重,是最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