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
查理这么朴素的愿望,源于孤单。母亲说“因为我要他和其他人一样!”,她急于证明查理可以是正常的孩子,倒不如说她急于证明自己在别人的眼中不必被怜悯。她与学校老师吵架,一遍遍带着查理求医,但正如变聪明的查理再次见到她时所说“她未必是为我难过,因为她对撕裂脚爪的狗或在打斗中被抓伤的猫也会做同样的事,而不是因为我是她的查理”。
“我想要你只是为我难过”
她一直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她不爱查理,她只是爱查理身上的自己,一切为了查理所做的事情大抵不过是为了让自己的形象还值得挽救吧。最后生下诺尔曼证明自己没问题的她选择抛下查理,“你只有一个孩子吗?”这是小查理对亲情的呼唤与渴求,也是他孤单的最佳写照。查理变成聪明孩子,她就会爱他吗?第一次觉得有时候爱是如此不堪一击。之前听过一句歌词“我曾经相信,这世上有一个温暖的人,只为我悲喜,为我阻挡这世间的锋利”。人类对爱和陪伴的渴求一直很强烈,以至于我们总是幻想会有那么一个“只为我悲喜”的人。
“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也让我从面包店被赶出来。现在,我比以前更加孤独。”
如愿以偿的查理并没有走向爱的彼岸。我们总在找寻可笑的优越感。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多一点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嘲笑他的人在他身上找到了优越感,那么给予他善意和鼓励的人又有多少纯粹是出于爱他呢?又有多少是为了享受给予所带来的`优越感呢?
“我要你过得好,但最好别比我好”,我想这便是大多数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吧。人性的善告诉我该盼望你过得好,但是又是人性让我不得不与你比较,希望你最好没我好。给予的快乐有几分真正来自给予本身呢?我突然能慢慢理解纪伯伦诗中所写“有些人拥有很多却给予甚少——他们给予是为了得到承认,那隐秘的欲望使他们的礼物不再纯美。”如果给予是为了衬托自己在平庸之中的优越与安全感,那不纯粹的给予将会有痛苦侵蚀。
“也许那种恐惧与恶心不再是会让我沉溺的大海,而只是一摊在现在中倒映出过去的水池。我自由了吗?”
过去的苦痛总会有缓解而消失的那一天,可是即使大海变成水池,它也总会在你心里留下某种印记。读阿德勒心理学,我总觉得水池的存在是现在的自己做出改变的表征,想要消灭这印记,可若这印记本就不该被消除呢?我们依靠所得经验知识行事,现在种种,无不源于过去,倒映着过去的水池或许只是警醒自己不要再受到同样伤害。这印记也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或许我们接纳这印记也不感到疼痛的一天,便是从过去被释放最终自由的那一天。
关于过去和未来,关于伤害和治愈,关于纯粹和坚定,关于给予与获得,关于智慧与情感,关于科学与伦理,关于不得不错过的爱情,关于沉重的亲情,关于温暖却难得的友情,关于那么丰富的人性。
我想它之所以引我哭泣,是因为对人性的描写如此真实而立体。没有纯粹的善恶,我只期望自己保留查理最纯粹的的,对爱的渴求,对世界的热爱。我只期望自己不要用知识和技术去衡量一个人来找寻可笑的优越感,而是热爱每一双清澄的眼眸和每一颗炽热的心灵。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也献给自己的内心。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2
阿尔吉侬和查理,两个“试验品”。如果你愿意的话,请为他在墓地献上一束鲜花吧。
最初的查理单纯天真,他说:“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但随着科学实验他的智力成倍地快速发展,而回忆也像浪潮一样袭来,想到“朋友”对自己的嘲笑,来自家人的伤害和遗弃,面对从未体会过的.孤独和痛苦。而智力越高越让他无法停止思考,看到身边人其实很平凡,愈发离人群越来越远,哪怕是真心爱上的人也没有勇气与她走得更近。最后阿尔吉侬的变化令查理察觉到这一切终将归于尘土,他试图在消失前再看看他的父亲,他的母亲,再抓住一点点爱的痕迹。
当天才查理和蠢货查理在争夺一个躯体,他想自我放弃,又时刻提醒自己在掉入深渊前只要不停的攀爬总能拥有一点点维持在原处的微薄希望。命运的残忍再给予后又夺回他的希望“我现在已经走到死巷,再没有什么好做的了。不要管我,我已不是自己,我正在解体,我不希望你在这里”
最终一切归于平静,只有坟墓的痕迹证明阿尔吉侬,他们来过这个世界,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水滴。
虽然文章本身是科幻小说,但我觉得更多的感受是人性。情节一望无余但丹尼尔凯斯在这篇里的文字我觉得好过24个比利,更细腻更挣扎更令人痛心。
我哀悼查理,愿他不再痛苦,能够面对平凡与平静。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3
这是一名IQ63的弱智青年,作为科研研究对象进行了手术,变成了IQ惊人的天才,最后又回到弱智的故事。
最近时常会看一些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很久没有阅读小说体文献。这本书在微信读书书架上待了很久,开始并未有多大期待,开篇阅读后却停不下来。内心的感触,以自己的文学素养无法去清晰描绘。
这是一篇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小说,当手术前查理还是个弱智,他心地善良,内心有盼望,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他拥有很多“朋友”。手术后的查理在短时间内智商指线增长,他开始看懂曾经看不懂的书,开始懂得人情世故,开始理解曾经自以为充满的“善意”朋友背后的动机。随着他智商的升高,他开始变得傲慢,他心里会有愤恨,他不再满足曾经拥有的世界,欲望在他身上急速滋生,他感受到了孤独,比原来弱智时更孤独。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只名叫阿尔吉侬的小老鼠,和他一样接受实验,拥有惊人智商的老鼠。他看着笼子里受人摆布的老鼠,好似看到自己,作为大家的研究对象,未受到身而为人的平等对待。查理在经历这一切后,智商开始衰退,回到了曾经的自己,甚至比曾经更差,他感到害怕,想到自己又将被周遭人傻子般的对待,他觉得无法接受。一个人就算智商达到上限,但仍然可以说是非常孤独和痛苦的,因为他不会爱。在他真正变回曾经的傻子后,他的内心又迎来了纯真,他开始看到身边的善意,他觉得自己又拥有了很多“朋友”。
这本书好像暗喻了人生历程,童年时我们想长大,渴望变聪明,那时被大人的不公平对待我们无力反抗并欣然接受。孩子的世界总是很单纯,用最简单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与事,对自己的经历也不会有所保留,他们很容易交朋友,很容易赢得信任。随着个体不断长大,智慧的提升,开始变得复杂,彼此带着滤镜去看待世界,心里滋生傲慢、偏见、嫉妒,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再到年老,身心灵又重回柔软,对待人事物持开放态度,一切都又变得平和,最后等待死亡的到来。
查理一直想变聪明,当他真的变聪明的'时候,他开始想念曾经愚笨的自己。他获得了智慧,但他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例如友情。文章中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在查理是个低能儿时,身边的朋友同情他,愿意帮助他,在他变聪明后却被大家一起孤立了,在最后他又变回弱智,他的朋友又愿意做他朋友了。其实,人们不太懂得与别人平等相处,很多时候,人们内心里一定要与他人有个高下立见,在某一个层面上,你必须要输给他,才可以得到友情的延续。人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一个是内在世界,一个是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是他人,社会和自然等等外在的体现,而内在就是一个人思维,心灵以及身体内部的反应。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却发现对比外在,内在反而更加不了解。很多种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都无从应对。如何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更多靠心,非靠智力。
值得一读的好书,引发人深思。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4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主人公是人们口中的“弱智”患者,他渴望真正的友情,还希望能够变聪明。但渴望正真的友情的他好像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友情。在他渴望变“聪明”的那段日子里,朋友们把他当笑话,看热闹。当他通过手术真正变聪明之后,迎来的不仅没有正真的友情,还有自己的怀疑和对智商下降的.恐惧。手术失效后他又回到了最初的生活。看完这本书,只是觉得一个和别人不太一样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是因为自己活着很难,而且因为想像别人一样地活着很难。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又何尝不是现在这个社会的真实写照。我们崇尚平等,可是真正的平等没有标准的定义。有些人因为自己是主体,所以总觉得自己很高贵,无所谓怎样对待别人。当尊重对个人成了稀缺品的时候,别人自然也不会对他尊重。弱势群体定义的存在本就意味着,他们不一样。他们渴望的平等,是本来就不容易得不到的。人类是在情感上复杂的动物,也可能是有些自私的动物,欺软怕硬这个成语来的很有意义。如果不按同类的人类来说,又有谁能够慈悲为怀?我们吃的,踩的,都算是“软”的。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讨厌或是喜欢,都是按自己的标准来度量的。
最后许多无奈与感慨,只能烟消云散,而后投入人群中,随波逐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5
翻来覆去地读了好几遍《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从一开始的无聊透顶、荒诞离奇到最终的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作者用第一人称和日记报告式高超的叙事方式,让人隐隐约约总有一种很强的带入感,细思极恐,其实查理高登就是有思想的阿尔吉侬,也是映射现实中的你我他,查理高登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正常每个人所要经历的`宿命呢?从稚嫩的婴儿到成人的高峰,到老年全方位的衰退直至消亡,我们都会经历懵懂到巅峰再到衰退的生命周期。
我个人觉得和《活着》很类似,这是一个悲惨的世界,不管我们如何挣扎,试图与命运做怎样的抗争,最终这一切都是无谓的,我们都逃不出生命的魔咒,都会被时间打败,这并非是我们能选择的,是多么地悲哀呀!也许活着并没有什么意义…
有时候我挺后悔看这类的书,因为看得越清楚,越难以得到快乐,总有一种在现实面前的渺小从心底蔓延,又被紧紧扼住喉咙的无力感。而对于这种无力感,我内心是很抗拒的,极不愿意接受的。现在我都有点不敢翻开《平凡的世界》,我害怕又从其中读到这种无力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6
最近其实有很多事可以写,只不过忙得半死,没时间把这些零散的碎片整理起来而已。这些天,利用工作站干活我休息的散碎时间,我看完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然后零零散散的写了点东西。这是传说中的多重人格分析大师——丹尼尔凯斯所著,科幻名著,还得了1959年雨果奖和1966年星云奖。
我很不喜欢硬科幻、软科幻的争论。无论怎样,科幻小说首先得是一本好小说,至少不能因为时间流逝、科技进步而变得可笑。《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就是一本很罕见的可以归为好小说的科幻小说,将近50年时间的考验也不能减少这本书的光辉。
这是一个32岁纯真善良的智障查理经过一次试验性的手术,变成天才,又因为手术缺陷变回智障的故事。读这本书,连我这样的“一根筋的二进制理科羊”都能感受到强烈的发自内心的痛楚。但是无论如何,以我的文字和文学能力,总之是不可能说清楚我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了。就像以前看电影《Where the flowers have gone》一样,我只能从自己的意识里抓住一些涟漪。要想清晰表达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论,大概确实是需要诸如“比较文学”这样的专业素养的。
在接受手术以前,查理感受到的世界完全是一个精神天堂,人人都是他的朋友,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境界,平和、宁静以及快乐,查理拿着兔脚和蹄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中国传统讲修身养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过如此。但是,查理变聪明以后,发现世界充满黑暗,教授们在争权夺势,科学家们平庸而琐碎,父母故意遗弃他,他爱的人也根本跟不上他的前进步伐,他的朋友们其实多半在取笑他,还发现他的“朋友”金比在偷老板的钱。在查理试图学习诚恳表达自己,又不会伤害别人的表达方式,经过激烈心里斗争告发了金比以后,伙计们居然联合起来强迫老板解雇了这个让他们越来越不安的聪明人。但是,当查理智能退步,被迫又回到面包店工作时,每个人却又毫不犹豫的接纳了他。金比说:
“如果有人想要找你麻烦或者占你便宜的的话,你一定要告诉我、乔或者法兰克,我们会帮你摆平的!记住,这里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不要忘了!”
这似乎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我仍然抓不住,但是似乎已经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了。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看不懂红楼梦,完全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单纯的工程师了。对于查理来说,变聪明是坏事,他和初衷背道而驰,失去了朋友们,对于我来说,应该是好事吧,至少能明白点办公室政治,呵呵。
在读到查理智力退化到弄丢基金会寄来的支票、开始逐渐不能照顾好自己的时候,一种深深的绝望抓住了我的心,好像那个人就是我,我读到了自己倒影的故事一样。这是一种可怕的感觉,也许来源于我们的'知识崇拜。每个人心里都潜藏着对遗忘重要知识,或者老年以后感觉变迟钝的恐惧。在故事中读到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短短几个月里经历了这一切,经历我们的一生也要经历的东西,学习知识,智力进步,然后又快速衰退,有一种预先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噩梦般的感觉。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生活在精神天堂里的查理,那就是我们白纸般的婴儿状态或者垂垂沉暮的老年。每个人都恐惧回到这个状态,又期望摆脱烦扰的尘世回归天堂,这就是我绝望和矛盾的来源吧。
查理的悲剧就在于,从他走上手术台,到他智力最为辉煌的时期,到他孤独的回到华伦寄养之家,其实,都只有阿尔吉农才是和他在一条船上的伙伴而已。其他人不是在嘲笑他,畏惧他,就是拿他当只小白鼠而已。人最畏惧孤独的状态。我也是。查理一切的动机,都只是起源于,变聪明,好让朋友们更喜欢他而已,最后他却失去了所有的朋友。真心酸。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7
四星的感觉,打了三星,因为自己愚钝,好像读懂了什么又好像没懂什么。书的结局平和却压抑。读罢,不知从何说起,好像一直想从书中探寻什么。
一个人的心智从一个极低的水平,经历到一个罕见极高的水平,继而再以一个和从极低走向极高相同的速率从极高再走向极低,逐渐衰弱。这让我想到两年看的一部两个半小时(如果没记错的话)的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有相似却又不同。
如果说,“0”可以表示一个人最开始的状态,归于本真或一无所有。“1”可以表示一个人较为完整的状态,有所一定经历和认知。那么,书中通过智商的变化,查理经历的是0—1—0。电影中的主人公经历的是从出生时生理特征的老年,再到壮年,继而变成婴儿,最后走向死亡,也是0—1—0。他们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这里,我并不想感叹二者人生有多么曲折,只是想到了二者人生的相似性。
回到书中,我想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查理在进步报告中多次写到的相似的内容:“我是一个人。”由此得出:不管是那个痴愚的“查理”,还是智商过人的“高登先生”都从未被看作一个真正的人。
也是,在查理的童年,母亲罗丝从不承认自己生的.小孩是一个低能的孩子,她一遍又一遍不耐烦的教查理应该怎样像其他正常小孩一样自理,一次又一次不心死的带查理去看了不起的名医,一回又一回地为自己儿子感到羞耻而斥骂。噢,可怜小查理,脑海里都是不好的回忆,他什么也不懂,他只有从橱窗瞭望,他只有一面温暖的墙。可是他也是个人呐。
即使查理变成了智慧过人的高登先生也无一例外。他是试验品,他就是阿尔吉侬,在被某些名誉利益的捣鼓下,他承受着冒险失败后的一切后果。可是那些被与己利益驱使的人又有什么错呢,他们说查理是为未来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是他们忘了,查理是个人,高登先生也是个人呐。
一个人从痴呆愚笨变成一个智商一百八的天才,那么他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否会有所改变呢?作者通过查理的改变以一个悲观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了人性的丑恶。查理,愚笨,善良,受尽欺负,有很多朋友(或“朋友”)。高登先生,聪慧,傲慢,敏感,没有朋友。难以想象,当我们常人的智商陡然间变成一个天才的智商,我们是否会将人性中所有一面都洞察透彻,是否会变得尖锐敏感,是否会变得孤独呢?
答案无从知晓。我只知道,当我听到阿尔吉侬的故事时,我知道那是一个令人有些悲伤的故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8
“如果你有机会请放一些花在后院的阿尔吉侬坟上”,他还记得同病相怜的阿尔吉侬,可是,当他死去,最后还有谁记得他?当我们死去,还有谁记得我们?
一开始以为自己下载了盗版的书,因为太多错别字,直到看完第一章看到后面的注解,才放心地继续看下去。
从满篇错别字,只有句号,到准确流利地表达,再到出现错别字,没有逗号,句子越来越长。高登的故事经由了明显的变化。在小说里的几个月,他的心智快速地成长起来,又快速地降低。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真的'就是我们的一生。原生家庭,童年,学校,工作场所,遇到的爱人,疾病,老去,无一不和现实一一呼应。
尤其有几处,给我共鸣最强烈。高登用搭乘下行电梯来比喻,“如果站着不动,就会一路降到底部。但如果开始往上爬,也许我至少还能维持原来的水平。重要的是,不论发生什么事,都要继续往上移动。”不是心灵鸡汤,权当是自我安慰吧,也许只有真正处于下行的人才有感触。这一年的遭遇,让我更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自己努力往上移动,才不惧怕失去,当然,除了失去父母。
另一处是,“我为什么总是经由窗户来看人生?”这句类似的话,在小说中出现了很多次。窗户意味着连接里外,也意味着视线的局限。是在说当时一刻我们无法看到全貌吗?或者是说我们看待生活中的别人大多只是片面呢?好多事都是过后才想明白,才有很多的“如果当时”“早知道”……仿佛这就是成长的路线,人人都如此。能在当时就看清全貌和本质的人,应该很少吧。
变聪明的高登对知识与情感的那番言论,也让人佩服。“智能、教育与知识都是大家崇拜的偶像。而我现在才知道,你们一直忽略了某件事:如果没有人性情感的调和,智慧与教育根本毫无价值。”对知识的追寻和对爱的追寻并非对立,在他和艾丽斯的关系中尤为明显。“变聪明”和“受欢迎”是两回事,教育可以让我们变聪明,但学会爱才能让我们受欢迎。
所以在他经历了知识巅峰后,才琢磨明白爱,因此虽然最后与艾丽斯的亲密很短暂,彼此明晰地知道“会离开”,可是高登说,“当我要她走的时候,她会离开,想到这点就令人痛苦,但我猜想,我们拥有的已经比多数人一生中找到的更丰富。”相爱是一件难得而幸运的事,但没有人能保证两个相爱的人会永远在一起。所以,相爱的终点,可能是白头到老,也可能是分叉路的起点。不必遗憾,因为拥有就是一件让生命丰富的事。所以,谢谢我的前任,在川十年,与你五年,都在这个夏天,沉重又轻盈地画上了句号。
也许,在更聪明的人眼里,我们就是那只叫做阿尔吉侬的老鼠吧。命运的手操控着我们,但我们仍然有一些自我和抗争,遗忘和记得。轨迹都相似,但人人皆不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9
是一本名字很浪漫的小说,篇幅很短,但短短的文章却有深切的沉重,我看着查理-戈登一路从白痴变天才,又变回白痴,满心的无力感。
戈登的原生家庭并不好,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这样一位儿童,只是选择了最错的方式,责怪,打骂,痛斥,最后逼着别人把他带走,但其实小查理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别人拿他取乐他也只是以为在和他玩闹。
后来他参与了实验,和小白鼠阿尔吉侬一起举世闻名,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他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实验室的医师艾丽丝,两人关系飞速发展,就在要水火交融之时曾经那个愚笨的查理出现了,这使得查理恶心想吐,这时候的他虽然脑力超群,可又有了情感障碍。
渐渐地他发现阿尔吉侬开始变得不稳定,曾经轻车熟路的迷宫如今也四处碰壁,甚至走不通时还会这么自己,甚至还咬伤了另一只被带来陪伴它的小鼠,这也意味着实验是不稳定的,人造天才总有一天会变回白痴。
最后结果还是来了,查理就那么看着自己一点点变笨,他不断地遗忘,曾经迷人的音乐会如今了无趣味,他害怕,但他很无力,他试着继续读新的,却慢慢发现自己连读一些很简单的文章都要查字典了,阿尔吉侬死了,查理用自己最后的智慧写出了戈登理论,可最后该来的还是要来。
这本书读起来真的`很沉重,译者用了很有趣的“错别字”,最后的查理变得勇敢,虽然他知道自己又变回了笨蛋,也许他已经搞不清楚为什么了,可他自始至终都在考虑别人,这世上有三个查理,第一个查理虽然是笨蛋,可是他不懂得痛苦;第二个查理虽然聪明,但却深刻体验了痛苦;最后一个查理还是个笨蛋,但是是个有勇气的笨蛋。
我也说出查理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只觉得难受,读完之后感觉喘不上气,也许查理的一生就是被作者极度放大的我们的一生吧,有低谷,有高潮,最后终将归于平凡,但在那之前,至少让自己灿烂地活过。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0
很久都没有读过这样好的书了——看得累到半夜,实在看不动了,睡着,睡几小时起来,又继续读,终于算是断了一口气接上又读完了。
小说讲了智障儿查理的故事,他在三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查理接受了史特劳斯博士和尼玛教授的治疗,于是他的智商开始逐步恢复,逐渐从一个智障儿变成了天才,不但超越了普通人,也超越了他的医生们,并且最终,由查理本人而不是他的医生们找到了整个试验的破绽所在,他本人虽然拥有了超凡脱俗的智商,也无法解决这其中的bug,终于从天才又回复成智障儿,住进华伦寄养之家。
在这个故事的最前段和最后段,查理都是没有痛苦的,而他的痛苦出现在他的智商逐步恢复正常之后,他这才发现原来所有人都在欺负他,那些他称之为朋友的人,之所以愿意跟他做朋友,是因为在他身边他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强烈的身份感和优越感。
身份感代表社会地位,优越感代表自我认同。是啊,很难比查理这样一个被抛弃的智障儿社会地位更低,或者更难以自我认同吧。
而查理自己,其实对自己一无所知,他的智商使他没有能力认识并且把握住自我,对于他,一切都在空虚与混沌之中,唯一具有意义的是妈妈跟他说的'那些话,“你要对人和善,这样才会有人愿意与你做朋友。”
“朋友”成了查理确认社会身份的唯一手段,“朋友”代表群居性,它证明查理不是一只被扔在旷野的小狗,而是一个可以在群居中被接纳和认可的人。而查理保住朋友的唯一手段就是,向他们无偿地供应自己的缺陷,以使得他们在他的缺陷面前显得有所为,有价值。这些朋友从头到尾都不认识查理是谁,因为当查理智商开始提高后,他们一个两个三个地,都离开了他。所以他们不过是在和自己的虚荣、愚蠢、残忍做朋友罢了,当查理这只免费的痰盂和垃圾箱变形之后,在他们没有那么方便往里面吐吐沫和倒垃圾之后,他们biu溃了,他们抛弃了他,因为对于他们,他已经失去了作用。
于是,聪明的查理开始感受到孤独,在这种孤独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他必须去爱某人,尽管在这个必须爱某人的过程中历尽艰险,他还是走出了第一步,一直走下去,直到他再度失去了爱的能力。
在他智商回到白痴之前,他保留住自己最后的一点儿做人的尊严,让他的爱人艾丽斯离开他,他要单独度过这最后的一段属于他的,可以阅读和思考,可以去爱因此也可以去恨的时间,他要单独陪伴自己走过这最后的旅途。
所以查理的收获就在这里,他在痛苦中获得了自处的能力,他不再是一个庸俗的仅仅只需要群居的哺乳动物。他可以承担属于他的痛苦和悲伤,还有一望无际的孤独和绝望。
这就是作为一个人的幸福吧。他于是完满了。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1
推荐《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朵》如果你已经看过,那么你肯定能读懂下面的话: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树》从一团很乱的线团慢慢抽出来变得整整奇奇的。因为你变得奇奇整整的你就会狠高幸。
查理是一个希望便匆明的本但,因为他觉的便匆明会有朋友,不会孤单,会幸服。
书里办虽查理体言了两次便化,查理真的便匆明了,旦是无论如何变化查理使钟都是个外人大家都不把他当一个人看,而他可旺被当做一个证长人对待,这是小说让人最辛碎的地荒。
他们说这就是杯具,杯具就是命中祝腚无论你怎么蒸炸都没有用。你蒸炸的时后以为得到了什么就可以解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认维自己不幸是因为自己不匆名,如果自己便匆名了就会幸服。然而自己便匆名以后是更大的不幸服这就是杯具。
查理九呆表了同一个石洁同一个人的两种看法,他们都是对的,却是相反的,一个白吃一个甜菜,他是查理也是美一个人,只是查理不能自己决定怎么去转幻,旦是线代人须要切幻自如,这也是这个社汇对现代人的要求。
但是查理或许是唯一把阿尔吉侬当做阿尔吉侬而不是石岩小白许的人了吧,所以啦个单纯善良的'查理也一直在。
这样的蚊子看起来恨菲力,旦是网上有很多人每天都这样写字。那也是现代社会里才会出现的现象,而在小说里,查理这么写是因为脑损伤。
也有些像初入职场的我们,在遇到问题的第一时间,一定认为非黑即白,但是灰色地带总是让我们猝不及防,我们慢慢开始接受灰色地带,但是最初的查理还是会一直在。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2
一个低能智障患者重新拾得智慧,在最后又逐渐丢失智商,重新回到低智人群的故事,主人公查理,从低能到一百八十的智商,经历了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周围人,乃至这个世界的过程,原来当初自己以为是朋友的人,脸上浮现的笑容,不是喜欢自己的微笑,而是嘲笑和玩弄时,他开始发现自己身边原来空无一人,原来自己是被家人抛弃的啊,原来自己的母亲那样的讨厌自己,仿佛自己就是一只牲畜,午夜时分,梦中常常因为母亲的眼神过于厌恶与冷漠而惊醒。当自己是个傻子的时候,好像所有人都很友好,自己的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变聪明,渴望得到周围人的喜欢,好像自己做出搞笑的动作、滑稽的表情,就能让大家都喜欢自己,就是渴望再被多喜欢一点点,变得再聪明一点点。
后来的自己,的确变聪明了,智商高达180,但是后来的现实是,发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忌惮,周围人都害怕自己,疏离自己,甚至被赶出了自己以前工作的面包店,虽然老板金皮是一个好心人,但是由于周围人的压力,他不得不让查理离开,因为现在的查理,已经不需要这份简单糊口的工作了,已经对现在的查理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了,查理身边空无一人了,变聪明的.他没有朋友,没有工作的地点,甚至更可怕的是,他开始发现一些事实,这个实验的本质,自己只是一个实验品,没有被当做一个人来对待,并且负责这个实验的教授们的知识和能力原来也只是沧海一粟,“原来他们这么无知与自私”,知道的越来越多的查理,开始让这个实验的教授们也开始担心起来,最后和自己一同接受同样手术的阿尔吉侬死去了,查理在阿尔吉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最终归宿,在最后的时间里,他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仿佛时间完全不够使用,一心投入到这个实验中去,他计算他绘制,他由自己的数据来推算。令我感触到的是,保持一个初心的查理,是真正的想做出一点奉献,他看到懦弱的查理一直审视着自己,他的体内住着两个个体,低能的查理和聪明的查理,但是在我看来,查理从始至终都怀着最初的善良,这个本质是不变的,在文中的最后,查理自己在进步报告中也写到,对这个世界做出了一点自己的贡献。
看到别人读后感里的一句:“空无”乃是一种幸福。是的,我们本身的存在对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幸运,我们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我曾经也读到过这样一句话:你的存在让我感谢这个世界。我在想,是否有一个人也会这样感谢我的存在,如果陪伴在身边的一个人,他让你的生活和情绪变得更好更有趣,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快乐和在成长,说明这段感情和这个伴侣,是真正值得交往的人。
我对自己需要勉励,我希望自己也成为这样一个人,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自己情绪稳定且积极向上,我也在探寻这样一个方法,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到,是的,和男朋友在一起后,我是慢慢在改进,但是还是不太够,不要太敏感不要太玻璃心,多关注自己,多注重自己的情绪,做一些输出性的工作和任务。还是那句话,多爱自己,不惧怕任何人的离开,让自己能量强大到让每一个人和你在一起都能感到幸福。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3
老实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一般般,有可能是因为断断续续读完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我眼中没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高潮出现。但是这本书却很难不让人去反思一些社会现象,州沃伦之家如此大的疗养中心,等候清单上有上千患者,但是每年能接纳的仅仅是十位数。当然,那是60年代,不知现在是否有改善,但是我相信心智不全的人士受到的体恤和关怀是远远不够的。查理从小被欺负大,被同学,被邻居,被同事,虽然我有时候会想他不聪明的时候傻乐傻乐的其实很好,但是频繁的失禁受伤事件发生,让读者没有办法跟着他傻乐,也没有办法相信他是真的快乐。
如何才能改善这类人群被欺负的现象了,我认为隔绝是个很好的方法,例如州沃伦之家这样的疗养中心,让他们可以和心智相当的人一起交流学习玩耍,可以让家人不用背负重担去迁就照顾他们,可以杜绝“幼稚”人士欺负他们。而疗养中心的完善,需要的是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进步,心智的进步,人文的进步,你我他的每一点进步。希望有一天,所有需要被关怀的人都能得到关怀,需要被支持的都能得到支持,需要被理解的都能得到理解。而之于我,不要歧视生活工作中的任何其他个体(哪怕先做到看破不说破),不要对不能理解的个人行为充满愤恨,便是现在需要做到的事。应了那句话:越是成熟的人,看谁都顺眼。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4
这本书流行了很久,因为讲了一个好故事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出版于1966年。
49年过去了,这本书讲的故事依旧非常吸引人:
查理是一名智障。他的父亲临死前将他托付给朋友,父亲的朋友提供给他一份卖面包的工作。无论是面包房的同事,还是前来买面包的顾客,对查理都很亲切。
可是在32岁那一年,查理接受了一次试验性的手术,他居然从智障变成了极度聪明的人。
随后,查理发现了很多一直存在却一直被忽视的'事实。比如面包房的同事和顾客联手欺骗面包房的老板。
与此同时,变聪明的查理开始失去原本对自己亲切的“朋友”。大家都接受不了查理变得聪明。
查理不甘心如此生活,开始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开始尝试爱情。
然而屡次失败的查理在还没有完成自己的愿望时,由于手术伤及大脑,他重新变成了傻瓜,默默死去。
——朋友,以及简单生活
在《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最让人感慨的,也是长久以来存在的命题有两个。这两个命题都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理论上和现实中,往往相差甚远。
一个是:究竟什么是朋友?
查理在身为智障的时候,有很多朋友。他们喜欢和他聊天、照顾他。
按道理来说,查理变聪明之后,这些朋友应该很高兴。可惜没有。
他们不再愿意当查理的朋友。
因为生活中的朋友最大的用处就是衬托自己的好形象。
所以人人都需要一个智障朋友,而不是一个聪明朋友。
另一个是:不好的事情一定要揭发吗?
当查理看到面包房的同事想办法欺骗老板的时候,他选择了揭发。
而老板却接受不了,因为查理明察秋毫,让面包房的全体员工都忍受不了,威胁老板集体辞职。
最终的结果是,查理被辞退了。
所以,当发现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的时候,你还敢站在大多数的对立面吗?
——作者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作者丹尼尔·凯斯(Daniel Keyes,1927—20xx)出生于纽约,拥有布鲁克林大学心理学学位。
他非常了不起地创作了让人难以忘怀的几本书。比如讲述多重人格的《24个比利》,最近中文版又再版了。
但是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不难看出,丹尼尔对人性的定位还是挺悲观的。
书名中出现的“阿尔吉侬”是查理最后的朋友、一个和他一起接受试验性手术的小白鼠。
只有小白鼠,是查理的朋友和陪伴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5
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新的荒凉。——狄金森
20xx年,我希望自己开始重新振作。作为今年开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我希望我像查理一样,能对未知的世界抱有渴望,希望自己变成一个更聪明的人,对这世界更友善,有更多的朋友。
读这本书很仓促,我读书一直也是囫囵吞枣。但我也想记下一点我的感悟,让自己开始学思结合。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人,接受了一所大学的智力改造后,逐渐变成一个天才,拥有了超人智力,在接受改造之前,他有朋友,虽然朋友们会经常嘲笑捉弄他,他还是经常微笑,相信真善美。在他拥有智慧之后 他却发现世界充满了歧视,世界并不完美,他变成了天才却焦虑暴躁。在不久之后,他突然出现反智行为,智商急速坍塌又变成一个智障。而阿尔吉侬则是该项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他的一系列变化都在主人公的身上完全体现出来。
这本书读下来,不禁让人觉得是个悲剧。查理体验了不同的两种人生,他的两种人格在现实世界和潜意识里不断切换,这一点其实可以从查理处于智力高峰时写的最后一篇著作里看出来,不论是天才还是智障,他都是查理本人,他都希望别人尊重他,理解他,爱他,接受他,让别人承认他更聪明。他这一生,都希望被接受、得到爱。在查理愚笨时,他有很多朋友,虽然别人都拿他取笑,但他内心充足而幸福。当查理变成天才时,他变得更加孤独,他看出了每个人不同的心思,他变得比一般人更聪明,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情绪,锋芒毕露,不被他人接受。
人不应该被智商界定,不管如何,我们都希望拥有更多朋友,希望自己更受欢迎,人性是复杂的,我并不应该觉得自己读完一本书,就能拿起笔来剖析人性。我之能记下一些我的浅显的认知,希望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能重新阅读,体会自己的认知过程,就像查理写进步报告一样,不管自己的逻辑有多混乱,以后读的时候应该是能理出一些思路的吧。
一、查理的童年很不幸,母亲强势且神经质,喜欢强迫他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父亲温和但懦弱,所以查理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变得更聪明。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一生来治愈。每个人都有一段处于混沌期的'时光,我们不能决定别人对我们做什么,也无法改变,但那些东西就是组成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是人格的基石,只会在暗夜出现,在梦里追逐。
二、世界本就是一个大迷宫。我想我们普通人其实也像阿尔吉侬一样,一辈子都在被训练走迷宫,从最开始的认知世界,到后来学习工作,适应不同的环境,我们一直在接受教训,一辈子都在这个迷宫里寻寻觅觅,磕磕碰碰,恐慌迷茫,直到机体无法动弹,神经再无反应。
三、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查理。在高峰时被人追捧,在低谷时被人奚落。但人应该有最后的尊严,就像查理那样,在人生最后的时间,不给他人造成困扰,自己安安静静得回到自己应该在的地方。人也应该时刻保持善良,就像查理重新变成智障时,对待欺负他的人做的那样,不是因为他受到欺负,而是他想到了那个人的妻儿,慈悲是一种高贵的人性,每个人都不能丢掉。
四、关于恐惧、期待和进步。查理最怕的是男女之情,这是他的恐惧造成的,书里也没有明确提到他做了什么错事,但我宁愿相信他善良而无知。查理的身上有三个特质是整个故事的暗线,一是他的愚笨让他不被母亲接受,二是他对女性的态度造成他被送到寄养之家,三是他变成天才之后愚笨查理一直在他的潜意识之中,我不懂心理学,但是我认为他内心最深的恐惧是他被抛弃了,所以造成他对爱情和女性的抗拒,好在最后他治愈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从这一点看来,也许查理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恐慌的小孩。
五、如果我是查理,我也会选择做那个实验吧,让生命绽放了一次,让自己的存在成为存在,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如果有时间,请帮我放一些花在阿尔吉侬的坟墓上。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6
当你是一个善良,无忧无虑,不会伤害别人的白痴时,你眼中的朋友只不过是把自己当做开玩笑的猎物,他们取乐的玩物。可怕的是自己被玩弄被嘲笑还跟着一旁笑嘻嘻。当你以为努力让自己变聪明后就可以拥有很多朋友时迎来的却是被嫉妒的敌意。
你可能不会发觉自己一天天变聪明,但慢慢地你能知道自己的智慧的确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或者可以说是巅峰,但这并没有以前想象中的智慧能够带来的欢喜,因为在别人眼中自己就是一个傲慢,不知感恩的家伙,留给自己的除了智慧之外,只有无限的孤独。但更可怕的是成为天才之后你不能继续维持这种水平更不用说提升了,你只能看着自己跳跃式地倒退却无能为力。你慢慢地失去你曾经努力抓住的东西,你甚至回不去自己最初的样子。曾经嘲笑作弄你的人如今为你感到难过,也真的成为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朋友。而看着自己最爱的人,最渴望的朋友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沮丧,自责时何尝不是另一种痛苦!世界很残酷世界很也美好愿所有善良的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7
从一开始的近步报告,到后来的进步报告查理的经历好让人唏嘘。如果有一天你从一个智力低下一跃成为了一个智力超群的天才,你慢慢懂得了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充满鲜花的,你开始懂得了各种负面的情感,嘲笑、冷落、憎恨,会很失望吧。多么努力得变聪明可是换来的却不是想要的结果。智商的提高而情感方面的相对滞后带给了查理很大的精神冲击,但是当他最终发现自己的命运会像那只叫阿尔吉侬的小老鼠一样,由于智力的激增而引发心智身体迅速萎缩的可怕后遗症时,他的思想已经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一个让我们为之惊叹的层面,他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这个实验的漏洞,从而为这个世界上和他一样的低智商人群做出一点点贡献。我觉得这本书最残忍的地方不是查理从智力低下变天才又从天才又变回智力低下这个事实,而是他带着曾经聪明过以及曾经拥有的一份短暂的爱情这些记忆一步一步走向黑暗……这真的让我很伤心……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8
故事尾声,查理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感觉自己是个扩张的宇宙,他感觉自己的影子已经笼罩整个地球,这种感觉和神秘主义的描述是一致的:是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体验,他们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我”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我”。有时在一刹那间,我们可以体验到一个更大的“我”的存在。有些神秘主义者称这个“我”为“上帝”,也有人称之为“天地之心”“大自然”或“宇宙”,当这种物我交融的情況发生时,神秘主义者觉得他们“失去了自我”,像一滴水落人海洋一般进入上帝之中。在这里我认为是查理内心寻求自我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在查理即将与宇宙进行最后的融合的时候,有股力量在将他拉向地面,他的灵魂从宇宙回到地面,再回到自己的身体,最后他的灵魂浓缩成一团,变成一个微小的宇宙,然后他看到了许多洞穴,有股压力将他推向洞穴,最后他被猛掷在墙上,书中描述到:在火焰背后的壁架上,柏拉图说过的话在阴影中嘲笑我“……洞穴中的人会这样说他,他攀高又爬低,但都用不着眼睛…… ”这里我认为暗示的是聪明的查理寻求自我的失败,他还是回到了洞穴里(也就是康德认为的我们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整个故事基本上就是基于柏拉图哲学展开的科幻故事,其实我不是很懂为啥归为科幻,感觉比《北京折叠》的科幻感还要低。(我个人是认为寻求自我意识、了解自我的过程可能比作为傻子生活更难受,当然这个解读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但是这的确是我读到的内容,但是最后聪明的查理也没有找到一个真正的答案,在他心中一直认为弱智的查理才是他原本的灵魂,聪明的查理只是借助了弱智查理的肉体。聪明的查理在了解自我方面并没有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厉害,聪明的查理比弱智的查理更加孤独,书中弱智的查理还有朋友,但是聪明的查理却不懂爱,他没有结交朋友的能力,不懂为别人和他们的问题设想,他只对自己有兴趣,这也是他孤独的根源,他自己也意识到他应该让自己的情感再次归属人群。也就是说知识上的丰满并不能带来爱人的能力,在最后聪明的查理短暂地接受了他和爱丽斯的感情,是因为爱丽斯明白查理的一切,她即便知道查理最不堪的.过往和没有未来的未来,爱丽斯仍然选择和聪明的查理度过最后的日子,关于他们的感情,豆瓣上的书评:如何去爱别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千帆过境,恍如隔世,爱一个人就是报之以他想要的,然而并不是物质和金钱,是更深层次的东西,那只能你自己体会。最后你可能会懂得,留些时间给自己,让自己也得到治愈。如何做呢,当你开始用心爱别人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了。知行合一是最难的。)最后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想表达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豆瓣短评里写的东西,它包含了很多哲学上的观点,关于自我认识、我们的存在、人与人的交际、爱的能力以及什么是爱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很难在一篇文章里面展开说明,,另外贯穿整个故事的柏拉图的洞穴之喻,会放在最后。
一些书评: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阳光刺破我内心的荒凉,它却化作另一种荒凉。”
洞穴之喻的内容: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
有一些特定的人,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这些器具就是根据现实中的实物所做的模型。
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囚徒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眩晕(就像才从电影院走出来一样),但是没有关系,他会慢慢适应。此时他看到有路可走,便会逐渐走出洞穴,看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此时,他会意识到以前所生活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以前所认为的真实事物也只不过是影像而已。
这个时候,他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返回洞穴,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真实世界。最终不论出于何种原因,结果就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并试图劝说他的同伴,也使他们走出洞穴,但他的同伴根本没有任何经验,故而认为他在胡言乱语,根本不会相信,并且会绑架他,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杀死他。
整个洞喻到此结束。这一比喻与日喻和线喻相联系。洞穴之中的世界相应于可见世界,而洞穴外面的世界则比作可知世界。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19
首先,我很想写写关于查理前期想要变聪明的感受和后期学习时总是忘掉的事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愚蠢和智商不够,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于是很努力地去追赶别人去想要变得跟别人一样敏捷。这是多难的事情,只是旁观的人是不懂的。这样说可能好像是把自己跟查理强行地连在一起了,不是的,我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我说一百次阅读并不是背诵并不是背书也改变不了我总是忘掉我看过的内容的事实。说多少次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也能把事情做好也改变不了我确实反应不够敏捷的事实。这种状况只是还没严重到令我无法生存,我还能保护自己能够不受到太多的嘲笑。一颗想要变得更聪明的心,这是查理与众不同的地方之一。最近第四季奇葩说闹出的事情中,马薇薇说:“都第四季了你还不知道谁是朋友。”这类的话语,是查理们以及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却想企图捉住点什么好让自己变得更好更聪明,却受到嘲弄时的难过之一。聪明人弄出了一个综艺节目愚弄愚蠢的人,我想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有的人有天赋也努力,所以她们就应该那么厉害。而我很努力才保持了正常人的水平,不值得称赞,但也绝不能因此受到耻笑。因为每一个向上的人,ta的任何努力,都比一个耻笑别人短处的人,更值得尊敬。
事实很自然而然地存在着恶意,却也很自然地有着善意。这是一个能量守恒的世界。我很心疼查理们所遇到的遭遇,也希望所有查理们都能遇到真心为自己着想的人。即使一个人带着目的'的举动,但是能授惠他人,也是好事。就像尼姆教授、伯特等人,就算是再功利的目标,也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步。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为什么我从来都不会想这些问题,是不是只有聪明人才会想到?我知道我曾遭遇的一切,我知道我继承了谁的性格,我知道是什么变成了现在的我。这样会显得很盲目自大吗?为什么要思考那么多关于自我本身的事情,究竟是有什么样的奥秘在这样的思想里。我见过那种人,他们显得特别不一样,为什么?
或许,读一本书,让自己产生怀疑,是迈开了思考的第一步。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读后感 篇20
后劲有点大,看到最后莫名的感到难过。
他短暂的路过了一个原本不属于他的世界,变得更聪明,但只有智力增长却没有心灵的进步,最终再次回到他原本的世界。
有点像是他原本的心灵上得了近视,看不清世界所谓真实的样子,这场手术让他逐渐恢复了视力,他在智慧上迅速成长,到心灵上依然是那个脆弱的'小孩,最终又回到了原本的样子,回去的过程中就像是“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没有见到光明”他能感知到自己智慧上的退步,从而格外沮丧又暴躁,最终,回到了最初的自己。
我脑子里好像出现了这样一副画面,原本的查理是一个在山脚下玩耍的人,但大部分人生活在山下,查理渴望能走上那座山,被大家喜欢,他以为只有走上那座山,才会被大家喜欢;有一天机缘巧合,他真的上了一个上山的自动扶梯,他逐渐看清了山上的景色,甚至走到了比所有人更高的位置,但是他也发现,原来并不是上了山就会被喜欢,甚至得到了他人的恐惧与厌恶,并且哪怕他在山上,他也依然是个小孩,但这架自动扶梯并非上帝所造,并不完美,终点并非山顶,而是会重新回到山脚,但他也无法下梯,他恐惧,焦躁,自暴自弃,被动接受着自己重新回到山脚,好像一切都只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