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一)

XXX,女,汉族,1985年1月出生,2009年3月参加工作,201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机关党支部副书记兼党务工作者。

坚持学习,锤炼“专”的特质

党务工作是一份政策性极强、讲求严谨细致、要求有过硬业务本领的一项工作。为切实做好这份光荣而又重要的工作,不负党组织重托,不负党员们的信任,工作12年来,该同志始终以“对党保持绝对忠诚、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去鞭策和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为汲取先进党建工作方法,做好新时代党务工作,该同志始终保持在一个“充电”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一种追求和一种需要融入工作、生活中。从事党务和文秘工作,加班加点工作是常态,但即使工作再繁忙,总要挤出时间自学,及时关注学习党中央、上级党委最新政治理论知识,对重要内容进行摘抄甚至背诵,为更加专业、熟练地开展党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开阔党务工作思维,除向书本学,也向其他机关单位、其他优秀党务工作者学习,如何做实做细党建工作、如何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如何提升党建实效性等问题,也是经常关注、思考、请教的问题。

做细党建,锤炼“严”的作风

从入职以来,依照工作职责,在承担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同时,协助支部书记抓好各项党建工作,起草、整理、上报文件材料,组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负责组织每年的学习教育活动,承担机关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保密等工作。在学习教育、组织建设中力求把每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新意,比如,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中,年初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有规范的议程、记录,为活跃学习气氛、提升学习实效,鼓励支持普通党员备学领学,请文化素质扎实的干部讲学。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策划了忆童年致青春趣味运动会、分享品味阅读、环保文明行动、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等特色文化活动,轻松地调动党员干部置身浓厚思想教育工作氛围之中。比如,为推动机关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突出政协的党建特色,借鉴上级政协先进工作经验,提出了“党员委员党组织关系双重管理”的建议,建议并组织了党员委员参加援鄂医护人员先进事迹宣讲报告会等各类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并着手起草了《托克托县政协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工作制度》,这项制度的制定实施对推进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走在了周边旗县区政协的前列,得到了市政协调研组的充分肯定。

近年来,政协机关党建逐步趋于规范,顺利通过了县直机关党工委及上级部门的多次巡视、督导、检查,机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政协机关工作开展。

服务社会,锤炼“实”的品格

该同志始终牢记宗旨意识和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本领。20XX年初疫情防控期间,该同志主动申请参与疫情防控,进入社区、防疫一线。同时负责人政通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对外严把第一道防线,对内强化摸排管理,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主动交纳抗击疫情特殊党费,展现了政协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在20XX年县政府“创城”活动,该同志主动申请到主街道站岗,协助交警规范行人、车辆行使,夏日炎炎,不叫苦叫累,积极响应县委组织部号召,第一时间到居住地双河社区进行报到,认领服务事项,协助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负责人政通小区的返托人员和“七类人员”的摸排上报;同时向社区认领了整理党建档案工作、讲党史、志愿服务活动等事项。连续两年积极参加“助学献爱心”活动,为困难家庭子女能够安心上学献上自己微薄之力。

端正品行,锤炼“优”的品质

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共党员,该同志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行动上接受党支部的领导、听从党支部的安排。该同志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严格遵守机关考勤制度,工作整12年,极少因为个人私事请假,有难事、急事自己尽量克服,绝不耽误工作;该同志以正直热情、宽容大度的处事原则处理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在与同事相处中,她谦逊、坦诚、热情,同事需要帮助,只要帮得上忙,都尽力帮助其解决。同事有事请假,会主动帮助同事做好工作。( 作文吧 ZuoWenbA.neT )

党务工作、文秘工作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该同志始终能以工作大局为先,经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工作上,晚上加班写材料是常事,但从未听到她喊苦叫累,在工作中付出了更为艰辛努力,同时也得到领导们的一致肯定和同事的一致认可。在年度考核中先后6次被评为优秀等次。

该同志凭着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扎实的文字功底,较高的业务素质,勤勤恳恳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展现了一位新时期党务工作者勤于学习、恪尽职守、辛勤工作、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由于该同志工作表现突出,20XX年6月被中共托克托县委员会评为“托克托县优秀党务工作者”。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二)

初见XXX,他身着戎装,头戴军帽,身姿笔挺,目光坚定。他是文武双全的排头兵,牢记强军责任,强化使命担当,“笔杆”与“枪杆”都过硬。他是红色基因的传播者,紧跟党的创新理论,创新工作方法,“先学”与“领学”一起做。他是基层官兵的贴心人,坚持群众路线,知兵爱兵为兵,“真管”与“真爱”相统一。

30年军旅生涯,在党25年,从事党务工作22载,XXX——东部战区政治工作部办公室主任、海军某雷达旅原政治委员,一心把党务工作当成事业做,坚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他是新时代军队党务工作者中一颗平凡又闪亮的星。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到实处

1991年,深受父辈影响、怀揣从军报国梦想的XXX踏入军营。在经历了基层连队战士、军校就读、上级组织部门抽调后,2000年成为了师党委秘书,开始专职从事党务工作。从熟悉党建基本法规、筹备党的会议、开展党建业务、撰写党委材料入手,在日复一日、艰苦细致的党务工作中逐步成长起来。2013年,XXX来到在抗美援朝、国土防空作战中战功卓著,曾被毛主席“三次点将”的“海空雄鹰团”任第27任政委。如何把“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胜利到哪里”的团魂,在新的历史时期折射新的光芒,努力由为党委出谋划策的建言者转变成全面负责团队政治工作的党代表,确保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在基层部队不走样落空,他深感责任重大。

他带头学理论、强根基,把对党的绝对忠诚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深学深悟上,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党建业务了然于胸、烂熟于心,是官兵身边的“政策通”。

党中央、中央军委作出新的决策部署、出台新的政策规定,他都第一时间组织深入学习,第一时间开展讨论交流,第一时间进行辅导授课,强化部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树牢“国之大者”“军之大事”的政治自觉,引导官兵在海空维权中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单批次系着大战略、小战位载着大使命、急警报连着大担当”的政治意识。

“抓住大事定议题、调查研究提预案、充分酝酿求共识、集体讨论作决议、分工负责抓落实”——这是2016年XXX到某雷达旅任政委后,在持续的党务工作中研究落实的“党委议事五步法”。每每遇到重大问题,“党委议事五步法”都为党委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保证党的重大决策和上级重大部署在部队的执令如山、刚性落实。

武艺练不精、腰杆就不硬。除了有过硬的政治素养,XXX还有让官兵服膺的军事本领,“带兵,当然要有硬本事,否则如何让大家凝心聚气跟你上?”“政治委员不仅是党代表,还是指挥员;不仅是平时战备训练的组织者,还是打赢未来战争的领头雁。”XXX坚定地说。

在他看来,军队党务工作者必须具备“坐下来能讲、站起来能干、上战场能打”的能力,才能为广大官兵树起样板、立起标杆。

这些年,他深刻领悟军队统帅强军胜战的忧思关切,以强烈使命担当研战谋战务战,会同班子成员一起以临战姿态推进作战准备,广泛开展“爱装备、学装备、钻装备”活动,激励官兵敢飞大纲上限、深挖探测极限,蹚开对接实战的自由对抗空战路子,首次取证多型外军飞机,紧前建成战时预备指挥所,组织研发制定多套战训软件及防御战法,以奔跑的姿态为提升部队的打赢能力作出努力。

创新群众化自主教育方式把党的声音传到末梢

午饭铃声响起、办公一楼大厅,官兵们集合完毕、排列整齐。大屏上跳出党史学习教育题目,紧接着数字开始迅速滚动,又倏地暂停。

“第二排第三列!”“到!第7题选B!第8题选C!”“回答正确!继续抽点!”……这便是某雷达旅“每日点兵”的现场。每天10道题,每个被点到的人回答两道,深厚的学习氛围由此在部队迅速铺开。如何让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普及化、落在官兵心坎上,这是XXX自成为一名党务工作者伊始便在思索的问题。

“每日点兵”是XXX的创新工作方法之一。针对部分官兵对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基本法规制度一知半解的问题,他带领机关同志定期汇编党史基本知识、党的创新理论、常用法规要点等,将其发放至每名官兵手中。充分利用“听广播”“读报纸”“看新闻”三个“半小时”和饭前集合、晚间点名、开会间隙的时间,每日点、随时问,重在水滴石穿、积水成渊,充分发挥党的创新理论在部队建设中的引领、规范和保证作用。

参与官兵纷纷表示:“之前由于战备训练压力大、大块时间难保证,导致理论学习不够系统,看问题不够准确;现在实行‘每日点兵’,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感觉自己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看问题的视野也提高了不少。”

受中央电视台“一堂好课”的启发,XXX还在部队中开发了“一节好课”,并将此教育资源共享至整个部队。

“一节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请“好讲师”讲“好党课”。为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效,他们邀请上级机关、院校专家、前辈典型、基层主官包括官兵家属,从党的创新理论、党史军史、军事知识、成长点滴、官兵关系、家庭生活等多个领域进行专题讲解。尤其是要求机关领导和基层主官每年必须精心准备一课,着重讲身边的巨大变化、讲通俗易懂的道理、讲引起共鸣的“小事”,并制作成精品视频进行推广。

“兵言兵事”则是目前XXX所推广的最受基层官兵喜爱的教育模式。“三五分钟讲好小故事、三五句话弘扬正能量”。让一线官兵走上讲台、站上C位,讲好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刚到部队时,我只可以做几个引体向上,但现在的我最多已经可以做80个了。如果要讲我的体会,那就是只要心中有目标,并坚持不懈付诸行动,梦想一定能够实现。”一位上等兵在讲述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时,以自己的成长故事作为案例,获得了在座战友们的热烈掌声。

“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走好群众路线,我们要学会激发群众自我教育的活力,用信任、欣赏、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官兵,把教育时间让出一部分给他们,把教育课堂延伸到战位、训练场和宿舍,用身边故事、自己语言描述新变化,官兵更听得懂、听得进。”XXX说。

聚焦官兵急难愁盼把党的温暖送到心坎上

空车雷达兵,作为我军空中预警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天空是哨位,云端是巡逻线。然而,屹立高山、驻扎海岛,雷达兵的世界往往又是偏远与艰苦的。面积只有2。28平方公里的小岛,是祖国东南海空防线的第一道屏障,驻扎在此的雷达兵们,常年24小时战备值班,枕戈待旦、守望海天。

这个孤悬东海的小岛,过去用水只能靠老天恩赐,供电只能靠柴油发电,一周只有两班船往返……每天三茶缸,就是官兵一整天的用水量:一杯刷牙,两杯洗脸,洗漱完再用来洗脚、擦身子,最后再去浇菜地。再加上岛上气候潮湿,官兵中很多人都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这一切,作为初来乍到、部队的党代表,XXX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下气力去争取各类“惠兵工程”,把党对边防一线官兵的关心关切落细落好。2017年,在XXX的大力推动下,旅党委与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在国家电网的支持下,这个小岛终于通上了电,官兵们终于用上了空调、除湿机等大功率电器。20XX年,XXX他们又多方论证、趁热打铁,自筹资金为官兵安装了海水淡化系统,大大缓解了岛上的用水困难。

除这个小岛外,XXX还积极向上级申请为7个山高地寒的雷达站点采购加装了新式取暖设备,新建了162套官兵家庭公寓住房,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官兵。对此,不少官兵深有感触地谈道:“水流汇聚凝聚力”“温度护航战斗力”“是组织给我们配了一个好班子、选了一个好书记,让我们告别了以往的苦日子!”

建设过程中,针对有的同志“现在政策规矩这么多,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的思想顾虑,XXX斩钉截铁地说:“只要我们肩上扛着责任,心中装着官兵,千难万难就不会再难;只要坚守初心始终,严格按章办事,这怕那怕就不会后怕。”

改善了生活条件,还要提升工作效率。XXX所在的部队分布于四省一市,最远的站点距机关有700余公里,若遇大风、雨雪天气,个把月都出不了岛、下不了山,基层到机关办事极其不方便。再加上办事程序多、手续杂,基层难免有怨言。为此,XXX积极推动“最多跑一次”工作机制,以内部网络为支撑,以机关代办为途径,完善细化事项办理“五步走”流程,变“官兵跑”为“数据跑”,甚至“不用跑”。

有的官兵在网上留言:“以前到机关办事需要来回折腾好几趟,十天半个月才有结果,现在点点鼠标就把事情办好了!”“‘最多跑一次’不仅改变的是机关的作风,更是拉近了机关与基层的距离!”

几十年来,XXX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说起自己的家人,他眼眶有些泛红:“将近7年的时间没和家人在一起过除夕夜了。”“孩子考大学,我一天没管过;孩子去外地上学,我也没能送。”“有一次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我只是忙完任务后凌晨1点去看了一眼,便又返回了单位。这些年全靠我爱人对这个家辛苦付出。”……

作为军人,像XXX这样无法顾及家庭的情况是常态,日常的重担往往都由军人家属来承担。“像我自己,就是常年和家人见不了面,孩子只能交给爱人,好在现在我孩子大了,但绝大部分官兵他们的孩子还小,特别是雷达部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特点和近年来部队实战化训练力度不断加大,决定了部队每个官兵家属都要付出很多。”谈起这一点,XXX对于官兵们的困难感同身受,“不能让嫁给我们军人的女青年都变成家庭主妇,她们也应该去实现她们的人生价值。”

在上级首长机关和驻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积极推行军人家属“互联网+”灵活劳务工作模式,对接不同企业单位,让军嫂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工作,实现就业带娃两不误。群星闪耀亮军营。XXX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默默耕耘,成为了照亮官兵心灵的一颗星。

建党百年之际,XXX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他说,“我理所当然、力所能及地做了一些工作,但党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褒奖和荣誉,让我寝食难安。”“我仅仅是9500多万党员中的一个代表,新的岗位、新的使命,我将珍惜荣光、不负荣光,在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的伟大进程中奋力跑好接力赛。”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三)

XXX,汉族,生于1982年2月,200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城固县社会组织党工委原副书记、纪工委书记,现任城固县天明镇党委副书记。她勤于钻研,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推动城固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先后获评全县“优秀共产党员”“信息宣传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勤学善思,在学习中提升能力素养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无论有多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读书学习。从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到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会议精神,她都无一遗漏。担任社会组织党工委副书记以后,她又系统学习了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条例、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文件及理论文章。通过坚持学习,她的政策理论水平、综合分析能力和党建工作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为更好地学以致用,她坚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2018年以来,累计在《汉中日报》、《天汉先锋》、《城固党建》等各类报刊、媒体上稿40余篇,有力宣传了城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中好的经验做法。

履职尽责,在服务中夯实党建工作基础

“社会组织党工委要为每个社会组织做好服务”。这是XXX对社会组织党工委的职责定位,在她的带领下,党工委全体干部主动下沉一线,为社会组织解难纾困。

抓包联指导,夯实责任促规范。社会组织优秀党建人才相对短缺,各支部党建工作水平也参差不齐。为全面提升全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规范化水平,XXX对党工委干部包抓联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制度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提出“4个必须”要求,即: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必须到点指导、星级党组织创建必须跟踪指导、重点工作必须定期督促指导、重大活动必须全程参与指导,并带头包抓4个支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创建“三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7个、“四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2个,20XX年成功创建“五星级”社会组织党组织1个,全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增强了社会组织党组织星级创建的工作信心。

抓阵地建设,固本强基促发展。阵地建设是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石。很多协会类社会组织党组织都没有固定党建活动场所,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城固县社区服务中心建成投用之际,XXX积极向县民政局党组争取,高标准打造城固县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

建成“一室一站两基地”。即:党员活动室、党员驿站、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党建示范培育基地,为13家社会组织党组织解决了党建活动无阵地难题,大家都由衷感叹,“我们社会组织有了自己的温馨家园。”自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社会组织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干部培训班12场次、特色主题活动7场次、党员公益大课堂2场次,为社会组织及党建工作交流、展示、宣传、人才培养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促进城固社会组织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勇于探索,在创新中激发党建工作活力

“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将本职工作干好,既要出力,更要出彩”。这是XXX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三年来,她立足城固社会组织实际、党建工作实际及党员实际,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载体,有效激发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活力。

“有效覆盖质量不高”一直是制约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XXX大胆探索,创新提出了组建社会组织“一刻钟党建联动圈”工作方法。根据社会组织分布状况,选择40家社会组织作为试点,按照“区域相近、行业相近、功能相近”的原则,以一个党的组织健全、活动开展正常、党建基础较强的实体性社会组织党组织为圆心,建立“一刻钟党建联动圈”。聚焦“阵地建设难”,开展场地共建、资源共享;聚焦“党员管理难”,开展教育共抓、党员共管;聚焦“组织规模小”,开展党建共抓、活动共办;聚焦“作用发挥难”,开展事务共商、经验共享。逐步实现由“单个”向“集群”、由“分散”向“联合”、由“垂直管理”向“网格化管理”的党建格局转变。

20XX年,“一刻钟党建联动圈”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现了社会组织“两个覆盖”质量整体提升。

持续开展“社会组织公益行”,有效激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活力。社会组织来源于群众,同时又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结合社会组织这一行业优势,XXX于20XX年初提出“社会组织公益行”计划。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服务油菜花节、关爱留守儿童、法律服务、健康义诊等各类党员志愿服务活动40余场次,充分展示了新时代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新风采。

动员各社会组织组建“扶贫公益联盟”。主动对接全县19个深度贫困村,广泛开展产业培训、法律服务、教育帮扶等活动。20XX年度,参与脱贫攻坚社会组织达到129家,开展各类扶贫活动109场次,投入扶贫资金121。4万元,受益贫困人口9071人次,在助力精准扶贫,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XX年,组织全县各社会组织群策群力,开展“社会组织心向党同心筑梦新时代”城固县社会组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演活动,献礼党的百年华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20XX年6月任天明镇党委副书记以来,XXX同志将组织的关怀和认可转化为持续前进的动力,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推进各项工作。“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XXX将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勇于创新的工作精神,勤勉履职、担当作为,推动天明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四)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近年来,中铁四局在蒙古国承建了乌兰巴托新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中央污水处理厂、中国援助蒙古残疾儿童发展中心等重点工程。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中铁四局一公司蒙古国区域经理部综合办公室主任xxx在异国他乡的建设征程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坚持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自从入党后,我心中工作、生活目标更明确了,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作为企业的一名党员就要以大局为重。”xxx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20XX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集中爆发,给项目的施工生产带来巨大的压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成为项目的主要任务。xxx充分展示共产党员本色,主动克服新婚夫妻分居等家庭困难,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和项目管理团队迎难而上,成为首批赴蒙中资企业重点工程复工项目,助推中铁四局成为蒙古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馆、蒙古国副总理先后向中铁四局乌兰巴托新建中央污水处理厂项目发来感谢信。

作为疫情防控专班的主要工作人员,xxx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坚定驻守疫情防控第一线,帮助项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确保施工生产的稳定进行。该同志及时传达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党支部认真落实药品发放、区域消毒、体温检查、加强人员控制等预防措施。截至目前,未发生集体和个人感染事件。xxx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20XX年党员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做好群团工作,真心服务广大职工

xxx紧紧围绕项目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服务施工生产。20XX年组织开展了以“抗疫情、保增长、大干100天”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劳动竞赛期间,他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党员骨干迎难而上,整个项目团队实干抢干狠干能力得到了蒙古国总理、副总理、建设部部长的高度认可,蒙古国建设部部长向中铁四局管理团队发来表扬信,项目也荣获了公司和局20XX年度劳动竞赛第一名。

面对疫情的反复影响,他精心开展了员工家属慰问活动,利用端午节、中秋节多次慰问员工家属,以“家的温暖”感动员工家属,解决了项目员工的后顾之忧,营造了团结向上、甘于奉献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项目40余名员工未出现申请调回国内工作的情况,除年后轮休回国的8人外全部坚守在施工一线。

他还巧借资源,通过改善员工住宿、办公条件、谈心安抚、竞赛评先、项目宣传、创建“学习型项目”等举措,不断提升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抗压力。项目获得了中铁四局20XX年度“三工建设”示范单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作风民主,团结同事,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一致好评,自2018年到蒙古工作以来,他连续四年在基层项目全员民主测评中位列前三。

牢记初心使命彰显中资企业责任担当

芳华十余年、初心从未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xxx身份和角色不断变换,始终不变的是他心中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对企业的责任。他不忘初心、播撒友谊,坚持以文化交流为依托,实现中蒙员工民心“软联通”。

工作中,他始终坚持紧紧围绕中蒙协作队伍管控和属地化发展等工作重点,结合工程实际特点,推出了加强蒙籍员工人文关怀、成长关怀、安全关怀、社会关怀“四关怀”活动,彰显中资企业的责任担当提供了有力保证。

坚持“以项目为家庭,视职工为亲人,中蒙员工一家亲”的管理理念,利用业务时间学习蒙古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帮助项目在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时刻考虑文化差异给蒙籍员工带来的感受,做到相互兼顾。探索开展了“三带一”教学法,即由业务部长、技师、翻译三位老师带一位外籍工人,确保蒙籍员工培训质量,经过一年集中培训的蒙籍员工的劳动技能和水平明显增强,推动了蒙古国建筑工人水平的整体提高。他还主动参加到项目团队开展的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在援蒙古残疾儿童发展中心六一慰问、蒙古国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交流、中蒙员工篮球友谊赛等活动中都有他的身影。

历经磨砺和考验,xxx志在企业“走出去”的征程中,在蒙古市场的发展壮大中贡献着自己的一份责任与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一带一路”的壮丽蓝图描绘的更加绚丽多彩!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五)

云南德宏州,毗邻境外毒源地。距中缅边境约100公里的双坡垭口上,驻守着一道边关铁卡——曾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缉毒先锋站”荣誉称号的木康边境检查站。这是320国道上,德宏州封堵毒品进入内地的最后一道屏障。

郑兆瑞是木康站的一名民警。他有一双“火眼金睛”,先后破获毒品案件850余起,查获各类毒品460余公斤,多次立功受奖,还带出一批又一批缉毒标兵。他像螺丝钉一样扎在边关18年,用赫赫战功和默默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铸就了毒品犯罪分子跨不过的雄关。

本领高强——艰苦磨砺练就“火眼金睛”

木康站是云南禁毒战线的一面旗帜。没有过硬本领,在这里很难立足。

这里每天车流量3000余辆,从茫茫车流人流中识破犯罪分子的伪装,需要一双“火眼金睛”。这非一朝一夕之功,需经过艰苦磨砺。郑兆瑞便经历了从“愣头兵”到“缉毒兵王”的蜕变。

2003年,郑兆瑞应征入伍,第一次走出老家云南禄丰。黝黑精瘦、不擅言谈,第一次上勤时,登上满载的客车,看到旅客投来的目光,他紧张得连“请出示证件”的告知词都忘了说。半年过去,不少同年的战友都查获了毒品,他却始终颗粒无收。

“坚持才有希望。”郑兆瑞沉下心来,拿出能吃苦、爱琢磨、善总结的劲头,逼着自己突破短板。上勤时,他细心观察老兵的查缉方法,研究车体结构,钻底盘、卸轮胎、搬货物,苦累面前从无怨言;晚上学习理论、总结经验,对着镜子练口型、练胆量,克服害羞内向。那段时间,他夜里的梦话都在说缉毒的事。老班长鼓励他:“就凭你这股劲儿,一定不会比其他人差。”

功夫不负苦心人。第一次查获毒品,恰恰在他以前最犯怵的客车上。2004年8月,一辆开往大理的客车上,郑兆瑞例行检查。问到两位年轻女乘客时,几个来回,二人从容对答,但郑兆瑞还是从二人的交谈、行程、随身行李中,敏锐地发现了不合常理之处,他果断让二人下车检查。检查行李,并没有任何发现。郑兆瑞相信自己的判断,再过人体X光机,人体运毒!

这给了郑兆瑞很大的信心。经过不断锤炼,郑兆瑞的毒品查缉技术愈加炉火纯青。当兵前两年,他荣立两次三等功。第三年,他被任命为班长,并在2006年9月光荣入党。

在木康站,郑兆瑞的查缉本领数一数二。“他不是车子到跟前了再琢磨。车辆一进站,他就已经看在眼里,开始分析了。”徒弟林耀金很佩服。看一眼就能分析出大概,这并非超能力,而是来自扎实的观察、总结和积累。

郑兆瑞有个习惯,每天把查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大到边境地区风情民俗、季节性货物流通情况,小到新型车体结构、各种新鲜资讯、偏门冷门知识等,他都积累下来,慢慢形成一种手工形式的大数据分析,印在他的脑海里。他的十多本“查缉日记”,成为大家追捧的“缉毒宝典”;他参与编写的《毒品查缉教程》,成为全国二线公路查缉的示范教科书。

犯罪分子也不断研究执勤人员的查缉特点、换班周期,极力伪装。然而,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郑兆瑞总能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破绽,屡破大案要案。

2009年国庆节长假的一天,车流量很大,车辆排队长达上百米。离郑兆瑞下班还有15分钟,查不完,就要交给下一班。这时,一辆重庆牌照的私家车驶入队流。郑兆瑞远远瞄了一眼这辆车,迅速分析出重点、疑点。查验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跟司机都对得上号。重庆过来的游客,在郑兆瑞的“人工大数据”里,也不稀奇。

一切看上去平常无奇。但郑兆瑞还是通过询问,进一步印证了疑点,将其列为重点检查对象。他细致地检查车辆,发现坐垫下的螺丝有拧过的痕迹。靠着对车体的了如指掌,郑兆瑞顺藤摸瓜,打开油箱盖,一块块包装好的海洛因漂在里面,总计40块,重达13。9公斤。

赫赫战功擦亮了郑兆瑞胸前的党员徽章——在木康站,他连续保持个人查获毒品数、查获万克案件数、抓获违法嫌疑人数、所在班缉毒数“四个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缉毒先锋”。近年来,面对禁毒战场新形势,郑兆瑞依旧迎难而上、扛起大梁。

由于毒品运输存在“挤气球效应”:哪里查得紧了,犯罪分子就去寻找新的途径,木康站不断开辟新的战场。针对一些贩毒分子企图利用快递运毒的现象,木康站成立物流查缉组,郑兆瑞定期带队驻扎在快递点,去年便查获毒品80余公斤。疫情发生以来,木康站还要严查偷渡人员,防止疫情风险流入内地。郑兆瑞依然冲在前面,在新的战场披荆斩棘……

言传身教——带兵有道的“缉毒教科书”

除了查缉毒品,郑兆瑞带兵也是响当当。“起床第一个起,集合第一个到场,连打扫卫生他都是第一个上。”木康站副站长班利伟说,郑兆瑞带兵言传身教,不用嘴指挥,凡事带头作表率。

因为郑兆瑞明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是最有力的示范引领。

德宏的气候,半年雨半年霜。雨季一来,持续两三个月,衣服洗了晾不干。所以,在木康站,雨天钻车底盘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每次从车底爬出来,大家身上全是泥水。

雨季的一天,郑兆瑞带领班组在现场执勤。一位新兵跑来对郑兆瑞说:“班长,那辆卧铺车底盘上查到可疑物品,但是拿不到。”郑兆瑞来到车旁,看了一眼,心里就明白了。他二话没说,钻到车底,不一会儿就把可疑物品拿了出来,但衣服上、脸上已全是湿漉漉的黑泥。

新兵的脸当时就红了。事后,郑兆瑞对他说:“车底盘的黑泥抹在我脸上没事,咱们如果守不住关卡,这块‘黑泥’抹在国家、抹在人民的脸上,那就丢人了。”见他这么做,手下的兵也不好意思偷懒了。

“要想让兵听你、信你,你就得做真事、干实事,让他们从心里信你、服你。”郑兆瑞说。在木康站,郑兆瑞带领的执勤组上下形成了一种敢打、敢拼、不服输的精神。2013年至2015年,全组连续3年缉毒成绩位居全站第一。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郑兆瑞从不这么认为。给新兵传授查缉本领,他掏心掏肺、毫无保留。“哪里不会就问他,他就是我们的教科书。”林耀金说。

每当新兵入站、查缉大比武、案情分析会,他都第一个站出来,为大家上课、分析案情,手把手教方法。郑兆瑞还是大家的“知心大哥”。他带的中队,但凡谁家里有事,有啥心态变化,他都能从细微中捕捉战士的心理和思想状况,并在聊天谈心时悄然疏解。

默默坚守——“边关总要有人来守”

一般人眼中,查缉毒品惊险刺激又神秘。但对于边检站执勤民警而言,缴获毒品、抓获犯罪分子,是少有的高光时刻。最难的是坚守。

日复一日,他们面对着轰鸣的发动机声、呛人的尾气、匆匆过路的车流人流,每天弯腰上千次、敬礼2000余次、日均检查搬运货物3吨。面对的人员形形色色,货物更是各种各样。臭牛皮、冷冻鱼、新鲜水果……几十吨的货物,小心搬下车来,再原样恢复。驶过边检站的司机,大多了解情况,能够配合检查。但几个小时过去,车辆都能走出几百公里,司机因着急赶路发出怨言,也在所难免。这种时候,郑兆瑞就耐心细致地安抚好司机的情绪,同时提高效率、保证尽快通行。

就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郑兆瑞坚守了18年。

为什么坚守?郑兆瑞深思熟虑过:“如果没有这道过滤的屏障,毒品上了高速、国道就畅通无阻。戴上这枚党员徽章、穿上这身制服,代表的是一种职责使命。”一往无前的负重逆行,能为百姓驱散毒霾、撑起一片阳光。这份共产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就是郑兆瑞奉献坚守的精神动力。

禁毒战场,还要守住底线。2009年一天深夜,郑兆瑞在对一辆开往昆明的轿车进行重点检查时,驾驶员当即跪下,拿出厚厚几沓现金恳求说:“大哥,我上有老、下有小,请放我一马。”郑兆瑞严词拒绝,当场从轿车夹层中查获海洛因8。6公斤。还有的犯罪分子编了顺口溜来笼络:“点点头,花钱不用愁;挥挥手,就是一座楼。”但在郑兆瑞面前,这一切通通败下阵来。18年来,郑兆瑞拒贿金额达200余万元。

选择和机会也有很多。2018年,公安边防部队改革大幕拉启。面对进、退、留、转的选择,身边的朋友劝他:凭你这些军功章,回到地方肯定更有前途。远在老家的父亲打来电话:“儿啊,我们现在都老了,你也该回来了。”新婚妻子盼望:“如果能天天看见你,我就知足了!”老家的公安机关也抛出橄榄枝:“只要小郑愿意,我们的大门随时敞开!”

这一次,郑兆瑞还是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继续坚守:“有边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边关总要有人来守。”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备考,郑兆瑞通过士兵转改招录考试,成为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转改刚过20天,他就查破了一起万克毒品大案。

如今,郑兆瑞已是木康站资历最久的人。“永葆先锋本色,守好祖国边境!”在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从青春年少走过而立之年,郑兆瑞依然初心不改,继续用血肉之躯筑起不倒的边关长城。

两优一先事迹材料2022(六)

“总书记说了,要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我啊,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2月25日,毛相林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手中,接过了“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次日,他怀揣责任与使命,从北京回到下庄。

下庄村位于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西南部,四面环山、绝壁合围,海拔垂直落差1100多米,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曾经,这里贫穷闭塞,被称为“锁”在“天坑”底部的村庄。如今,乡村旅游红红火火,道路两旁瓜果飘香。这一切,都离不开老百姓口中的“老毛”“毛支书”。

多年来,毛相林用“不服输、不服穷”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坚守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带领村民凿通绝壁“天路”、广开致富门路,打开了下庄村贫穷落后的“锁”。

不畏艰险绝壁凿“天路”

千岩万壑,云雾缭绕。从巫山县出发,向西南行驶57公里,从海拔1300米的山顶,穿过一条如玉带般缠在山腰、蜿蜒盘旋的陡峭“天路”,下到海拔200米的山底,下庄村便映入眼帘。

很难想象,2004年之前,这里仅有一条藏在荆棘丛中的小路与外界相连。村民要走出“天坑”,便要攀爬这条号称有108道拐的羊肠小道,“去一趟县城,来回至少4天,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出过山。”

这条路,一面是陡峭崖壁,一面是万丈深渊。“老百姓生病了,还没等抬出山,人就没了。”回想当初,在下庄村当了快30年“赤脚医生”的杨亨华感慨万分,“现在有了‘天路’,苦日子一去不复还了!”

1997年,下庄村第四任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在一次外出培训时,看到了邻村日新月异的发展,深受触动。他在培训心得中写道:“回到下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然而,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村民反对。“没钱没物资没劳力,不现实!”“这路怎么可能修通,万丈悬崖,连草都不长!”就连共事的班子成员听后,也选择了沉默。

面对质疑,毛相林没有放弃。他将党员和村干部召集起来,给大家算了一笔账:“‘天路’大概8公里长,倘若每天修一米,20年也一定能修通!我们这代人穷10年苦10年,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获得认可后,毛相林和班子成员一起,通过分批包户、谈心谈话、开群众大会等方式,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最终,下庄村11名党员,带领近400名村民,筹集起3960元初始资金,正式向悬崖峭壁发起挑战。

没设备、没物资,毛相林便和村民们一起,腰系长绳,趴在筐里,吊在悬崖上打炮眼,炸出立足之地,再用钢钎和铁锤,一寸一尺往前凿。遇到危险的地方,他第一个去探路,确认安全后再喊大家过去。为了省时间、赶进度,毛相林带头住在山洞里,“天气特别恶劣的时候,被子上飘着雪花,睡在最外面的同志会在腰间系一根绳索,拴在铁桩上,防止晚上翻身掉下悬崖。”

尽管反复强调安全问题,意外还是发生了。26岁的沈庆富和30岁的黄会元相继被滚石砸中,摔下万丈悬崖。短短50几天,就牺牲了两位村民,毛相林第一次打了退堂鼓。

站在黄会元的灵前,他再次征求大家意见,“这路还修不修?”没想到,黄会元的父亲站出来说,“我们数十代人,受了这么多年苦,哪怕我儿子死了,也要努力一把!”一席话彻底坚定了村民们修路的决心,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修,必须修!”望着痛失爱子的黄父、望着人群中一只只高举的手臂,毛相林眼含热泪,喊出了那声:“修!”

皇天不负苦心人。2004年4月,一条长达8公里的“天路”终于修通,彻底改变了下庄村祖祖辈辈与世隔绝的命运。正式通车那天,下庄村一片喜气洋洋,而毛相林,这位敢拼敢闯、不怕牺牲的汉子,却望着“天路”流下眼泪,“7年时间,6条生命,这条路,是兄弟们拿命换来的!”

今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结束后,毛相林收到了10万元的个人奖励。“捐出去,成立慈善基金,用于支持在修路中失去亲人的村民!”在他的引领下,重庆市爱心企业纷纷捐款,目前,初始资金已达100万元。

“天路”不仅圆了下庄几代人的出行梦,也改变了下庄闭塞落后的面貌。如今,运送物资的小车能直接开到家门口,骑车去一趟乡政府只要30分钟,孩子们再也不用背着一周的干粮去镇上读书……

每每有人问起当初修路的决心,毛相林总是笑着说:“作为共产党人,我的初心是想着老百姓,我的决心是干一件事情要有始有终。我生在下庄、长在下庄,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是我的本分。”

敢想敢干蹚出致富路

路修通了,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真正过上好日子?

“发展产业,彻底摆脱贫困!”在毛相林看来,绝壁“天路”都能凿通,发展产业总不会比修路还难。

2009年,他号召大家伙儿一起养蚕、种桑树。然而,由于没有经验、不懂技术,第一次尝试就以失败而告终。“蚕在吐丝的时候,桑叶必须经过高温消毒,我不晓得要消毒,小蚕就全部死亡了。”

面对村民的埋怨,毛相林觉睡不着、饭吃不香。身为共产党员的老母亲语重心长地开解他:“毛娃子,修路的劲头要有,但不能蛮干,答应了老百姓的事,就没得回头路了呦!”母亲的话点醒了他,“不管出现任何困难,都必须克服!”一番思考后,他召开村民大会,主动分析失败原因,承认自己有些“蛮干”。“任何一件事,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请大家再相信我一次!”

“老毛身上有股‘韧劲儿’,不服输!”在下庄村包村干部、巫山县竹贤乡党委组织委员刘涛看来,毛相林憨厚质朴、公道正派,但又思想超前、胆子很大。

敢想敢干的毛相林步履不停,继续探索脱贫门路。到曲尺乡考察时,他听说120株柑橘就能收入22000元,“那一刻我很心动,觉得这是个致富机会。”这一次,他吸取教训,请来专家把脉,确认下庄适合种植柑橘后,又到农业局争取项目资金,随后外出学习种植技术,挨家挨户上门教学,召开群众会,发动老百姓一起种植柑橘。

“毛支书干事有决心、有信心,我们愿意跟着他干!”53岁的村民杨亨双笑着说。

2014年,下庄村第一批500亩柑橘树下了地。2018年,柑橘树开始挂果,下庄人看到了致富的希望。20XX年,全村柑橘产业收益达70万元。

“作为党员干部,只要心中有盼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苦也香甜!”柑橘产业的成功使毛相林信心大增。他请来技术专家,进一步勘测土地,发现除柑橘外,下庄还适合种植西瓜、桃子和脆李。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试种成功后,毛相林再次号召村民一起种,并邀请县农委给老百姓讲授瓜果种植技术和日常管护方法,每年至少培训5次。

如今,下庄村共有柑橘650亩、桃园150亩、脆李100亩、西瓜200亩,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进行统一管理,每年增收约200万元。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8年,县里出资将“天路”硬化,收购瓜果的汽车直接开到果园,村民致富的路越走越宽。20XX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65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元的40多倍,村里70%的农户都有了机动车。下庄,再也不是那个被“锁”在“天坑”底部的村庄。

壮心不已铺就振兴路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一项项荣誉背后,是毛相林数年如一日的付出,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

“党员就要以身作则,不怕苦、不怕累,要带头。”多年来,毛相林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当初写在入党申请书中的誓言,“过去我们修‘天路’,是生存之路,现在我们要把发展当作希望之路,振兴美丽乡村!”闲不住的毛相林又将目光转向了第三产业。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优势,毛相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办起了农家乐。通过申报重庆市传统村落项目,将老百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修的土房子进行保护性修缮,用做民宿或临时客栈。

然而,旅游大环线尚未建成,专程到访下庄的私家车仍是少数。如何才能吸引游客来到下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切切实实给老百姓增收?

“文旅融合,把下庄打造成党员干部教育基地!”一个新点子在毛相林的脑海中生根发芽。原来,随着“绝壁天路”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慕名前来学习下庄精神和经验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借这股东风,既能把下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下去,又能吸纳客源、促进消费!”

2019年,在毛相林的提议下,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建成开放。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照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影像,将下庄人向绝壁要出路的勇气和决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下庄人事迹陈列室已成为周边区县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热门地点,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下庄,聆听下庄故事。今年6月,下庄村农家乐预约人数达2200人。

随着下庄村经济不断发展,在外打工的村民们纷纷返乡。“当初修路的时候真没想到,我们这一代还能受这么大的益。”59岁的杨元鼎曾奔波于广东、四川等地打工,现在,他和村民杨亨双合伙经营起农家乐“三合院”,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每年顶多赚一万块,今年光是办农家乐,纯收入就得有十几万!”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过去,村里只有1个大专生、3个高中生,娃娃们都不想读书。现在,下庄走出了28个大学生、100多个高中生,入学率达100%!”谈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毛相林满怀骄傲。每年过年前,他都将返乡过节的200多名年轻人召集到一起,和大家唠家常、话发展,鼓励年轻人回乡就业。目前,20多岁的年轻人中,已有7人回到下庄,参与家乡建设。

小康梦圆不是终点,艰苦奋斗未有穷期。对毛相林来说,把下庄建设好、发展好早已成为他无时无刻不放在心上的事。“我们下庄人不服输、不服穷,下一步,我要和村里的知识青年一起,传承愚公精神,振兴美丽下庄!”提及未来,62岁的毛支书又有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