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篇一: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20xx年xx月下旬,xx市教育局,教育科技院组织了我们各县市高中老师进行了关于新课改的相关培训。聆听了xx省督学xxx主任,xx中学校长xxx校长,xx省生物教研员xxx老师,xx市生物教研员xxx老师四人的新课改报告,受益匪浅!下面对这一天半的学习做以下总结。

新课改势在必行,老师必须主动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新高考。作为新的一轮课改,无论是教育教学思想,还是教学方法,教材等教学用具都做出了较大的变动。这对我们这些一线教学的老师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首先,我们必须调整我们“以教授学生知识点来适应高考”的教学思想。依据“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来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立足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实施我们的教学活动。作为一名生物老师,通过我们的生物教学,力争让学生形成珍爱生命的生命观念;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模式,能够辨别迷性,伪科学知识;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学习生物知识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合理的,可行的建议。

其次,生物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新高考中将实施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针对两种不同的考试,知识点的教学深度不同,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新教材和新课标,以求能准确把握教学深度。

最后,教室个人的业务素质的提升不容停歇。作为一名年轻的生物教室,潜心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是必要的。新课改的实施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就像是一剂营养针,让我们通过培训学习,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摸索,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总之,本次的培训让我受益良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更系统的学习。

篇二: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基于强国战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全面、自主、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了加强对新课改的理解,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九江市举办的为期三天的“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现将收获梳理如下:

一、新课标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新课标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文件,它从课程性质,学科核心素养,甚至实施建议等等方面都对我们的课堂有着根本指向。但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不够,特别其中和学科紧密联系的化学核心素养,老师们可以利用他它来设计自己的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过这更加应该是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们应该让学生也了解核心素养,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它,领悟它。

二、新教材

化学教材变化幅度很大,我们由原来的四本书,增加了一本选择性必修,变成五本书,但是课时没变,课程比较紧张。所以老师可以将必修二和选择性必修内容整合在一起。教材中的栏目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增设了很多新的栏目。化学职业这块老师们可以让学生多多了解,增加学生兴趣,学生必做实验这块需要老师增加学生实验的次数,增加学生动手能力。具体内容也有删增,并且将难点分散,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具体知识点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真实情景对问题的解决。这就提醒我们老师上课的时候更应该让学生走进真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

三、新高考

高中课程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三加三,变为三加一加二。考试也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高考的得分机制变为赋分制,由排名来决定分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合理。而化学高考难度一直居高不下,命题特点更加注重基础型和应用型的题目,增设更多的情境性的试题,综合性更强,对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要求更高。所以老师在平时的课堂和题目中应该更加注意情境设计,和题目质量。并且在平时答题中应该注意学生的答题规范,抓住要点,并且平时小考当大考,到时候大考当小考考,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这次培训收获满满,总得来说就是以新课标为根本指导,落脚于我们的新教材,老师们落实于新课堂,更加从容的面对新高考,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篇三: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在使用新教材教学的两年中,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在教材文章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向引导以及新时期的英语教学目标等方面做出了系统化调整。教材中新颖与时代接轨的主题设定,有助于激发出学生优秀的文化意识,新教材也更加注重对于学生语言技巧和写作能力方向的培养。在双新背景下我们一定要遵从双新的教育方向,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强调立德树人,强调素养指向,强调让学习真正发生。深入挖掘,利用好新教材的优质内容,真正从培养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上下功夫。

新版教材充分贯彻落实了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将学生作为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发展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目标来进行教材的编纂。面对双新,高中英语的各项活动也都做出积极的适新调整,2021年举办的最新一届“烛光杯”大赛上众多优秀的参赛教师们所呈现的课堂让我们在迷途中有了明灯,更加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教师们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优秀资源,给学生适当的指导,明确学习任务后,通过小组合作去深入挖掘单元主题,进而展示合作成果,教师真正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切实做到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流和写作。大赛中优秀教师的展示,也时刻提醒我们日常在教学中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教学调整。

一、结合新教材文本选择加深文化渗透

新教材的文本选择相较于旧版本,文章文化内容具有时效性,其中地道的表达随处可见,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教材不再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是文化传递的链条。现代高中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已经大大提升,他们对于英语课堂的期待已经成了个人兴趣的探索领域和语言能力得以的提高的实践领地。新考改也正是与时代和新教材高度匹配,我们对学生的语言理解应用和写作能力要求提升,对于过于细节化的语法项目的考察相对弱化,这才是能督促高中生将所学英语知识在日后学以致用的应试考察策略。新教材文章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结合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加深文化渗透,让学生们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去阅读文章,才能更深刻感受到文章的美感,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在积极的主观情绪带动下再去学单词,再去讲语法和句法,才更具时效性。在文化的带动下,才能有思考的深度,才能提高表达和写作的意愿。例如在新教材必修一unit1。ANewStart中,我们对英美高中生活进行文化讲解,让学生对所学单元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便于调动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学习热情。对相关词汇的记忆就会随之加深,有了情感共鸣后,也便于本单元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从而提高课堂时效性。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更关注新教材的presentingideas部分,这部分是很大的亮点,将文化主题升级为便于学生实践探究的呈现活动,自发性的研究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深入思考,形成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虽是通过完成课后作业来实现presentation,但最后的课堂呈现结果,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启发性,同时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后也促成了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形成,一方面训练了写作,另一方面也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呈现部分将课堂交给学生,将语言学习过程变成具体的应用实践的过程。那么,呈现部分的成功与否,虽是整单元的一小部分,但检验的是日积月累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况。

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机地组织到教学中。这样不仅能立刻得到定量的教学反馈,也助于融洽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消除隔阂和生涩。在日常的师生答疑环节,我们正确处理学生英语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保护他们的自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关于课后教师指导环节能否顺利实施,实际考验的是师生关系。因为学生要想投入并且高质量的呈现环节,一定会遇到很多细节方面的难题,若他们能积极的去跟老师沟通,不断的调整,定会做出令人满意的呈现环节,增强自己的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如何与学生沟通,如何唤醒学生积极参与语言活动的意识,这些尤为重要。使学生对教师有亲近感、安全感。从而大胆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学习乐趣。为教学程序的顺利实施扫除人为障碍。从而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课后的沟通做好后,那么课上的呈现就会顺利并且高效,让学生成为有效教学活动的中心。

三、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紧跟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步伐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于交际的社会情境即“情境教学”。英语是一种语言,脱离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语言就难于恰当地表述,难于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利用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加强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巧用情境优化英语课堂结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根据教材內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英语情境教学,主要是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进行练习的机会。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材料,挖掘其內涵,激活情境,也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受制于教材和教参,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我们充分,灵活地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多看、多听,通过模仿或创新所了解的内容,进行教学情境展示。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学生们对有意思的课堂游戏,还是抱有较高的热情,基本可以做到全员投入。情境教学不拘泥于表现的形式,但核心是为了课堂的多样性服务。总之,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借助于多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激情、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高一进行了趣配音大赛,我们学校安装了智能黑板我们可以进行单词大赛,词组PK赛等。

综上所述,双新背景下,我们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作出了适当的调整,让学生更加注重语篇的背景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为新高考的调整做出充分的准备。

篇四: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1、新高考综合改革新在哪里。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实施3+1+2模式,取消文理分科,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招生录取改革。实行“两依据一参考”,落实综评,打破“唯分数”等顽瘴痼疾。高考内容改革。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成为高考命题实践指南,取消考试大纲,与课标对接。形成“招考一教一学”全流程一体化格局。

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3、习近平强调教育的六个下功夫。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4、深化考试命题改革。学业水平考试与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加快题库建设,建立命题评估制度,提高命题质量。

6、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

7、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模式。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是为了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需要。新高考目前存在“3+3”和“3+1+2”模式。考虑到浙江、上海等试点省份,实施“3+3”模式,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更多的省份选择“3+1+2””模式,由文理科2种组合变成12种组合可选择,高二开始选课走班。

8、教学组织管理新挑战。选课走班产生新问题,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协同管理机制,即教学班的管理问题走班学生考勤、安全、卫生,课程表的编排难题与调换课困难,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地理教师奇缺,机动教室数量问题可能多出2-4个教室或不增,培优对象怎么选择田忌赛马、扬长避短〉,对技术平台支撑的需求问题。

9、新高考新课程实施的技术支撑。选课及课程编排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办公管理系统。

10、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发展指导。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选课走班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涯规划能力。客观上要求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选课和人生规划的策略指导与发展指导。生涯规划能力是终身受益、终生发展的能力,井非只为选课。

11、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识别信息能力就是要学生会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然后根据环境给予的机遇和挑战来规划自己未来的发展,这就是非常重要的观察社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认知能力就是要学生认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根据兴趣来规划自己未来的道路。自主决策能力就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结合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确定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适应社会发展,做出决策。自主实现能力就是在确定目标之后,为了实现目标要培养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提高自己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责任心。

12、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强化其重要作用。通过技术平台记录呈现高中学生三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证性过程材料,井成为评价的依据。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就是促使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要从只关注学习成绩分数走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表现及综合素质。高考录取方式改革,取消批次录取,改为按专业录取,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校权、选择专业权。

13、高考改革全面对标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调整高考定位,推进素质教育。

高考使命:真正成为教育正向指挥棒和改革龙头,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评,以考促融,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高考功能:核心功能由选拔人才变为考试育人,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基础教育。

高考内容:由只考查智育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融入各科。

实施途径:“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

付诸实践:高考把“五育并举”立德树人融入各科试题之中。高考录取“两依据一参考”,打破唯分数局面,实现“招_考_教_学”全流程一体化。

14、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推出。2019年11月,正式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作为命题的实践指南和理论支撑。

15、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落地生根。201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出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这是对标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成果,2019年的高考试题,全面对标“一核四层四翼”,实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在高考卷面上首次落地生根。2020年高考试题是高考评价体系在卷面上第二次付诸实践,但受疫情影响,保持了相对稳定。

16、高考核心功能的落实。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材、引导教学。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六个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救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救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规依法问责追责。

18、新时代高考通过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推动高考内容改革和录取模式改革。落实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打破唯分数倾向,推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遥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

20、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相比,更强调情境复杂性和能力综合性,往往要同时综合运用多种关键能力。

21、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关系。以司机开车类比:司机必须要了解道路安全法规、驾车基本理论、车辆基本构造等基本内容,这些属于必备知识;一个合格的司机,能够熟练开车上路,平安行驶,可以说具备了关键能力;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应对棘手问题,能够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可以说具备了学科素养。

22、高考评价体系的地位和作用。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的指南针,“一核”作为“金线”贯穿始终;能力和素养取向的“银线”,随着实践探索常做常新;而“四翼”则以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连线。高考评价体系还是制定学科命题标准的“指挥棒”。在高考评价体系确定的“一核四层四翼”整体框架下制定的学科标准是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

23、我们要有“金线”和“银线”思维,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考评价体系。2020年的山东、海南新高考试题主要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命制,试题结构和内容与全国卷相比变化较大。山东、海南卷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从今往后,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份命制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的发布,必将对高校优秀人才的选拔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起到积极自导向作用和推进作用。

24、语文科创新考查理念,聚焦信息时代学生应具备的信息和媒介素养,改进阅读能力考查设计,将原来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摆脱固化的文体类型限制,增强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与包容度;同时,提高主观性试题比例,增加思考和作答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25、高考试卷关注结构不良问题,标志着高考命题出现重大创新,这无疑向中学教学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反对机械刷题和题海战术的工作在进一步强化。因此,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基于阅读的信息提炼能力、学科论述能力以及学科写作能力等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应成为今后中学教学的改革重点。

26、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纲。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2017版各学科以核心素养为纲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根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做了修改。新课标中,各学科的教学目标由三维目标提升整合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整合提升与发展,是学科育入自标的认知升级。

27、梳理新课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科学思维关键能力社会责任立德树人成为新课标各学科共同的核心素养。

28、新高考及评价体系的教学启示。启示一:高考中考成为教育指挥棒,由只考查智育变为全面考查德智体美劳。立德树人成为各学科必考内容和任务大政方针、理论创新、学科文化、最新科技成果等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纳入中高考各科考查内容,初中体育直接计入总分,高中纳入学考和校考。素养“两依据”录取方式和高考综合评价报告,必须把五育井举立德树人落实在教学和作业考试之中。

29、启示二:华东师大杨向东讲授:核心素养导向的试题离不开情境性和开放性如结构不良试题。考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灵,只会被动听讲难有好成绩。大量刷题事倍功半,高考反刷题导向很明确。以知识教学为目标的灌输式、刷题式教学在新高考面前无能为力。唯有以能力与素养为导向,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创新教学方式才是根本出路!

30、启示三:凭书教书、闭门造车、教辅依赖症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旧习惯必须改变。各科必须突破狭隘的课内书本知识学习观念,打开思路,加强学科阅读,关注时政热点、最新科技成果、实践经验积累。要引导学生关注书本外、课堂外知识的学习增长学生见识。

31、启示四,情境是高考考查的载体,试题难度呈现方式已经变化,通过情境复杂程度来考查素养成为新导向。课堂教学必须加强情境化、问题导向的教学。考生的知识广博度、能力综合性、经验积累量等对审题答题影响越来越大,必要的阅读、活动、实践不抓不行。

各学科相互割裂的时代已结束,跨学科综合学习成为新要求。

32、在新高考新课程面前没有老教师。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不可能墨守成规。在以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的新高考面前没有老教师,无论你有多少年教学经验,所有人都要从头学习,都是新手。新高考必须要有新办法。一个真正负责任的老师不会故步自封,会断学习。

33、近几年高考出现新现象。突出问题:近年高考出现了一个现象:部分很勤奋的学生甚至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高考成绩却偏低高投入低分数,原因是什么?是偶然发挥不正常还是有必然因素?主要原因:学生被动学习、勤于刷题、死记硬背、懒于动脑。教师忙于灌输、疏于管理、脱离高考、剥夺生机。

34、应对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的新高考,很有必要抓好两个支撵点:一个是要激活学生的脑,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就是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深度学习。这是根本因素,但在传统灌输式课堂中被忽视。一个是要发挥教师的脑,管好教师的口与手。就是要落实教师相机讲授,优化教学设计,培养核心素养,这是关键因素。

35、浅层学习无法应对新高考。浅层学习是机械的、被动接受式的,以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闭门操练为特征,表面看学生很勤奋,天天在做题背书,时间投入不少,但往往是不知其所以然。学生知识表面化、思维浅层化,这是勤奋考生高考低分的重要原因。当今脑科学研究表明,学习方式、学习途径等可能影响脑的活动与发育,要有意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小父母和教师的包办代替,使很多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懒于动脑习惯,平时学习基本停留于浅层上。

36、深度学习的五大要素。一是知识重建,即知识系统的重组及反思;二是问题意识。只有学生的真问题存在,能提出问题,才能谈得上课堂的深度学习;三是学以创新。重视学以致用,在学以致用的基础上学以创新,懂得知识的迁移运用,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四是批判思维。倡导批判性学习,培养批判性思维;五是多维思辨。倡导让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

37、实现深度学习的根本途径自主学习自学、阅读、订正、构建与梳理等,独立思考,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走在老师前面,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课内外小组讨论与互助等,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弥补教师局限,需要机制落实探究学习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创新思维、多角度思考)

38、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关键在于教师。面对懒于动脑的学生,教师的管理行为落实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行为与成绩。学生愿不愿自主、想不想合作、会不会探究、肯不肯动脑,最终都取决于教师是否落实,是否管好自己。学生用什么时间、抓什么机会思考?课前自主复习、课内外合作探究、课后考后自主订正反思、阶段性知识反思与梳理、做好用好错题本等。试问:如果这些时间和机会都被剥夺,那么,学生还有什么机会进行深度学习?还怎么应对高考改革?

39、过去,教师教学的职责主要是讲授知识,然后是解决问题。在网络发达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最主要职责是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的职责已经是越来越少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在随时随地随手都可以获得知识的时代,还有必要靠老师用课堂时间一点一滴去讲授知识吗?教育不是把脑袋装满,而是让思维飞跃!

40、智取相机讲授。相机讲授就是要把握好讲授的内容、时机、条件和教学方向,做到该讲的讲好讲透,无须讲的一定要督促学生去完成,逼学生真正动手动脑,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最重要体现。相机讲授要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把握好最佳讲授期时间、最佳讲授区空间、最佳讲授级程度。

41、目前的课堂教学有以下三种境界。

一是只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多为满堂灌式讲授,浪费了学生不少时间和思考的机会,这也是勤奋学生考不好的重要原因

二是传授知识和解题技巧的同时,培养理解应用能力;

三是既培养理解应用能力,又培养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应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应该是第三种教学。

42、加强情境化教学。新高考最大变化就是用情境复杂程度来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养。即通过真实的、复杂的情境,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近两年,高考考场上,能够让很多考生包括尖子生望题兴叹、束手无策的就是新情境题。余文森教授指出,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知识的情境化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必经途径。赋予知识以情境,可以使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思维化,从而有利于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多种能力。

43、从狭义教学走向广义教学。狭义教学基本上以书本教辅为教学对象,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完成教辅作业和任务。教师依赖教材,学生死背教材,两耳不问窗外事,脱离实际。混淆知识与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差异作用,“在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学到大量而系统的书本知识于却并未因此发展某种身心素养”。

44、结语。田忌赛马的启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才有中国今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应对高考评价体系需要新思维,教学需要新思维,让我们革故鼎新,大胆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篇五: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2022年xx月xx日,我校高三地理组教师参加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培训会”。在潘xx老师的带领下详细解读了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结构体系及新高考考试出题方向特点,并从理论与案例两个维度讲解如何上一堂好课。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我今后的教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把收获总结如下:

一、研读教材内容,注重教学难度与相互衔接

新教材在知识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与旧教材相比都有不少变化,只有明晰教材特点,才能用好教材。地理必修一在经典自然地理基础上,适当扩充了地理科学科普性内容地球历史、土壤、植被等,整体设计以气、水、土、地、生五要素为主,旨在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环境,突出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必修二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关切的内容,整体设计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从人文地理要素的角度出发,重视地理实践力。在实际必修内容教学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基础知识,注重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切忌深挖、讲解过度,应把具有难度的知识讲授放在选择性必修部分,做好必修内容与初中地理以及选择性必修内容的衔接。

选择性必修内容分为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三大模块。《自然地理基础》是对必修一的加深,旨在提高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水平,整体设计以自然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为主线,突出圈层之间的联系。《区域发展》是对必修一的拓展,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为线索,重在学习“发展”而非系统学习区域地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是全新模块,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重在学习“安全”而非系统学习资源、环境知识。选择性必修教学要相对增强教学的系统性,注重与必修内容的衔接,着力阐明地理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注意地理思想的渗透,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地理核心素养成分。

二、合理设计教学,注重地理实践力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情景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良好途径之一。新课标下,情境教学以“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为源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能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像名演员亮相那样,能一下子镇住台脚,抓住观众。要做到巧妙导入新课,教师在教学新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学情,精心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幻灯、影像、音乐、图表等,创设或再现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干教学内容和流程的学习。就如培训会上张老师提到的案例,在讲解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时,截取鸟瞰重庆市山区公路、沿江公路等镜头制成新课导入视频,这样既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又能与后续讲解自然过渡。

把切合教材内容的、典型有趣的教学材料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有机地融合在讲课内容中,使讲授内容对学生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就可以创造出一种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的选择要精彩,也可以多联系生活实际,而且始终要为课堂服务,讲述时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法很多,包括各种教学活动,如实践类、资料分析类、讨论类等。但教师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情设计,活动形式既要活泼,又要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同时,活动中提出的探究问题也要有研究价值,过于简单的不能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及能力的目的;存在争议或难度太大,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性。

通过这次培训,能使我们更加深入把握教材的编撰意图、框架结构,更深刻理解教材包含的教育理念,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学,更好的直面新高考,把握好考题方向。面对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我们只有积极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与实践,践行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篇六: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5天的培训聆听了8位专家精彩的讲座,参与了每天讲座后教研员与专家的交流、研讨、解惑,受益匪浅,我听着、看着、想着……

一、站在新征途的起点,回首中国高考改革“走过的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1977到2021年,中国的高考走过了44年,考试内容,形式,录取形式的不断改变都是为了更好的选拔出人才,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高考改革进展与思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我国高考改革走过的历程,以及今天中国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在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应对的策略是什么。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一考定终身”不利于培养选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高考改革势在必行。唐处长的《高考综合改革初步设想》的报告,让我们再次深入的了解我国高考走过的路以及取得经验和不足,和我省在顶层设计上对高考改革的所做的努力、做法以及取得进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明确了今后我们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同时阐述了新高考改革目标坚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公平,坚持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从快速普及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二、面向新征途,我们盘点先行者新高考“探索的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从最初的茫然到今天稳步全面推进,从2省份的试点到今天的全面展开,一路来点点积累总结,不断的反思完善形成今天的立体框架,担任改革试点的省份砥砺前行,在浙江东阳中学卢飞进校长《高考改革下学校教学、管理转变》中,详细介绍了东阳中学应对高考改革采取的具体措施,用数据说明选拔制度的变革以后,学生选科的情况,通过艰苦的探索,东阳中学在解决高考改革校级层面落实中的实操性问题,卢校长从“选择性教育的顶层设计与实操”“基于奠基的现代化育人模式”“聚焦素养的现代化教育平台”“特色发展、描绘现代化学校发展蓝图”等四个方面,介绍了改革先进学校的丰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可操作的改革路径,为陕西省基层各校在2022年新高考实施提供了宝贵的探索借鉴经验。

继浙江、上海之后,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担任了第二批试点工作,在北京丰台区教育学院曾拥军院长《新高考、新课程、新课堂》中指出当下在新高考改革中高中教研员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他们教研团队在改革过程中如何履行教研员的职责,分享了他们的做法,作为高中教研工作者,我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国家有关高考改革的教育政策方针,仔细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变化,认真解读学科核心素养,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尚志教授三个多小时的讲座和互动交流,年近75岁的王教授《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思路和实施建议》让我们这些基层的老师和教研员深刻理解了国家政策制定的初衷和不易,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本质和价值。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是:用过去的方法教现在的学生做未来的事,因此高考要改革,最重要的是育人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三、走上新征途,我们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高考改革的号角已吹响,在新高考、新课程、新评价的背景下,我们教研工作者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从西安市教科院解慧明院长《基于高质量发展的育人方式变革》和中国教育学会评价办主任秦建平《教研员如何落实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我们体会到:教研室与教研员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股中坚力量,尤其是在新高考新课程新评价中,各级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高考背景下的课程体系发生的重大变革,教师素养亟待提升,作为“教师之师”的教研员自然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责任在肩:第一是对学校在新高考新课程新评价背景下的发展规划,包括学校的理念,有什么样的特色构想,校园文化主旨是什么,等等,作为教研员,要能够进行策划、论述、研究、指导。第二是对学校课程整体的设计。我们国家现在是“三级课程”,怎么把“三级课程”融入到学校当中进行具体实施,教研员同样需要做好策划、论述、研究和指导工作。比如说国家课程,这是国家对课程限定的最基础水平,是一个底线,学校必须做到。作为教研员,需要拥有对整体课程的设计和论证的发言权,不然,解读也解读不清楚。过去,教研员只要对国家课程标准做好传达和解释工作就行了,但是现在不行了,还必须要研究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和途径,同时通过自己的研究提高不同层次学校对课程的理解,这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一个教研员如果没有课程意识,不知道课程是如何建构的,那么他就很难理解课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校到底应该怎样开展课程。所以,我认为教研员应该是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员,是理论指导的服务员。第三学校主导的课程设计,校本化的课题设计、论证、实施和成果提炼,在这些方面,教研员也要有发言权。第四在学校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上,教研员也要进行指导和论证。一所学校,如果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意识不强的话,是没有持续发展力的。在这个方面,一定要细,一定要有一套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教研、培训规划,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教研、培训活动。作为教研员,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根据不同性质的学校、不同的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的教研、培训主题、内容和形式。第五就是对新中考新高考的考试命题的研究。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这谁也不能否认。但是我们怎样在考试中实现新课程所追求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必须聚焦新课程的理念,设计出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试题。

培训虽是短暂的,但感悟至深,在陕西省新高考改革的前沿阵地,教育研究的繁盛之处,我被这些专家们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所打动,被他们的专业精神所折服,我们反思着,总结着,则行为重要!

篇七:新高考培训总结发言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紧锣密鼓中即将落下帷幕,每天听报告,做笔记,收图片,看简报,赏心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识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绽放,新旧思想的碰撞,成果与问题的交互,使我的内心不再平静: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评价体系需相辅相成,教研人应及时充电,做“三新”的急先锋。分享有三:

一、且学且行,且行且改。“三新”改革要想落地生根,需要一线教育人,教研人不仅仅是学习新政策,了解新理论,掌握新方法,更主要的是要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这将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需要把今天的所学认真梳理,潜心研读,对照自己工作中的结合点,选择性的加以消化、吸收、运用。专家老师们从不同站位,不同角度,给我们传输了多方位的信息,这将会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会激励指引我们有方向,有目的的前行。且学且行,且行且改,任重道远!

二、研思结合,注重积累。做研究型教研员。通过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研员肩上责任重大,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思考,如: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点对落实;单元课程与课时知识的构建结合;学科课程间的迁移整合;学段课程间的衔接过度;深度学习的思考探索;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等等。这些问题在报告中专家老师们给我们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有的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各学科教研员还需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将所学理论予以转化,为我所用;面对新高考改革,我们要思考:科学选科、走班方案、强基计划、如何备考等等;面对新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对我们的新挑战,如何落实才能做到最大化的公平更需要我们去思考……诸多问题的出现,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转变观念,做研究型教研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做导向型教研员。

三、心怀感激,砥砺前行。感谢给我们搭建平台的省教育厅,感谢为我们统筹策划的学前师范学院,感谢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倾情教导,感恩遇见所有的陕西教研人。加油,我们!愿我们心怀感激,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