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并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自从《民法典》审议通过,我们思想政治老师就多渠道,多途径积极开展学习。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目的是全方位、多角度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共计1260条,分七编: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它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民法典》正式颁布实施后,我们耳熟能详的《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将废止,退出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
《民法典》是保护我国公民私权利的法律汇总,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法典》就是公民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作为事关每个公民“从胎儿到身故后五十年”漫长岁月切身利益保障的法律,《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从《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法典》是市民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基本依据。在《民法典》里,处处充满着温情,处处体现着正义。
比如,儿童姓氏选择自由。孩子既可以跟爸爸姓,也可以跟妈妈姓,还可以跟奶奶或姥姥姓,根据情况可以自主进行协商选择。
禁止放高利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事为没有利息。
设置离婚冷静期。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婚姻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满30日后,双方应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设置离婚冷静期,为了自愿离婚的当事人在登记离婚中设置适当的时间门槛。促进当事人冷静思考,妥善抉择,既能够保证当事人的离婚自由。又能够保障双方当事人做出正确抉择,保护好未成年子女的利益。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以外,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赔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自己借的钱自己还。《民法典》吸收了现行司法解释的有效做法,规定夫妻共同债务需要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或者夫妻一方以个人的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要负担的债务,否则不予认定。
《民法典》从生活的鸡毛蒜皮到人生终身大事,从细节中为人民群众的“钱袋子”“米袋子”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打开幸福之门提供有力保障。
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
篇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
2020年5月,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了,一时间举国欢腾,无数法学前辈泪湿沾襟,无数法学人感慨不已!
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我国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直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这一宏伟目标,又经过几年无比艰难困苦的立法工作,这部让无数人期待的法典终于如同婴孩一般呱呱坠地!
曾记否,无数人为了它的诞生而夙兴夜寐、呕心沥血,无数人为了它的完善而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它的诞生史就是一部中国人对法治进步不懈探索、对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孜孜以求的奋斗史!
郑板桥曾挥笔写下动人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无独有偶,当我们翻开历史的浩瀚卷轴会发现,从来没有一部法律的诞生像民法典这样牵动着无数代人的心,从来没有一部法典能这样伴随着每一个普通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历程!它不仅有宏观浩大的法治理念引领,更有关涉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点滴细碎。也许在你我自身都未曾意识到的生活细节处,都有它在关注、规范、调整、保护着。比如学生时代最苦恼的“霸座”,比如爱好“王者荣耀”的年轻人最为关心的“充值”,又或者关于“遗体捐献”“结婚权利保障”,还有“夫妻共同债务”的界定、“法定夫妻共同财产范围”的扩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等等,于每一细微处的修改都体现了它倾听人民的心声,对人民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都体现了对家庭和弱势群体倾斜性的保护,每一个细节的确定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它的确立完善生动地诠释了我们的党和国家以“人民至上”绝不动摇,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它的“横空出世”将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发展;它的“鸿篇巨制”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集中展现!
作为检察干警,我们首先要做到用心学习民法典,借助业务学习、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民法典宣传教育活动,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检察干警的示范带头作用,坚持司法为民、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检察机关民事案件监督水平和能力,切实通过民事监督等途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切实推进民法典的实施工作。我们还应该不断在工作中思考、总结、提炼,练就火眼金睛去发现民事法律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好做深做细民事法律制度理论研究,从而为有效实施民法典、发展我国民事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民法典深刻隽永的内容内涵和艰难曲折的诞生历程,无不深深启发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普通人都要始终心怀璀璨梦想,在人生道路上奋力向前、努力拼搏,不抛弃,不放弃,去用心书写着我们每个人不朽的人生传奇,去做我们自己人生真的勇士,去成就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荣梦想!
篇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就此诞生。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真正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终于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
《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中国截至目前体量最为庞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共七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计1260条。《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普通百姓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权利保护,都可以从《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不仅能统一民事法律规范,消除法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可以助力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民法典》中的“民”字代表着“人民至上”,我们不仅要细细体会和思考背后的含义,更要时时去领悟和践行其中的真谛,让《民法典》根植于心、笃于行。
人民利益至上,举法律武器,维护人民利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民法典》增加了民事权利种类,确认和保障了民事权利,完善了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回应了人民群众需求,切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首先自身要学法和懂法,将法律学习及运用贯彻到工作始终。要自觉通过名种形式学习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强化法学理论素养,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到侵犯。
人民需求至上,建德治屏障,增进人民福祉。公平正义是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的前提,新时代下,人民在物质生活丰富后,必然对公平正义有更高层次需求。要顺应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民法典》确立了法人制度、代理制度、物权制度及合同制度等相关民事法律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党员干部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守护好社会公平正义。“打铁还需自身硬”,维护公平正义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要始终把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政治情操。坚持公道正派、公正无私,坚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观念,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自觉抵制人情风、关系网,戒行“潜规则”“乱作为”,将公平正义贯穿于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人民服务至上,树法治思维,守护人民安康。人民服务至上,体现于为民办好每一件实事,体现于为民服务的每一细节,《民法典》贯穿服务人民至上的立法原则,对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和隐私权等诸多方面作了相关规定,为人道主义救助从法律上加码,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人民安康的守护。要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坚守法律至上、权由法定、依法行权的思想,自觉运用法治思维为人民谋划、开展、推动、完成工作,严格按照法律规范为人民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定政策,坚决杜绝发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真心真意做好人民的“服务员”。领导干部更要做好模范,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带头捍卫法治,依法办事,让人民的幸福安康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民法典》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篇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28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向世界宣告着“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作为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宪法的重要法典,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法律文化的精髓,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一、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民法典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国家治理重大成果、重要经验的沉淀,突出了对市场经济和人民权利的保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立法当中,从抽象地规定公序良俗,到具体地要求赡养父母、抚养未成年子女,民法典用一个个法条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创举。民法典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最大公约数”为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契合了全体人民的道德意愿、符合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真正为人们所信仰、所遵守。这样的民法典,具有时代特色,彰显中国气派,为世界民法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二、民法典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
民法典共7编1260条、10万多字,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堪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中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是从中国的实践出发,一一回应实践所提出的现实问题,并接受实践的考验所形成的法律条文。通过以现行民事单行法为基础,全面回应了我国社会实践、法治实践和司法实践的要求,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色。民事主体可以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准确判断自己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从而决定是否从事民事活动。
三、民法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当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保护合法权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编纂民法典正当其时。民法典顺应新时代、回应新技术,注重将科技发展的因素充分融入法典中,既凸显各界观念的进步,更体现了在立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新时代、新现象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又顺应了新事物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从民法典草案规定履行合同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到将人格权独立成编,再到制定高空坠物侵权责任分摊规则等,都回应了时代需要,顺应了时代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信随着民法典的正式实施,必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实现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不断转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篇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心得体会
我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专题,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领会民法典的重要意义,并按照集团党委“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学习心得。
一、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颁布实施,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的决心和魄力,这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正是面向国家建设的“国法”和人民福祉的“家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首先,民法典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它历经多年酝酿筹备,经过5年多的辛勤编写,是我国法制建设进步和提升的重要表现。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指导国家治理和规范公民行为起到衡量标准,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其次,民法典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的表现。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大批相关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逐步加快。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律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党在主导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高瞻远瞩和与时俱进,构建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框架。
再次,民法典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鲜明特色。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二、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地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初心和使命更是把民族和人民放在了最高位置。民法典涵盖了民生涉及到各个方面,从婚姻继承到隐私住房……任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都做了深入详细的阐述,堪称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一部关系到人民具体生活的法律,被冠以“法典”的称号,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成熟,表现出法律规范从量到质的变化,也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
人民的事再小都是大事,民法典的诞生解决了民法立法长期以来的矛盾和缺陷,切实为人民解决生活中的“烦心事”提供了明确指导,有助于社会矛盾纾解,理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弥合分歧、消除矛盾的积极作用,为提高依法治理、“六稳”“六保”等政策措施打下制度基础。
三、认真学习领会民法典,依法做好接待服务工作
民法典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规范了社会各个层面的运行,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认真学习领会民法典及有关政策法规,积极学习领会党中央、省委办公厅、省国资委、联云集团关于民法典有关宣贯工作的指示,面向基层党组织加强传达学习和教育工作。作为服务接待单位的管理者,我们也要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和研究,争取把政策吃透,依法推进经营管理,依法保障员工正当权益,避免违规违纪现象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是我们党执政最大的底气”,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从法治建设的角度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人民的重视,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在学习和工作中,把遵纪守法、知法重法的法治观念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