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2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一)

读了郑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对研究成果的表述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感受颇多。郑金洲教授是我“认识”的比较早的一位专家型的学者,说起认识也是通过他的著作走进他,下面把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克服两种倾向,提升研究成果。

郑金洲教授在谈到教育叙事时指出:教育叙事的两种不良倾向是碎片化和描述化。对于教育叙事,我自有我很深的体会,我并不赞同郑教授所说的碎片化,虽然对于专家而言是碎片,但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自己*勤耕耘的结果,我们刚开始写教学随笔的时候不要害怕是碎片,正是这些碎片让自己的思考更深入,当我们拥有很多这样碎片的时候,要学会梳理,用自己的思想把碎片穿成美丽的项链。从不知道怎么写到写得比较好,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书写中去反思,在反思中去提升。当我们书写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克服这两种倾向,写出一些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提升研究的成果。

二、坚持书写随笔,享受幸福教育。

作为教师要坚持记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是在一种在无意识的形态下回顾自己行走的历程,留下自己的心灵轨迹。正如一位哲人所言:“走别人的路,虽然省力,却很难留下自己的足迹,走自己开辟的路,却充满着奋斗的欢乐和笑声。”回顾2003年以来我用教学随笔记录课改的历程,记录和教师一起研究的过程,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如今当我翻阅自己近80万字的随笔,我享受到更多的还是幸福。书写教学随笔就是在大海边捡拾一个一个美丽的贝壳,只要我们坚持去捡,一定会满载而归。从我书写教学随笔的心路历程中告诉我:坚持就是一种品质,在坚持中拉长自己的人生幸福,享受幸福的教育。在书写随笔中梳理自己思考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育教学的幸福所在。让我们在书写随笔中进行反思,在书写教学随笔中享受幸福的教育。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借助科研提升反思的效果,在反思中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学校科研中坚持书写随笔,享受幸福的教育。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二)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师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

校本教研是“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简称,校本教研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是一种“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的核心三要素:“自我反思”——教师个体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教师集体在教学研究中的平等交流、经验分享和学术互助;“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对校本教研的专业指导和支持。课例研究完全具有这三要素,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目标指向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在认真学习外地经验的同时,在课例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研讨形式:

1、一人同课多轮

2、同课异构

我们在“同课异构”的课例研究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该校采取的方式是:分年级商定出相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构思、不同的切入点、侧重点进行设计,各自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听完课后集体进行分析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旨在引导教师不要“唯教材、唯教参”,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程设计、分析学生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要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师适度指导、学生主动参与。

第一轮的听课、评课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一轮课下来,在教学同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虽然教学风格各异,教学特点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在课后的研讨中,老师们通过比较、分析、肯定、否定,不断思考自己和他人的教学,从而扬长避短,各取所需。同时也提出值得关注、探讨的问题,例如:“怎样做到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识字教学的游戏活动很多,但什么样的游戏策略更有效?”老师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出谋划策,尤其是研究人中同提供有效的策略,为第二轮听课、评课夯实了基础。接下来的再次设计、听课,主要针对第一轮听课中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策略,促使教师行为进一步改进,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这样的课例研究形式从比较教学设计、课堂试销、到研讨反思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到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行动,再次实践,再次反思,老师们在设计——行动——反思——行动——反思中,经历了先实践,再反思,再进行理论升华,再实践的过程,不断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了实践智慧。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三)

在没有接触《课例研究》这本书之前,我们已经开始摸索着做课例研究的课题,只是苦于没有理论的指导。20年冬天我们课题组根据张磊霞老师讲的公开课《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进行了课例研究的学习,首先是设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探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等进行第一次备课,并通过说课完成教学任务,但运用到实际课堂后会发现好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学生讨论过程中思维的发散,计算能力的欠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反馈的信息不同等等。从而我们课题组再次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二次备课,在第二个班级里实践,通过几次反复磨课和探讨,最终找到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们提交了课堂实录,研讨的记录及个人的反思与总结,从而完成了第一次课例研究。

拿到这本书时,如获至宝,不但给出了实例研究,更给出了理论支撑,使我们在课例研究的道路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下面是对本书的一点认识。

一、课例研究与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设计“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的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课例与教学案例都是基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都要求有鲜明的主题,选取的材料要为主体服务。但就两者的研究范畴、中心问题、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一是课例重点在于对课本身的优化、提升和改进,二课例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教学的策略的方法和如何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三课例的核心内容是针对问题解决、围绕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的。

二、课例研究的特点

课例研究是对一节课的研究,是对“教学设计——课堂观察——反馈会议”三个环节循环反复、不断研究改进的过程,有以下特点。

1、协同性,研究课的设计要求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构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课例研究把日常的教学活动提高到了教学设计的高度,使备课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们必须亲力合作,在制定计划、上课、观课、修订、再次上课的系列活动中,教师间的合作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2、情境性,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在小组讨论中,观课教师会认真听取上课教师对课例得失的自评,同时也可以对上课教师的课例进行提问,交换看法。

3、周密性,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记录课例,通过录音、录像、详细笔录、课堂观察笔记、复制学生作业全息描述教室环境、师生的语言、行为、表情和气氛等,目的是为课后分析提供客观、翔实、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4、省悟性,授课教师优先发言,合作研究者进行点评。只有让不同教学观点碰撞,才能有效促进教师思想的进步与发展。

三、课例研究的好处

对教师的好处:一帮助教师深入思考一个特定的内容;二帮助教师主动思考面向学生的长远目标;三是帮助教师在研究课中切磋和提高;四帮助教师深入细致的研习教材;五帮助教师渐进的提高教学能力。

对学生的好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始终聚焦学生的学习;2。课例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3。课例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例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课例研究有助于学生审视学习目标。

“课例研究”着眼于学生宽广长远的学习目标,发展学生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形成学生自己的学科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发现教育学生的方法提供支持。教师之间相互相观课并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学术友谊,另一方面有助于增长教师的智慧,其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课例研究的方法

1、明确选题方向:一课例从现实问题中来;二课例从现实困境中来;三课例从实践场景中来。

2、确定选题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激趣性;三是可行性;四是生活性;五是系统性。

3、方式方法:一是重视集体备课,大家一起活动准备,集中研讨,修改提纲,撰写教案,信息收集与反馈。二是重视课堂观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三是注重课后的研讨,我们遵循执教者说课,听课者研讨,主持人总结,然后重新修订教案,争取“一课两研,分步研讨”即上完一次课之后即兴的组织研讨,随后针对整理出来的课堂教学实录再进行深度的研讨。

四、存在的问题

所有的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争取上课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个课例。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四)

我虽然喜欢读书,但并不十分喜欢读那些**强、知识*强的书籍。很多时候是在外界压力下才硬着头皮将之看完。不久前,在整理书柜时很偶然地发现了一本《教师如何做研究》,打开崭新的扉页,烦躁的情绪在阅读中渐渐宁静,阅读的收获在思考中渐渐沉甸。

走上讲台已有20年,但蓦然回首,却发现两手空空。一直以来都认为研究的事归教育专家,不是普通教师能做的来的,他需要高深的理论功底和写作能力。所以一直来都没有下大决心去做点什么。

但当我拜读完了郑金洲老师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的系列文章后,使我感触颇深,在今天看来,真是大错而特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做研究的资本和能力,那就是真真实实的教育实践,扎扎实实的教育日志。

一、我对书的内容感受

我个人认为《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前三章,包括导论在内主要内容是解决为什么做研究和研究什么的问题是书中最精*部分,文章讲到了学校科研存在的六中误区:1、求新求异;2、贪大求全;3、跟风追潮;4、课题至上;5、论文情节;6、穿凿附会。讲到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是为了1、解决学校实际问题;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3、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其中还讲到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问题及确定研究问题的几个方面:1、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2、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3、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4、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这些内容即解决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思想问题,又指明了实际工作的方向。教师的研究不需要形成或依附什么高深的理论,只需从自己的工作、身边的事着手即可。课堂教学无疑是首选。从审视、反思自己的授课开始,在相互听课、评课中交流,由感*到理*,从实践到反思再到改进。可以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听评课等教研活动。活动中的收获就是我们的成果,而不必强求非以论文的形势出现。谈到听评课,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如果每一个听课者能够为授课者提出一点意见,或者能从授课者那里得到一点启示,则对双方都是有效的。当然首先还是要解决想说而又不好意思说的问题,同事之间的交流应该是真诚的,是为了自己的工作,为了彼此。

二、我对自己过去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启发

(1)缺少自我观察与反思

针对自己20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自己身上首先缺少自我观察。

自我观察指的是教师自己对自身行动过程和结果的反观,通常表现为教师在行动结束之后,对自身所展开的行动过程的回忆与描述。这类观察或多或少带有反思的*质。

反思是在行动和观察之后做出的,它既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行动研究循环的开始。反思的目的就在于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这种反思大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整个行动研究过程的系统描述,即勾勒出从确定问题到制定计划、从采取行动到实施观察的整体图景;二是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和评价,并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和解释,找出计划与结果的不一致*,进而确定原有的研究问题、研究计划和下一步的计划是否需要作出修正,需要作出哪些修正。所以说反思,既是行动研究一个过程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新的过程的开始。正是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定、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教师的*化程度在提升着,实践质量在提高着。我想如果我能在每节课之后都能作些认真反思,相信我们的教学能不断进步

(2)善于发现教学新问题

我们常常说,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同样,教师要想研究就必须发现教育问题。如何确定教师研究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关键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的冲动。可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存在这样的困惑,现实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教师找不到的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属于“伪问题”而不是“真问题”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在寻找的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郑老师提出: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这仅仅是从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作较为便利常见的四种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有那些问题值得我们花时间去进行探索?自身的能力是否可以完成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否有足够的可利用的资源?都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本校的多方因素,分析选择问题。确定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在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中,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教师提出研究问题后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奏,同时又是进行行动前对自身行为所做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这些计划并不见得像*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内容详尽,面面俱到,可能体现为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可能体现为教师与学生交往中的某些设想和打算;也不像*研究者制定的计划那样,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能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体现出较强的变通*和灵活*。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所以我觉得它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而是应该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3)坚持作“教育日志”

回想参加工作以来的点点滴滴,那曾经的感动,现在已无从体会;曾经的我一次又一次与学生促膝而谈,那曾经的喜悦,现在已无从描述;曾经的我课堂上的精*一瞬,那曾经的经典语句,现在已无从查找;曾经闪现在脑子里的点滴灵感,也已无从捕捉。曾经的美好,曾经的感悟,曾经的学生,曾经的自己……都已不见踪影,以前自己觉得每一步走得很踏实,今天想来却如此的遗憾,遗憾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遗憾没有第一手材料可供我今天的研究。

我遗憾我当时的懒散,以致于当时的情景、当时的想法都已随风飘远。要把自己的经验与教训整理出来的话,如今已找不到任何的事实依据了。如果从教以来自己能坚持写教育日志,把工作中精*的瞬间、典型的事例、成功的教育、失败的教训记录在案,今天我将是一个多么富有的教师呀!实践*:教育研究不只是教育专家的事,而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

而研究的方式也不仅仅是我所熟悉的“教育日志”一种,还包括“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多种方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应该包括“备忘录”“描述*记录”“解释*记录”三种形式。

三、我对自己的希望

回顾我以前的教法,我觉得在教学研究上自己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研究方式过于单一;问题意识不够,从日常教学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增强;在教育日志中,个人的感悟*的东西太多,没有从研究的角度出发,形成自己对问题独特的看法;对所发现问题缺乏持续不断的系统化的思考;没有做到持之以恒。

尤其是零碎的数据缺少系统化的思考,所以当务之急需要读大量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我想发现不足是改正的前提!我所要做的就是改正、是实践!还有读书,学习和反思!

我想记录教学中的每个点,将来把它连成线,这样我就能拥有一串闪光的珍珠。让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转变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学经验,积累教学智慧,让我们真正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五)

2017年5月16日下午,教育学博士、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全国中学课程改革小组成员、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申宣成博士莅临滑县教师进修学校,为滑县中小学语文教师做了一场题为《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专题报告。

报告会在轻松愉快的热身游戏活动中开始。随即,围绕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什么是课例研究?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例研究?我们今天怎么做课例研究?课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课例研究的素材有哪些?……

每位教师都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申博士讲能读并研究500个课例,定会如愿以偿,否则可以亲自去找他理论。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虽然通过各种途径读了不少课例,自己也写课例,但却没有深入地对课例进行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听了申博士的讲解,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认为很骄傲的课例,发现自己曾有多严重的不足而不自知,明白了今后的课例研究该如何做起: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实录,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或其中若干教学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在互助与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平的教研活动。

我们做课例研究可以用专题分析法、情景填空法、结构复盘法三种方法,结合自己课堂实践进行。专题分析法举例能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四种方法:开放式质疑、激趣式质疑、引领式质疑、讨论式质疑。申博士结合大量生动、具体的课例来为我们解析这些理论,如拂面春风、如甘露入喉,我迫切地认识到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课例的需要。

课例研究的素材有现场观课、课堂视频、课堂实录、课堂叙事。

申博士针对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和专业困惑,立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需要,旁征博引,做了深入细致地讲解,还列举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案例,以名师课堂实录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故事为切入点,从专业的视角对课例研究进行剖析,阐述了课例研究的价值、对象、内容、素材选取、研究方法等,让大家对课例研究有了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现场互动和讨论,帮助大家感悟课例,掌握课例研究的基本方法。申博士还勉励教师们要多反思课堂,多研究名师的课堂实录,积累课例素材,努力从职场型和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申博士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让我们兴趣盎然的同时,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对所学内容回味无穷。生动的报告开阔了教师们的专业视野,增强了开展课例研究,深化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做新型研究型教师的专业自信和研究意识。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心得体会(六)

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不仅、考察教师对所教学科的认识,更是考察教师如何思考学科对儿童的意义所在,如何致力于体现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的沟通与融合。教师只有以创造“儿童的学科”为使命,才能使学科知识进入学习者的个体生存体验,对个体的生活境遇和问题作出解答,从而提升个体精神生命的内涵。

如何教

在教学领域,长久以来人们专注于对“如何教”的探讨,但思路如出一辙,执着于在

教的方面“有所作为”,恰恰忽略了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便不不有好的教学。

如果教师能够领悟这一点,就不会如此迷恋语言,认为只有不停地说才算尽责,总担心自己在课上说得不够多;同时也不会控制教学,使之按照自己的路数一直持续下去。

尽管控制并不都是消极的,但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控制是好教师具备的品质。

教学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懂得如何教的教师是那些尊重课堂教学的偶然性!

教师,对他们而言,教的真谛在于保持心灵的开放,专心致志地听取学生,并在倾听中点燃课堂的对话,生成教学的意义。

教学知识

教学法知识是与特定主题有关的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将这一主题按照儿童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儿童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征学科知识。

真正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尽管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法教材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教师只能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

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议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

例如,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占据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服从。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事实而非教师教学的风格

对学生学习的普遍而深入的关切应贯穿课例研究的始终,并使之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学改进活动。

由此在课例研究中,课后研讨的内容应着眼于课堂中儿童学习的事实展开,避免聚焦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

一个教师“教得怎样”不能仅仅依靠其自身的风格加以考量,更应该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更何况教学研讨的目的从来都不是“教师要露一手”。

只有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教研的主旋律,用关于学生学习的信息修订课堂和改进教学实践,才能创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室,实现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每个学生都得到尊重的学习。相应地,教师的学习也才能通过和凭借课堂里学生学习的实现加以形成。

观察者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课堂中的一件事情可能产生多种结果。教师等几分钟让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同时让班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落后了一步,对另一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最后大家得出结论:要听取学生的精彩观念,教师必须尊重教学生活的偶然性,保持心灵的开放,清楚地认识到课并不能按照计划一直进行下去。虽然有时候这样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诞生精彩观念的同学为整个课堂作出了理智的贡献,同时所有的同学也分享了同伴的精彩观念,因此教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研讨无疑使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刻。

课后研讨活动的进程安排

①汇总观察结果

②执教者讲解教学意图

首先要诠释自己的构思,其次要说明实践中的调适,再次要阐述实践后的反思。

③基于观察结果展开群体研讨

首先是观察者向执教者汇报“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其次是询问执教者“观察结果反映出教学存在怎样的问题”,再次是双方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是观察者向执教者分享“我从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

④形成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