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2022年版心得体会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一)

2022年4月,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2版)已于2022年4月正式公布。起始,我从各级媒体平台上搜集相关信息,从《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2022版)》两个大块进行粗浅浏览。初步明白了“国家课程标准”的内涵。

本次新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改革,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既是一种压力,又是学习提升业务素养,更新育人理念的机会。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深度学习,系统学习,结合所任教科目、学段进行融合学习,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对新课标的认真学习,结合相关材料及专家专题报告,下面我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一、突出核心素养,强化课程育人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这四个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是一个整体。这其中语言运用是其他三个核心素养的基础,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淀,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语言文字是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结合现当代社会实际状况及出现的各类“特殊事件”,不得不再次将“文化自信”根深于学生心中,文化自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也是本次新课标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内涵的首位,要培养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本次新课标在课程设置上也做了严格的规范。课程的开始必须要具有育人功能,突出时代性,关注新发展,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价值取向,同时根据国家“双减”政策的要求,在新课标中,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多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整体性的评价,多元化评价。

二、优化内容设计,注重学业质量

从第四板块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本次新课标课程内容主题与载体形式主要是从三大主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革命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共三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共有两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各有侧重点。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依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尤其注重了学生实践性学习的考核,在课标中要求第一学段学生能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乐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所得,在第二、三、四学段分别都阐述了善于分享、善于实际生活的表达,紧跟时代步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高效落地实施,全面创新改革

自今年4月宣布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以来,全国各地全面开花,国家层面上组织专家进行线上宣讲、解读,各省市区县组织社会组织或教育相关部门进行专项辅导、学习,要求教师要准确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语文教师也要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坚持终身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定期复盘,通过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多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玩转课堂,向学生传授适应新时代、适应未来社会的科学知识,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代代相传,脉脉相通。

孔子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义务教育课程课标(2022版)今年9月将正式实行,相信通过学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很大收获与进步,成为教学领域的行家里手。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二)

时隔十年之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结过去十年课改经验基础上出炉了,简单来说,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指挥棒”。作文 WwW.ZuOwENbA.NeT

一、最大的亮点:提出了核心素养四大方面。强调语文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1、特别是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核心素养。在经历了90年代四大危机及毒教材筹事件后,我们国家终于清醒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经济的强大,也要有文化的强大,要重塑中国的文化自信,所以这次新课标苜先把文化自信纳入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上。因为文化自信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正如新课标中描述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说明课标又强调回归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之路上,这也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所担负的光荣使命。

2、核心素养是在个人层面强调三方面: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并且强调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人们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第二大亮点: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三大主题与载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在首位。要根据不同的学段特点统筹安排各类主题的相关学习内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应占60%~70%;反映科技自然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以及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占30%~40%。在教材编写上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要有助于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第三大亮点:提出六大任务学习群。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区,第1层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性学习任务群),第2层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3层是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教材编写要系统规划和整体安排,要通过学习任务的综合性、挑战性以及学习过程探究性,体现同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要根据6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通过目标取向、文本选择、学习实践活动方式等体现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色;也可设置关联性的学习内容,实现同一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内容的整合。

四、第四个亮点:不断向千年语文学习之路靠近,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义务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语文老师要按可按照《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规定,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读物,向学生推荐。主要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并相互推荐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三)

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温xx教授和吴xx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程标准有了一些新思考。

一、关于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主要变化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围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结合语文课程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细化为学生必备的正确价值观、品质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主题选择教材内容。教材结构以六大语文学习群组织和呈现。第三,研究制定了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5、加强了学段衔接。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感触最深的变化。

首先是强化了课程育人的导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呈现。这些内容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都有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化了课程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功能,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站构合理、重点突出,强调构建核心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它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四个方面。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彰显国家意志。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语言运用是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思维的训练、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的培养带起来。另外,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要协调发展,不可割裂。

其次,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首次单独设定了课程内容,让课程内容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呈现。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包括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用6个学习任务群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在整体特点上体现为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这样三个特点。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任务群的提出,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搞清楚逻辑关系。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对于学生来说,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减少灌输式学习,改变以前零碎的、重复的、随意的学习,以此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二、如何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些新思考。

第一,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三,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第五,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量。尝试阅读整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整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我们普通的一线教师来说又是一次挑战,我将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与时俱进,坚持学习,并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运用,全面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能力,为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四)

四月份,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月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官方解读,名师解读,霸屏大多数教育类的公众号。作为一线教师,对其中的一些概念很难吃透,为此,我学习了吴欣歆教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解读,温儒敏教授的《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郭华教授的《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王崧舟教授、李竹平老师等的解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期望可以厘清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风貌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义务教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的洪流。“新课标”中哪些是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关注的呢?

一、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在“课程性质”里有这样一段叙述: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是联结学校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本质上来说,是以课程来达到培养人的目标。

参照《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中也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旨在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为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正如课程目标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课程内容部分,明确了主题与载体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与科技进步。最大的变革是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以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来设置:基础型——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其特征是: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课程性质”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核心素养的特征应和着课程性质。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和情境互动的结果,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构建,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当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任务群追求的是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修养等各个方面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课程内容的变化将会带动教与学的变革,以真实的学习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以及典型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本版课程标准的又一重大变化,分学段详细描述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领域的关键学业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增强了指导性。

教学建议部分,从目标定位、内容选择、活动设计、时代要求四个方面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并且强调了“怎么教”,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实施起来有了抓手,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达到育人的目标。

加强了学段衔接。

从幼儿园到九年义务教育,再到高中,孩子的发展是连续的,“新课标”依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对于第一学段来说,减缓坡度、降低难度,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第二、三、四学段目标呈现螺旋上升式,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二、把握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1、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担负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王崧舟教授多年前就开始注重中华文化的渗透,做了一系列的“文化自觉背景下的教学”讲座。王崧舟教授强调:学语文就是学文化,教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教的就是文化,教的主要是中国文化。在他的课例中,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承。余秋雨先生曾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中华文化如陈年的酒,时间越久,越是醇厚,它塑造着中国人的品格。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紧抓“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四组词,适时在教学中渗透,“润物细无声”般植入学生心中。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具有深厚感情。”语文的基础是语言文字,核心是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获得“语感、经验、意识、能力”,感受“内涵、情感”。近年来,一些名师特别注重语用的价值,研究语言的使用及其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课堂上体现语用的价值之后,学生获得语言经验相对较轻松,运用也较之前规范。将“语言运用”作为核心素养之一,非常必要。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百科搜索中对思维能力的界定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来解决问题的。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与数学等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的语言材料大多是感性的,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将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认识,需要思维能力发挥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求真态度也要共生共长。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美是能够让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上认识、理解、感知和评判世界上的存在。语言本身具有音韵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等因素,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进而创造。因为对语言的审美,了解语言的美,发现语言的美,并且可以告诉别人美在哪里,且能够用美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循环互动,互相促进,培养学生具备高雅情趣。

2、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陌生,不过,《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模型。温儒敏教授提出:“学习任务群就是学习内容,对老师来说就是教学内容。六个学习任务群就是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跟前面课程目标是相通的。理解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一是想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用学习任务群来表达,把它清晰化,更加集中,具有创造性。二是想提出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设立一个情景,设定一个典型任务,在六个任务群下边的某一个项目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教学,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标”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是这样界定的: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李竹平老师说:如果一个单元设计一个核心任务,在主题、目标、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相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就组成了一个“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学习活动来说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语篇类型而言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是针对学习方式的。

学习任务群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在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当中,都要为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积累材料,提出问题奠定基础,要渗透在所有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当中,它可能是在某个学习任务群当中一个小小的伴随性的学习内容。

李竹平老师指出:学习任务群强调学习任务,是为了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真正实现“学为中心”,注重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体验。这就强调了学生本位,强调在“做中学”。比如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学生生发兴趣,进而进行梳理与探究、阅读与鉴赏等语文活动,把“学”作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的实施,必然使一线教师面临挑战,虽说这一版的课标明确了教什么、怎么教,然而对于高层设计的理论层面,在落实中依然会有很多困难。统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说:教材会有一定的修订,将吻合课标精神的保留,体现课标精神的也做保留,将不符合的内容做一些修订、改造。

梳理现行的统编版教材,不难发现,大多数教学内容与《新课标》是契合的。

如:“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一学段的识字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日积月累,第二、三学段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等安排的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标点符号的用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谚语、成语、古诗积累等等。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在口语交际、习作、部分课文中有体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每册教材中都有文体单元,单元习作指向的也与本单元文体相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在教材中有非连续性文本、含有思辨意义的故事、记述科学发现的文章等。

“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教材很重视的教学内容,从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到后面几个年级的“快乐读书吧”,题材丰富,由易到难,有详实的读书推荐与读书方法指导。“跨学科学习”在综合性实践单元中凸显,三年级的传统节日、四年级的现代诗、五年级的遨游汉字王国、六年级的毕业献礼,完成实践活动,必然会融合几个学科,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运用领域。

《新课标》是风向标,教材承载着落实理念的任务,对于教学实施者的一线教师,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全面把握教材。要想学生有结构化的语文思维,教师的脑中得有一张结构紧密的网络,需要我们下苦功夫,对小学阶段的教材体系有比较完备的梳理,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建立知识架构,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注意能力点之间的勾连,让学习任务群相互交叉渗透,整体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的得失,取决于教师。《新课标》的实施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守正创新,以教学的规律为前提,根据学情稳步推进,融合课标理念,立足“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导课堂教学,使《新课标》的落地有实效,育真人。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五)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经过努力,渐渐地对新课标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并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主角,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用心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务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能够是文章的思想、资料,也能够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够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理解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给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构成用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教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六)

细读新版的课程标准,萦绕在我们脑海里的词汇是:学习任务群,融合,情境,综合性,实践性……本次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较之2011版有了较大变革,第一次看到“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句话,提取关键词,我们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有理想——是思想意识层面上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语文课程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向善,乐观向上的思想观念。

有本领——是对学生务实能力、社会生存能力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应该是生活中的大语文,充分提高语文课程学习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有担当——是对学生具有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语文学习任务的设置,应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前提的。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减负提质”成为最核心字眼!让课程具有更强的适宜性,与时俱进,细化了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这一版本课程标准,将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一本必备工具书。

聆听温儒敏、郑国民、吴欣歆等几位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新课标的解读,我们深切认识到当下语文教学中现实问题,也预见到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语文教师将要迎接一系列新的挑战。这是小学语文教育因应时代变革的必然,更是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重大机遇。

纵览新课标,我们认为有几组关键词值得大家深思:

第一组关键词:

培根铸魂以文化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前言”第一句这样写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按照温儒敏教授所说,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以文养心,以文化人,这是社会发展的严峻要求,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润物无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泱泱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是同样一种语言文字,这是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凝聚力,是在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是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第二组关键词:

核心素养水乳交融

由“语文素养”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变化,立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新课标语)

核心素养内涵清晰地确定了下来,它是具体可感的,具有操作性的,并细化到每一节课上,这将成为语文教学教研的中心话题,也是今后每一位一线教师用心钻研的方向。基于单元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认识,结合核心素养的四个范畴,今后的课堂,要在教学内容上落实核心素养,完成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单元整体备课,设计符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任务,注重思维引导,创设学习情境,在情境中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

温儒敏教授说,“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更明确,定位更清晰。他认为语言运用是基础,思维能力是亮点,这四个方面是融会贯通的。

“文化自信”体现了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语言运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思维能力”是崇尚求真创新;“审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它们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组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以文化语

新课标指出要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其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基础型、发展型和拓展型。基础型主要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整理,发展型主要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主要是整本书阅读与跨学科学习。这几点也和语文的核心素养分不开,同时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就是语文的根本。

温儒敏教授说,目前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就是体现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搞清楚逻辑关系。

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改变了我们以往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以往的语文课程,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线性推进方式实现的,而学习任务群概念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学习方式,逐步建立互动交流的学习关系。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通过细读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我们有一些粗浅的想法:

1、今后的语文课程是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通过学习任务群,建立真实的学习情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

2、语文课堂,需要完整呈现“明确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开展实施学习活动——检验评价学习成果”的教学过程。

构建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情和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系统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这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考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对课堂主导性发挥的关键,教师只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遵循任务群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安排语用性实践活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只有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才能真正培养自信,学到知识,锻炼思维,获得审美创造能力,切实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检验评价学习成果,拟定评价观察要点,也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知识的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第四组关键词:

真实情境促进变革

“真实情境”的提出,也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突出变化。“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真实情境”带动了教与学的变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它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它要求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及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课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第五组关键词:

求真创新教学评一体

温儒敏教授说,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亮点。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要创造有智力挑战的课堂。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比较和追问……

这些都直指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激活学生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拓展思维空间,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新课标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从学业质量内涵和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学业评价与评价工具设计提供依据,需要我们教师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有效开展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新课标对我们教师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研水平,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提高信息素养。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在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下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七)

千呼万唤中2022版新课标终于发布了。较2011版语文新课标,2022版提出“立德树人”,站位更高。对语文课程概括的补充,对于学生三观的养成,特别提到“以文化人”,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要求,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润物无声”。

同时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新版课标把之前提出的“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改为“语文核心素养”,概念更明确、定位更清晰。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決问题的能力。

2022版语文新课标印象最深的三个词语就是文化自信、学业质量、学习任务群。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语言运用是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举一反三“,通过语言运用,把思维训练、文化自信、审美情趣的培养有机带起来,协调发展,不可割裂。在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已明显看出新教材中出现大量的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文化自信第一次写在了课标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学业质量并不是一个新词,但是在课标中确是第一次郑重其事的出现。课标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对学到什么程度进行了明确定位。所以现在我们要真的好好把学生学业水平、学业质量抓起来。而提升学业水平就需要孩子们去主动学习。如果老师继续执着于从前的读啊写啊背的,可能不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业水平,新课程更注重学科的融合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真正的实现学语文、用语文。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教师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搞清楚逻辑关系。对于学生来说,要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减少灌输式学习,改变以前零碎的、重复的、随意的学习,以此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促使我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新课标的学习,我深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八)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近段时间学习的中心莫过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成了摆在老师们面前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工作室和学校教研组的组织下,我先后观看了两场专家的权威解读讲座,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欣歆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同时也注重从“人民教育”“微言教育”“教研网”等多个官方平台浏览关于新课标的学习资讯。在学习中我关注到这样几个词频繁出现,成为学习的热点。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文化建设讨论中一个高频词,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出现在课标里,这是第一次。目的显而易见,更大力度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统编教材的改版开始,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在不断渗透。尤其是对古诗文的要求,课标明确要求不死记硬背,提倡熟读成诵。因此在我的课堂中,除了常规的通诗意,悟诗情等常规教学方法外,我还经常通过“古诗新唱”“古诗配画”“古诗手势舞”等方式引导学生更有兴趣地背诵古诗。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无形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学习任务群

与2011版课标相比,新课标增加了“课程内容”标准,对语文到底教什么和学什么内容进行了定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资源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刚平说:“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修订最为实质的问题。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很难落地。”如此重要的课程内容,新课标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方面进行了表述。而“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则重点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课标中按照内容整合程度发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次设置学习任务群。

我想读懂这三个层次的任务群,下一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怎样转变自己的角色,设计好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任务群中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过程性评价

新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评价建议”中,从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变成了“过程性评价”。这一改变让我想到了佐藤学博士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书中告诉我们,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要自始至终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精彩的发言要表扬,胆怯的发言要鼓励,错误的发言要引导,要用真心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发言。同样我们的评价不能只以成绩论英雄,过程性评价势在必行。“双减”浪潮下,我们正在开展的无纸笔测试,优化作业设计等都是在逐步的实践中。

理念决定教育的深度,学习拓展教育的广度。新课标学习才刚刚开始,我们唯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给自己、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保障。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九)

细读新版的课程标准,萦绕在我们脑海里的词汇是:学习任务群,融合,情境,综合性,实践性……

温儒敏教授说,目前统编教材的单元主题就是体现了“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都承担着一个学习内容,既有内容的呈现,又有教学的方式。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在实践中摸索,搞清楚逻辑关系。

我认为是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又设置了不同的学习类别。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更注重学生识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不仅要识字写字,更要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包括实用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型阅读与表达三个层面。新课标中强调:“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中更强调阅读的不同层次的训练,目标指向性更强,重视阅读与表达能力的训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新课标中做了明确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了解并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而跨学科学习则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开展的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三个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我们要逐步建立互动交流的学习关系。今后的语文课程是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通过学习任务群,建立真实的学习情境,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情境性和实践性。

构建学习任务群,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情和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系统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这是教师备课的重中之重,考验教师对教材的解读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大语文学习任务群,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版心得体会(十)

学习《语文新课标》,从中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写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当前的语文教学,不管是老牌的“教师讲,学生听”,还是翻新的“教师问,学生答”,或是改革的“教师拨,学生转”,其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喧宾夺主”的情况还是显而易见。其实,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四、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