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篇一: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小小餐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传统美德。文明就餐,不仅是个人良好素质的真实体现,更是一种勤俭节约美德的塑造。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大家一起来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校领导号召全校师生节约粮食,并发出如下倡议:

一、同学们要按照营养、健康、适量、节俭的原则,禁盘中浪费,兴舌尖文明,自觉加入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来,常思来之不易,恒念挥之不雅。饭后要自觉将饭桌清理干净,自觉将用过的餐具放到指定地点;提倡在食堂就餐,尽量减少在外饮食,坚决不在无证照摊点用餐。

二、同学们要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爱护公共财物,养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爱惜资源的良好习惯。把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等小事当作自己的事、家里的事来做。

用水时水龙头尽量开小,用完随手关闭,杜绝各种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尽量缩短用电时间;在教室、寝室或实验室自觉根据实际需要只开必要的照明,杜绝长明灯、白昼灯现象;使用完饮水机等设备后,及时断电,减少待机损耗;不在实验室、寝室私自使用电炉、电热器具等大功率耗电设备;大力开展废电池及各类纸张及物品的分类回收利用;节约学习用具,节约纸张,使用钢笔提倡赠书和捐书活动,鼓励循环利用。( wWw.zuOwenBa.Net )

三、同学们要“算笔上学成本账”、“算笔家庭收入账”、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自觉克服消费上的盲目性、虚荣心和攀比心。不使用手机,节约手机费、网费;不乱花钱,不买没用的东西,不追求高档品牌等高消费,避免各种奢侈浪费。

同学们要在节约物质和金钱的同时,更要节约时间,珍惜稍纵即逝的校园时光,自觉抵制社会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不贪图享乐,不虚度光阴,用知识充实和武装头脑,用道德规范完善人格、提升修养。

节约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希望同学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实际行动引领校园文明新风尚,为建设高水平校园贡献青春力量!

篇二: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勤俭节约是__的传统美德。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亦是一种责任,节约更是一种涵养。

然而,在学校用餐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同学将只吃了几口的饭菜倒进剩饭桶中。更有甚者,把饭菜倒在垃圾桶里、厕所里,看着这些剩饭剩菜,实在让人心疼!

同学们,当你捧着喷香的米饭、端起美味的菜肴时,你是否想到这是农民伯伯顶着烈日辛勤耕耘换来的?当你埋怨饭菜不可口、随意倒掉时,你是否想到还有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因为贫穷而吃不饱?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就是践踏农民的劳动成果,就是无视我们父母的辛勤汗水。同学们,让我们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作出贡献!在此,我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爱惜粮食,杜绝浪费;

2、不偏食,不挑食,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

3、就餐时保持安静,做到文明就餐,爱护餐具,保持桌面卫生;

4、看到浪费现象及时制止。

希望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自觉履行倡议,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节约粮食,文明就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三: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社会上蔚然成风。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传承大学“朴实、扎实、务实”的优秀品格,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最有德性的大学的内在推动力。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当勤俭节约标兵!

为此,我们发出以下倡议:

以知为行,广泛参与,共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从思想上崇尚俭朴,以勤俭节约为荣、铺张浪费为耻;增强勤俭节约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浮夸不空谈,将节约落到实处。

从我做起,拒绝剩餐,争当“光盘行动”的示范者。点菜适量,吃饱为宜,以“光盘”为荣、“剩宴”为耻,珍惜每一粒粮食,自觉维护节俭用餐的良好风气。

推己及人,互相提醒,成为“光盘行动”的传播者。监督身边同学,及时制止浪费行为;向亲人、朋友宣传“光盘行动”,劝说他们节约每一棵菜、每一粒米。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让我们共同践行勤俭节约,从“光盘”做起,不浪费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共建节约型和谐校园。

篇四: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

建国以来,我们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多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除印度外世界排名第2位的粮食浪费“重灾区”。我国每年的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的产量还要多。

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浪费粮食是对劳动的践踏,是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背弃。适值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的来临,为此,我们向全社会发出以下倡议:

一、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倡导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温饱不忘饥寒,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浪费粮食折射出奢华的思想观念和浮华的社会心态。“奢靡之始,危亡之渐”,浪费冲击的是思想的大堤。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

二、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践行者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粮食行业在收购、储藏、运输、加工各环节提升职业道德,厉行节约、科学储粮。每个公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日三餐做起,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合理消费;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坚持“餐餐不余、年年有余”,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表率和楷模。

三、争做一个爱粮节粮的宣传者

全球每天约8、7亿人挨饿的同时,每年食物总产量中的1/3,约13亿吨被浪费。浪费食物令全球经济每年损失约7500亿美元。省下一颗粮食,或许可以救活一个人的生命!人人争做节粮爱粮宣传者,影响和带动身边的每一个人加入到爱粮节粮的行动中来,引领崇尚节俭的社会风尚。

篇五: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伴随着和煦的风,__学院“文明守纪勤俭自强”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勤俭”又一次构成了校园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勤俭?浪费?这两者不能不让我们去深思。

在学院食堂中,您是否有过将只吃了几口的馒头扔到餐桌上?是否将饭菜吃几口就倒掉?学生会伙管会同学调查中发现,平均5位同学就有1位要倒掉小半碗饭菜,倒掉1/3碗饭菜的同学更多。不一会儿,泔水桶就装满了。看着满桶满桶的剩菜剩饭,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请节约粮食”等大标语、警示牌在食堂中虽然挂在了醒目的位置,但粮食也难逃被浪费的厄运,然而,当我们随手扔掉一块馒头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父母也许正在为全家人的一餐饭食而辛苦奔波?

粮食真的是这么充足吗?事实上,在发展中国家,每5人中就有1个长期营养不良,有20%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荒已成为地球人的第1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__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钟大约有1人死亡!社会粮食状况令人心痛,这么多的人因饥饿正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从根本上扭转消费观念、节约粮食值得我们当今大学生深思。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同学们,为了让贫苦家庭早日远离饥饿,让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勤俭为荣,以浪费为耻,从细微处做起,用实际行动做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带头人,为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六:节约粮食主题号召倡议书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节约观,“以勤养志、以俭养德”。当前,我校正以建设“节约型校园”为目标,大力倡树节约意识,坚决杜绝铺张浪费,要求全校师生崇尚节俭,除掉陋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争做勤俭节约的模范,为此,学校特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节约用电:

人走灯熄,坚决杜绝长明灯。禁止在教室、宿舍内充电,使用大功率电器。节约用电,人人有责。

2、节约用水:

用后拧紧水龙头,坚决杜绝“长流水”,发现“跑、冒、滴、漏”及时报修;洗碗一定到洗碗槽处洗。提倡一水多用,以节约用水为荣。

3、节约粮食:

各班坚决贯彻各级部门提出的“光盘行动”饭碗里有饭菜,坚决不出教室;大家吃饱,反对“大吃大喝”,坚决杜绝浪费食物;提倡能吃多少打多少,不剩饭菜,不浪费一粒粮食。不吃零食,多为父母着想,了解父母挣钱的艰辛。

4、节约用纸:

草稿纸双面使用,不浪费一张纸;学生作业本提倡使用正反两面;因为几张纸也许就是一棵树。

5、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低碳始于生活细节。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出行;正确使用学校和家里的电器设备,不用时请关机,尽量不要长时间待机。

6、少用“一次性”用品:

尽量少用一次性纸杯、饭盒等;用过的塑料袋尽可能多次使用,提倡使用购物袋;用完的“中性笔”换芯后再次使用,提倡用钢笔;尽量不用一次性用纸,提倡用手帕和毛巾;能再生利用的物品一定回收。

7、爱护学校设备设施,厉行节俭资源共享:

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和所有设备设施;合理使用教学用具,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和减少耗品使用量;教学、实验、科研等设备,提倡资源共享;提倡使用公用设备、公共交通等。

同学们,“勤俭节约”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态度,我们只要在举手投足间稍稍留意一下“节俭”,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共同努力,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厉行节约”的传统美德纳入我校基本办学理念,师生合力打造“节约型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