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篇一:《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从而表达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干。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我紧紧抓住“母亲”一词质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这样既交待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又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引用《赋得永久的悔》,做好理解铺垫。新课开始,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默读,交流感受。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三、理解词句,感悟文章思想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这一点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课堂上,学生能围绕一些重点词句来理解失母之“恨”、思母之情、梦中寻母。并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为了进一步表达感情,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篇二:《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说实话,对《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我是“敬而远之”的,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语言跳跃性大,表现作者季羡林先生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情感,而季老和学生生活年代及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现实体验,难以感同身受,无法引起共鸣,所以前两年的教学当中,我底气不足,钻研不深,草草了之,可同事的一节公开课让我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今年便学习借鉴,感觉效果不错。 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上课时,我从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深浅把握。紧接着,在初读文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找出一个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并问学生“两位母亲”具体指谁,这样既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干,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础。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重点词句,品读悟情。

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重点研读文章第二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交流时气氛活跃,我不失时宜地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对情感的体会。

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一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我或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或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 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学完文章后,我还让学生回顾课文首尾,明确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并进行拓展延伸。或许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季羡林深沉的情感,但是通过文章的学习让他们懂得珍惜父母、热爱祖国,这不是本组教材追求的目的要求吗?

篇三:《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主线明了,层次清晰,首尾照应,语言凝练,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爱慕。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取以读促悟,以景悟情,真正融入课文情景,感作者这所感。

1、抓关键词句,以读悟情。课堂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在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学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等词句,自己读句子,说感受,然后再读再体会。就这样,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了作者在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及悔恨,进而体会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相机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表演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2、填补情景空白,加深体会。在课文的空白处,如“我怅望灰天,在泪光中,幻出母亲的面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在泪光中,作者看到的母亲什么样的面影。“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让学生说说作者在想到故国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入情入境地中,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对母亲真挚的情感。

不足的是,有一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篇四:《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如释重负,课堂上没有出现大的纰漏,按照我的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我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因为我这里说的是“我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呢?这个问题不可以深究,因为一深究,我就羞赧至极了!

首先介绍下这堂课的背景,这是一节接受市教科中心进行教研评估的一堂课。为了学校,因此,这堂课我还是比较重视的!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老人写的一篇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散文诗。因此,文章特别“散”。当然,以前我是一直不爱教这篇文章的。孩子们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这次我不得不静心读读这篇文章了,读过了,也爱上了!文章写得多好啊!“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房东的孩子只是在外读书,房东太太就对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岁就离开了母亲,她该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该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许,她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与孩子相见!但是,可怜的母亲,终究没见到孩子一面,就匆匆离开了人世!母亲是带着相思离开的,母亲是带着不舍离开的,母亲是带着牵挂离开的,母亲也是带着悔恨离开的……想到这些,季老怎么不肝肠寸断呢,悲痛欲绝呢?此时我终于理解了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这是作者真实的心理,没有夸张,没有矫情,这是一个孩子对过世母亲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这样的例子太多!这次,我终于理解了季老的这篇文章!我终于读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么,我的教学中是不是非要孩子们理解这样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经历,我都

经过了这么多年才懂,孩子们怎么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寻另一个突破口,通过对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让孩子们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爱戴父母,要热爱祖国,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中!

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我调整了教学感情的着落点。我要让孩子们受到熏陶,爱父母,爱祖国,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怀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细腻!这样,我不再感觉这篇课文的内容太散,孩子们学习起来过难。

在今天的课堂教学中,我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学环节是不落实的。我带着孩子们跑啊跑啊……当然这样的教学效果无庸质疑——不咋样!

上完课,惭愧不已,我上课的时候急什么呢?应该踏踏实实走好每个教学环节啊!

篇五:《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写的是季羡林老先生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中心句是“我对这两位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可是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篇六:《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学完《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感触很深。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写出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了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作者通过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片段的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线亲的怀念之情,文章先写出对亲生母亲爱恋和怀念,又在怀念生母的基础上融进了对祖国母亲的深切怀念,对两位母亲的同样的敬意,同样的.爱慕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本文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对生的悔恨,怕学生对作者失去母亲的那种痛理解的不够到位,我为同学们读了一段课外资料,是写作者和母亲生活的经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终天之恨的情感,学生把这种伤心的情感在朗读中体现出来了。

学习本文,我同样采用了让学自己找感受深刻的句子,自己先体会再交流,我在交流过程中适时点拔,这样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读的也比较到位。我同时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因为,现在很多学生与父母开始有逆反心理,对他们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是比较合适的。

我感觉自己在备课过程中,备得还是不够细,应多查阅资料,对有效的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益处的。

篇七:《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功,这是既相对独立又有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而表达是吸收的深化,是对吸收的检验。听说读写能力的本质是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动态生成的。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为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为促进学生的言语生长而教,应成为支撑新世纪语文教学体系的核心理念!

下面以《怀念母亲》为例谈谈我对此的做法,以此来解读我对听说读写的理解。,《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

一、让学生静心地听

听觉,是学生认知的重要感官之一,发展学生听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在课的开始,我就请同学们认真的倾听课文录音,特备强调不看课本的倾听。MP4中播放男播音员深沉的朗读在浸润着忧伤的音乐《此生不再》的伴随中,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爱恋和无尽的怀念也柔柔的叩击着孩子们稚嫩的心,渐渐地,渐渐地,女生的眼睛湿润了,渐渐地,渐渐地,男孩子俯身趴在桌上了。这样课始,静心地倾听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让学生自由地说

“说”是阶段性思维活动结果的口头表达形式,良好的“说”是学生良好思维水平与口头表达完美结合的体现。因而,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说”的权力也主要是老师的,即使让学生说,也只能左诱右导式的被动地说,而学生的主动权很小。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例,从自己身边的事说起,并要求学生在不离训练目标的前进下,自由地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听完课文,我请孩子们随便谈谈,听出了什么,自由聊聊。在孩子们的交流中,聊出了作者的对亲生母亲无尽的怀念,对母亲的去世自己没能在身边陪着身怀悔恨,乃至痛苦的自责以及抱恨终生的愧疚,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恋等等,文章的情感一下子仅仅听完课文录音就把握的这么精准,这也为完成下边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我出示学习目标:“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先自学,再在小组里交流。学生们在学习组长的带领下,积极主动探究,热情诚恳的交谈,气氛活跃,他们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这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展示环节,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更是令我大为震惊:课堂上小组的交流后,进入展示环节,孩子们充分的自由表达完全超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对课文的赏析完全超出了我对文本的解读:邢一飞、黄志远对文字“织”和“糊”的理解很唯美,而安以轩、姚博燕、张力为、吴一涵、闫鹏宇对此补充很可以说滴水不漏,全面的很。宋一天对“凄凉”和“甜蜜”的解释很精辟,他总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任文远为了理解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另辟蹊径,关注到日记的时间,徐浩洋则关注到“摘抄”这个词进行解释,特别是晁艺煊、程玉波、闫鹏宇对两人的补充完全征服了大家。还有屈怡然、李梦琳对第七段的理解,王启文对第六段的剖析,使原以为很理解课文的我惊呆了,原来我的理解还不深刻,我的理解还有些片面,真正的高手在六2班,真正的智慧在课堂,向我的学生致敬,向我的课堂学习。在这个自由的课堂上,在这个思想的王国里,放飞思绪,任他天马行空,给他自由,让她信口开河!孩子们的侃侃而谈,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的相信孩子,让她自由的表达,只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篇八:《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那天我执教《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

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段,在指导朗读时我范读,竟然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难以弥补的悔恨……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情不自禁抹起了眼泪。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对我从小到大无私地呵护,想到了自己对自己女儿的爱,想到早晚有一天会骨肉分离……孩子们抬起头看着我,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学生嘲笑我不争气的眼泪。我努力恢复平静,说:“同学们,我们多么幸运,我们的母亲都还健在,我们的母亲是怎样爱着我们,如果有一天你的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你能理解季教授此时此刻的心情么?你也会像季教授这样深深地怀念自己的母亲吗?”他们默默地点头,他们也被感染了,我没有多说什么,情感激发得自然而然,这节课他们朗读都特别动情。

老师在课上哭了,这算不算失态?“情动于衷”,我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学生不会见笑,自己也不用不好意思。

篇九:《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

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讴歌母亲为主题的文章,以及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感悟作者

的思想情感打基础。接着,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结合课前了解到的有关材料,交流各自对作者及文章背景的了解;从各自对母亲的感情入手,获得对文章主题的粗浅把握。由于文章情感丰富,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贯穿全文,所以,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并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受作者对母亲,尤其是对祖国母亲不变的情感。首先是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章第2自然段。“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感受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答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因此心中觉得伤心难过:“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作者觉得,随着母亲的死,生活变得毫无意义,一切都变得空虚和寂寞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做什么,只有遗憾和悔恨一直充满心头。我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接着转入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这部分有学生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中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他想到了什么?作者回忆房东太太的时候,为什么会产生“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念头?作者到底在寻一个什么梦?为什么作者又说“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并结合相关资料去理解、感悟句子。还有些句子,如,“我不开灯,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此时,我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在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体会人物情感。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季老经历的时代和背景与学生生活的年代与背景相差甚远,孩子们都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受着父母们的百般宠爱,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要他们感同身受地体会、理解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学生们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艰辛、痛苦与无助,因此,上类似的课文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激情洋溢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细细体会、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共鸣才是最值得我去思考的。

篇十:《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继续我的教学思路,本文可以上得“情意浓浓”,丰富的情感,作者是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读起来令人潸然泪下。而我却总想着再往前“走一步”,作者是如何写得呢?这篇散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前后呼应这点发现对于学生来说已是简单的事。穿插“日记”“散文”的写法很有特色,这倒是值得细细去揣摩,尤其是“日记”的写法,很有特色,引导学生走进“日记”去感悟作者的“触景生情”,去感悟作者的“精当用词”,成了很有意思的学习过程。

日记一:是黄昏的夜色触发的情感,凄凉而又甜蜜的,是浓浓地“糊”在心头的感受;

日记二:是房东太太对儿子的牵盼触发的情感,不由自主想起母亲;

日记三:直接抒发情感;

日记四:是风雨,是天色阴如黑夜,触发的情感,思潮起伏。回顾引导发现。

除了日记三:其他的几则日记前半部分都是写景或叙事,后半部分都是直接抒发情感。领悟迁移写法也就有了依托,飘零的落叶、牵着孩子的妈妈、下雪的天气、秋风刮起的时刻、空中挂着的明月,成了学生想象的情景,成了抒发情感的.依托,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法得以形象诠释。

再回扣全文,作者在行文时就是这样的写作思路,第二自然如是写,日记如是写,加上总起的段落的体会,行文的结构和写法就能引导学生得以把握。我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课堂。

篇十一:《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在备课时,我觉得必须先去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初读《怀念母亲》一文时觉得文章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但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在教学本课时,我考虑到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会比较大,因而教学此课前,我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要求学生去拜读《永久的悔》一文。

课堂上,学生们独特的体验,通过读表达了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二:《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很深沉的,虽然季羡林和他母亲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种感情没有切身感受是难以体会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更大,怎样突破难点呢?

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季羡林的成长过程并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深层的思想感情。文章结构层次比较明显清晰,以课题设疑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听课的积极性,并能够很快的为文章分层。然而,在对季老情感的理解和朗读上感触不是很深,因而,在课文学习后我附读季老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在听中加深对季老感情的体会和理解,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课堂上,学生围绕“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问题,抓住“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等句子,在读中感悟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篇十三:《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反思此课,认为以下两点较为成功:

一、活用文本

其实这是一篇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在内容理解上,在文体把握上都较为困难的篇章。在备课时,我就在想,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相比而言,孩子们当然是对前者更为熟悉,因为孩子对于生身母亲的感知更为具体。基于这样的一种思考,于是我想对文本进行一次活用,源于文本,又稍高文本的'一种尝试。既然这本就是一篇季老先生的碎碎念,那么我就来个整合,从而我决定上第一课时,把本篇课文中回忆生身母亲的部分全部归到一课中围绕着“悔”进行串讲。

二、拓展延伸

我喜欢教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为什么季老会对生身母亲心怀无尽的悔恨,那就得知道过去的他,就得让学生走进季羡林的成长足迹,走进他的内心,循着他的心迹,才能带领学生真正领悟季羡林心中的那份至深无法磨灭的“悔”。于是,在课前,我先找来很多季羡林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的资料,和学生分享。然后在课堂上,大量补充,链接了《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再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于是,文本就变得有血有肉,变得立体而非单薄平面了。但是,在课堂交流小练笔时,没有交代课前与学生交流过的相关资料,造成了听课老师的不解。另外,读的范围不够广,读的程度还不够深,应让孩子一遍一遍的情感朗读,自己去体会文字背后的蕴意。因为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领悟的。

篇十四:《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及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 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 揭题导入,奠定基础

1、直接入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这篇——

生读课题:《怀念母亲》

2、介绍作者

师:作者季羡林老人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在20xx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平时看到的更多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我们走进这篇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你会发现在他的心中有一个永久的疼痛,他曾经说:“我这永久的悔恨,我本不该离开,这痛,就从我失去母亲开始。”

3、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将近百岁老人的心,带着那些浓浓的思念,再来读一遍课题。

4、回顾课文,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有怎样的情感?

出示课文句子: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引读: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过渡:下面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表达对母亲的情感的,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品读思母之痛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段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一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学生谈感受。

2、书越读,思考越深入,我们的感受就越深。下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看你又能从中捕捉到季羡林内心怎样的感受。

(悔,恨)

3、他用了书上的一个字,“恨”,很有很多种,请你把目光再次锁定到这段文字当中,你从哪些语句当中看到了这个“恨”?

相机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4、生默读,任意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重点理解: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5、刚才我们同学精彩的.发言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季羡林的内心,他确实像我们同学刚才所说的——(师读)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誓言还犹在,母亲已做西风而去,留下的只是这绵绵无尽的——恨!我们来读这段满带“恨”意的文字。(生齐读。)

过渡:在季老的文字当中,到处都有这样的思念、怀念。比如在他的日记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同学们在日记中找一找。

(二)学习11月18日日记

1、房东太太让我想起了什么?

2、房东太太因为儿子没有从学校回来由高兴变得有点沮丧,而当年,十四年之中我只回了两次家,最后一次看到母亲已经是八年前的时候了,这段时间我的母亲又是怎么等待我的

3、通过刚才我们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懂这一段最为痛苦的文字。(请一个读书特别有感情的同学读。)

生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后天也许就回来了,而自己的母亲却——,直到自己去世的那一年,依然没有看到自己的儿子回来,此时季老心中所有的感觉化为三个字————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引读)

过渡: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三、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这个自然段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季老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出示11月16日日记

②快速浏览这则日记,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季老对祖国的怀念?。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一想到故乡作者会有什么感觉?(板书:凄凉,甜蜜)

③、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师:同样表达怀念故国情感的日记还有11月20日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思念祖国)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④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于是他在11月16日的日记中写到:生读11月16日日记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为了表达他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他在11月20日日记中写到——生: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轻轻地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于是,他在11月28日日记又写到——生:11月28日日记

(三)体会《寻梦》的情感

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感悟。(分男女生读)

季羡林在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一次又一次追寻的结果,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读《寻梦》的结尾。

(四)学习最后一段

过渡:怀念生身母亲、怀念祖国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许多许多,母亲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内容,快速读读课文做后一段。

说说从这一段中的哪个词、哪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现在开始阅读。

感情朗读

五、体会文章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你发现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了吗?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首尾照应的吗?

2、小结:像这样首尾照应就能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六、总结延伸

作者在欧洲的十一年是对母亲思念异常强烈的十一年,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化为一体,成为支撑他在国外漫长岁月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在这里老师想向大家推荐一首歌,这首歌几乎成为了所有海外华人的心声,它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七、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悔恨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敬意

怀念母亲

祖国母亲:凄凉 甜蜜 心潮腾涌 爱慕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倾注了我们六年级组所有老师的心力。为了能让教师的教学用语规范、简洁及让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案中设计了每个环节的过渡语,我个人十分喜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口头语还是很多,原因还是不够熟悉教案。课后个别老师建议:1、过渡语过多,可适当删减;2、总结延伸处加个小练笔,加深激发学生对祖国对母亲的情感。这两点很实在。在制定教案的时候只考虑到怎么说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没有考虑到过渡语过多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后面的小练笔可以和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体会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爱国激情。这一环节整合,让学生边欣赏音乐边练笔,并在音乐声中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