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1)

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要想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2023年7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汤懿工作坊开展了主题为“深入研读课标共筑高效课堂”研修活动,作为坊员,我利用暑假时间开始研读《新课标》。《新课标》较之前的课程标准明显变化,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的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紧扣核心素养,明确了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育品德为总目标。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块,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读《新课标》后,再反思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上课的教学环节设计过于简单化,教学方式传统老旧,教学手段单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并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1、“备课”体现新要求,“五育”并举是核心

在《新课标》的课程引领下,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视育体和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新课标》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整体设计课程内容,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上,同时为学生参与运动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础;重视运动项目多样化的学练,从基本的“走跑跳投等”到“球类和体操类运动”,再到“中国传统体育类运动和冰雪类项目”,从多方面全方位促进学生形成丰富的运动体验,摆脱体育课上永远的田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课”体现新样态,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

在《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课后布置学生独立或与家长合作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重视家校结合,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体验和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强调从“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得,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课上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教学,重视学科融合,例如创设“小小神投手”来讲解投掷类项目,模拟战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注重构建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支持同学互评、家长反馈机制等,共同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欣赏优等生,激励学困生,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距,对于同一个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的主体终将是学生,教师在发挥课堂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的专业方向有了新的指引,同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需求,道阻且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秉持更加严谨的教学态度,踏实好学的敬业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师。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2)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纲领性的文件,它确立了在这门课程中,老师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学生要达到何种水平。所有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标,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暑假期间,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的学习,更新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知识掌握,培养核心素养。

2023年4月,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体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为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三点分别对应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目标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拓展,也就意味体育课程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到第一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过去体育课程传授体育技能、健康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自愿自主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动脑思考的自己的课程,使自己的课程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技能,又锻炼了身体,还激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望和渴望。

2、突出德育重点,加强品德教育。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德育,才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好实现这一原则的途径,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游戏文化道德、红色文化等设计进课堂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游戏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正确爱国主义观,继承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也我们新课标要求下应该完成的。

3、加强知识掌握,注重体育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六个理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且要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会是一个层次,练习是一个层次,能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能才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最高层次,这与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在学生体育课程中,学习是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途径,练习是提高运动技能的途径,比赛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课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运动技能知识,这里的“掌握”不单单是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还会运用。在课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也应该思考课后通过何种方式去给学生提供好的机会,从而更好从课里和课外落实这一理念。让学在校外也能自愿完成一小时或者多小时的运动,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爱好。

2023版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打下了基础,针对水平二、三、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技能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比较丰富的运动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此基础上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其次,针对小学水平目标,侧重于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合作作息、视力保护、安全意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体育习惯,和正确健康观。

4、深入研究教材,倡导新型课堂。

在教学上,新课标倡导新型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合理设置运动情景和生活情景,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同时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总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按部就班的教学,要将体育课堂教活。要将体育课教活,就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熟悉达到很高的程度,我们体育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新知识、新技能和课程有机的结合。倡导新型教学也是对教师的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的教师才能不完成这一要求。

总的来看,新课标的颁布,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充分的凸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也规范学校体育课程的形式和方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要积极的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围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发挥教师创造性,以“学、练、赛”为抓手,努力培养运动能力强、热爱运动锻炼、品德高尚的体育新人。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3)

拿到《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打开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核心素养是什么?让我陷入思考。

查阅资料,文献里这样写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回到课程标准,书中这样写道:“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运动能力聚焦体能、技能和心智能力;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体育品德是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思索再三,我认为关键能力是运动能力,必备品格是体育品格,健康行为应该介于两者之间。而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让体育核心素养落地,结合新课标,我想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能力,巧设“教会”内容

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对新兴体育类运动兴趣斐然,这些运动项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能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感受体育的乐趣,理解学习内容,熟练掌握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得以提升,确保学生在课堂中的全面发展。

二、规范行为,更新“勤练”手段

“练”是体育教学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练”是“学”的巩固与提升,两者相辅相成。把握好勤练的度至关重要,会让“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勤练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主阵地,校内在动作技能掌握的前提下,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并结合目前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反复的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校外应规范体育家庭作业,完善督促手段,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外体育锻炼,以此达到“勤练”的目的,不仅要练得多还要练的好。质量有保证,强度要到位,学生不仅体质会增强,也会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三、塑造品德,丰富“常赛”活动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常赛”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育课堂内的教学比赛,可以是简单的体能竞赛,也可以是单个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比赛。二是课外的体育竞赛,学校篮球班级联赛、足球班级联赛、乒乓球班级联赛等。竞赛的目的是为选拨优秀体育人才,但更多,是对学生品格的锤炼。赛就要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赛就有竞争、有胜负;赛更需队友间团结协作,比赛锤炼的是孩子们胜不骄、败不馁,不断超越自我的毅力,培养的是孩子们优秀的体育品德。

正如开头所言,新课标不是一天两天能学透,更不是机械阅读就能读透。教学之路,道阻且长,在之后我还需不断深研新课标。唯有不断学习,用心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师专业之路走得长远!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4)

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学习对新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明确课堂运动负荷要求,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解决“不出汗”的体育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未见根本好转”的问题。

2023年版课标强调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群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75%,个体运动密度应不低于50%,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钟;不仅专门设置了体能学习内容,还提出每节课应有10分钟左右体现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的体能练习,以保证每节实践课具有足够的运动负荷,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体验,真正改变“不出汗”的体育课现状,提高学生的运动效果,有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根本性好转。

二、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摒弃“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解决“学生学了9年体育课,绝大多数学生未能掌握1项运动技能”和“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

2023年版课标强调结构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学生侧重在应用的情境(如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提出在尊重不同水平学生的意愿和需求的基础上,3-6年级从六类专项运动技能中各选择至少1个运动项目,此外,2023年版课标强调采用游戏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不同数量、时间、形式、场景,以及个人与小组间的各种挑战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练、赛”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让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能够真正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三、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

2023年版课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等多方面强调要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不仅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体能练习、“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等,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终身健康所需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在学业质量中增加了与锻炼习惯有关的评价指标,如,水平四球类运动的学业质量中规定,“每学期通过现场或多种媒介观看不少于8次所学球类运动项目的比赛,并能够对某场高水平比赛做出分析与评价”,以及“每周运用所学球类运动技能进行3次(每次1小时左右)课外体育锻炼”等,并通过布置体育与健康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和健康实践活动。

新课程带来了新变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应更加努力,以饱满的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体育与健康新课改尽份力。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5)

参加了于素梅博士的线上课程学习之后,让我重新认识了体育老师,体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体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就突出了重要性,正确的教学,科学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更多的家庭受益,我们的任务就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做好传承。

在学习之后,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于老师提到的,作为体育教师的真本事和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应该有真本事。体育教师不该是只钻研单一项目和特长项目,而是应该能够全面开花,自身在能练能赛的情况下,系统科学的对学生进行训练,体育教师要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教会学生,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需提高学生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注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在新课改下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但是近些年来,小学体育课堂普遍存在着内容比较单一。教学方式机械化的现象。特别是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体育老师在室外课堂教学上大多安排一些危险系数低的活动课、休闲课、娱乐课。也就是所谓的“放单”课。这样的体育课不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久而久之,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锻炼缺乏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造成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衰退,失去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真本领”。

另一方面,很多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要“出彩”理解过于片面,一味的用舞蹈、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降低体育课的危险系数,我们不反对教学中的“出彩“和“有亮点”,但是“彩”应该出在什么地方,怎么出,是值得我们每位体育教师认真反思的。现在的小学体育公开课几乎见不到体育老师那种高超标准的示范动作和学生一定高度和难度的运动技能那种精彩的场面了。

用“真本领”让体育课更“丰富”,在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体育教师也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指导者。我们一定要自觉加强各项体育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最基本的跑、跳、投能力,还要多学习新的体育知识,如篮球比賽,足球比赛等联赛知识,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始终保持师生间的融洽关系,如在体育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素质调练目站的练习方法,或者分组足球比賽,篮球比賽等题味活动,多给学生创设相互帮助、鼓励和合作的环境,用丰富的体育课堂教学知识和手段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进而明确体育锻炼的真正目的。

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自觉加强体育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就像孙悟空那样的各种“真本领”,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不忽视不丢弃对学生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和培养。既保证达到小学体育课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又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充分感受到阳光体育的乐趣。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6)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辛劳伴着收获,感想颇多。首先让我对体育教师的身份和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不同以往,教师地位随之上升,伴随的还有社会期待,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能不能得心应手,要有清楚的自我和对职业的认识。

改变传统的“以教定学”的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从抱着“教学大纲”给学生灌输动作要领的“书匠”变为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朋友。教师不再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不再在学生身上做无用功。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终身的益处。

如何给学生带来真正的益处,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师要有真本事,所谓真本事,首先要求体育教师要有过硬的体育基本功,其次能够将自己的体育运动技能教会自己的学生。评价标准不仅需要教师教示范标准,教师讲解细致,而更多是学生上课教师是否帮助学生找到好的学练方法,学生所学,有没有运用到具体的运动或比赛中。做一名善教者,要以学定教,关注学情,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善思,善学。从“学教,能教”向“会教,精教”转变,要不断的“向上生长,向下扎根”。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基于新课标,践行体育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教学预设。注重运动技术学习、融合与运用。通过对学生身心发展,学情把握,以教学内容为依托践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随着教学思想、理论的更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对于体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内容体现为“学什么,怎么学”,“练什么,怎么练”,“赛什么,怎么赛”“评什么,怎么评”。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及时互评,也可进行量性、质性评价,也可以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越全面,孩子的学习热情就越高,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就浓厚。有了内驱力有助于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生体育的意识培养。

新课标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能够跨学科融合,体育可以与美育、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等融合,可创设情境贯穿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也可以融入游戏,新课标要求建构和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通过教会、勤练、常赛践行学科素养,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掌握一至二项体育运动技能用来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育品德、团队精神和规则意识。

新课标对体育课的密度有了要求,个人的练习密度要达到50%以上,练习负荷要在中高强度。这样才能做到学热,真正起到锻炼的效果。

新课标带来了新变化和新希望,愿自己在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中进步,不远超越自我。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7)

4月21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发布,“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成为小、初阶段第三大主科。时隔十年的重大专业修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从“五课”能力这个角度粗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于素梅教授在《门道》系列丛书中指出:五课是教师工作中常常接触的“备课、上课、看课、评课和说课”。即备:精心设计,规范撰写;上:合理组织、有效实习;看:观察聆听,思考记录;评:分析判断、学习借鉴;说:巧妙规划、清晰表达。”

在新课标背景下,“五课”能力则需要教师更加全面、快速、优化地掌握。在备课上,教师备课要能够写得准,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精准定位重难点,对于教学重点环节要根据技术动作或技术动作的某一环节而精准制定,技术难点则根据学情分析学生所能达到的效果,例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过程中,重点应在解决技术动作问题,主要是助跑与踏跳的结合,难点则需要学生达到踏跳有力,教师通过对于精准设计,从而能够使学生较好掌握蹲踞式跳远动作技术动作;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看课则要求教师能够看得清课堂,通过明确环节根源,进一步剖析自身课堂的教学环节,从而提升上课能力;评课要能够悟得透,通过评课能够对自身起到深刻感悟,并将所思所感运用到自身课堂教学中;说课要求讲得巧,能够用学生容易接受或理解的方法有效地处理好课的教学过程,在重点处突破,在难点处创新,在高潮中升华。这“五课”能力,是一位老师成长所经历的不同阶段,需要教师学习从而不断积累和升华。

新课标“五课”变化:

(一)“备课”—体现新要求:大单元、结构化、跨学科

(二)“上课”—体现新样态:打造学练赛评一体化课堂

(三)“看课”—把握新视角:教师是否会教和能否教会

(四)“评课”—要有新方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度

(五)“说课”—需要新表达:注重处处体现着以学定教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中,更加突出水平单元教学。为解决衔接问题和考虑零基础,课标中专项运动技能弱化与学段对应,按水平、大单元设计,充分体现一体化新思路。

新课标也提出一条重要理念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这条理念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应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当中也能体会到,教师要先对自己有了解,先知己、善学习、肯创新,才能深入贯彻“教”的理念,才能为学生创设享受体育运动乐趣的情境与活动,使其喜欢、懂得并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提高体育运动能力,促进健康技能形成。

提升五课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一线体育教师一辈子都要去探寻、去琢磨、去精益求精的事儿。从教二年以来,深深感受到每一个孩子背后的家庭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寄托和希望,我们年轻体育教师从学习借鉴到反思实践再到创新提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作为指导,需要不断学习和历练,在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提升五课能力,做最好的自己,奉献体育教育。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8)

新版义教课标重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教育和体育的重要文件精神,强调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健康生活方式,解决学校体育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新版义教课标构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要素,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即课程目标设置基于核心素养、课程内容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利于培养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考评核心素养,对于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长远影响。

在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根据统一要求所有学科都使用了核心素养概念,在遵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科凝练本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强调通过各自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围绕核心素养构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之间的联系何整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课程目标,课程的内容围绕核心素养。最后,围绕学业质量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要从“知识中心观”向“素养中心观”转变。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通过聚焦于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核心素养实现这一目的。要改变重技术、轻能力,重知识、轻育人,重体育、轻健康的倾向,将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过程转变成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所有要素或环节都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内容要针对核心素养、教学情境与方法要利于核心素养、学业质量与学习评价要考评核心素养,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脱离核心素养,并重视不同要素或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要改变学习目标设置技术化、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情境与方法单一化、学习评价简单化的倾向,每一个环节均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就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第一,我们可以实现角色的变换,变主讲为主导,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个性;第二,可以从问题入手,引起学生的思考、热情和探究,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第三,可以在实际教学中,从课堂结构入手,以形式多样的游戏、情节丰富的故事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及游戏中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第四,在运动的过程中互相总结,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第五,培养学生对自己学校情况进行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建立良好的体育与健康观。

新版义教课标实际上就是一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标准。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灵魂,是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凸显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解决学校体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9)

暑假期间我仔细研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3年版),通过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下面简要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一、课程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2、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坚持课内外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学会基本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提供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或比赛。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

3、注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知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倡导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结合,将集体学练,小组学练与个人学练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体育与健康实际的综合能力。

4、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围绕核心素养,既关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与专项运动技能,又关注学习态度、进步情况及体育品德;既关注健康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关注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评价的方法要重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结合。评价主体以体育老师为主,鼓励学生,其它学科老师、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同时,重视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的学业质量合格标准,为教师有效教学、学生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指明方向。通过综合性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形成核心素养。

5、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增强学习信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新要求

1、基本运动技能。基本运动技能包括移动性技能(高矮人、马步跑、追逐跑等游戏)、非移动性技能(伸展、屈体、支撑与推拉等不倒翁游戏)和操控性技能(各种投、传、踢球等活动),主要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为学生发展体能和学练专项运动技能奠定良好基础。要求:知道基本运动技能的内容,能说出表示方向变化、速度快慢、力量大小等运动术语。乐于参与运动技能学练和游戏,能说出参与体育活动前后的感受,具有时空意识和安全运动意识。在活动中与同伴有爱互助,遵守纪律,文明礼貌。

2、体能。体能主要发展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反应能力。要求:知道身体成分的基础知识;体验并知道发展心肺耐力的多种练习方法。

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里健康、疾病预防等。要求:知道体育锻炼有益健康和保护视力的常用方法,知道生命孕育的过程,受伤出血时能及时止血,懂得溺水时的基本自救方法。

三、重视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要不断的提高,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学,多问,多思考,多总结!

体育运动与健康课程心得体会 (篇10)

尽管身体健康保障一切的基础,但在校园中,体育课程往往最不受到重视。而为了有效提高学校、老师、家长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我国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日前,教育部发布2023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级中学体育课权重,这一变化引发了热议。

随着国民对健康重视程度的逐年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也成为了校园着重改进的内容。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3年版)》,其中备受关注的便是《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和理化生、科学,成为小学、初中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而之前一直被视为重中之重的英语学科,所占比例不过只有6%-8%。

校园体育的重大调整,全面提升了体育教学与考核的比重,在展现出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的目标之外,把体育教育推进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阶段。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在课程地位的上升背后,针对体育与健康的评价,被要求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参考依据。可见,“开齐开足体育课”正变为现实,“把体育课还给操场”的时代,或许正式来临。

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在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项目之外,新课标中的“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收录了田径、球类、体操、水上或冰雪、中华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等六大类运动。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运动项目已见诸于新课标,意在鼓励破除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引导青少年及年轻家庭从兴趣出发,广泛尝试并参与体育运动,与此同时,而新课标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尽可能覆盖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

为解决部分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新课标针对专项运动技能提出了相应的课业要求,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校内、校际、家庭体育氛围,使球迷群体进一步呈现年轻化趋势,带动更多家庭参与体育运动,相关要求将推动青少年体育培训、体育赛事、媒体转播等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助推未来十年青少年体育市场蓬勃发展。

至于体育是否会真的取代外语成为第三主科的问题,或许还不能就此盖棺定论,毕竟,真正决定学生和家长时间与精力投入比例的中高考外语考试的难度和分值目前还没有变化。然而,必须指出体育课标改革的目的不是要盖过外语教学,其目的是从顶层设计来提升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养成,健康的青少年、健康的中国人,这才是改革才的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