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要求,老师通过讲解了两个例子,让我们明白了其实居民对于这些还是对于文化上的需求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不好意思主动融入进去,这个时候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就更加明显。
培育社会社区组织是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满足自己表达的诉求。社会社区组织的培育发展是我们社区工作中的基本工作,它是基层自治和共治的需要。
老师通过对《河南省民政厅关于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文件解析,让我们看到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可以提供社区服务,扩大居民参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进而培育社区文化,从而促进社区和谐。最终实现社区社会组织协助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推动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依法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理想状态。老师通过分享了社区舞蹈队的培育,让我们明白了我们如何发挥社工的专业性来协助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我们在培育过程中需要关注不同学员的感受进而对他们进行赋能。
对于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我们可以根据居民的需求,来培育相应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相对而言文娱型社区社会组织会更好的吸引到居民的兴趣,从而培育自己站点独特的社区社会组织。最终让社区社会组织成为社工我们更好的“抓手”,建立一个平台实现居民间的资源共享。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虽不是坦途但未来可期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成长,社区治理的成效逐渐显现,社工站的建设在助力社区治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昨天晚上听取了余老师“关于杨桥办事处社工站的运营实务”的分享,让我不禁回忆起从事社会工作的点滴。
余老师从项目概况、关系建立、需求调研、服务开展、服务成效、服务反思六个方面向我们分享了一个纯农业的乡镇社工站建设情况。在项目建设初期,社工站从聚焦辖区民政领域服务对象入手,基于对项目服务对象的分类分析,完成了组织架构以及人员统筹。紧接着分享了关系建立的过程,就余老师的个人工作经历而言,良好关系建立对于社工项目正常运营有着很重要的一个意义。余老师通过四个方面分享了如何与用人单位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保障项目顺利运营。
在余老师关于“借助服务,引导用人单位了解社工”的分享内容中,让我不禁联想起仅一年多的工作,深有体会:作为新手社工上路,社工站对于大多数乡镇工作人员来说是陌生的,他们并不清楚社工是做什么的,社工的服务能带来什么等等。为了让乡镇更加了解社工,我们社工从自身的认识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通过为群众做实事,开展一些真正需要并帮助到服务对象的服务,逐渐拉近与乡镇和民政服务对象的距离。在这一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和乡镇建立联系,也逐步形成了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社工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契机,与乡镇残联、各村民政专干等建立联系,促进相互了解,借助他们的经验,更好的设计开展活动,更直观的让他们走近社工,了解并逐渐认可社工的服务。
在社工站项目的发展中需求调研是很重要的环节,余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在做服务需求调研的过程中,运用文献查阅、问卷调研、观察法等,挖掘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对需求进行分析,绘制了民政服务对象分布图。其实在日常探访的过程中,我们社工可能会遇到服务对象不愿意主动表达需求或者说不会表达需求,那么就需要社工在入户探访的时候多观察,通过一些访谈技巧,获取更多言语反馈和交流。
当社工了解到服务需求,便会根据需求开展一些适合的活动。由于乡镇特殊困难群体分布广,虽然我们不能像余老师一样画出精准的分布图,但是在入户探访后,社工和乡镇民政部门做好对接工作,能够及时的将一些了解到的情况相互反馈,这样更好的促进需求的分析和活动的组织开展。
在项目建设的中后期,余老师向我们分享了整个社工站的服务开展、服务成效和服务反思三个部分,特色服务项目是好的成效展示,更是对我们今后工作方向的指导。作为发展中的社工站而言,社工要努力加强专业学习,以专业的服务回应服务对象需求,通过开展特色项目,不断打造出属于每个社工站的亮点。社工站的建设一直在成长的路上,虽不是坦途,但未来可期。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三
回望需求,打造品牌
老师讲解让我们对年度计划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在整个年度计划进行的前期,我们需要通过调查问卷对辖区居民的需求进行掌握。按照从现象到问题,到原因,到需求,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我们的年度计划。
需求是我们整个年度计划的起点,需求主要是解决问题,好的方向发展的。我们要根据辖区群众产生的需求来链接的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辖区居民的需求是我们制定整个计划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需求制定目标,我们可以遵守1至0、0至1的原则,根据辖区居民的需求来增加、减少,或者是保持、消除等来针对性的进行我们的服务。我们在制定年度计划时要注重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时间、空间、设备、物资、人力、资金、技术等,这个是我们制定年度计划中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年度计划的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多方论证,不但要从服务对象,更要从督导,志愿者,提供场地的村委,儿童主任等各个方面来进行论证,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尽量向我们所书写是计划书来靠拢。在开始书写我们的年度计划书时不但要关注项目的背景,更要重点关注项目的可行性。要从政策宏观方向分析和微观方向环境分析以及自身擅长角度多方来考量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参考我们的需求调研报告里面的数据来对年度计划进行完善,来完成我们整个的年度计划。
老师把自己督导的品牌项目进行讲解,通过“残疾儿童”项目品牌的来给我们进行分析。让我们明白了如何找寻自己的项目的特色,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同时也为我们项目的品牌指明了方向。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如何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乡镇社工站不仅仅要助力基层民政部门做好、做深民政基层服务,同时要让政府各种惠民政策有落地的抓手,促进社会工作的创新。今天张南妹老师分享的《社工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的方法与途径》让我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训孵化方面有一定的反思,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助力。
首先为什么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社会组织是因为社区需要助手,居民有自下而上的需求,民政有自上而下的需求。我们的国家现在在从管理走向治理的形式,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的社区是一个最小的治理单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能够更好的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培育社区社会组织不仅仅是满足各方需求,也是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共治建设的过程。通过社区组织的培育孵化,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的管理,增强自主意愿和主体意识,能够更好了解居民需求,满足居民的需求,实现社区的共治共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育孵化社区社会组织?我们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为社区提供社区服务,苦熬大居民参与,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和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社区的现状和需求,找问题、找共同需求,让共需的居民融入其中,然后找能人、找老师、找骨干、找结合点、找资源,根据小组开展社会工作,赋能骨干,增强小组凝聚力,形成一个社区小组,制定相应的团队公约,当团队逐步成熟后,社工逐步退出,并观察小组行为,让团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协作、自我服务。在建立社区社会组织过程中,对于成员要及时肯定,实施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
进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时,社工需要通过社区现有的资源,更好的通过社区居民的原生动力及既有关系,激活社区能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陪伴辅导的方式,进行多方联动,更好的为社区建设贡献自我力量。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社工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路径
通过今晚老师讲解,总结出组织培育经历的四个阶段:组织搭建—团队建设—能力建设—资源整合。社工培育社会组织可以从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入手,再到鼓励他们互帮互助,进而输入志愿服务精神,最后推动他们自发去解决社区问题。从这个培育过程中,我们得出结论: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应以居民为主体,他们是推动组织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社工扮演协助者的角色,为居民搭建参与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协调社工、社区领袖、社区居民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以需求为导向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搭建居民为主体的服务平台。社区居民并不是不愿参与、从不参与社区活动,他们是要参与符合自身需求的活动,并且一定是有事情可参与,这就涉及到搭建就近的参与平台。社区社会组织是以居民为主体的公共平台,让居民来加入符合自身需求的共同体,促进自身参与、实现社区治理。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有摩擦和矛盾,说明成员都在考虑团队发展,是很强的组织动力,社工需要运用会议技巧,搭建团队内部的沟通机制,通过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解决矛盾,成员的能力随之增长,组织也不断发展。
在同一个辖区内培育组织时,要考虑类别的多样性,避免都是同一类型的组织。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被调动起来或过快推动组织发展,会导致组员依赖性,组织成员能力也难以得到锻炼,因此,组织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社工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组织发展,成为推动组织发展的催化剂而非包办者。
但是资源的刺激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社工需要把握度,资源是强有力的推动力,但以资源为目的,容易使组织走偏或资源欠缺时成员失去动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还在于组织内生动力,只要动力足,能激发组织成员动员和链接资源,或者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推动组织持续发展。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紧紧地依靠他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当下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构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的新格局,培育社会组织的这一发展路径就很好地适应了这一要求。相信在社工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的社区治理一定能取得积极的变化。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回归起点,落实需求
今天,葛炳然老师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为我们重新梳理了项目设计的逻辑,我回顾自己的年度计划,发觉自己的年度计划是有所欠缺的。通过葛老师的分享,让我更清晰的明白了社会工作的实质,以及我们进行社会工作真正的初衷。结合今日所学,我对年度计划设计的认知总结如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
如果想要制定一个有效的,符合服务对象需求,切实解决问题的年度计划,首先第一点,就是要明确目标,目标的明确则依赖于需求的界定。在掌握需求时,我们需要透过现象、表现,深挖其背后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发掘出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同时,我们要根据的需求,界定我们的服务群体,服务的群体需要细化,我们要针对需要服务的群体进行细化,找到我们真正能够亲身服务的群体,而不是笼统的将一个类别的群体整体作为我们的服务群体。对于那些有需求,当我们不能亲身服务的群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更多的发挥我们社工的专业度,进行志愿者培养或相应其他组织的链接,这也是我的年度计划中有所欠缺的地方。
二、理清思路:
在计划制定时,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路,起着之至关重要的作用,葛老师分享的原因树和目标树,很清晰的帮助我梳理了年度计划的思路。我们在年度计划中设计自己的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指标时,要清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知道要改变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在这其中,我们可以利用目标树,将主要目标细化分目标,并根据分目标制定相应的内容,通过内容的实施来达到目标,从而做到相应的改变,而目标的来源则回归于我们前期挖掘的需求。年度计划应该是一个闭环形式的计划,项目的实施需要过程中的不断回顾和反思,定期“回头看”,对照需求、目标、计划等,保证项目不“跑偏”。
葛老师的分享,对处于瓶颈期的迷茫的我就像一场及时雨,浇灌了正处于思想干涸的我,让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为我在修改年度计划,制定服务品牌梳理了思路,帮助我能更好的制定一份专业的、系统的、连续的年度计划。在接下来年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我将秉承着社会工作的初心,提升自我专业度,回归起点,落实需求,不断地回顾反思,从而让我能够更为专业的服务于我的需求群体。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如何更好的为心智残障儿童提供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选择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然而,一些心智障碍的儿童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原因,在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如:孤独症儿童虽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但他们仍能够通过语言和游戏等活动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智障儿童虽然在语言理解能力、运算能力、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碍,但他们也能通过一些活动来锻炼自己。因此,社工如何更好地介入心智障儿童服务群体,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就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社会工作者可提供多种专业形式的心智障儿童康复服务。在个案服务领域,社工要通过前期的专业评估,了解心智障碍儿童服务群体的需求,并进行必要的跟进。对儿童进行分类管理,并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家长保持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具有一定教育基础的孩子,社工可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在日常生活中予以适当的辅导和辅助;对具有一定康复基础的孩子,社工可以通过“一带一”的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儿童康复训练中去,并通过家庭作业等方式巩固康复训练成果。总之,社工应以多种形式为心智障碍儿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专业性社会服务。
在小组活动中,社工要根据小组的主题,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小组成员与其他小组成员互动交流,让小组成员感受到彼此间的关爱,增强自信心;要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学会交往和沟通,提升沟通能力和社交技巧;要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感受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性,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要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学会如何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学会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分配任务,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总之,社工要引导组员参加到各种小组活动中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最终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八
点亮星光与爱童行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但有这么一群孩子,坐在课桌前听老师讲课,做喜欢的游戏,交到小伙伴……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却是可望不可求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心智障碍的儿童。
心智障碍的儿童以沟通障碍、感知觉异常为核心特点,常伴随刻板行为、兴趣狭窄、语言、智力发育落后等问题,其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往往需要至少一位家长全天候陪伴照顾,造成家长不能工作,容易产生因残致贫现象,同时长期的康复和照护为照顾者及其家庭成员造成了巨大身体和心理压力,表现出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进而容易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儿童的社会工作是我们重要的服务对象,儿童的社会工作,尤其是心智障碍儿童是我们社区工作者更应该关注的。
今天,张晓红老师为大家做《社工如何更好地介入心智障碍儿童服务群体》的分享,更好的帮助我们梳理心智障碍儿童服务的思路。首先,我们应该对所在辖区的儿童进行上门入户排查,认真核查鉴别心智障碍儿童,心智障碍儿童的数量和状况,掌握心智障碍儿童的第一手资料。其次,将心智障碍儿童的信息进行及时归档,及时对心智障碍儿童及家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对没有及时办理或者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儿童,要首先进行完善,让心智障碍儿童尽量享受到应该得到的国家福利。
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我们需要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来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可以通过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根据心智障碍儿童具体的问题,收集其相关的资料,与患者父母交流合作深入分析其问题,确定其需求,对症下药,达到缓解其问题,挖掘其潜能,解决他们的困扰,增强其社会功能的作用。
家庭是心智障碍者赖以生存的根本,承担着主要的照顾责任。心智障碍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时,我们不单单要关注心智障碍儿童本身,还需要关注他背后的家庭。我们可以以喘息服务为社会支持策略,为家庭提供信息、教育、情感支持,为心智障碍儿童家庭提供服务,促进心智障碍儿童健康成长。
点亮星光,与爱童行。我们社工还应做好倡导者角色,向社会做好宣传,让社会接纳和帮助心智障碍儿童及其家庭,从而使得他们的权利得以认可和实现。愿遥远的天空中闪烁的星星,不再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以需求为导向探索特色项目
在最新一期的社工专业能力提升培训中,认真听取了葛老师关于“年度服务计划的制定及特色子项目的设计”的分享,对接下来的工作有很好的指导。
结合目前开展的工作而言,社工在前期调研中深入了解辖区情况,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呈现出不同群体不同的现象,按照老师提到的“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发现需求”这样的思路,制定出完整的服务计划,在内容中充实项目目标,注意与服务对象的需求相对应,这样一年的工作会很清晰。辖区各类群体的需求是制定年度计划的起点,那么在年度服务计划的内容里,不同的群体需求不同,就需要社工有针对性的分析,并且根据服务对象、问题与需求确定服务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社工要选择合理的专业理论和服务理念,才能更好的实施年度计划。
在年度计划的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社工特色项目。特色项目的一定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社工无论是从服务对象、需求以及社工可利用力量等方面的思考,还是如何在需求中出特色项目的思考,都是社工在实务中不断探索的。社工特色项目的设计就像是一个圆,只有围绕需求这个中心,找准“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特点”的对应,才能画好一个圆。在发现需求的背后,社工要不断地将整个思路一以贯之,在整个年度计划的实施中,品牌项目的执行中,注意思考服务对象的需求,需求背后的问题以及原因,再加上专业的服务理念。无论是社工服务到服务对象互助,还是从资源视角到服务视角,这些专业理论的实务中,社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回应到了服务对象的需求,那么这个特色项目的呈现会更清晰,对于年度计划而言,是更加完整和有指向性的。
总之,社工在工作中既要注重专业性,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情况,即用专业的工作方法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探索设计出更多可实施性强、能解决更多问题的特色项目,才能充分发挥社工站在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功能作用。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社工如何在基层中获得支撑
通过一个多小时的学习,根据老师的社工经验分享,与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发现在最初的基层社会工作中街道与乡镇里的各部门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职业不够了解,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造成社工们在推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时举步维艰,稍不留神就会出现行政化现象。而社工想要打破这种局面获得更多支持则需要以下内容:
一、端正工作态度,与街道建立良好沟通关系
基层工作可以说是纷繁琐碎,我们要向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抱着积极努力不怕苦的工作态度去为特殊群体服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时,更要注重与主管部门、所属街道建立良好关系的沟通关系,可以说良好关系的建立对于社工未来工作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只有构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才能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后续的工作中更好与村儿童主任、民政专干进行对接,用最快的时间了解所在辖区特殊群体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等相关信息,更加快速高效的深入到每个困境家庭中去。
二、扩大社工知晓率,提高群众信任度
现阶段基层群众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还比较低,经常性会误解为志愿者、销售人员等职业。想要更快的让更多群众认识到社会工作者那就要多为基层群众做实事,做好事,做那些可能会被别人忽略的小事儿,只有真正的让群众得到了实惠,才会获取群众的认可和信任。社会工作中的入户探访便是最快能够使社会工经作者真正的深入到一线,与特殊群体直接接触的最快途径,在入户时,如果发现有政策不理解不明白的,那么要耐心解释;如果是生活拮据的,那么要力所能及地帮忙寻找增加经济收入的途径;根据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从实际出发,运用专业的知识及基层民政部门的力量来帮助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更好的诠释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
三、互帮互助,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社会工作者要展现出自我价值,根据走访调研、问卷调查、量表等专业方法收集了解到的辖区居民需求,与所在街道的社区去结合,整合社区优势资源,搭建友好沟通的平台。使群众与社区逐渐形成有事坐下协商沟通,探寻解决思路,及时解决群众困难;积极开展能够准确回应群众需求的儿童活动、社区活动、小组活动等;充分运用专业知识发挥社工工作者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一
小组工作的两大“王牌”
2023年3月24日晚,我们很荣幸听取了白玉杰老师《乡镇社工站的实务运营管理——乡镇社工站小组工作的设计和实施技巧》的主题分享,通过老师的分享,我学习到在乡镇开展小组工作要掌握好“两大王牌”:
创新小组设计是一大王牌。社工在整个小组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带领者。在小组开始前,社工要以需求为导向,对小组进行策划,就像老师说的“没有需求调研的小组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充分的评估特殊群体的需求和服务期待,然后分析确定小组的主题、目标、活动形式等,以最专业的方式呈现出以服务对需求为导向的小组。无论是支持小组、教育小组、成长小组还是治疗小组,在小组活动内容设计上一定要先确定服务对象,明确需求,然后回应需求。要想把小组活动做的更出彩,我们需要相信每个小组都是独特的。不同的服务对象和需求背后,可以挖掘出很多有针对性的适合的游戏环节或小组主题。比如最近发现一些适合老年人锻炼手脑的配合能力的小游戏,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多样性,还能考虑到组员的特质。或许在小组实践中,将一些创新的内容写进计划书里增加吸引力,会呈现出不同的服务成效。
专业服务技能是另一大王牌。打铁还需自身硬,社工在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前提,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根据需求调研,我们可以精准的确定小组方向回应小组服务对象,之后我们还要明确判断,选择相应的需求理论。在小组推进过程中,社工要掌握好执行阶段的专性,“开场有引入,结尾有总结;活动能协助,危机有对策;过程有观察,效果能评估;”。同时,还要注意在互动过程中,带给组员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社工在推进中进行组织引导,到了小组中后期,小组凝聚力达到一定程度,社工会逐渐退出主导地位,由小组领袖带领;根据小组工作目标,社工要以专业的服务方式呈现出更适合的小组模式。最后是整个后期服务成效的总结,社工要做好专业反思,不仅要通过满意度调研了解服务成效,还要复盘反思善于总结,提升专业水平。
小组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群众为基础,需要做好与群众的情感链接、建立信任关系,我们一定要做的就是倾听困难群体的心声,走进群众,之后以创新的形成呈现给他们需要的、感兴趣的、关注的,以专业的服务技能展现,这样社工的出现,便是敲开心门,用真情送出温暖。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二
关爱星星孩童,呼吁你我他
老师来自郑州福利院同时也是郑州的督导,经验十分丰富,让我们对心智障儿童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老师把心智障碍的孩子定义列了出来让我们对心智障碍儿童有了宏观的了解,主要把它们分为4种类型,老师把不同类型的孩子的特点进行分析。
老师通过孩子们不同的迟缓发育程度,来给孩子的分为轻度、重度和中度进行分析,让我们对智力儿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老师在分析的时候也告诉我们一些针对心智儿童孩子的方法,如相比于正常的孩子我们要对这些孩子要更加充满爱心对他们要更加注重引导。老师把4类心智障碍的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方便我们后期工作时遇到这些像星星一样的孩子,可以更好的区分出它们,根据每个不同类型的星星孩子的特点,从社工更加专业角度结合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为他们服务。老师从政策方面对这些需要关注的特定儿童。从政策的角度来给我们进行分享,也从民政的角度来分析,让我们针对不同孩子的政策进行了深入了解。
老师分享介入方法,首先从我们社工的角度来,我们对心智障碍的儿童首先要进行一个排查,然后对不同的心智儿童进行定期和不定不定期的对心智儿童进行回访。同时关注看有没有及时的享受国家政策对孩子进行完善,让心智障碍的儿童尽量享受到国家应得的国家福利。其次我们可以从五个角度来对性智障儿童来进行介入,一、政策宣传;二、医疗康复;三、融合教育;四、家庭赋能;五、社会介入。再次我们通过社工的专业来进行服务,如个案服务,小组服务和社区服务,更加孩子们不同的需求来采取合适的服务方式。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三
夯实实务助力成长
为了更好地提升我们社工站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我们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专业、优质的社工服务,助力我们新晋社工的成长,今天的共学活动,是由余璐老师为我们进行了关于她《杨桥办事处社工站运营实务》的主题分享。本次余璐老师运用她的真实案例分析,对我们进行专业的教学分享,让我更深入了解社工站建设运营的实践服务,为我接下来在大刘镇社工站的实际工作中,融合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社工在进行社工站建设运营时,一定要做好关系的建立。首先,要与用人单位进行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建立。与用人单位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是社工进行项目顺利运营的保障,通过做好项目对接,更好的促进互帮互助。其次,要于服务对象进行信任关系的建立。与服务对象建立一个信任的专业关系是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在社工建设进入服务点时,还需要入乡随俗,深入的做好前期调研,并且根据负责辖区的具体情况和服务对象的特点,与用人单位及服务对象建立好专业关系。
同时,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提升团队的能力。通过自我的不断丰富学习,不断的积累社工服务经验,培养社工专业服务思维,有效提升我们社工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技能,并积极链接周边的可用资源,将资源进行互通,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今天的培训学习,促进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秉承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促进我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理念的进一步了解和运用,助力社工专业能力提升和成长,实现我们的专业价值。
社工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四
心智障碍儿童介入方法
本次培训老师围绕心智障碍儿童的基础信息、相关政策,重点讲解介入方法,让我们对心智障碍儿童有了更深层次理解。心智障碍儿童的生活场所十分固定和有限,除去父母和亲属外,就是特殊学校,很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社会。且由于他们日常交往对象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群体,没办法拥有正常的同辈朋友,导致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正确的行为进行示范和引导,其交往模式往往单一化甚至伴随一定的病态特征。在之前的入户探访,接触到心智障碍儿童家庭,发现心智障碍儿童在与他人交流时,会用动作来引起别人注意,开始会被误解成不友善的信号;与家人发生摩擦时,通常用大声喊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些都表明心智障碍儿童不仅存在人际交往的需求,还需要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礼仪的学习。
社工对于心智障碍儿童的介入方法,主要是通过链接政府、社区及企业等多种资源,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中的一种或多种开展实务介入。在个案介入过程中,将心智障碍儿童保护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对知识、法律介绍,以及情感激发,来加强心智障碍儿童父母对心智障碍儿童的保护和照顾或者开展心智障碍儿童家庭亲子互动,帮助增强心智障碍儿童的家庭归属感。例如运用小组工作介入,通过抗逆力小组增强心智障碍儿童家庭的情感支持,激发心智障碍儿童家庭的潜能和内生动力;互助小组的开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家庭获得了朋辈群体的支持,打破心智障碍儿童家庭以前的思维方式,获取更多的求助方式和有用信息,更有信心面对未来的困难。
依靠社区的平台支持和社工机构的专业支撑,通过入户辅导、政策宣讲、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等方式,为心智障儿童家庭提供有力的服务。以及在社区内开展物资提供、心理辅导及信息供给等多元化的服务,帮助心智障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