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的关于《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感触很多。

张博士指出新课标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创设情景教学,以学习任务群驱动,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不再仅限于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带给的知识、还应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而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务必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张博士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要提升语文素养就要多读书,以课文为圆点,向外不断拓展其他作品。新课堂不能只限于基于教师经验、基于应试、基于教材,而应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行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让我对新课标及新课堂的建构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踔厉奋楫,不断提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四有教师。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2

心存希冀目有繁星

今天有幸聆听了张教授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这使我的教育观念又一次得到了转变,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原有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从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让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我将这次新课程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新版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课堂上的所有教学都应坚持以生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教学中要强调“精讲”,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将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3

学以致用,笃行致远

有幸近距离聆听张伟忠老师的培训讲座,感觉自己更像是一名学生,跟随大师一起感受新课标新课堂的魅力。张老师从教学大纲到课程目标的名称转换谈起,指出新课标的指向应该是学生学什么,而非教师教什么。以往基于经验的教学,并不能够真正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提出的问题,更是促进老师提高、教学改善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段—学年—学期—每册—每篇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实施教学,以教的思路为暗线,以学的思路为明线,从而更好地实现目标进阶。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让学生通过教材及课外语文知识的学习,获得生活中使用语文的能力,才能构建有趣味、有语文味的新课堂。

张老师的培训为语文学科教学进一步明晰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和学的理念,要关注具体的学情并合理确定教学起点,要在情境教学、任务评价、活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推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逐步实现“培根、启智、铸魂、增慧”。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4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通过聆听山东省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伟忠老师的“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报告,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理想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以下是我本次学习的几点收获:

首先,课堂的主人公是学生,老师只是起组织引导作用,学生作为主体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基于感受、质疑、发现的课堂,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而且大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其次,学生对课堂的高参与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多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给学生做好示范。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的教学不应该基于应试。在与学生沟通方面,老师要在肯定学生能力的同时给出发展性建议。还要注重“逆向设计”,从初中三年、一学年、一学期的角度来制定教学的目标。语文课上注重读,在“读”中引导学生和作者实现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并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辅导者,不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纯粹的知识点,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思想的空间,培养他们优秀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今后我的语文教学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方向,持之以恒地树立“一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进步!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5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今日,我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的讲座,受益匪浅。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挥棒,是改革的风向标,双减背景下的新课程标准将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指引,教学中该如何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我带着满满的疑惑,怀着对张伟忠博士深深的仰慕之情,在历城一中学校聆听了张老师精准的课标解读,在详实的案例分析中拨开迷雾,探寻教学新路径。

一、凸显文化自信

新的课程标准在对课程性质的界定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定丰厚的文化底蘊,继承和弘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疑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既是课程标准的新内容,也是国家教育大政方针“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

二、培养核心素养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据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素养的综合体现。他们在表述上彼此分开,实施中完全融合,地位上有所侧重,共同作用,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景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实时参与语文课堂,开动自己的智慧,穿行在语言文字中,潜心于文本,醉心于探究,会心于领悟。我想,这才是语文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触发点,破解乏味课堂的金钥匙。“知识灌输的课堂”“老师独立支撑”的课堂必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渐行渐远,激情飞扬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新面貌。

三、强调情境实践

新课程标准中,“实践”以45次的高频次出现,彰显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定义是:“让学生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强调了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参与,不能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思维和感受,不能用喋喋不休的讲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读新课标理念,探究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新路径,方可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迈向新的高度,实现新的跨越。新学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快乐学习,在实践探究中激情发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立德树人,培育良才。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6

笃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善学者不畏问道溯源

十分荣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关于“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的报告,报告以大量的经典课例为支撑,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既严谨有致,又生动幽默,令我受益匪浅。

张博士从学习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建构新课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张博士高屋建瓴,把新课标分析得细致透彻,给我以深刻启发。建构新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教师预设为主转为师生共同生成。

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发现,终点则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建构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和发现的语文新课堂,“讲”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读”是走进文本的捷径,“问”是打开语文堂奥的钥匙。

只有基于课标进行教学,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语文教育要重视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到以言立人、以思启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张博士教给我们一种方法: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张博士带给我们一种力量: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在探索中发现语文的美好。”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张博士的报告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笃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善学者不畏问道溯源”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7

学而有思,思而致远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如何将课标学习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受益匪浅。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涌现了一些诸如“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整本书阅读”等关键词。其中,“学习任务群”这个词给我留下了很深度印象,张伟忠博士在解读新课标时,也着重强调了学习任务群是在课程内容范畴讨论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张伟忠博士对于这些名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我听完之后发现许多东西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课标将其系统化的提炼了出来,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更加丰富。

听完张博士的报告,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

那如何去引领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最重要的必然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授游记时,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当导游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科文。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

通过聆听报告,我得到了诸多启发,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当中,让学生乐学语文并灵活运用,道阻且长。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8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作为新入职的教师,能够参加本次专题培训活动我感到十分幸运,听取了张伟忠博士对新课标、新课堂深入浅出的解读,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领和指南,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首要任务是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感悟新课标的精神和结构,把握课程层级和运作系统,落实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要求,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对于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在张博士具体直观的阐释和指导下,我也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在学习任务群结构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经历,不止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文的教与学,还要让语文渗透在学生真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成长,发展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此要求下,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也尤为重要,要重视读书,拓宽自身的视野。

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标,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有效载体。我们需要在新课标的导向下,深入研读新教材,挖掘新教材的内涵、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由自主阅读,有效避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语文课堂。新的语文课堂,要求转变传统观念,以学生的感受、疑问和发现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由此新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而成,而是师生共同构建生成,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最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新课标、新课堂的高要求指引下,作为新教师,我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笃定目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9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5月26日,在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参加了山东省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的专题研讨学习活动,自觉获益匪浅,学到了很多知识。

张老师从课程标准的演变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课程的层级与运作系统,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实现教—学—评的一致,并将传统语文教学与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进行比较,重视教学语言的组织。新课标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文化自信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传承,张老师从课时层面、单元专题层面、学期模块层面、学段层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了讲解,注意从学科逻辑到课程逻辑的转变,强调要回归多读书这个朴素道理。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让学生的学习,从暗中摸索转变成明中探讨”,张老师在会上也特别关注这一点,提出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经验,建立学习任务群,并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学的活动”、“逆向设计”等新观点让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新课堂的构建重心要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和发现,师生共同生成教学内容,张老师在会上再次强调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并展示教学案例《邓稼先》,这些学习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学习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打开了教学的新思路,依据新课标,基于学情、基于学生,落实大单元、建构新课堂,追寻教育的本真。在王主任的带领下,今后我们将秉持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教育的辉煌!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研读新课标,促进新提升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的讲座,让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好处,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具体地体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潜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务必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带给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取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应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资料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心中有光,素履以往

十分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有关于新课标下新课堂的解读,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一是要引导学生真学习。认真学习,就是对学生的感受、理解、疑问等学情的重视,对学生的高度的关注。教学过程中要跟学生去交流,让学生真的去感受,真的去理解,真的去提高。这也是我们这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里面的一个核心理念。我们可以设计真实、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情境,这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二是要学会转化。把学生的感受、发现和疑问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思路。展示课老师们之所以教得这么精准,就是因为他们的课堂目标、内容和思路是建立在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提倡基于学情的新课堂,基于学生的感受、质疑、发现的新课堂。它不只是一种形式,它更是支撑教师行为的一种理念。第二点就是要从书本语言转化到学生能够接受的生活语言。有一些学生他谈自己的收获或者是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的时候,说的并不是自己的话,而是在为教材和教辅代言。老师要引导他把这些书面的语言,把这些套路性的话,转化为自己的理解。第三点就是要把理念转化成行为。我们要学会把新的概念、术语转化成我们自己能理解的理念,用这种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这一点需要老师有定力。老师要有自己的思想,否则很容易被一些新概念、新术语牵着鼻子去跑,永远在人家屁股后面追呀追。不如深挖教材,挖出自己独有的东西,让学生体会到挖掘的快乐,这实际上是一种学习的快乐。我们之前做的更多的是一种传递的工作,一种灌输的工作。这样学生学习的一些观念和方法不是通过语言实践来得到的,只是老师口头讲给他的,所以他形不成他自己的素养,更别说是核心素养了。

三是把知识转化成智慧。老师要在读书上下功夫,要不这个课堂就没有深度,也没有厚度。讲这一堂课要准备很多东西,每一堂课如果深挖下去就会发现这个老师准备的东西可能就是一口深井。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我们要真正想提高自己就不能在原地打转,否则你教10年和教20年没有区别,只是在那个水平面上滑行。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上公开课的机会,往深里去挖,你的水平通过这个深挖就会提高一个档次。

四是将有益的教学示范转化为自己的课堂资源。我们还要把优秀课例中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转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改造成你自己能接受能运用的这种方法。把自己明白的东西,用学生明白的方式讲出来或者是教出来。

语文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重读品文再造意境

参加南山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培训,聆听了张伟忠老师的讲座。张老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讲座娓娓道来,引用鲜活教学案例,整场讲座洋溢着创新的思维,为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张老师讲到:“讲”是很远的变形,“读”是走进文本的捷径,“问”是打开语文课堂的钥匙。“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是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读——朗读——品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让师生走进轻松、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大多数成年人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多数同学自控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对比可知,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从而强化记忆,丰富积累。

其次,朗读有助于激发兴趣,真正走进文本。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强调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朗读有助于建立自信,提高表达能力。“出口成章”是对表达能力强的人的赞美,形容口才好的人文思敏捷。相信经过长期的朗读——品读训练,学生定能够自由徜徉于美丽灿烂的语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