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

学而未尽当奋力前行

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的讲座,使我获益匪浅。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和领悟新课标的精神与结构,把握课程的层级和运作系统,全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要求,确保教学质量的一致性。在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方面,我们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语文经历,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还要让语文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帮助他们成长、发展出核心素养,实现育人价值。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想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因此,提升个人素养是我们教师们不可或缺的任务,我们应该重视读书,拓展自身的视野。

学习新课标并落实其中的要求是教学有效率的关键。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有效载体,我们需要在新课标的导向下深入研读新教材,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和价值,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由自主进行阅读,有效地避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建构新的语文课堂。新的语文课堂需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学生的感受、疑问和发现为起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建生成,一切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不断拓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虽然取得进步之路漫长而辛苦,但前路必将顺风顺水。在新课标和新课堂的高要求指引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确定目标,不断努力,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注入生机和活力。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2

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2023年5月26日有幸聆听张伟忠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张老师深入浅出的向我们讲解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理念和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惑”组织课堂教学。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一、从实践出发,用实践引领字生学习。探索用实际情境导入教学课堂,这种利用真工场景展开教学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将学科知识“接地气式”的与学生融入。将“学”与“用”更准确的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用任务驱动学生积极性。将传统章节命名的标题方式更改为任务驱动形式,这种更改摆脱了传统单一章节的硬式教材,由原来的单元、节、目,走向任务群。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能体会任务带来的“闯关、通关、”乐趣,深层次的体现用教材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三、坚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改变的重中之重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将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逐渐演变为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为主体”老师课堂为学生服务的核心。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定会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中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理念和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确定教学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3

笃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善学者不畏问道溯源

十分荣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关于“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的报告,报告以大量的经典课例为支撑,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既严谨有致,又生动幽默,令我受益匪浅。

张博士从学习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建构新课堂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张博士高屋建瓴,把新课标分析得细致透彻,给我以深刻启发。建构新课堂,强调课堂教学的中心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教师预设为主转为师生共同生成。

教学的起点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发现,终点则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要建构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和发现的语文新课堂,“讲”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读”是走进文本的捷径,“问”是打开语文堂奥的钥匙。

只有基于课标进行教学,才能找到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语文教育要重视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做到以言立人、以思启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张博士教给我们一种方法:从现实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张博士带给我们一种力量: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在探索中发现语文的美好。”

总而言之,彷如一把钥匙打开一把坚锁。张博士的报告恰如一阵春风,正应了那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笃行者不以山海为远,善学者不畏问道溯源”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我们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4

重读品文再造意境

参加南山中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与新课堂建构”专题培训,聆听了张伟忠老师的讲座。张老师温文尔雅,学识渊博,讲座娓娓道来,引用鲜活教学案例,整场讲座洋溢着创新的思维,为我们改进语文教学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张老师讲到:“讲”是很远的变形,“读”是走进文本的捷径,“问”是打开语文课堂的钥匙。“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的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朗读在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而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现在,悦耳动听的琅琅读书声则是中小学校园里最美的晨曲。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构建和谐有效的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感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挥读——朗读——品读“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以读促悟,以悟促学,让师生走进轻松、快乐、高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阅读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等。其中默读是大多数成年人采取的阅读方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多数同学自控力不强,在默读中难免有走神、开小差的情况,以至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细节。对比可知,默读只是“眼——脑”两种感官的运用,一个人静坐在那里,思绪飞扬,旁人是不清楚的;而朗读则不同,它要经过“眼——脑——口——耳——脑”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清楚、准确、顺畅、生动的朗读要求下,每个学生都会注意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那么,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从而强化记忆,丰富积累。

其次,朗读有助于激发兴趣,真正走进文本。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强调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朗读有助于建立自信,提高表达能力。“出口成章”是对表达能力强的人的赞美,形容口才好的人文思敏捷。相信经过长期的朗读——品读训练,学生定能够自由徜徉于美丽灿烂的语文世界。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5

百转千回,返璞归真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教育模式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但细想之下,换了千百次的词语不过一个意思。所谓创新,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就这样,还常常被自己的新瓶给框死,走向一条必然寂灭的不归路。

我们的老师们在众多模式的洗礼下,也早就变得百毒不侵。面上笑脸迎合,欢欣鼓舞,巴掌拍的震天响。私下嗤之以鼻,岿然不动。

新教师乍看新奇,埋头苦学,抓耳挠腮,不得其法,越学越迷茫。乍一看头头是道,细一想满纸荒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听到张伟忠教授提出构建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和发现的新课堂。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去掉那些死板的模式,提炼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核心问题与短板,从教师备课的出发点上带领教师走向一条适合语文的教学之路。

语文教学之于其他学科最大区别在于教学目标的模糊。如果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语文教师就有一千种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理解”。

按说一切的教学应该遵从于课程标准,这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大方向的问题。但是,对于语文来说,语文学科的内容过于博杂,学生,教师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差距。课程标准只能从大处着手,却难以做细做实。

张教授告诉我们教材是资源,学生是根本,课程标准使我们终点和目标。虽然没有新奇的词汇。却给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指明了方向。

以教材为蓝本就要关注文本的特点和内容。但解读可深可浅,品评可多可少,听说读写哪一项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教学内容。

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哪一瓢怎么定?不是教学经验,教书的惯性。而是我们面前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感受,疑问就是我们教学起点。都到哪里去?课标中的学段目标是我们的终点线。带着学生从起点出发奔赴终点。

张教授的新课堂,百转千回,返璞归真,带领我们在语文的课堂里向更深更广处漫溯。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6

学而有思,思而致远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如何将课标学习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今天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受益匪浅。

《2023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也涌现了一些诸如“核心素养”“跨学科”“教学评一致性”“整本书阅读”等关键词。其中,“学习任务群”这个词给我留下了很深度印象,张伟忠博士在解读新课标时,也着重强调了学习任务群是在课程内容范畴讨论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炼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张伟忠博士对于这些名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我听完之后发现许多东西正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课标将其系统化的提炼了出来,让语文课堂更加鲜活,更加丰富。

听完张博士的报告,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去体验,强调学生的自悟探究。

那如何去引领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最重要的必然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满足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授游记时,我们可以创设让学生当导游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科文。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边读边思,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获得情感体验的愉悦。

通过聆听报告,我得到了诸多启发,但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当中,让学生乐学语文并灵活运用,道阻且长。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月葳蕤,树木茂盛,5月26日上午,我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学习新课标,建构新课堂”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在新课标解读中,让我明确了传统语文教学与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的不同之处,传统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不太重视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教案中的目标陈述来源于教材,极易形同虚设。而基于标准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自课程标准的多重转换,目标引导评价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只有明确目标领航,课堂效率才能才能真正有提升。

同时,学科核心素养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已是当前的研究潮流和推行重点,我们如何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着力精选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真正的将其融合进课堂教学中,而不是为了应对教学要求而生硬地“搬”进课程尾声,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创新。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符合认知逻辑,满足学习需求,也是我们持之以恒努力的重点和方向。

基于新课标,我们更要构建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新课堂,只有贴着学生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才能让自己的课堂像源头活水,时时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只有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才能表现出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像石,敲出星星之火;新课标像灯,照亮夜行的路;新课标像路,能引我们走到黎明。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8

学习理解新课标,以活动建构新课堂

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而如何学习新的语文课标并建构相关的新课堂成为了教师的任务。张伟忠博士关于“学习语文新课标、建构语文新课堂”的讲座为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一、语文新课标的特点

1、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的提示

新课标强调了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建设,语文教学也应该紧密结合文化背景,既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又积极引领时代潮流,塑造新时代的中华文化。

2、能力培养的导向

新的语文课标将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除了要求掌握基本语法、词汇和阅读能力外,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学习新课标

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深入掌握新课标内容,并在教学中找到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新课标,如参加相关培训,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同时,还应该反复研读新课标,理解新课程的目标、特点、要求和难点。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工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和内容。

三、建构语文新课堂的策略

1、注重语文实践,探究语文的实际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善于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授课时,更加注重语文语用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强大的作用,让语文成为学生思辨和模拟的重要工具。

2、注重语文素养的构建

在语言素养的构建中,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法和词汇,更需要深入理解语言的表现规律和特点,学会发现语言的美妙之处,以及提高语言情趣和文学素养。对于这些掌握,需要通过实践和开展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3、注重教育的个性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教育必须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展,注重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完成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4、注重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

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从“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等三个方面建构语文学习任务群,确立主题,设定目标,设计活动,精心评价,最终以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5、基于学生的感受、疑问、发现来设计教学活动

总之,语文教育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社会的需要。语文学科在新课标实施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了解新的语文教学和培养目标,了解新课标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我会注重语言实践和素养的构建,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强劲功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利环境和支持。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9

做智慧的远行者

教师的素养决定了学生的收获,腹有诗书的老师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期望学生的应知、能会为逻辑起点思考教学。

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对新课标、新课堂的解读,更加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学习新课标、建构新课堂,努力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能力,提升学科育人水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教师要关注具体的学情,在情境教学、任务评价、活动创新方面积极探索,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源于语文教师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源于教师对文本和语言实践的引领,教师要更好的解读文本,多读书、多学习,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博学约取。

构建新课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及教学行为,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建构基于学生感受、疑问、发现的语文新课堂。张老师结合《中国石拱桥》的具体案例,详细解读了新课堂如何操作,语文课堂应该更关注学情,更重视学生阅读的感受、疑问和发现,课前收集学生问题,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活动,通过任务驱动,以学习者为中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的低效、无效、负效的模式,激发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内容的确定由教师的预设为主转变为师生共同生成。学生的成长更需要老师的不断成长。

践行新课堂,做智慧的远行者!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0

研读新课标,促进新提升

一、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这次有幸听取了张伟忠博士的讲座,让我明白了阅读的真正好处,从大处说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从小处说则是为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教师的成长和生活。所以,阅读不应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更就应具体地体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就应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从书中来,历史、哲学的、自然的、科学的我们都应有所涉猎。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潜力,而培养这种潜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超多的语文实践中直接培养潜力。可事实上,有多少人真正领悟到新课改的真谛呢?此外,老师也告诉我们:我们教师务必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发展他的优势智能,为他们的“成才”带给方向,让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发展尽己所能。

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只有把学习的选取权真正归还给学生,学生才有了获得主动发展的前提。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应对如此重大的革新,我们要做什么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方面最大的感悟。语文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有特定的目标和任务,有独特的个性,这就是语文的本。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本,从关注资料到关注语言,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汲取传统教学中可取的东西。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1

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高素质学生

5月26日,听了张伟忠博士题为《学习新课标,建构新课堂》的报告,我受益匪浅,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评一致

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基于课标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评价要与课表一致。教学目标要先于教学内容,评价设计要先于教学活动,要关注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

反思我们的教学,张博士指出,很多时候是基于经验、基于应试、基于教材的教学,这是不对的。我们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目标从总体上做课程设计,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来设计,从学段—年级—册—课来设计。教学目标先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自课程标准的多元转变,目标引导评价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师以达成标准规定的学段或学期领域目标作为任务完成的标志,评价在目标确定是就被考虑,并贯穿始终。

二、构建学习任务群

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围绕“教”,而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的;有真实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听了张博士的报告,明白了学习任务群的一些特点。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应该设计切合生活的情境,而不是与生活脱节。但是也要防止把任务群教学等同于任务驱动(防止沦为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防止沦为浅阅读(多文本阅读问题),防止任务驱动包揽整个教学过程。

三、回归多读书

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两个核心素养,如何落实?多读书就是一个落实的好方法。新课标也指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分享阅读感受,开展专题探究,建构整本书的经验,感受经典名著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现在的孩子读书少,更可怕的是老师读书少。老师素养的浅白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读书少,语言的发展就容易浮于表面。张博士对我们讲,要解析字体的结构特点,让孩子们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这样会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更有兴趣。张博士也举了潍坊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的例子,就是读、读、读,但这种看起来简单而没有技法的读书模式,其实暗合了最重要的课堂理念:让学生自己享受课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文字营养。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总之,张博士的报告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很多的启示,我们应逐步改进我们的教学,要穿新鞋,走新路。

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12

多读书、读好书,做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5月26日,我们有幸聆听了张伟忠博士“学习新课标,构建新课堂”的专题培训。张博士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我们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张博士深入解读了新课标的机构,语文课程的性质、课程的理念、学习任务群等结构图。并特别强调: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要以素养为向导,整合生活逻辑和科学逻辑,进行打单员教学;要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根据文本特质和学情提炼学科大概念,以挖掘语文要素,发展核心素养。

有了新课标理念的支撑,张博士又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案例《中国石拱桥》。通过优秀案例的展示,张博士向我们讲解了“基于学生疑问、感受与发现”的新课堂应如何在平常的课堂中生成与实施。张博士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案例的接地气,为仍在新课标发布后苦苦探索的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记忆最深的还是张博士所说的,要做一个“腹有诗书”的教师。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进步。眼界更加宽阔,见识更加广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自己,提高自己的才能应对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语文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解、教学学生,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在讲座中,张博士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红楼梦》中,在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时,作者用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描写,那么什么是“罥烟眉”呢?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呢?张博士此话一出,我顿感羞愧,想来自己八年的高中教学生涯,多次讲授这节课,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还有张博士提到的《卖炭翁》中一车炭值多少钱、“半匹红纱一丈绫”又值多少钱呢?这个问题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去探究,没有给学生普及过。

经过这次培训,聆听了张博士的教诲,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多读书、读好书,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