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四川古迹旅游导游词

四川古迹旅游导游词 篇1

四川广汉南兴镇北,古老的马牧河蜿蜒淌过,在三星堆村形成一月牙般弯道———月亮湾,河南岸是三个起伏相连的黄土堆与之相望,此即清《嘉庆汉州志》记载的“三星伴月堆”。这里就是古蜀先民生息繁衍之地———闻名中外的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面积达12平方公里广阔,是四川境内目前所知一处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蜀文化遗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纯属偶然,但对三星堆遗址的发掘研究却数十年持续不断。

一个春天,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掏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浓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广泛关注。1933年,前华西大学美籍教授葛维汉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对三星堆进行发掘,其发掘成果得到当时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评价。由此拉开了对三星堆半个世纪的发掘研究历程。

以后40、50、60年代,四川考古界持续不断地在三星堆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探赜索隐。

198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联合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大片房屋遗址并进行了航拍。但真正使三星堆名扬四海的则是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国宝重器的轰然显世,震惊了世界。英国《独立报》撰文说三星堆的发现“比有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后不久,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先生亲临三星堆遗址考察并将其定性为“古文化、古城、古国遗址”。前-长张爱萍将军在参观了三星堆两坑出土文物后,更是满怀热情地挥笔题下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颂词。作文 WwW.ZuOwENbA.NeT

1989年,四川考古部门对三星堆进行解剖,证明系由人工夯筑而成;1990年,发掘东城墙局部并获确认,同时发现3000多年前的土坯砖;1992年,试掘西城墙并获确认;1994年,发现并发掘南城墙。至此,确证三星堆古城的存在,其东、西、南被三面城墙包围,北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其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这样大的古城在中国同时期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三星堆遗址文化距今4800~2820xx年,延续时间近20xx年,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商末周初,这把四川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三星堆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其陶器以高柄豆、-底罐、鸟头形把勺为基本组合定式,其中还有瓶形杯,它是三星堆出土的很有地方特色的器物,它被做成喇叭口、细颈项,圆平底,很像今天我国北方地区用来烫酒的陶瓷酒瓶,与日本人喝清酒用的酒瓶极为相似。陶在遗址也有较多发现,颇具特色,一般高三、四十厘米,下部为三只袋状足,中间是空的,可加大容量,一般认为它是用来温酒器物,其玉石器则以祭天礼日的璧、璋为多,尤其是号称“边璋之王”的玉边璋,其残长达159厘米,厚1.8厘米,宽22厘米,其加工精美,棱角分明,其器身上刻有纹饰,这么大件精美玉器,在国内现有的考古发现中仅发现这一件,但在三星堆的发掘中,又很少工具类的文物出土,当时也缺乏比玉石更硬的金属,那么这些玉器是如何加工的呢?

在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发掘中,还出土了共计80多枚象牙,它的来源和作用在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是通过贸易而来,有的认为在远古川内的生态环境适合大象的生存,其证物主要是在当地发现大量的半化石状乌木,单体巨大。但无论其来源怎样,都可以认为它是统治者财富的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有造型各异青铜人头像,出土时面部均有彩绘,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挂戴耳环耳饰,看来我们的先人很爱美的。除了这些青铜造像外,还有许多用祭祀的尊、等,有形态各异的各种动植物造型,其中被誉为写实主义杰作的青铜鸡、有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出土的青铜太阳形器等一大批精品文物。它们皆与中原文化有显著区别,这表明三星堆文化不仅是古蜀文化的典型代表,亦是长江上游的一个古代文明中心,从而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

不仅如此,三星堆文物还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美学,历史学等诸领域的重要空白。使得世界对中国古代文明需重新评价,三星堆文物中,高达3.95米、集“扶桑”“建木”“若木”等多种神树功能于一身的青铜神树,其共分三层,有九枝,每个枝头上立有一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鸟,而是一种代表太阳的神鸟。被誉为铜像之王的青铜立人像、有面具之王美誉、作为“纵目”的蜀人先祖蚕丛偶像的青铜纵目面具,长达1.42米、作为权杖法杖的金杖,其器身上刻有精美和神秘的纹饰,两只相向的鸟,两背相对的鱼,并在鱼的头部和鸟的颈部压一只箭状物,同时有充满神秘笑容的人头像。器身满饰图案的玉边璋以及数十件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俱是前所未见的,作为集群展现的稀世之珍,而在青铜器冶铸方面,范铸法和分铸法的使用,以铅锡铜为主的三元合金的冶炼,表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有力地驳斥了传统史学关于中原周边文化滞后的谬误。

的确,古史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如凤毛麟角,杨雄《蜀王本纪》也只是搜罗了一些关于古蜀历史的传说,难以勾勒出古蜀历史的大体轮廓。对今天研究三星堆文化及巴蜀文化具有重要参照价值的《山海经》鲁迅先生都视之为“盖古之巫书也”,因而,前人治古蜀历,大都只能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就连年代较为久远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喟叹。

四川古迹旅游导游词 篇2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20xx年)出生于河南巩县,代宗大历五年(770年)病死在湘江船上,因其曾任工部之官,所以后世亦称“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经历了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他的许多诗篇,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种种社会现象,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尊他为“诗圣”。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流寓成都,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他著作了大量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

从北宋开始,后人在诗人的故居建园立祠,并多次修葺,现在的建筑规模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20xx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20xx年)的两次较大规模的修建中确立的,现存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

步入草堂的正门,两株大榕树耸立在古石桥旁,大树枝繁叶茂,浓郁遮天。跨越石桥,穿过梅林就来到了“大廨”,大廨后是“诗史堂”,堂中陈列杜甫塑像,壁柱间悬挂着历代杜甫像的拓片木刻板,还有名人题写的。穿堂后过小桥,就来到了“工部祠”。祠内有明、清石刻和清代的泥塑,供奉有杜甫的塑像,塑像的两侧是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陆游的塑像和石刻像。

“大廨”与“工部祠”的东西两侧,是杜甫纪念馆陈列室。“工部祠”左边的“草堂书屋”,展出了各种版本的杜诗。右边的“恰受航轩”是杜甫诗歌选译展览室。“诗史堂”左右两边的陈列室,展出了与杜诗有关的书画。

绕过“工部祠”后侧的假山,便到了解放后扩建的园亭。这里有水池、荷花、玉兰、海棠、月桂、山茶等,名花贵木,枝叶繁茂,水波潋滟,台、亭、水榭点缀其间,景色十分优美,颇有江南园林的风韵。

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 (712~770)杜甫(公元720xx年-公元770年),字子美,别名杜少陵、杜工部等,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自号少陵野老,有“诗圣”之称。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等。他的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对后世影响甚大。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四川古迹旅游导游词 篇3

启德文化院,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城关镇原观音寺旧址,占地64亩。启德文化院是中国台湾启德机械起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鹏飞先生独资兴建的。其主体工程包括“慈母宫”、“文物珍藏馆”、“文书院”、“南北综合楼”和华表等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20xx平方米。

年近古稀的胡鹏飞已经将大部分积蓄捐给故乡———安徽省舒城县,用于建设完全公益性的“启德文化院”和全县的教育事业。

启德文化院为中国寺庙殿宇式建筑,红墙歇山顶,挑檐回廊,庄重肃穆,大气磅礴。主楼慈母宫,坐东朝西,高台拱门。二楼以上为玉砌雕栏,凝重大方;内廊门窗为樟木透雕,精工细琢;大殿内雕梁画栋,浮雕图案,挂落飞罩,色泽亮丽,技艺高超。三层正殿分别供奉先圣先贤造像,慈善庄重,崇高圣洁。慈母宫正前方为九龙照璧,左右矗立华表。高耸的华表象征华夏民族威武雄壮、永立世界民族之林。慈母宫右侧为文物珍藏馆,陈列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老子《道德经》等汉代砖刻和名人字画,并为民间个人收藏提供保护条件和展示场所。

启德文化院导游词

启德文化院始建与1997年5月,是中国台湾启德机械起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鹏飞先生投资兴建的,至目前总投资约1.5亿元,占地面积82余亩,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整个文化院由慈母宫(三层正殿分别供奉道教尊神和先圣先贤造像)、慈航殿(供奉千手观音)、文物珍藏馆(陈列孙中山先生的《遗嘱》、老子《道德经》等汉代砖刻和名人字画,并为民间个人收藏提供保护展览场所)、文书院(珍藏中外典籍,开展图书阅览活动,为本地人民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南北综合楼(为来宾贵客提供宿食方便)另外还有九龙璧、华表等建筑群构成。院内花木扶疏,假山喷泉,供游人观赏休憩。其规模之大,建造之宏伟,为目前国内城市道观之首。

启德文化院是建造者回报社会、建设家乡的社会公益设施,不收费、不传教、不收弟子、不参加任何社团组织。其目的是让人们在这里瞻仰先圣先贤,参观历史文物,潜读各类经典,欣赏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体会生态园林之美。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心灵之目的。

启德文化院为庑殿式建筑风格。庑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最高型制。其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因此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建筑形式只能用于皇家宫殿和坛庙建筑。象故宫的午门、太和殿、乾清宫,太庙等,都是庑殿式建筑。庑殿建筑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是绝对不允许采用庑殿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启德文化院采取庑殿式建筑,一是道教为中国的本土宗教,自张陵(道号张道陵)始创1800余年以来。它的教义已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自唐、宋以后,历代帝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对道教的信奉和大力推崇,已与皇权政治不可分割,道教的地位也达到登峰造极。所以,在建筑形式上采取象征皇权的庑殿风格也是理所当然。

屋面用黄色琉璃瓦,一是按道家五行之说,中方“戊己土”,统领四方,是代表大地的颜色,亲土、爱土、入土为安是农耕民族的精神理念;二是代表皇权;三是代表炎黄子孙的黄皮肤。其墙壁为红色,是因为红代表太阳,代表喜庆与吉祥;二是中国人受孔孟中庸哲学影响,处世取向中和、谦让、沉稳,红色热烈,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唤醒激励人们。(西方建筑多用白色,可能是因为西方人性格浮躁激动,白色为冷色,可以稳定人的情绪。)

当跨入文化院时,请大家注意一下大门上的这种乳钉,叫“浮沤钉”,数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对!大门上是横九竖九81钉,九是大数,只有帝王才能用九九之数,王公臣僚的门钉数将逐级递减。老百姓家的门是不能装钉的,否则就是僭越。这种“浮沤钉”的用途,一是辟邪与装饰,二是借“丁”的谐音,希望钉多“丁”多,人丁兴旺。

慈母宫是启德文化院的主体工程。“慈母”之意:一是根据《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是胡鹏飞先生少年时就去了中国台湾,没有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是家乡父老兄弟抚养了他的母亲,含有报答乡梓纪念母亲之意;三是海峡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祖国是共同的母亲。(另外,根据史志记载,明朝初年舒城人胡拱辰,字紫微,父早卒,由母教育,洪武初由孝廉为歙县县丞,后升丹阳令。当淮西兵祸,胡拱辰背着母亲逃亡江南,母亲有病,通宵守侯,母亲坐堂,奉觞上寿,历尽艰险。为报母恩,胡拱辰根据孟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意建“春晖堂”。他的至孝深受当时士大夫们的称慕。明朝开国文臣宋濂和刘伯温两人都为“春晖堂”题诗作赋。历史上的胡拱辰与胡鹏飞先生是否有血脉关系,未曾考证,但他们的孝悌理念却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