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篇1

诗词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我们在追求着诗词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品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近年来,已入选多种选本的《清平乐村居》即是此中代表。

下面,我从八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江西时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向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家生活画面,抒发了他向往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词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对比阅读,区别、体会诗、词的不同。

3、感受词人对平静生活的喜爱,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是: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是:提领诗眼、还原现场

二、说教法:

由于我所任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城区,农村的居住生活离学生遥远。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我决定采用补充资料法、引导想象法和朗读指导法进行突破。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在学习中,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对比为辅,理性认识;积累为重,预留空间。

四、说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词人相关资料,了解词人生平背景,同时我还制作了幻灯片。

五、说环节:根据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诵读感悟——提领内核——还原现场——纵横对比。

六、说设计:

(一)首先,创设情境:

在这个环节,我分五步推进:

1、读诗词,找区别。

课件投影:《清平乐村居》和清代高鼎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村居》,师提问:看看这首词和这首诗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目的是强化诗、词的认识,区别不同。

2、词人介绍,导入新课。

(投示: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激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清平乐村居》即是此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辛弃疾,学习脍炙人口的《清平乐村居》吧!

3、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解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4、接着,指名学生读题,提醒学生注意“乐”字的读音。词牌和词题中间要稍有停顿。

5、齐读题目《村居》,提问:一看到“村居”二字,大家想到什么?

(这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二)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练,风格明朗,读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这样书声琅琅的课堂才会流淌着浓郁的“语文味”。

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分三步走:

1、一读字正腔圆。初读正音,预留学生感受音律之美的空间。

投示:wēngǎowòbāoliánpéng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翁媪卧剥莲蓬

老师重点讲解:“剥”字,多音字,表示剥去外皮,念“bāo剥”。“莲蓬”中的“蓬”字念“péng”,这里是由于诗词合仄、押韵的需要。

(广东的孩子,身处三大方言——粤方言、客家话和闽南语交汇区,在平时的指导朗读中,须踏踏实实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这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

2、二读节奏分明。古诗词教学,作为高年段的学生,应该读出节奏,掌握古诗词诵读的规律。教师适时范读,引导学生找节奏。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然后,小结古诗词诵读的一般规律:四言二二,五言二三,六言二四,七言二二三。

3、三读读出韵味。引出古诗词的另一特点——平长仄短。指导学生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发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发音要短促。教师适时范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继而,引导学生模仿古人,加入动作去读一读,学生或摇头晃脑地读,或手舞足蹈地读。(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是学生内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本环节的三读,通过技巧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有层次地读当中体会到诗词节奏和韵味。

(三)提领内核:让学生把诗词读到只剩下一个字。不管学生提炼的是哪个字,都是学生有益的尝试。

首先,我导入:同学们,要真正走进诗词,学好诗词,必须凝炼,把诗词读薄,读到只剩下一个字。预设学生可能读到剩下这三个字(醉、好、喜),接着,老师继续追问:谁在醉?醉(好、喜)什么?引导学生悟出其中的多种韵味。

预设:醉、好、喜:一醉(好、喜)环境优美;二醉(好、喜)夫妻恩家;三醉(好、喜)儿孙绕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课堂上此类思维活动,于学生而言是大有好处的。

2、让学生再读诗词,体会“平长仄短”的韵味。

(四)还原现场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刚才提领内核是将词读“薄”,那么,借助此举,即是让学生将词读“厚”。我分两步推进:

1、让学生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再读全词,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词中美好画面之后,我继续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广东粤方言是古代的雅语之一,到目前,广东粤方言仍保留着许多的古音古韵。现在,请听孙老师用广东粤方言去吟诵一遍《清平乐村居》。(老师吟诵)

(五)纵横对比:我分两步突破:

1、现在再来深入对比学习诗歌《村居》,词《清平乐村居》两者的异同。

(1)样式不同,包括题目、句子长短不同、结构样式等。

(2)内容。

让学生于感性的认识之上,有理性的分析和认同。

2、再读《清平乐村居》,品味“村居”生活,体悟诗境,内化语言。

七、说作业:

必做题: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选做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然后写下来。

(有梯度的作业设计,照顾了全体学生,保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4、通过古诗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难点: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

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介绍古代文学,引入课题

想通过对古代文学的神圣感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了解和热爱。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清平乐·村居》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在理解醉和喜的基础之上,在词体会作者想向我们传达的情感。

四、配乐朗读,感悟词意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态的描绘,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默写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

难点: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教法上,我主要运用对话法和情景创设法。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我会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寓教于乐,通过情景创设,不仅能让学生如亲临般体会诗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等。

(二)学法

现在的学生的学习大多依赖于家长和老师,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培养他们在学习上的独立能力和合作能力,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古诗,首先要多吟诵,再根据诗词与吟诵去理解诗意。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采取合作交流法和诵读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且多次的诵读,从而初步理解诗意。

四、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下面我分别说一下我的教学安排:

1.引导发现导入新课

出示今天的新课,接着通过诗与词的对比观察发现“词”的特点,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再指名读,评议是否正确、流利,重点纠正“乐”、“媪”、“亡”和“剥”的读音。在听录音,进一步校准字音。在讲解字音的同时讲解字词的意思。再全班读,指出缺乏感情后教师范读。再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全词的基础上,凭借注释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先同桌间相互交流,说出已知和未知,再进行全班交流,了解整首词的意思。之后指名说大意,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

3.细读课文慢慢品读

这首词中有描写景物也有描写一家人的形态的.句子。我将这首词所处的环境、翁媪对话和两个儿子劳作、小儿剥莲蓬这几个画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采用读想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借助画面的具体形象,通过朗读感悟这农家生活的幸福与乐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动作等描写体会童年快乐时光展开教学过程。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并且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4.补充总结深化理解

在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之后,我出示了作者简介,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而应拓展到更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引入作者简介,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引导他们去阅读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小说原作,拓展文学视野,增加文化积淀。

补充辛弃疾生平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明白作者写作这首词表达了对这么一种无忧无虑、一家人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5.辅助背诵减轻负担

接着,让学生进行背诵。先是根据PPT的画面提示进行背诵,再是离开画面进行背诵。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任务,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

6.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溪 草

翁媪 相媚好

大儿 锄豆

中儿 织鸡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