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1

倔强的小红军

陈赓是我国的开国大将之一,他在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万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一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小红军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的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红军,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红军,小红军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红军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红军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www.zUOwEnBa.NeT ]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红军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红军,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2

书生司令——马耀南

”一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专打日本鬼,保护老百姓”这是抗日战争中流传在小清河两岸的民谣。说得是咱周村北旺村,一家出了三个抗日英雄——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兄弟。兄弟三人,三个司令员,在抗战时期全都血洒沙场,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

1937年,日军攻占长山城,国民党县政府狼狈南逃,时任长山中学校长的马耀南,带领长师生一百余人,举行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黑铁山起义之初,起义部队缺吃缺穿缺武器,是一支空手攥拳的“大褂子队”。马耀南回到家里,向家人宣传民族救亡大义,一家人全力支持。马天民将长山城里恒盛酒店的一百块大洋交给了大哥,马耀南夫人王氏,二弟媳石光,三弟媳朱明,母亲安氏也都拿出了自己舍不得花的私房钱,马耀南又在本村富户中筹集了一部分钱,一共凑了五百块大洋,马晓云拿出筹集到的三枝手枪交给了大哥。

靠着这3支步枪/8把大刀以及这笔钱,在马耀南带领的这支英雄的抗日队伍,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英勇奋战,沉重打击了凶残的日伪军,为我国的抗战谱写了辉煌壮丽的篇章。

1939年6月,马耀南等率部队,在邹平城北刘家井一带,以简陋武器,英勇抗击6000余名敌人的围攻,马耀南为掩护群众转移,壮烈殉国,年仅37岁。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马天民也参加了八路军,并在抗战中为国捐躯。

马耀南兄弟三人为人民、为祖国、为民族舍家弃业,出生入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们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光辉的革命业绩,被广泛传颂着,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立志向、修品行、练本领,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3

《刘胡兰》

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农民家庭。

早在抗日时期,刘胡兰就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

抗战结束后,刘胡兰参加了文水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回村后,她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

1946年6月,她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匪军突然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刘胡兰被捕了,被关在庙里。

敌人问她:“你这阵子给八路军做过些什么工作?”

“我什么都做过”!

敌人冷笑道:“现在有人供出来了,说你是个共产党员。”

刘胡兰正义凛然地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员,我就是共产党员,是又怎么样?”

“你们村还有谁是共产党员?”

“就我一个!”

敌人恼羞成怒:“你小小年纪,嘴巴这么硬,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刘胡兰斩钉截铁的说:“怕死,不当共产党!”

敌人在她面前杀害了同时被捕的其他同志,想让她屈服,但是她始终面不改色,最后从容走向铡刀,慷慨就义。

1947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入党的誓言,她用青春的热血应答,刘胡兰牺牲时年仅15岁。她的一生短暂而光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4

珍贵的教科书

1947年,我们延安小学转移到一个小山村里,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我们仍然在坚持学习,没有桌椅、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最困难的是没有书,我们多么渴望拥有一本教科书啊。

有天下午,我们的老师张指导员兴奋的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都高兴的笑起来,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亮开嗓门:”走哇,领书去!”“书还在印刷所呢”,指导员微笑着说:“因为印刷所准备转移,今天必须有一个人和我一块把书取回来。”“我去!我去……”同学们争先恐后的喊着,最后指导员决定让我陪着他去印刷河取书。

书领到了,我和指导员每人背上一捆,高兴的跨着大步往回走,就在这个时候,三家战机从东北方向飞来,在村子上方盘旋着、呼啸着。忽然一架敌机向我们这边飞来,一个俯冲,投下了一颗炸弹。“快卧倒……”指导员没喊完,炸弹就在我们身边爆炸了,等我醒来,指导员趴在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动不动,我赶紧扑到他身上喊:“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嘴里叨念着:“书,书……”。我扶他坐起来,激动的说:“指导员,书都在这。走,我背你回去。”他轻轻的摇了摇头,两眼就望着那本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多少年来,那本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5

《张思德的故事》

宝塔山,延河水,枣园的灯光。

延安——

一座城市,记录着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承载着无数先烈和志士仁人的光荣和梦想;

一种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的压舱石,蕴含着执政党的根本宗旨。

各位同学好,我是官浔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五年4班的谢安淇。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作为革命圣地,它的精神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思德的故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在追悼会上,毛主席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于心,缅怀于胸,让我们牢记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向英雄学习,为人民服务!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6

少先队员朋友们,今天老师讲的故事是《小布包大英雄》。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已经破旧到泛黄的小布包,但它却揭秘了一个尘封半个多世纪的英雄故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报道这位英雄,2023年,中宣部授予他全国时代楷模称号,中央电视台送给他的祝词中说:“……军中横戈荣耀事,深藏。乐平安道返故乡,名利淡流光……”这位隐功埋名五十多年的老英雄叫——李文祥。他有个小布包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从未被打开,他也从未让别人看过。这个小布包里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事情还得从李文祥参加解放战争说起,1947年,22岁的李文祥怀揣一颗报国心参军当了兵,第二年就参加了济南战役。李文祥是爆破组组长,他和几名战友肩负着炸掉济南永镇门的任务。在战友重火力的掩护下,李文祥艰难地冲到城墙根下,他发觉仅凭一包炸药是炸不开厚厚的城墙的。于是他重返阵地,用手推车推了一车炸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堆在城墙根下。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了,李文祥的左手也被炸伤了,但他强忍伤痛码好炸药,毫不犹豫地拉开导火索。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李文祥为解放济南城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此后,李文祥跟随部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从山东一直打到台湾海峡。在渡江战役中,他因为表现突出火线入党;在淮海战役中,他和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在平潭岛战役中,他没着齐胸的海水抢滩登陆;在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战役中,他隐藏在尸体堆里匍匐前进炸掉敌人的暗堡……从军生涯九年,李文祥经历大小战役、战斗十多次,荣立特等功臣、战斗模范、一等功勋章等等,他曾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

1955年,李文祥脱下军装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李文祥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下乡支农。他咬破手指,在申请书上按下血指印,义无反顾地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了贫穷的故乡范县。因没有房子,两人住在破庙里。李文祥把所有的勋章和证书都装进一个小布包里,对外只字不提,从此特等功臣李文祥就消失了,他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凭借自己和妻子在福建种水稻的经历,李文祥带领乡亲们挖渠引水,学习种水稻。不仅让全村人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也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大家富裕了,可李文祥却仍旧一贫如洗,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乡亲们。村里建养殖场,他捐木料;村里调整种植结构,他自费购买设备;村里建学校、修马路,他第一个捐款……可他唯独苦了妻子和女儿,女儿因家里没钱辍学打工,妻子陈宝珍患眼疾,因没钱治疗一直拖着。

其实李文祥只要找到政府,凭着他的履历,不仅女儿的上学问题能解决,老两口也会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可他就是不愿意麻烦国家、不愿意麻烦党。范县民政局多次组织对老复转军人的普查和救助,李文祥只填名字,不提战功和困难。

直到2023年1月4日,原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范县慰问老复转军人。在李文祥家中,卢书记看到墙壁上悬挂着一张穿着军装的照片,便聊了起来。李文祥一高兴,从一个带锁的抽屉拿出一个泛黄的小布包。在布包打开的那一刻,卢书记整个人都惊讶了,只见小布包里满是军功章:淮海战役、上海战役的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的一等功勋章,济南战役的二等功勋章,渡江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证书等等。卢书记感慨地说:“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

随着小布包的打开,李文祥的身份也被公开了,全村人都没想到老人家竟然是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

队员们,李文祥老人虽然有着一身的荣誉,却是始终都不愿意去麻烦政府,他选择把这些荣誉和奖章悄悄放起来,不炫耀、不表功、不索求;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屡建奇功;国家有困难,他义无反顾地放弃干部身份和城市生活,返乡务农,带领乡亲们苦干一辈子;面对政府的关怀和资助,他屡次谢绝,不被名利诱惑,不被利益所动。这种坚守、这种淡定、这种执著,该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多么坚定的信仰、多么宽广的胸怀!

2023年2月13日,李文祥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英雄不老,驰骋沙场的风采因密封而鲜活如初;英雄不老,多少青春的旗帜猎猎呼应;英雄不老,多少理想的火炬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前辈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我们唯有接过旗帜,戮力前行,让英雄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才不负对祖国、对党许下的铮铮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7

各位同学好,我是官浔小学少先队大队长,五年4班的____。

延安,是中共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也是解放全中国的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作为革命圣地,它的精神内涵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张思德的故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9月8日下午,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操场上,张思德追悼大会现场庄严肃穆。

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重病的母亲没有奶水,只得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谷米捣碎熬成糊喂他,因而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谷娃子”。出生仅7个月,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离开人间,父亲张行品被迫把他抱给婶母收养。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养母为了让他永记乡亲们的恩情,给他取名“思德”。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因为粮食不足,战士们总是吃不饱饭。通信班的战士都是小伙儿,加上经常外出送信走远路,饭量比较大。为了让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饭时,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让别人多吃一些。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

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在追悼会上,毛主席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于心,缅怀于胸,让我们牢记这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向英雄学习,为人民服务!

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篇8

在新四军纪念馆的展厅里,珍藏着一面珍贵的但并不规范的党旗。他从战火中走来,历经__多年风雨,仍保存完好。旗面色泽鲜艳依旧。左上方是一颗黄色五角星和一个铁锤镰刀图案。虽然是手工缝制,但针脚整齐细密,仿佛一段历史密码,静静的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1945年11月,汪伪赵云祥部在盐城起义,部队所属的京剧团“建国剧社”也改编为我军华中军区十纵队文工二团,剧团有50多人,全都是十来岁的孩子,最大的不过17岁,他们大多是因为兵荒马乱被迫参加了伪军组织的京剧小科班。在旧军队中,小演员们饥寒交迫,受尽苦难,直到抗日胜利,他们才投入党的怀抱,重获新生。

剧团先后在盐城、淮安等地区开展慰问演出,观众反响强烈。一提到这些演大戏的小孩子,无不交口称赞。久而久之,当地军民就亲切地称他们为“娃娃剧团”。解放战争期间,“娃娃剧团”一直冲锋战斗在第一线,用文艺武器团结军民,鼓舞士气,打击敌人。剧团先后演出400余场,行程一万八千余华里,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剧团越来越坚强壮大,先后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元帅的关爱,最后定居上海,这个“娃娃剧团”就是上海京剧院的前身。

1947年“娃娃剧团”中三名小演员因表现突出被批准入党,由于所处环境特殊,身边没有用来入党宣誓的党旗,于是他们立即决定亲手缝制一面。在临时剧场后台的煤油灯下,“娃娃兵”们围坐一圈。穿针引线,一丝不苟,将初心使命,理想信念一针一线绣在了这面党旗上。

黄海之滨,旭日东升,郁郁葱葱的小树林中,三名年轻同志面向党旗握紧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铮铮誓言,穿越时空,成为激励后人立志报国,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