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1

3月24日傍晚,小雨淅淅沥沥,但丝毫不能消减我参加家长讲座的热情。走进上海小学的大门,便能望见散发着历史厚重感的“行知堂”,让我想起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这种心学理念完全契合本次讲座的主题“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情绪”。

主讲嘉宾是12355青春守护者计划首席讲师宋韵华老师。宋老师由浅入深地讲解了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其中讲到2至7岁的孩子常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并讲述了这种思维的积极意义。这让我忽然理解了孩子在5岁左右跟我捉迷藏时,为何喜欢既当选手、又当裁判。我当时纳闷孩子怎么不讲游戏规则?原来,他这个年龄段还不具备“讲游戏规则的思维能力”,我是错用我的法律思维去推测他的思维世界。

宋老师不仅讲授了认知理论,还传授了相应的方法论,倡导“正向关注”。其中的“倾听与认可”,对我启发很大。我以前认为,“倾听与认可”都是些耳熟能详的大道理。然而,宋老师通过举例说明,家长要真正做到对孩子的倾听与认可,实际上并不容易,不经意间会忽略孩子的感受,由此酿成孩子负面情绪的积蓄与爆发。在这方面,非常考验家长的共情能力。这要求家长设想回到遥远的童年,用未泯的童心去体会孩子心中的波澜,用纯真的眼神去观察孩子眼中的世界。这对早已成年并忙忙碌碌的家长而言,的确很难。但惟其艰难,更能体验亲子幸福。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正践行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很快结束了。意犹未尽之余,方体会到学校为精心筹办本次讲座的细致入微和良苦用心。真可谓,蒙以养正,圣功也。

离开大礼堂,雨已停。步出校门,上中路上,疾驶的车辆川流不息。在这一片喧嚣的周遭,上海小学,这座具有120周年历史的学校,为我们开辟并守护着一方宁静致远的天地,为我们悉心耕耘着那春华秋实的未来。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2

20__年的9月孩子迎来了人生中又一个重大日子——成为一名小学生。与此同时我的焦虑也越来越严重,孩子是否能适应小学生活?孩子是否会被同学欺负?孩子是否会害怕老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直到刚才,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新生家长心理讲座,这些问题似乎被迎刃而解了。主讲老师是一位有着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老师,从多个方面阐述了孩子在一年级阶段会遇到的问题,讲座内容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觉得我与周爸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应该尝试与孩子交个朋友。作文 WwW.ZuOwENbA.NeT

首先,应该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而信任就是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回想一下,三十年前的自己是如何适应学校生活的呢?从心怀忐忑进入校园到完全熟悉校园环境;从与同学相处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游刃有余;从对妈妈的依赖到独立学习生活等等。我与孩子经历的几乎相同,当时的自己可以很好的适应,为什么觉得现在的孩子就不能适应呢?我对此进行了反思,问题的关键是我对孩子还不够信任,不相信她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不相信她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更不相信她能独立。只因为她是孩子,我是妈妈,我们的位置不同,我一直在用一个不太平等的角度思考与她相处。

其次,重承诺,建立契约精神。记得有一次我与孩子聊天,我说:你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妈妈么?孩子当时想了很长时间说:我的妈妈是太阳,能照亮我成长。我开玩笑问她:妈妈难道不是supergirl么?可以帮你完成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只听她很小声的说了句:每次我完成作业想玩的时候,你都不同意!我当时是错愕的,我说了“大话”而不自知。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随心所欲,比如“玩儿”。所以,对孩子做出的承诺必须要兑现,一旦做出兑现不了的承诺,你可能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最后,陪伴与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林老师讲座中说的,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征决定了他们无法很好的控制情绪,对外部压力敏感,容易紧张,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陪伴和鼓励。关于这一点,周爸做的比我要好,孩子第一次做线上家访时就出现了过分紧张的情况,周爸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并做了很好的心理疏导工作;有时孩子跌倒伤心的时候,周爸会第一时间给她一个拥抱。陪伴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倾听,倾听来自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当孩子们愿意将心声说给我们听时,这恰恰证明他们信任我们,不要把这份信任打断了。

现在越来越讲究优生优育的当下,作为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业,亦应该着眼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应该只把教育视为学校的责任,亦应该主动承担家庭教育的义务。我们与孩子做“朋友”,正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共同思考,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3

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家长们能够有幸参加宋老师的讲座,老师讲座的内容丰富生动、实用性强,让我收益匪浅。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表现出来的情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甚至不易被察觉。以至于在面对儿童有些难以理解的行为表现时,家长也无计可施。通过老师的讲座,让我学习到: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是指感觉以及伴随感觉而来的想法、生理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在家庭教育中,通过儿童情绪管理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疏导消极情绪,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孩子终身持续的幸福成长打好基础。

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当孩子情绪低落、郁闷或者爆发强烈的情绪时,作为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消极情绪。在被接纳的过程中,孩子体会到家长不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情绪好坏而改变对自己的爱,孩子便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以及自我成长的空间。

丰富孩子的情绪认知。孩子的情绪体验是丰富的,我们可以在读书讲故事或者孩子正在体验情绪的时候丰富他的情绪认知。有时我们可能没有理解孩子的情感,这样就需要进一步的交流。孩子的情绪认知水平提高了,能理解和谈论各种心理感受了,才能学会主动管理自己的情绪。

引导健康的疏导方式。孩子出现消极情绪常常是不由自主的选择,是他没有能力选择更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所以我们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消极情绪管理方式很重要。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处理消极情绪的方法,例如转移注意力、深呼吸、向父母倾诉聊天、写日记等方法引导孩子学会使用健康的情绪疏导方式。

人生之初,孩子的情绪发展与理智发展不平衡,容易冲动、情绪化,非常需要家长关注他们的心理需要,感谢宋老师的讲座,教会家长处理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真正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4

近日,参加了学校为一年级家长精心组织安排的专题讲座——《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现场有幸聆听到了心理咨询宋韵华老师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分析案例、剖析理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偏差和不足,受益匪浅。

首先,宋老师用一段父子俩关于“爸爸更喜欢妹妹”的谈话引出话题,这也是我们二胎家庭最常发生的问题。孩子们非常在意父母的爱给谁多一点,虽然家长会经常强调一模一样,孩子不相信,但事实也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两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在日常教育他们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要求,但孩子眼里看到的只有“为什么妹妹不用做作业、为什么爸爸妈妈对我那么严格”诸如此类的话,即使父母再多的解释,孩子还是会有这种负面情绪存在。宋老师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表达非常直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神化”父母。所以我们不要以成年人的认知给孩子贴标签,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并有所回应。尤其像我们这样的二胎家庭,老大会觉得父母的爱被妹妹分走了,老师建议父母可以单独进行亲子陪伴,安排一些属于老大一个人的亲子活动,让他明白自己是被重视的。

其次,宋老师就家长管理孩子情绪的四种方式:压抑型、忽视型、正向关注型、放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前两者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好”、“父母没那么宝贝我”的消极想法,产生“讨好型人格”,最后一种很可能会养出“熊孩子”,而“正向关注”要求家长察觉孩子情绪,把握好机会和孩子多交流,认真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想法,支持他陈述的事实和感受,划定界限和规范,站在他的立场帮助一起解决产生的情绪问题。有时候孩子的“作妖”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为了求关注,即使是负面情绪,也应被接纳、被倾听、被共情,孩子不需要长篇大论的道理,他需要的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正向的引导。

最后,宋老师提到了情绪智商。有的孩子比较爱哭,家长习惯性会说“别哭了”,但事实上,哭是孩子情绪的一种表达,不能遏制孩子“哭”的权利,哭完再听他把话说清楚,帮助他解决问题。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提升他的情绪认知能力和抑制力,尤其是处理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是需要他们在和伙伴们的游戏交往中不断去学习和感知的,玩也是门学问。

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孩子有时未必会听你怎么说,但一定会看你怎么做。日常我们也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问题,多和孩子交流谈心,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更自信的孩子,努力做一个知心的父母、合格的父母。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5

很感谢学校老师们为我们举办的一年级家长学校,听完林老师的讲座,我非常有启发和收获。林老师生动活泼的讲解,重点清晰,给我们的建议实操性非常强,立刻就能实践,让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整场讲座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林老师讲到的:“家要为孩子们提供安全感,家长要做好孩子们的充电宝”。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和孩子常玩的“充电”游戏。一方手掌碰触到另一方,嘴里发出“嗞嗞”的声音,表示在为他“充电”,另一方配合,时而我们为孩子“充电”,时而孩子为我们“充电”。小时候,这个游戏常因夸张的“嗞嗞”声,以及常常与“偷袭挠痒痒”结合,而逗得孩子哈哈大笑。听完林老师讲座,顿时让我觉得,这样的小活动我们还要多与孩子玩,不仅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更要以行动来为孩子“充电”。用我们的理解,为孩子充爱校友善“团结”之电;用我们的激励,为孩子充积极向上“探索”之电;用我们的陪伴,为孩子充认真勤奋“自信”之电;用我们的鼓励,为孩子充面向未来“勇气”之电。

也正如之前家长会上,学校老师们讲到的“陪着孩子慢慢来”。孩子们进入一年级,是正式在老师家长的教导陪伴下,同学同伴的集体生活里,以“自我”为起点踏出了进入社会的第一步。这对孩子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对我们父母,也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我们需要“和孩子一起学做新生”,用林老师讲到的方式和技巧来传递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关切,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多样的兴趣特长。我们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为孩子蓄能充电,与孩子一起,从一年级开始,喜欢去我们的上小上学,喜爱我们的老师同学,陪他们愉悦成长。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6

上周五,孩子学校邀请了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宋韵华老师,来校为一年级家长开展名为《家长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的家长学校讲座。

在听讲座之前,我一度很彷徨,3年的疫情,孩子幼儿园一半时间都是居家状态,加上工作比较繁忙,疏于幼小衔接的教育,上小学之后,无论从学习上,还是在与同学间的人际交往方面,又或者是班级班规方面,都很欠缺,好在班主任仲老师特别认真负责,经常与我们家长沟通,有时候一些同学间的矛盾解决,都在晚上9点多了,我会感觉很无力,很焦虑,对孩子的未来迷茫,对我是否是合格的妈妈迷茫,所以作为一枚新手妈妈,我积极报名参加了线下了活动,与咨询师宋老师来了一场面对面的教育学习。

感触颇深,现在孩子与当时的我们有所不同,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接触的事物都比较早,所以对孩子心里上的保护,健康的长大,树立正确的三观尤为重要,并且原生家庭对童年的阴影可能会伴随一生,这比学业上不足,更影响孩子未来的路。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作为家长,拒绝以暴制暴,严惩、恐吓和威胁话语,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和被动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

我家的是男孩子,相较于女孩子更加调皮,成熟的也比较晚,每天都要敲木鱼一样的提醒,一件事,可能需要反复说好多次,说好久,效果也不理想,难免情绪会差,这个时候不能让伤心、难过、生气的情绪主导了全部意识,耐心是一门必修课,孩子在闹脾气时,要保持冷静,不可回以愤怒,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才是灌输规则与训诫说教的好时机。

如何掌握一个时机,如何掌握一个度,是我该努力学习的地方,在处理孩子情绪之前,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感同身受,就不会阻断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最后我的感受,是应该陪伴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保持家校畅通,家校联合的方式,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做他最有力的保障,静下心,慢慢来,不骄不躁,静待花开。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7

我是一(7)班XXX的妈妈,首先感谢学校、老师给予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和平台,能让我们接受讲座分享,并参与到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教育。

今天听了宋老师的讲座,更是意识到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拥有着超强的模仿力。你诚实,他守信;你专注,他投入;你有爱,他便温暖。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带去好的榜样,用心的陪伴和引导,才能将满满的爱浸润到孩子的心中,让他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自信的前行。

其实每一次的讲座,都会给我注入新的思想,让我更多维的去考虑和孩子的相处。与此同时,在收获中反省自己也是必不可少的。宋老师说得很对,每个孩子的基础不一样,所以家长不要着急,慢慢来…可我却发现最近我有些心慌,会因为我对他有更高的期望,而站在妈妈这个高大角色的至高点上,用自认为我是为他好的噱头,给他或多或少的去规划这、安排那。其实细细想来,这是不应该。最好的方式我们应该是“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我们要教会他方法,让他养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自驱力才是真正的源动力,父母终归管不了孩子一辈子。

在孩子的成长及学习过程中,孩子是初来乍到,净如白纸,家长又何尝不是?真正认识到教育,是在为人父母以后,从孩子入托的第一天,到如今成长为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初为人母的我,也一直在他的成长路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

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学习,并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话题,积极配合学校,家校共育,在孩子成长的康庄大道上保驾护行。

谢谢!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8

9月23日,我们有幸聆听心理专家开展的一年级新生家长讲座,作为家长,感谢这场讲座让我们适时地回顾这23天与孩子一起经历的小学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启发和反思。

对小朋友们来说,小学将是他们全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而一年级又是这个新的人生阶段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在过去的23天里,我们非常开心的看到了小朋友对新环境逐步的适应,包括校园环境、校园人际关系、自我关系和亲子关系等。每天或长或短的互动和沟通,都让我们了解到了小朋友对新环境的喜爱。

其实,正如专家所说,在这个阶段中,小朋友们期待被父母看见我很努力、被父母理解我很不易、被父母关注喜怒哀乐、被父母接纳和被父母信任,这些都会赋予孩子们最宝贵的安全感,从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作为父母,我们也更加应该带着“同理心”,认真地和小朋友们交朋友,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小伙伴”。

在家里,我们始终坚持践行着“朋友关系”,而不是传统的“父女关系”、“母女关系”,这让我们成了小朋友最要好的玩伴。在过去的23天里,每天接送的路上,坚持着和小朋友的互动和沟通,通过聆听了解了小朋友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哪怕我们已然试图或者正在努力践行着,但是,或许仍然有很多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通过这场讲座,心理专家也替我们引出了更深的思考: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在互动中给孩子们赋能?我们应如何激活孩子的学习动机?我们又该如何让孩子有问题有困难时就能第一时间想到和父母沟通呢?是的,孩子进入小学校园,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他们需要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并且从内在找到能量去支持他们自己。在讲座中我们得到非常有共鸣的启示:我们需要从送学、放学路上的每一次互动开始,从日常的每一次交谈开始,从孩子每一次遇到问题开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良好的情绪;尊重孩子的要求,不过度干预也不一手包办;同时通过提问让孩子慢慢形成自主思考和自我发现和探索;最重要的是与老师互相借力保持良好的沟通模式。这也给我们自己原先期望的“同理心”和“朋友关系”带来了更接地气的方式方法。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最爱的人,也是孩子最有力的后盾和能量来源,带着“同理心”,成为孩子最重要的朋友,将会是我们始终努力的方向。父母有力,孩子才能发力!共勉之!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9

今年9月,我家XX成为上海上学一年级新生,我也荣升为新生家长,新晋身份无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既觉兴奋又感不适。9月23日,学校组织了第一课家长课堂《和孩子一起学做新生》,这次课程就像旱地迎来一场及时雨,滋养和帮助了初为新生的家长。

林国平老师从了解孩子心理特征、四大校园不适讲起,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校园生活,一起和孩子学做新生。开学四周来,很多家长都既有惊喜也有焦虑,喜的是孩子全方位突飞猛进,虑的是自己家孩子不如人。林老师提醒家长们,在每天接上学和接放学两个关键时点,和孩子培养起良好亲子关系。从正确的提问方式到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爱的力量,开心上学、愉悦回家。

面对新的校园生活通常有四大不适。刚升级为小学生,会有校园关系不适、人际关系不适、自我关系不适和亲子关系不适。孩子身体快速发育,感知尚在不自觉中,孩子直觉感受到外界的友善与威胁,林老师讲解的四大不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人际关系和自我关系不适。就在上周,XX突然跟我说不想去上学了,我和他沟通了解,分析出他主要有两个担忧,一是学校知识掌握不好怕老师点名批评、怕被同学笑话;二是处理同学关系方面有些不知所措。听了林老师的课,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我家XX正在经历的不适,是一年级常见现象,林老师给出了“对症下药”良方(心理疫苗)——安全感,指导我们家长,一年级孩子最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我很努力、我很不容易,被父母关注喜怒哀乐、被接纳知道错了,被父母信任我可以的!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本期家长课堂让我很受益,孩子会成为家长心目中的样子,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好身体、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借助此文,特别感谢XX的班主任张老师,上周我和张老师反映过孩子近期的心理变化,张老师耐心引导孩子,及时发现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还找来班上同学做“小老师”在课后帮助XX。XX看到自己有进步了,觉得学习挺有意思的,感觉到开心。希望孩子在上海小学学习生活期间,都能保持自信、乐观、勇敢和坚毅,家校共同努力,相信孩子会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再次把感谢送给分享嘉宾林老师、班主任张老师及学科老师们,您们辛苦了!

一年级家长学校心得体会 篇10

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在今天看来,如果身为父母的我们还在坚定不移的秉持这个信念,多少是有点傲慢与无知的。

人们习惯于学习每一个社会角色,例如年幼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长大后学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从业者。然而,却很少有人去学习如何当一名称职的父母。好像这个角色并不需要学习,可以靠天赋,或者靠与生俱来的父爱母爱就能胜任。更多的父母使用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是“传承”得来,我的父母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我的孩子。

或许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咱们可以回去仔细观察,在自己气急败坏指责孩子时所使用的语言语气,是不是像极了小时候骂我们的父母亲?

周五晚上,参加了上海小学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受益匪浅。长久以来,我作为母亲的许多不知所措,迷茫困惑都在学习中得到了答案。我这些迷茫困惑又是从何而来呢?源于半年前:又跟往常一样,因为孩子某件事情没有做好,我发脾气指责他,说了许多刻薄又恶毒的语言。当时他只是看着那个面目狰狞的我,没有说话,没有反馈。直到第二天,我已经淡忘了这个事情,孩子在我心情还不错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跟我说:“妈妈,我跟你商量个事情,你以后生气时,能不能不要说那些让人伤心的话?”听完他这句话,我内心受到了冲击,反问他:“我说了哪些让你伤心的话?比如呢?”他思考了一下,说:“我也不记得了。”我不知他是真的不记得了,还是不愿提起。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不记得哪些话的内容,但记得那个狰狞的面孔,刻薄的语气,和那种伤心的感觉。此后,我时常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却不知怎样做才是对的。我深知自己有许多不足,却不知怎样进步。今天,在家长学校里,林国平老师给出了具体的沟通方法。从讲座中,我还了解了孩子近期的一些异常是因为环境改变导致的焦虑与不安,如何去帮助他顺利度过;也了解了这般大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征,该如何更好的跟他沟通。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才能起到正向的作用,什么样的问话会引起逆反心理;也明白了积极响应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情绪和能力。而积极快乐的情绪又会有助他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经过这一次的学习,我深刻意识到,父母这个角色真的不是生来就会的。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父母,是要不断反省,不断学习的。孩子们是新生,我们也是新手父母,而成长的过程只有一次。很多遗憾是不能弥补的,很多伤害是无法抚平的。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一起学习更多为人父母的技巧,与孩子一起健康成长!一起圆满走过这段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