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听了史宁中教授的《新课程解读》真是受益匪浅,收获多多。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经验,有了一点感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改变,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
学科核心素养变成谈论的重点。通俗的讲,就是通过数学学科教育,我们最终要培养个什么样的人?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的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
二、理解数学课程的变化趋势。
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
首先史宁中教授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大版块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老师们做了细致而有深度的解读。在这次学习中对史宁中教授解读数学核心素养部分感受最为深刻,把数学核心素养定义为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格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现在我们逐渐的把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面,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通过此次学习我不仅了解了课程标准修改的内容,修改的教学要求等,还明确了修改的目的与意图,更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性与指导性,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听了几位专家对数学新课标的解读,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设计思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理解“三会”、遵循“三性”
数学核心素养强调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三会”的表述在不同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而每种行为特征的表现又有关系,它们都遵循内涵一致性、表现阶段性、表述整体性。核心素养统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核心要义在于课程内容整合中落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目标,特别体现核心素养的“三性”。
二、结构整合、落实课标
学习课标是为了落实课标,把新理念新要求带进课堂。落实新课标途径分为:学科内部的整合、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我们更要关注整体把握核心知识,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一是要对数学学科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以结构化促进内容的整体把握,二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以“主题”统领,实现深度覆盖,促进融会贯通。来自作文吧 zUOwENbA.net
三、发展素养、学会学习
吴正宪老师提到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伴随一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会想事、会做事,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的确,培养核心素养的数学教育应是注重真实情感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注重在礼节性学习的基础上建立整体知识结构,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培养学习力,使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202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2023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新课标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们纷纷开展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和探索,力求结合教学实际,突出核心素养的特征与价值,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也在暑假里认真研读了新课程标准,深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方法。现就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述
核心素养是通过数学活动逐步形成与发展的正确价值观、良好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2023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学生能:(1)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3)对数学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了解数学的价值,欣赏数学美,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质疑问难、自我反思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总目标以“三会”为统领,体现基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其中量感是新增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发展“核心素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内涵的一致性:内涵保持不变,每一个学习过数学的人都应当具有的,但又是终极的。
2、表现的阶段性: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表现,涉及身心发展,知识储备,也涉及经验积累。
3、表述的整体性:既有数学特征,又有教育特征,既表述学科思维,又表述认知心理。
二、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3版课标改变了2023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那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1、研读教材内容时,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
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体分析,帮助学生构建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合适的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核心素养。如第一至三学段“数与运算”的主题是由原有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两个主题组合而成,表明数与运算存在密切联系,数是对数量的抽象,通过计数单位予以表达;而小学阶段每种运算的算理都涉及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强调这样的关联就使得整数、小数及分数的认识和运算具有一致性。
2、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
课标也指出: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意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与关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在这当中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也有核心素养达成的要求。而我们通过研读教材,并参照学业要求,就可以比较全面准确地设计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流程时,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素材和活动。
首先要尽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及认知特点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有探究性的合理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其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与方法,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四能”,发展核心素养;再次围绕教学内容,可适当渗透数学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无穷魅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准确理解、领悟新课程精神理念,并将所思所悟大胆实践于教学,才可以使学生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未来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共同交流、学习和提升!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4
最近学习了专家们对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其次,关于2023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一些之前不是特别明白的地方,也更加清晰了。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数学内容就是有价值的数学。而数学内容的价值并不完全在教材中静态地呈现,它需要教师去思考、去捕捉、去开发,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动态地渗透。因此,教师对教学的把握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成为教材的重组者、开发者,要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体现教材的价值,进一步的感受核心素养的落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理解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和表述的整体性,理解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即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理解学业质量设置的意义与内涵,理解综合与实践赋予的具体内容,通过主题式的学习实现学科融合。在未来的学习与教学中,我应努力践行新课标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理解、深化,培养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让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认真学习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到自己在教学教法上有了新的感悟,觉得受益匪浅,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一点心得:
一、课堂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思维的互动、专业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愉快,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应的
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处于最佳状态。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爱与期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二、教师应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我们应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数学新课程体系突出个性培养,强调以人为本,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升华人文精神,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6
近期,通过学习教育部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其中学段目标中使学生愿意了解日常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愿意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中给我最深的感受,我想怎样才能让学生愿意?让学生愿意投入数学的研究中?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下面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其次,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目标中还指出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让学生走进生活,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的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7
暑假里,学校组织我们通过网络学习了xx省特级教师唐xx校长主讲的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版》里的《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主要变化和教学改革》的专题讲座。
唐校长分别从“主题结构与素养表现、内容演变与具体要求、重要变化与教学序列、教学评价与质量标准”四大方面进行解读,使我对该领域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变: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主体内容整合成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这两个主体内容。这样的整合更好地体现了学科内容本质特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变:数学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在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领域指向的核心素养有“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及“创新能力”,新增了“量感”。学生在生活中对“量”的感觉无处不在,在生活中有了“量感”,才能面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更好地去认识外面世界。
三变:新增尺规作图,增强几何直观。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尺规作图的过程,增强动手能力,理解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四变:新增学业要求,提出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表现、学业要求等为依据,在学生完成相应学段的学习任务后,给予总体的评价。
把牢方向之舵,方能行稳致远。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清晰而深刻的理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指引。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8
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3年版)》于2023年4月21日颁布,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立即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三会”解决了我的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为什么说是人人所必须的?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找到了答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很快就忘掉了,好像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所以人们常说有些孩子学数学没有悟性,其实“悟性是可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学习力的提升,史教授提出数学的学习需要孩子去体悟,而不能只靠老师的填鸭,所以在教学时要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会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悟性”。很多孩子“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举一反三的“悟性”。史教授的讲座强调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即就是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生找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顺利的总结和演绎,导致他悟性不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大单元视域,增加单元知识、领域知识的梳理,还要多让孩子把生活中的实例做数学规律的演绎。学习之后他就应该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里面的道理,反过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也可以用数学的规律做解释。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悟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学习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
3、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4、着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学方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也激励着我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研究、成长。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密码,学生成长的密码。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0
高国普名师工作室举行了新课标学习活动,本次活动进行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研读、史宁中教授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变化——对教学的启示”的讲座以及崔老师关于“关注义教新课标四大核心突破、构建新教学”文章等的学习,通过本次学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3年版)》有了新的认识,对教学得到了一些启发。
坚持核心素养,强化育人导向
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配置和关键能力,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学习,学生逐步会用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教学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精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的每个学习内容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作用,注重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促进学段衔接,设置课程一体化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具体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中注意将知识、能力作为一个整体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到“全程贯穿”和“学段贯穿”。教师教学需要保持阶段性和持续性相统一,每个阶段达到相应的水平,把它们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有序发展,不一定把同一知识点、同类知识、能力放在一起来提升,但是需要在发展中注意此知识、能力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建立整体概念,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注重情境创设,设计问题教学
教学活动中,需关注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应该注意启发式教学,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实际背景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中,认识到数学的本质,逐步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