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1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进入秋冬季,冷热交替,昼夜温差变化大,是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从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一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期,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都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2
寒冬季节,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的季节,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它吧!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国际上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
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
二、传播途径有哪些?
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出自 WWw.ZUOwEnBa.net )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
三、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人感染汉坦病毒后潜伏期通常为7-14天,临床表现相差悬殊,早期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典型临床表现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
四、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防治?
(一)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放在有密封盖的容器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防止鼠进入室内:使用有盖的垃圾桶,及时清理家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封堵。使用后宠物食品及时清理。妥善保管粮食和动物饲料,及时清理旧车、旧轮胎等鼠类可能居住物体。房子周围不要堆放柴草,木材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在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布放捕鼠夹或毒鼠饵。
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浸泡5分钟后,用纸巾擦拭,把纸巾扔到垃圾桶,再用消毒剂或漂白剂擦拭污染区域表面,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脱手套后清洗双手。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
温馨提示:布放捕鼠夹、投放毒鼠饵时要防止儿童接触;可向防鼠灭鼠专业机构咨询新的防鼠灭鼠方法。
(二)疫苗接种
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进行足程、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三)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四)被鼠咬伤后及时就诊
如被老鼠咬伤,立即用20%的肥皂水和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生理盐水或者纯净水洗净伤口,有条件的可再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并尽快到正规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学校会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流行性出血热及其他各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让我们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而努力!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3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您好!
目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及冬季传染病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二)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的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主要症状
1、发热期: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肾区扣击痛。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眼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睑、面部浮肿,软腭黏膜网状充血、腋下皮肤有出血点。
2、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流行区16岁至60岁人群应接种疫苗。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
3、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五)如何防鼠、灭鼠,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确保室内活动场所无老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及时清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放在有密封盖的容器内。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2、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使用有盖的垃圾桶,及时清理家周围的垃圾、灌木和杂草。检查房子外面的孔、洞,及时封堵。使用后宠物食品及时清理。妥善保管粮食和动物饲料,及时清理旧车、旧轮胎等鼠类可能居住物体。房子周围不要堆放柴草,木材堆放时要与地面至少有1尺的距离。在老鼠可能出现的地方布放捕鼠夹或毒鼠饵。
3、清扫鼠类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
要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先用消毒剂喷洒,浸泡5分钟后,用纸巾擦拭,把纸巾扔到垃圾桶,再用消毒剂或漂白剂擦拭污染区域表面,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脱手套后清洗双手。其中消毒剂可用家用消毒剂或0。05%的含氯消毒剂。不要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这样容易使病毒颗粒进入空气中,通过呼吸道感染人。如果在床上用品和衣物上看到鼠尿或粪的痕迹,应用洗衣粉、热水清洗。
4、捕鼠时要注意个人防护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浸泡5-10分钟。将鼠窝的材料或带有死老鼠捕鼠夹放到塑料袋里。如需重复使用捕鼠夹,取下老鼠放在袋里,深埋;捕鼠夹放到袋子或水桶内,加消毒剂浸泡消毒后再次使用。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然后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清水或其他洗手液洗手。需要注意的是布放捕鼠夹、投放毒鼠饵时要防止儿童接触。
亲爱的家长们,虽然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请不要恐慌,也不要害怕,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平安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温馨提示家长
1、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学生出入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杜绝传染渠道,减少感染机会。
2、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可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
3、每周入校前请您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当孩子出现发烧、呕吐、腹泻、疱疹等情况时,在没有明确病因前不要送孩子入校。如在医疗机构诊断为传染病时,需居家隔离至病愈,并开具复课证明方可回校。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4
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每年的年底,是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高发时期。最近相继报道xx出现出血热,我校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我校扎实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预防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并呼吁广大家长朋友们,家校携手,共护学生健康成长。
出血热发病症状: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出血热传播途径:可经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多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一般7-14天。
出血热预防措施: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要把食物尽量放在橱柜中,有老鼠爬过的器具要使用巴氏(84)消毒液消毒后方可使用,老鼠偷吃过的食物要倒掉,因为在老鼠的分泌物中可能会含有导致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在不慎食用老鼠吃过的食物后,有可能会引起流行性出血热。
要做好家庭卫生,家中有死掉的老鼠要及时处理掉,可以把死掉的老鼠烧掉,对室内空气和地面用巴氏(84)消毒液消毒,对老鼠爬过的床单,被罩,以及其他的物品要彻底清洗,在暴晒后使用。注意讲究个人卫生,饭前洗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存活时间是很短的,有些老鼠爬过的不能清洗的东西可以进行暴晒或者是使用紫外线杀毒。
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到疫区去。对于家人患有流行性出血热者,可以到当地的防疫站打流行性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平时要注意锻炼身体,注意休息,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5
各位家长朋友:
您们好!
冬季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入冬以来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发病率都成上升趋势,人口密集的地方,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孩子身体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现就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主要症状: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可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最典型的症状为充血、渗出和出血等毛细血管损害表现:如面潮红、颈潮红和胸部潮红三红,酒醉貌,头痛、腰痛和眼眶痛三痛,球结膜充血、水肿,皮肤出血点,重者可有腔道出血。
预防措施:目前采取“环境治理、灭鼠防鼠、预防接种、个人防护”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1、灭鼠和防鼠是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
2、保持居室清洁、通风、干燥,喷洒杀虫剂灭螨。
3、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品保藏,防止食具、食品污染。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
4、注意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进入疫区或在疫区内生活、劳动的人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
5、开展健康教育及广泛的社会宣传,普及预防知识,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
6、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最科学、最经济的手段。
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近期国内本土疫情时有发生。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反弹,保护身体健康,对您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1)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蒲返蒲人员,应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隔离和健康管理工作。
(2)建议符合条件但尚未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尽早接种,接种疫苗后绝大部分人可以获得免疫力,从而降低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3)做好个人防护,养成勤洗手、常通风、用公筷、戴口罩、保距离、掩口鼻、常清洁等良好卫生习惯。
(4)农贸市场、食品加工厂、肉联厂等重点场所工作人员应注意场所通风消毒、健康监测等工作,严防带病上班。
(5)加强个人健康管理。日常要密切留意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果有发热、乏力、干咳等不适症状,尽早到就近医疗机构就诊(如有发热,需前往发热门诊)。
三、流行性感冒
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是流感的主要流行季节。随着气温下降,进入冬季以后,流感病例数可能增加,应做好防护。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擤鼻涕后应立即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或鼻。
(2)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
四、冬季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抵抗力减弱,各种病原微生物也开始陆续登台,逐渐进入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猩红热、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1)对有疫苗预防的传染病如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等,按相关要求及时和全程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2)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应及早到社区医院就诊,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3)家长必须密切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着重防范呼吸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三、其它感染性腹泻
秋冬季是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大,因此特别提示群众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关。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生吃禽蛋类产品,生熟食品要分开。
(3)一旦出现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治疗。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6
尊敬的家长朋友:
进入冬季,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入冬以来xx各大医院已相继接诊多例出血热患者。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一、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二、流行特征每年5月至7月、11月至次年元月发病率较高。
三、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鼠类、家猫、家兔、狗、猪等。
四、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五、临床表现
感染出血热病毒后,80%以上的人都会显性发病。典型病例有五期临床表现,即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前三期可重叠发生。
1、全身中毒症状:感染后经过7~46天的潜伏期,出现重症感冒初期症状,即发热可达40℃,能持续1周,全身无力、酸痛,食欲减退,但少有寒战。
2、充血、出血体征:典型出血热病例在起病2日内,即可出现”三红”,即面、颈、上胸部潮红,酷似醉酒貌。起病3日内即可出血,表现为口腔、眼结膜的出血和皮肤点、片、絮状出血,皮损处或进针点淤血,重者脏器出血。
3、渗出表现:起病一周内,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造成低血压甚至休克。血浆外渗导致脑、肾、结膜水肿,典型者出现”三痛”,即头痛、眼眶痛、腰痛。
4、肾脏损伤:是出血热的突出临床表现,有腰痛,肾区叩击痛,少尿甚至无尿,蛋白尿,血尿。
六、预防措施
1、消灭老鼠、预防鼠害。
2、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室内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注意个人防护,进入有老鼠出没的地方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上口罩、手套,在野外活动中不要在田间坐卧,避免自己直接与尘土接触,或者土地上的那一些气溶胶接触。
5、接种出血热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半年后强化接种第三针。
6、在出血热发病高峰期间,出现发热、感冒等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温馨提示
1、请各位家长朋友近期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
2、请各位家长朋友配合我校开展晨午检及病假追踪工作,不刻意隐瞒孩子病情。
3、注意室内通风,引导孩子勤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吃熟食,喝开水。
家长朋友们,在传染病的高发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共同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城关初中全体教职工祝您和您的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7
尊敬的家长、老师、同学: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为了保证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有关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病毒并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防范出血热不能少。
(二)如何识别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症状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
典型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以及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去过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在荒草地上坐卧、露营;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可能感染流行性出血热。
早期出血热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由于出血热发病急、进展快,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并处理,严重者可威胁生命,因此在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三)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传染给人体。该病不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老鼠作为媒介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
1、接触传播: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粘膜而感染。
此外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四)流行性出血热能够预防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
2、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的办法,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流行区人群应接种疫苗。有研究报道,接种出血热疫苗7-8年后保护率下降到90%以下,在末次接种后7-8年有必要再加强一剂次。
3、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1)疾病高发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避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在水边活动。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
(2)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3)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总之,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有效阻断出血热的传播,保护家人的身体健康!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8
尊敬的家长:
您好!
出血热是北方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每年十月开始,xx省xx地区进入出血热高发季节。由于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和普通流感较相似,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普通的感冒。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阅读学习以下有关出血热防治知识!
什么是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每8-10年左右有一个发病高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称为秋冬峰;4-6月或5-7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称为春峰。
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我国以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也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鼠咬及密切接触、螨媒传播、垂直传播途径感染人。
哪些人容易患出血热?
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以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的农民、学生、青壮年为主。
出血热早期主要有哪些症状?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症状和感冒相似,有一定的迷惑性,主要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脸、脖和上胸部发红)症状,貌似醉酒。
出血热会造成哪些损害?
全身小血管广泛性损害:病变在肾脏、肾上腺皮质、右心房内膜下、皮肤粘膜等处显著;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脑膜炎、肺水肿。
为什么出血热必须尽早治疗?
尽早治疗能有效减少低血压休克、腔道出血、肺水肿、继发感染等严重威胁生存率的并发症的出现,有效降低死亡率。
为什么出血热患者不能自行使用退烧药?
出血热病毒致病的病理基础为全身小血管损伤,从而引起大量血浆外渗,所以发热期后常出现低血压休克。如果在高热时给予强效退热药物,可因大汗而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加重低血压休克。那么高热时怎么办呢?可给予冰袋冷敷降温,另外,此期常用地塞米松减轻中毒症状,也有退热作用。
出血热能否治好?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可以高达近20%,死因多是肾脏遭到病毒破坏而衰竭。然而近十年来,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死亡率已经下降到1%左右。虽然肾综合征出血热是非常凶险的疾病,但经过有效的救治,一般预后都比较好,不留有后遗症,肾损害是暂时的,经过治疗后基本可以恢复。
如何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注意家庭卫生,应用药物或机械等方法及时灭鼠。
(2)接种出血热疫苗,疫苗接种是防控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接种人群: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及工作生活中经常接触鼠类的高危人群;接种程序: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应当重新开始免疫;温馨提示:出血热疫苗是灭活疫苗,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肾综合征出血热。
(3)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特别须注意的是,大高峰期间(10月—次年1月)有高热症状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切勿自行用退烧药,以免贻误病情进而加重危险。
温馨提示
若有发热、感冒等疑似出血热症状者,请及时赴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出血热建议就诊医院:
成人:xx市第八医院
儿童:xx市儿童医院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9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肾综合征出血热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防鼠灭鼠。这是本病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条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二是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所在辖区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区县进行接种。
三是注意防护。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防止接触感染,避免皮肤黏膜破损,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四是及时治疗。肾综合征出血热要早发现、早治疗、就地治疗,避免延误而加重病情。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初中流行性出血热防治告家长的一封信 篇10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每年10月至次年的1月是该病的发病流行高峰。为做好近期出血热防控,抓住今年高峰期到来前的窗口时间,进一步加强出血热防控知识宣传,特向家长致此信,希望学生、家长了解更多的出血热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以及防控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庭环境卫生,形成群防群控出血热的强大合力,最大限度降低发病率。
什么是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鼠类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的尿、粪或唾液,经气溶胶吸入、破损皮肤侵入、进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或寄生虫叮咬等途径而感染,发病人群主要是青壮年,一旦发病,症状严重,并发症多,严重的可导致死亡。秋、冬季为流行高峰期,即每年10月至次年的2月为发病高峰。
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早期有发热、“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面红、颈红、上胸红)症状。腋下和胸背部皮肤有出血点。
出血热有哪些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过呼吸道感染人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被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类咬伤或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人破损皮肤、黏膜接触,可感染人体。
4、虫媒传播: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感染。
预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1、防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双价灭活的出血热疫苗。出血热疫苗是经过灭活处理的、含有I型和Ⅱ型汉坦病毒(双价)蛋白质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所以接种该疫苗不会因感染活病毒而发生出血热。该疫苗共接种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一年以上。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任何原因导致的第二针没有及时、按期接种,都会使该人的本轮出血热免疫全程失效,除浪费第一针疫苗外,还需要重新开始免疫。
2、搞好环境卫生,消除卫生死角,消灭鼠类滋生环境。及时清除校内家里堆放的垃圾及杂物(特别是厨余垃圾),妥善保存食物,断绝鼠粮;无死角巡查,封洞加网,消除鼠类隐蔽场所,破坏鼠类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切断鼠类入室入校途径,是生态灭鼠的重要手段。
3、居家要时常清洗、晾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保持居室干燥、通风、整洁,以减少螨类孳生场所和叮咬机会;杜绝病从口入,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4、避免与鼠类直接接触或与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食物或粮食要采取防鼠设施,尽量不吃生冷食物或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尽量不在野外住宿或坐草地。
5、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治知识,增强大家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人群感染率。进入高发季节,若出现发烧或感冒症状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防延误病情。
6、学生每日做好健康监测,一旦发病确诊,要第一时间报告学校,做到不瞒报、漏报和迟报。
为了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沟通与合作,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