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各类稿件内容页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1

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实事求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历史,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建党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不懈奋斗,在不同历史时期,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历史,实现新的深化和拓展,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篇章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探寻挽救祖国危亡之道

1917年,白族青年才俊张伯简从大理二中毕业,虽然学业颇优,但身处军阀割据、遍地疮痍、民不聊生的时代,对于自己的未来,张伯简一直处于沉思和寻求状态。他想从军,打算去四川参加____起义的护国军,而父亲张鹤裳则以“非其所能”极力反对。1919年3月,张伯简不顾父亲再次反对,毅然登上火车前往风云际会的南方革命中心广州。4月28日,张伯简进入一所滇军医院做军需工作。

在广州,张伯简一边工作,一边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博览书刊,从《孙文学说》《爱国报》《新潮》等进步书刊中吸收精神营养,短短数月,便读了《曾胡治兵语录》《讲武分校格言选》《庄子》《砚史》等30多部书籍。

五四运动爆发后,广州各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集会和示威游行,一时间风潮迭起,群情激愤。严酷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激发了这个少数民族热血青年,在举步维艰的现实面前,他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锻炼自身亦有受用”。此时的张伯简,对探寻挽救祖国危亡道路有了清醒的认识。

二、在国外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当张伯简为中国命运堪忧之时,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峰期。1919年12月,怀揣着激情与梦想的张伯简,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军需职务离开广州,远渡重洋前往巴黎,成为第一个到法国勤工俭学的____少数民族青年。

在巴黎,张伯简先入圣坚门中学,后于1920年10月入博利午工业实习学校,既要学习,又要做工,繁重的工作得不到应有回报,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还备受异邦歧视。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伯简广泛接触了具有巴黎公社光荣革命传统的法国无产阶级,切身体会到压迫和被压迫阶级矛盾的本质,从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1921年,巴黎“二二八”运动前后,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提出了“互助、劳动、改革社会”的口号,相继成立了“劳动协会”“勤工俭学学会”,张伯简是学会的中坚分子。8月14日,他以“留法工人张伯简”署名在《时事新报》发表《勤工俭学变迁略史》文章,文章对12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的工作、学习、思想和生活等状况进行反映,呼吁各国留学生对留法勤工俭学会予精神上之匡扶,以更好地得到帮助。

在与欧洲无产阶级的接触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中,张伯简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1921年冬,张伯简转赴德国,在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并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在复杂激烈的斗争环境中,张伯简积极参加建立共产主义组织的活动,与赵世炎、张申府等交往甚密。

1922年秋,张伯简从柏林到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成为第一个从欧洲到苏联学习的旅欧党组织成员。在苏联,张伯简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进行了解和研究,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作文网 ZuoWenBa.Net

三、较早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1924年8月,张伯简回到离别五年的祖国。受党指派,他先在上海和京汉铁路从事革命活动。9月,团中央局决定任弼时为江浙皖区委正式委员,张伯简、俞秀松为候补委员。11月,张伯简任中共中央出版部首任书记。1925年1月,张伯简出席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曾代理农工部主任)。同年秋张伯简奉调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委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等职。回国后的张伯简肩上担子更重了,工作繁重而又紧张。

在致力于革命工作的同时,张伯简从不放松理论学习研究,他根据莫斯科东方大学教材和自己的学习心得,译制了一万多字的《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不久,张伯简又撰写了两万多字的《社会进化简史》。该书分为八章,依序为:原始共产社会、族长的血族公社、封建社会、奴隶制度与农奴制度、城市手工业制度、商业资本社会——手工工厂制度、工业资本社会、共产社会。第一章开篇写道,我们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应当先知道生物学,而辨别人类与生物的学理,多半是从经济着眼。该书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社会进化简史》一经出版发行,就以其独有魅力,吸引着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学习宣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发挥了重要作用。1925年,《社会进化简史》在上海、广州出版都很畅销。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时,曾将此书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的十种读物之一发给学生学习,聘请张伯简为教员,但因他患肺病体力不支未能授课。1927年恽代英在所撰《计划一九二七年的工作》一文中,要青年“明了从古以来社会经济进化的原理事实”,掌握“必要的时代知识”,也向青年推荐这本书学习。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苏区的中央出版局重印了这本书。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信给胡乔木(时任毛泽东秘书)收集“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的译著时,也在信中提到这本书。毛泽东在信中说:“我曾看过的一本赖也夫的社会学,张伯简也翻过(或是他写的)一本《社会进化简史》,诸如此类,均请收集”。

不幸的是,1926年8月,这个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的青年,却因积劳成疾肺病大发,倒在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战斗岗位上,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共产主义事业,时年28岁。

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共产党员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使命,更加坚定用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发展历史,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2

弘扬抗战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抗战精神,争做时代新人。2017年年初,教育部修改全国大中小学历史教材,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的14年。

九月十八日,是每个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警笛长鸣,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以此为借口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随后日本在东北四处侵略,在短短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侵占了我东北13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在长达十四年的战乱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进行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给东北人民带来了空前沉重的灾难。

同胞被杀戮,河山被占领,物产被掠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坚决抗日,收复失地的正确主张,与东北军民一道抵御日军侵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不愿做奴隶的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新的长城,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将日本法西斯赶出了中国!

这些数字,我们不能忘记——抗战14年,中国人民用巨大牺牲换回正义。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大半个中国被日军践踏,930余座城市先后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

这些先辈,我们不能忘记——抗战14年,中华民族练就出铮铮铁骨和民族气节。你们还记得那些英勇的抗日小英雄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誓死不暴露八路军物资隐藏地点的儿童团长王仆,为保护乡亲而倒在鬼子屠刀下的李爱民,巧妙把敌人带入八路军包围圈的王二小……他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无惧生死,敢于牺牲,和父辈们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年少的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用草根、树皮和棉絮果腹,孤身一人与日寇周旋,直至最后英勇牺牲。

面对敌人步步紧逼英勇阻击,毁掉枪支,纵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出路,他们无所畏惧、宁死不屈。

一代名将张自忠,在宜枣会战中身中数枪,仍卧地浴血督战,在49岁的年纪,壮烈殉国。留下如此豪言壮语:“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

有的人早已远去,有的人渐入风烛残年。当年浴血沙场的战士,如今在世的已不足万人。“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他们是战斗者,也是见证者。致敬他们,便是尊重历史。

这些精神,我们不能忘记——五星红旗,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当战场的硝烟散尽,当遭受的苦难成为追忆,当最后一批亲历者和见证者渐渐远去,除了缅怀,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弘扬他们的精神,捍卫他们的事迹,坚守他们的信仰。

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中国人民在14年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形成的抗战精神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五、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是战胜强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经苦难而巍然屹立的根与魂。在这场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生死搏斗中,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打败日本侵略者,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锤炼和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它不但对当年的抗日战争起到支撑作用,也为以后中华民族实现新的伟大复兴起到精神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今天,我们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迎面吹来和煦的微风,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争年代那段历史!我们要从那段悲壮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就是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使之转化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实际行动。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共同应对国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切危机与挑战。

我们弘扬抗战精神,争做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3

迎中秋,庆国庆,我与祖国共奋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中秋节从2011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也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是一个飘溢亲情的节日;中秋,是一个弥漫团圆的时节。这个时节,感受亲情、释放亲情、增进亲情;这个时节,盼望团圆、追求团圆、享受团圆……这些,都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

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思想内涵。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的千古绝唱。

今年的中秋节又恰逢国庆长假,所以,我们在喜迎中秋的同时,别忘了祖国74岁的生日。

黄河长江,奔腾万里,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享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当然,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备受欺凌与侮辱。走过风风雨雨,经过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世纪,新的起点,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那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报效我们的祖国呢?其实,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小事可做。

那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报效我们的祖国呢?其实,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小事可做。

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同时应该是一个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好学生。我们应该发扬中华美德,学会宽容,学会以礼待人,学会遵纪守法,学会孝敬父母长辈,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垃圾要捡掉,应该多用礼貌用语,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回报祖国母亲。

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同时应该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人,祖国的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在只有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事情要积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认真做好每课的作业,字迹端正,及时上交不拖拉,将来才能建设我们的祖国。

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同时更应该热爱自己的身体,热爱自己的生命。我们每个同学要用在学校里学到的安全知识,注意防火、防电、防溺水,在意外事故来临之时要沉着冷静,特别要注意交通安全,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青年要有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做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我们要用良好的习惯、优异的成绩、健康的身体感恩祖国,与祖国共同奋进。

最后提前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国庆快乐!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4

中共党员要讲担当有作为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宣讲的内容是《中共党员要讲担当有作为》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自觉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一、什么是担当作为?

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工作作风。在党的102年的光辉历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赋予担当精神以丰富内涵。要甘于担责,能力有大有小、职务有高有低,但责任心不能可有可无。担当就是接受并负起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一种高尚的政治品格,一种必备的履职能力,一种过硬的工作作风,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当代中国正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一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二靠强烈的责任意识。三靠无私的奉献精神。

“敢于担当”是一种胆识,一要勤于学习。二要实践磨练。三要团结协作。“善于担当”是一种本领,要创新思维,二要勤于思考,三要善于总结。

新时代的新担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激发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动力源泉。2018年,中央曾专门就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印发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从制度机制层面入手,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了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员令、集结号。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就是要坚持“一个武装”、强化“三个担当”、做到“三个带头”的要求。在主题教育中,我们需要注重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思想、见行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提振锐意进取、担当有为的精气神,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为何强调要担当作为?

勇于担当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担当既是由党的宗旨、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决定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专访时讲到: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

第一,担当作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决定的。第二,担当作为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艰巨性决定的。第三,担当精神是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传统的优良品质。第四,担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

三、新征程如何担当作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立足新时代、完成新使命,为党和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不忘初心,做到信念过硬。担当作为,做到责任过硬。增强本领,做到能力过硬。勤政清廉,做到作风过硬。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作为。我们要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带着担当作为,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5

传承载人航天精神,逐梦扬帆新征程

2023年10月26日,神州十七号飞船成功发射,与神州十六号的航天员在太空会师,并进行工作交接。10月31日,神州十六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完成了长达五个月的太空之旅。每一次飞船发射,都是一次创举,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站在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的时间轴上,回眸中国航天人所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我们不由得发现,一次次托举起中华民族尊严与自豪的,就是载人航天精神。何为载人航天精神,党中央总结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这四个特别。这种精神成为了民族的宝贵财富,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中国原本是火箭的故乡,早在一千多年前,老祖宗就发明了火药。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敦煌飞天的壁画;从唐朝的二十八宿到明代的万户飞天,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编织着对宇宙的向往和飞天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落后局面,面对来自国际社会的武力威胁,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明确提出规划,但是由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计划几经波折,最终未能实施。直到1992年9月21日,中央批准正式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在此之后的30年间,先后共计14名中国航天员23人次飞出地球。从航天员飞天太空行走,神舟天宫太空接吻,再到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横空出世,中国航天人胸怀报国之志,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1998年1月5日,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等待他们的是长达五年的艰苦训练。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他们要学习58门课、三千多个学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利伟在连续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都没在晚上12点之前睡过觉。为了解困,他准备了一个特大号的杯子,里面泡满浓茶,熬不住就喝两口。号称魔鬼训练的超重耐力训练,离心机以时速100千米旋转,人坐在里面要经受八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有八个人压在自己身上,整个过程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都被拉扯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流,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航天员训练的时候,手边都会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坚持不住,按一下这个按钮,训练马上终止。但自从1998年航天员大队成立以来,没有一个航天员主动按下这个按钮。多年以后,杨利伟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一件事儿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航天人的吃苦,不单指经受物质条件的艰苦,更包括克服身体的辛苦,战胜意志的困苦。是求索路上对梦想的笃定和坚守,是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韧性和毅力成就了一代航天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承载着中华儿女翱翔太空的梦想,从未改变。回顾过往历程,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空间站巡天,可谓是一路挑战,一路创新,一路跨越。概而论之,创新,从未止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成功,正是在此前自立自强、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达到的新高度。也正是因为不断攻克一项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载人航天才写满了创新超越的豪气。

“心有凌云志,手可摘星辰”,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接力从未停止,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和底气坚信,未来,中国航天人将创造更多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奇迹,彰显自主创新的中国力量,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留下更远的中国足迹。让我们向着星辰大海出发!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6

解码“四大理念”,感受杭州亚运之美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解码“四大理念”,感受杭州亚运之美》。

2023年9月23日-10月8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届亚运会秉持“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四大办会理念,那么这些理念是如何融进办赛各方面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码这四大理念:

一、绿色

从清洁能源到节能建筑,杭州亚运会践行“绿色”办会理念。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每年可节约10万度电。在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场馆屋顶屋面覆土面积约2。4万平方米,多种绿植让场馆的绿化率达到45%,既能固碳释氧,又让场馆内冬暖夏凉。位于象山的亚帆中心是杭州亚运会唯一的涉海场馆,“绿色、无废”是他最大的亮点。遵循多山地、多陡坡的自然现状,陆上建筑依山而建,顺山体逐步升高,以减少对植被的破坏。目前,杭州亚运会的65个场馆和相关设施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这些绿电除了来自省内海上风电、光伏以外,大多来自中西部省份。新疆的风电、青海的光伏以及内蒙的风电分别通过三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向浙江提供绿色电力供应。

数字火炬手与真人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已成为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经典时刻。除了酷炫的数字火炬手,甲醇作为主火炬的燃料,也开创了亚运历史的先河,成为杭州亚运会实现的另一个“首次”。甲醇是全球公认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杭州亚运会主火炬使用的甲醇由焦炉气中的氢气与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生动诠释了亚运会的绿色理念。

二、智能

从参与亚运的方式上看,杭州亚组委推出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无须单独下载,只要从支付宝进入平台,就能从“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参与亚运;从亚运会场馆建设上看,一个个传感器的安装,能实时掌握草坪根部温度、湿度、酸碱度以及光照强度、日照时数等,让智能养草成为可能;从自动监测水位的水上赛道到精准感知周边环境的智能驾驶公交,处处体现着本次亚运会的“智”感。

三、节俭

秉持着节俭办赛的理念,杭州亚运会的54个竞赛场馆中,仅有12个为新建,其余均为改建或临建。改造馆基本为高校现有场馆或“十三五”规划中已有的体育设施,避免了赛后场馆空置或无人运营的情况。目前已经有51个场馆制定了下一步具体利用计划,比赛之后能利用的计划方案比例已经达到91%。

杭州富阳水上运动中心采用屋顶雨水收集系统技术,将雨水用于场馆中庭、喷泉等,每月可节省35%的水,平均每天节水约1000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游泳馆、临安文体会展中心应用导光管无电照明系统作为日常照明,每年照明节能可达30%。

不仅如此,湖州市通过优化升级智慧管理系统、照明系统等,实现亚运场馆的节能减排。如三人制篮球场建设了智能阳光房,满足场馆空调、照明等电能需求;排球场加装了隔热和防眩帘幕,有效降低场馆能耗。

四、文明

比赛场馆按照无障碍标准建设,城市体验更加舒适。“会说话”的无障碍卫生间,不仅能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还能通过语言呼救等方式触发报警机制。本次亚运会不仅处处践行着“文明理念”,还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当杭州亚运会遇见中国风,其背后的文化之美不言而喻,无论是亚运会会徽“潮涌”的设计,还是承载着历史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江南忆”机器人吉祥物,抑或是源于良渚文化等的“薪火”火炬、“湖山”奖牌等等,都从一个个侧面传达着“文明理念”。

杭州亚运会通过绿色低碳的办赛理念呈现了中国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智慧科技的赋能,展示了中国科技的实力和创新精神;通过文化交流的举办,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魅力。杭州亚运会的举办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强大实力。我们是幸运的,生在当下的和平时代,生在如此强大的国家,要珍惜现在每一天的平静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人生无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形成巨大的力量,托举起整个国与家的向上发展。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7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是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被称之为“革命的摇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面临被敌人瓦解甚至消灭的严重危机。面对这种严重危机,要不要坚持革命,怎样坚持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亟需须解决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受到挫折后,毅然引兵井冈山,到农村去创建革命根据地,朱德、陈毅是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转战千里,历尽艰险才走上井冈山会师,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他们的部队都曾经处境危险、减员严重、思想混乱、没有给养、伤病残增多,队伍一度几近散架。在毛泽东、朱德同志的领导下,井冈山根据地大力发展党组织,深入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巩固扩大红军力量,建立湘赣边界工农政权,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他们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革命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井冈山斗争时期的生存环境条件异常艰苦,不仅缺乏粮食,而且缺少日常生活用品和医药器械。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每天除粮食外的五分钱伙食费都感到缺乏,营养不足。”井冈山一直处在强大敌人的包围之中,敌人对井冈山发动的大型战役就有四次“进剿”和三次“会剿”。在这样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红军官兵采取了多种措施战胜困难。毛泽东按规定可以在晚上点三根灯芯,但他却只点一根灯芯,在一根灯芯的亮光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朱德率先垂范,亲自挑粮上山,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感人故事。红军官兵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发零用钱,两角即一律两角,四角即一律四角。“红米饭、南瓜汤”的歌谣,就是井冈山时期红军官兵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中,井冈山军民在最低限度的生存条件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斗争中不断取得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有一种精神不仅不会被岁月的风尘所淹没,相反,它会代代相传,源远流长。这种精神就是井冈山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涵: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它从各个侧面解读了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的真实原因,也是保证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依靠群众、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井冈山精神是伟大的革命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穿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摇篮,在这里,星星之火被点燃,燃烧了整片神州大地。这样的精神,与中国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精神在特殊时代的集中体现。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在革命时期所培育出的革命精神。正是有了井冈山精神,共产党人在逆境中坚守了自己的信念,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井冈山精神是产生于革命时期、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与精华。它展示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生命力,依靠群众的凝聚力,敢闯新路的创造力。它是中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下的井冈山精神将与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力。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

现在,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发展、和平崛起已成为当今的潮流和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蓬发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我们青少年过着无忧无虑的甜蜜生活,在我们身边,蓝天白云、彩霞满天,有长辈的呵护,有老师的关爱,有朋友热情的帮助,优越的环境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时代依然存在很多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沉迷于低级的感官刺激。所以推动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想,我们需要井冈山精神,我们需要与时代相结合的井冈山精神,我们需要放出新时代光芒的井冈山精神。

不管时代如何变换,我们共产党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都会岿然不动,我们将众志成城,向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不断前进。井冈山精神,一定会薪火相传,代代延续。

国旗下的微党课讲稿 篇8

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奋进青年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了中央根据地,开始了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结束。中国工农红军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大雪山。

关于长征还有这样一组数据:在这25000里的征程上,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行军37公里,出发时红一方面军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300米就有1位战士壮烈牺牲。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目的地,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击700多座县城,牺牲的红军达10万人以上,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两万五千里,步步关生死。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前进?支撑着他们走到最后?我想,唯有情怀!革命的情怀,共产主义的情怀,强烈的家国情怀。

光阴荏苒,一晃80年过去了。80年前的长征,红军表现的英勇是史无前例的,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幅无比壮丽的历史画卷,是人类军事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的《长征》读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振奋,使人倍受鼓舞。虽然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战士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红军前辈们留给我们的丰硕的精神财富是永存的,展现出了他们在那种艰难困苦中对革命理想和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和无比忠诚,展现出了英勇顽强,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英勇气概和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他们高尚的品格永远是一剂催人奋进的催化剂,永远激励着我们。

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今天,跨入新时代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精神,我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能力,燃烧努力学习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这样的信念、精神是我们人生走向辉煌的基石。

作为有着鸿鹄之志的新少年,在新的长征中,我们肩上负载着怎样全新的责任?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凝望未来,我们将成为下一代传承者,也将接过守卫祖国的使命。积极进取,心怀梦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奋进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