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忽如一夜春风来,吹得千万教研开,新课标发布后,每位老师都在认真地研读着,探索着。5月6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今年暑假又捧书自学,发现新课标主要涉及了四个重大变化:

一、强调文化自信。

学好语文是一个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学科第一次和国家的战略挂钩。课时比重语文占到了20-22%,相信语文的知识广度会越来越大。

二、注重传统文化。

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现在增加到了160首,为学生积累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石。

三、测评形式多样。

除了基础、阅读、作文测评之外,还增加了整本书的阅读,以及孩子的提取信息能力,评价人物能力,品味语言能力。

四、关注学习任务群。

原来高中的概念,现在下移到小学初中,原来孩子是一篇一篇的学、现在要一组一组的学。尤其是里面涉及到的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跨学科学习能力,对学生要求非常高。

新课标所提出的是理论框架,是旗帜,是指南针,我们要创设情境,开展真实有效的活动,将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

新课标所提出的是理论框架,是旗帜,是指南针,我们要创设情境,开展真实有效的活动,将新课标的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目标在过去三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新增了“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此次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在总目标中尤为凸显。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要树立全新理念,在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指导上,要多围绕这三大文化来拓展阅读、答题和写作。

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说说写写、读读背背。语文核心素养是一个池塘,而学生每天的课堂学习、阅读积累和实践活动就是一滴滴水,累积多了水面就高了。

增强课堂实施情境性、实践性

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

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重视语文学习任务群

20xx年版的课标把课程内容定义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概念上有一个进阶的过程,寓意着学生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并且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目的的达成。

作为教师,我们要追求的是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获取,而是渗透于生活的实践当中,成为学生的一种能力的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使得学生实现了知识上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预示着语文教学进入了新课标的新时代。一线教师应有强烈的使命感,在自己“应为”的方向上转变,在自己“可为”的具体事件中勇于实践,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断地学习。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这两周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深入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主要内容和变化,感觉收获很大,触动很深。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学生的自悟探究,绝不能采取放羊式的自我领悟,必须在老师的引导、师生的讨论下进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我会有效结合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每次深入的学习相信都有收获和提高,今后我还会多多学习教育理论,充实自己,使自己永远对课堂充满激情和梦想。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8月18日xx市矿区新课标、新课堂暑期培训会的第一天,我先认真学习了胡月英老师讲授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尽管主要任务是要顽强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是课改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因此,在语文学科实施新课标,进行课改中,不论是思想观念上,还是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发生巨大转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不少时候会把教师请下讲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服务质量的评判。这种角色意识和授课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标的基础。

二、围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比如学习《卖炭翁》这课,坚持实践性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8种习惯:1默读和“速读”习惯;2圈点批注和做读书笔记的习惯;3,置疑和发问习惯;4使用工具书和看书下注释的习惯;5按照先指明X页X段X行再回答问题的习惯;6分析字结构记忆生字的习惯;7写完作文先读一遍和修改文章的习惯;8集体讨论的习惯。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阅读、探索、思考、质疑等过程。

三、走出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坚持多元化教学形式。“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外出参观、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都将成为语文教学的形式。

四、教师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谈创作过程和站在读者角度谈学习过程和学习体会,给学生以示范。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这将使教师再不能以学生大脑为容器——一味地灌输知识,一味地把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归拢到教学参考书的答案上,甚至强迫学生背答案;而应该以教师自己学习的过程为示范,使学生通过一次次模仿形成学习能力。

五、突出教与学的互动,教学由实施预案向增加准备如何回答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转变。课上学生会主动提出的问题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六、讲读和阅读教学以课文为单位和与“教学单元”为单位相结合”设计、施教。目前七年级上册原初一第一册课本有30篇课文和6个“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单元,尽管有15篇略读课文,但还要加上自读篇目。如果再沿袭原有教学方法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间有较明显的内在联系,可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求同与求异”的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强调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生将围绕自己对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和知识深入探讨、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分析课文要突破由“从头到尾抚摩一遍”的教学习惯。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结构的综合性,通过指导学生首先寻找、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其写作手法,并强调学生个体的需求和体验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比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和第四课《灯笼》感情表达含蓄而内蕴较为丰厚,第二课《回延安》和第三课《安塞腰鼓》再现了延安和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情感表现上外露、热烈。就可以把第一单元整合为第一组教读《回延安》、自读《安塞腰鼓》,第二组教读《社戏》,自读《灯笼》。这样的顺序会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自主完成任务,了解地域风情和民俗文化。

八、批改作文要针具体文章提出指导性修改意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那种“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言通顺”颠来倒去的“总批”一去不复返了。伴之而来的是增加眉批,要求教师指出学生的具体文章好在哪里、怎么个好法儿,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九、由上可知,教育科研在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明显、不可替代。课改最终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这次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训,它要求教师全方位地了解教育对象、教育过程。因此,我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多向专家请教学习,争取自己在这次学习中取得较大进步。只要我们领悟了新课标的内涵、精髓、实质,然后在课堂中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那我们的语文课一定会上出语文味!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利用五一假期期间,我对2022年新出台的语文课标进行了仔细研读,以便明确教学的新方向。

新的课标首先呈现的就是目录上的变化:从原来的三大部分变成了六个模块。它将课程内容的介绍更加的详细化,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做出了规定,明确了“教什么”和“学什么”,并且增加了学业质量模块,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具体说明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学业成绩。而且在课程目标单列了一条核心素养内涵。“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足以见得核心素养在我们今后的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在大单元备课过程中的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对标不谋而合。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不仅仅是核心素养,新课标还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任务群的设计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了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也正好契合了我们语文教材的双线并进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是要教授孩子们基础知识,更要在人文精神上下功夫。

在学段目标中,也由之前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等转变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新课标非常注重孩子们的阅读,第一学段的阅读鉴赏中就增加了整本书阅读,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更要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的阅读经验。这不仅仅是课标对于阅读的要求,语文本就是一个积累的学科,阅读对于语文来说至关重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更要注重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增加阅读量。

课程标准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用心领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时以新课标为引领,更精准的把握教育教学内容。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正式发布,为了深刻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实质,本人利用暑假时间对新课标进行了研读,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新的思考。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开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接下来,本人将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例,谈一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文章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问答形式与小溪、小路对话,在对话中让学生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从而感悟到“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雷锋精神。

一、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落实语言运用

新课标在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泥泞”、“晶莹”、“荆棘”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年迈”等,通过朗读加深对重点词汇“背”、“踏”、“洒”等动作和短语“蒙蒙的细雨”、“泥泞的小路”、“路上的荆棘”等情景的理解,从中体会雷锋的辛苦,同时借助“?”等标点符号进行重点语句的理解,指导学生读好诗歌,比如: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你在哪里”,让学生感受到第二个“你在哪里”要比第一个“你在哪里”语气加重,语调拉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读出急与缓的变化。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轻松而深刻地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深入阅读,想象画面,丰富审美经验

新课标在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还提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本课是一首儿童诗,极具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另外本首儿童诗还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另外,想象画面,讲述文中的故事是本课的重点,课上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展开联想,并配乐朗诵创设情境,将雷锋冒雨抱小孩、小路上背大娘的形象具体化,将内心视像转换为语言表达,通过多次朗读将雷锋无私奉献的美好形象深入到每个孩子心中,不断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三、入情入境,联想分析,提升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圈画描写雷锋叔叔动作的词语以及描写当时环境的词语,展开无限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沿着长长的小溪边看到了什么”,再把诗歌中看到的感人画面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此时此刻,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什么”,在学生心中深化雷锋无私奉献的形象。接着,让学生继续采用找词语、想画面、读出情的方法自学三、四小节,进一步感受到雷锋叔叔那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最后,通过提问“我们找到雷锋叔叔了吗?他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含义,接着提问“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们现在找到的雷锋叔叔会是谁呢”,启发学生思考,那些像雷锋叔叔一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人就是“雷锋”。让学生在阅读和想象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加深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感悟精神,升华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课前可以搜集更多关于雷锋的故事供学生们学习,也可以把舞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提前搜集并利用课上时间讲好雷锋故事,深刻感悟雷锋精神。为了将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升华,还可以通过“寻找身边的雷锋”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身边像雷锋叔叔一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人,并呼唤学生向“雷锋们”学习,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把爱洒向人们需要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诵本首儿童诗,在诵读中进一步升华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以上就是本人在研读新课标之后,就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核心素养的一些思考。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本人会更加深入地学习新课标,努力将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落到实处,争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呈现更高质、更高效、更具时代感的课堂。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6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内涵,新增加了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等内容。通过聆听专家对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我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比较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新趋势,明确了自己今后教学需要努力的新方向。我想将自己感受最深的核心素养和教师培训方面的理解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深入理解“核心素养”

语文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也是语文工具性的一大体现,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以语文为基础的阅读与理解。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支撑起整座大厦的稳固。因此,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

从内涵上看,“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素养的提出在语文学科的课程改革中影响巨大,对纠正语文教学重知识、重技能的偏向起到了良好作用。核心素养基于知识但又高于知识,是从知识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和“营养”。每门学科的知识当中都以各种形式蕴含着“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这就是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就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也是各门课程所要着力培育的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促使教学变革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课标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这更契合了当下国际教育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阐释,更加具体地指明语文学科应该在哪些方面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把育人方式从传统的学科认识转向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对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在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坐而论道”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的育人方式;在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以上四点要求体现了课程方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各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都结合学科自身特点,以不同方式反映或强调这四点的内容和精神,从不同层面致力于推进育人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新教学!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以往的课堂教学将语法技能作为重点,支离破碎地讲解课文。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之中,哪怕学生再有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也会被束缚在听课和做题上,收获的也仅仅是所谓“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它从根本上背离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什么而教?”是教学的首要问题。为知识而教与为素养而教是新旧教育教学的根本分水岭。我们现在应提倡回归教育教学的初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的成果最终要落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而不是“双基”或“三维目标”的掌握上。而“核心素养”的实现与否也成为检验一堂课是否为好课的重要标准。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在今后教育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新型人才观。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观

“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老师专业培训提出的首要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以此为目标,努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寻找源头活水,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新课标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也是对老师的教学素养的要求,甚至更高。在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进行查找统计中发现:其中“能”字有二百六十多个,比2011版课标多了一百多个,这些“能”字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十年一改的新课标,对于身处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不仅仅要求我们要仔细研读,更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认真落实。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参透需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研读,立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并结合“双减”政策,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根本的依据,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夏练三伏之日,我居家潜心研读了《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收获颇丰。

与20xx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此次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有目共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课程将“文化自信”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课程目标来看,新课标更加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这意味着大语文时代正式到来。“文化自信”首次在语文课标中被强调,原小学阶段要求学习的129首古诗文增加到了160首,从课程改版上践行“文化自信”。学段目标从“识字与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和“梳理与探究”四个维度拟订,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相契合。

从课程内容设计来看,提出了学习任务群,主要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第一层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个任务: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个任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个任务: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其中,跨学科学习强调的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去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此次的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语文教学从以阅读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的中心放在阅读教学上,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地位或附加地位,这是文选型教材的特质所决定的。

20xx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改变这一现状,从阅读单元的构建转变为对学习单元的构建。

从线性推进的教学转变为学习活动互动交融

受读经、讲经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传统的语文教师习惯于用线性推进的方式开展教学,首先是识字写字,然后解词,然后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主题思想,分析文章写作手法。传统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流程。

20xx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将改变这一现状。四种学习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不再是线性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推进的关系——从学生自主生发的学习愿望出发,在调派各种学习资源去完成学习任务时,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识字与写字这样的四种语文实践活动,就变成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关系。

从“牵牛吃草”转变为“放牛吃草”——从引领指导型转变为任务驱动型

过去的教学很像是“牵牛吃草”——主人死死牵着牛,让牛在这里吃一口,然后换一个地方再吃一口。放牛的人累,牛也累,关键是吃得不舒坦。

从教“静态知识”转变为教“情境化知识”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长流水”。过去我们认为,只要拥有一桶水就可以成为一名好老师。传统教学更加关注把人类共同的静态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为学生掌握了这个知识就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去运用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实施新课标,我认为:

提升自我,明确“为什么教”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最能发挥祖国语言文字的浸润心灵的作用,在育人上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课标强化了育人导向,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教师只有常流水才能给孩子一碗水。唯有用孜孜不懈的学习热情,不断学习充电,引来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守正创新,聚焦“教什么”

课标是课程的标准,也是教学要达到的基本要求。20xx年新课改的教学内容,即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要求较以往并未改变。新课标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细化教学内容,提出构建学习任务群,更便于教师实践操作。学习任务群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的基础型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梳理”,第二层的发展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字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是学生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发展。

之前课堂教学,我以单篇教学为主,注重学生开口大声朗读,对重要语段的精细研读,讲求对知识的条分缕析。教学内容单一且低效。“双减”背景下,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今后语文课我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优化教学结构和内容,设置情境式学习,以海量阅读代替海量做题,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笃行致远,反思“怎样教”

课堂是教研教改的主阵地,教师的角色定位,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领者和合作者。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以学生为本,成为学习的乐园。

真正的一堂好课,并不需要教师把所有知识倾囊相授,而要将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能力为重点。语言是思维的花朵,思维则是语言的内核。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单元教学、群文阅读教学中,既能扩大学生阅读量,又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思辨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新课标固然美好,但实施才是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关注新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研究课改,就是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今后我要在不断地积累和磨砺中,坚定不移地走课改道路,让语文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手捧2022版新课标,细细品读、标注、记录,感触最深的是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育人导向,及其对于构建核心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的阐述。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学习了专家关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解读,让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思考——依课标,立文本,抓素养。

一、依课标

(一)何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2022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语言学习与运用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品味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文化积淀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是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体现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是一种内在品质,必定凝聚在完整的人格中。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课标指向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10年版课标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

2022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从以上表述可知,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二、立文本

文本是一种常见的书面语言表现形式,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包括了作者的人生感悟。一个单句、一件事情或一处风景被记录下来,都可以视为文本。文本解读,则是指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文本内容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文本解读是我们日常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切入点,理解编者的意图,走进作者的世界,读懂文本背后的内涵,可以提高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多角度、多视角解读文本内容,不仅能形成独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把握文本的“精髓”,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

三、抓素养

2022版新课标中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容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

根据2022版新课标中的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个要素。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文化自信基于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是文化自信的有力证明,文化理解是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文化参与则是文化自信的实践表达和行动证明。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1、在平时阅读经典文化读本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文化积淀。

2、围绕经典文本,循序渐进,将读本语言植入学生心田。

3、以喜闻乐见的语文教学形式,创建情境,实现文化传承。

4、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熟能成诵,鼓励创编。

二语言运用

根据2022版新课标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几个方面。语料积累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表现的最终目的,语感建构是核心,语理习得是必要补充。

在实践教学中,语言运用最终要落实在语言表达上,所以我们在阅读时:

1、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体会文本的深层内涵。

2、具体语境,品味、感受、共鸣。

3、放手提供语言实践机会,习得语感经验,习练语言文字运用。

4、通过课本剧形式,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精髓。

三思维能力

根据2022版新课标表述,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几种类型。直觉思维是基础,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联系更为密切,属于右脑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联系更为密切,属于左脑思维。创造思维是以上所有思维的综合,是一切创造活动的灵魂和核心。

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预测和推想,结合文本线索和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多种可能。

2、展露语言学习中所隐含的思维过程,锻炼思维能力。

3、以生活经验和思考为依据,挑战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提升个性化表达和思维品质。

4、提供思维范例,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突破。

四审美创造

根据2022版新课标表述,审美创造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审美鉴赏、审美欲望、审美表现等几个环节。审美过程一般包含准备、关照、效应和外化四个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审美对象——语言文字及作品的呈现;关照阶段是对语言文字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形成直接审美经验;效应阶段,是在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作品后,对审美经验的理性鉴赏与认识,并形成持续的审美欲望;外化阶段,则是运用语文文字表达美、创造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

1、语文的美,来自语言文字。学生平时对于语言文字的情感体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审美能力。

2、对文本作品,初次感性认识,加入理性分析,深化审美创造在感性和理性二者上的平衡。

3、美在此处,美其所美。文本感知中感同身受,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秉承2022版新课标核心素养理念和要求,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文本,站稳课堂主阵地,将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贯穿于每次语文教学活动中,塑造学生内在品质,提升学生人格修养。我也必将:怀揣梦想,砥砺前行!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要求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做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举一个例子,比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让学生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这就得重视长方体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成长学院的学习。作为朱煜老师班的一位学员,7月18日下午,朱煜老师做了题为《一线教师看新课标》的主题报告。朱煜老师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研读心得,下面我也将自己的感触与大家分享。

朱煜老师在解读“课程性质”时,重点提取了“基础”“情境、实践”“经验-规律-能力”等关键词,并逐一跟学员进行了研读分享。“情境、实践”是新版课表里的高频词,听完朱老师的报告,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三点学习心得:

一是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不论是真实的情境还是模拟情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应增加情境设计。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也正符合了“实践性”的本义,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把语言学好。

二是情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及其创作背景的研读和扩展。情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可感、具体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适当扩展创作背景,这样才能为把学生带入自己的教学设计里,课堂上的情和境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是情境设计要尽量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情境教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可实践、可操作,能让学生获得较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如学生的年龄、学科基础、兴趣点、生活环境等,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实现全员参与。

当然,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实践永远在路上,这方面我很有幸能听到多位名家之言,并从中获得指导和引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研读课标和教材,持续增强自己的研读能力和理论基础,为教学工作不断蓄力加油。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4月21日,重磅消息来袭,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后的第一个课标,意义重大,能够帮助我们指明方向。因此,新课标发布后,我认真观看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讲座,同时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本书,从中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强调文化自信,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学科第一次和国家的战略挂钩。课时量上,语文占到了20-22%,如此大的课时比重,相信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次,传统文化分量继续加大,小学原来学129首古诗文,现在增加到了160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占60%~70%。

第三,这次明确规定了学业质量的标准,以后教学和考试会高度统一,命题也会更加科学精细,考察的方式会更加灵活,考察的内容会更加主观。除了考基础、阅读、作文之外,还会考整本书阅读,主要考察孩子的提取信息能力,评价人物能力,品味语言能力。

第四,本次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原来孩子是一篇一篇的学、现在要一组一组的学。尤其是里面涉及到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对师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学习任务群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要全面、准确把握该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必须抓住三个核心概念,即:“实用性”“实用性阅读”“实用性交流”。只有明确这三者的内涵,理清它们之间的关联,并将它们整合为一个知识系统,才能切实领会该任务群的特殊性质和使命。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注意整合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朗读、默读、诵读、复述、评述等方法学习作品。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作为侧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的课程内容,是第一次整体集中出现在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架构中,也是“2022年版课标”修订的创新点之一。此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触摸思维本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勇于面对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实施和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立足学情,因地制宜,以研究的态度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平时要注意收集、借鉴优秀课例,在观摩和反思中增强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学能力。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新课程标准像灯,照亮夜行的路;新课程标准像路,能引我们走到黎明。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暑假中,静下心来,我又一次认真地阅读了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观看了一些专家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收获很多。

新课标要求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我觉得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一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要有坚定信心;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三培养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四是引导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其中文化自信是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国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润物无声,借助教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语文课本的所选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好的文章总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读之琅琅上口,如沐春风。《穷人》中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善良品质,《桥》中老支部书记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共产党人精神,《月是故乡明》中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少年中国说》中对中国少年的赞扬、期许……无不蕴含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值得师生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我们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不能只讲方法,把优秀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品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真善美,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通过学习,学生们感受美,欣赏美,学习美,从而成长为积极向上、充满自信、正能量满满的阳光少年。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广泛阅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

教科书固然不乏佳作,但如果只有这一本书可读,那么学生的所得毕竟有限,视野不够宽广。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等读书方法,采用多种方式去读书。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知识储备,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只有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明是非、辨善恶,懂美丑。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广泛读书,语文老师也应当与书籍为友,让自己的课堂趣味盎然,充满智慧。

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语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课堂,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

平时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多从生活获取各种信息充实自己。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以上是我学习的一点浅薄的感受。新课标,新挑战,今后,我将以语文新课标为指南,继续走好教学每一步,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终于颁布了。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比较,修订的力度变化之大,是教育界全体有目共睹的。我在认真听取了核心专家对该课程标准的权威解读之后,我的心得与思考如下。

一、新课标修订变化

本次新课标修订中最亮眼也是最鲜明的改变就是强化了课程教育中的育人导向,首次点明了语文教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传统的“三维目标”,该新课标修正则主要围绕着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此外,新课标在课程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修正,将语文教学能力作为核心,把其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者附加的地位,并且设置了与此相配的六个不同的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最后,新课标之中加入了对学业质量的评价,具体阐述了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学业成就。

二、新课标解读心得和思考

作为小学教师,一名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此次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等方面,相较于以往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不仅应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还要能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

我们首先要依托新课标中的课程结构和育人目标,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准确理解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内容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统筹安排教学活动;注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培养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就必须重视诱发因素的选择和运用。我们知道,不诱不发,诱导得好,就会思绪绵绵,言辞滔滔。诱因范围广泛,一书一画等等,都可以用之诱发引导,打开思路。情景教学是集成“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景教学,在情景中展开联想的彩翼。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语言、实物、音乐、图画、表演、生活,把学生带入教材描写的情景中,激情引趣,启发想象,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其次,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所以,就需要我们老师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正好这个学期听了几堂公开课,我得到一点感触,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除了熟悉教材、抓住重点,教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也是能体现出这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新课程标准像石,敲出星星之火,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前行,我们才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在自己认真阅读了新课程标准及听了多位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及讲座后,对于新课标我有如下体会: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对比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如:重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部分提出明确要求,促进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语文课承担了文化的奠基,文化的传承的任务。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育人,新课标站位比较高,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润物无声”,注重文化熏陶,增强文化自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在课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如可以进行古诗飞花令比赛、课本剧表演、红色故事大王等活动,调动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的兴趣,从而了解、亲近、爱上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课下学生可以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小语人翘首以盼的新课标终于和大家见面了。带着欣喜、忐忑之情打开发在群里的pdf文档认真阅读起来,才疏学浅有许多地方还读不明白,学校和工作室组织我们学习北师大吴欣歆教授作的专题报告。现在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等词汇。2022版新课标出台前提的核心素养沿用的是高中阶段的标准:语文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具有衔接性,上下一脉相承。她们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综合体现。

学习任务群是个新概念。新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每个任务群对应不同的学段提出了细致要求。

学业质量是学生学业成就的体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也分学段提出相应标准。学生到底要学到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什么?这样有了明确答案。

以上只是我的粗浅认识,新课标的内容、精神还要继续捧读学习,各级各类的专家报告讲座也要学习聆听。教学实践中也要尝试运用。

2024年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使我进一步了解到教师职业的神圣,同时也感到责任的重大。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次培训。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与传统的文本教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这集中体现在教学内涵的扩展。传统教育中的教学指的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手把手的教。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有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开展活动或研究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要在开发综合性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监督学生自觉完成相应研究任务,以一个闻道在先的身份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所以,教学内涵的扩展,要求教学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也应发生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的说,赋予他们思想的空间、感情的自由、创造的灵感,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的信息。教师必须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成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时,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别是年龄小的幼儿,当他们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教师更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真实意图,我们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搞好教学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恰当、准确的使用激励性评价,进行实践交流,取长补短。接着从心理学的角度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并且制作问卷调查,比较分析,找到我们施教对象的详细特征,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我们学生的实施方案,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在教师的恰当合理的引导下感染学生,促使学生对激励性评价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做到恰当合理的运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确实得到很大的收获,学到了不少东西,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