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陆志平老师从五个方面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即“强化育人功能”、“聚焦核心素养”、“优化内容结构”、“明确质量标准”、“引领教学改革”。听完陆老师的解读,对新版课程标准有了宏观的认识,一定会为后面对新课标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下面重点来谈谈自己听完之后比较深的几点感受。

一、作为语文老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新版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强化,语文课程担负着人的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使命。德国思想家洪德堡说:“语言与精神力量事一道起来的。”语文课程又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也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能够团结一致,充满凝聚力的必备要素。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语文课程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放在首位,既要充满自豪感,更应该明白肩上担负的使命。

二、重视学习任务群的设置。

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重组优化内容结构。以学习任务引领课堂,重塑新型师生关系,势必引领教学改革,重建语文课堂。

三、强化语用,创设情境。

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是这次2022版新课标的一大特点,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也是学习任务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语用学更是重视情境中的学习。

四、聚焦核心素养,落实教学

本次2022年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语文核心素养”其实是“人的素养”。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定义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按照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构建课程的总目标,分条表述、相互关联。以识字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构建阶段目标,以学习为主线,核心素养渗透其中。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

2022年5月10日,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和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解读。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1、课程实施增强情境性,实践性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2、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3、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新航向。这次的线上学习是一个开端,它开启了我熟读新课标,研究新课标,践行新课标的序幕。我将继续深入学习,深入研究,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要旨和深刻内涵,砥志研思,笃行致新,在教学实践中循着新课标这座灯塔,把准课程教学改革新航向,乘风破浪,探寻最美的教育教学风景。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有幸聆听了关于新课标的解读,思考良多。对于新入职三四年的我来说,上一个版本的课标还未分析透彻就紧接着迎来了最新版的。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

今年的新课标主要是在这些方面做了变化:

1、强化了育人导向。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育人功能是尤其重要的。我们都说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育人功能也是值得我明晰的地方。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本次课程内容追求学生生活与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主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语文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慢慢会积累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更具有全面性,关注学生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升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4、增强了指导性。相信新课标的颁布一定能为教师提供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也能让我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

5、加强了学段衔接。其实每个学段的教学应该是有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知识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具有阶梯性。从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的课表要求不难发现,知识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的,普通高中的要求更具体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熟悉新课标的内容,还需要多悟多思。如果将它作为自己教学中的指导,我想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大有裨益。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4

2022年7月7日,我参加了郑州组织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专题培训,受益良多。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的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有的放矢。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今天又听两位专家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解读,我对其中的一段感受很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想,教学过程是由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构成的,教师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应是互相配合,平等交流的。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由于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支配,教师大都比较主动,甚至专制,而学生大都比较被动,何谈平等与对话?

在新课程中,一直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试想,在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再是过去面目可憎的“权威者”,加之兴趣的激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爱学习吗?由爱学转为会学,会学更爱学,从而真正走到了教学中的良性循环。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深受其害。教师的“一言堂”、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教材和课堂,扼杀了多少儿童对知识的向往,我又怎么忍心让我的学生继续我以前的遭遇呢?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让新观念、新方法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哪些新的教学观念呢?

1

教学的民主性

语文教学的民主性是指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现代教学过程。体现在教学实践中的民主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由教学的中心和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教学应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二是突出学生的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中要给学生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研究和发现的成果。要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不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清规戒律,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学的民主性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

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一是学习空间的开放。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的限制,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图书馆、因特网等也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二是学习内容的开放。要打破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和教师都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对教材的内容可根据实际进行改换、增删,使学生从丰富的教学资源中获取语文知识。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语文课程标准》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理念上的认识,理论上的指导,要真正的落实到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认识领悟,不断反思摸索。用爱心开启学生心灵的大门,用汗水耕耘教育这方圣土。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2022年4月,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公布以来,教育界的各位专家老师纷纷对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研修体的组织安排下,我积极聆听、学习各类关于新课程标准解读的相关讲座,现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谈一谈自己收获。

厘清变化蓄力待发

在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学习中,首先需要看清此次课程标准的内容与2011版课程标准中的“变与不变”。只有厘清了两次课程标准的区别,才能明确方向,运用实践。

1、课程性质有所丰富,但实质未变。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发挥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2、课程理念有所调整,但方向未变。立足核心素养,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3、课程内容结构化,突出综合与实践。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情境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

4、学业质量显性化,明确内涵和水平。学业质量明确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即要讲求科学性,又要进行认真与扎实的教学,要让日常的教学与训练有厚度、有高度、有难度。

5、课程实施更加全面,强化研究与培训的重要性,更加注重培训的效果。

二、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各个学科的课程理念中都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这一核心目标。语文学科课程理念中也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

本次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更以核心素养落地为重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和素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我们要“一带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培养思维能力,获得审美创造,具有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我们的语文课教学中,充分依托统编版教材,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抓手,将语文核心素养落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得到语言经验的发展。

三、利用学习任务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呈现。语文任务群是有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

在学习任务群中,充分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几大部分的内容整合为三大学习任务群,分别是:基础性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在“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只有一个明确的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从学习内容看,涉及到四个不同学段,每一学段都注重在实践活动中,积语言资料和语言经验,发现语言规律,奠定语言基础。这一任务群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一个重要目标任务群,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个角度。这三个角度都围绕阅读开展,足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于阅读的要求不断增大,但都涉及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在阅读不同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高在日常活中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思考,获取更高的审美体验。

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从“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个任务为内容进行学习,更加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帮助学生在当下视频媒体盛行的时代,静心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将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与其他学科学习,在综合运用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多元评价形式注重学业质量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业质量是这样描述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根据不同学段,进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说对于学习效果有了全过程和阶段性的双重评价,更加有利于教师课程教学目标效果的界定和评价。其中重点提出作业评价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新课程标准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确立了明确而清晰的标准,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研讨实践的内容还有许多,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还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思考和运用,最终达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6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标志着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为了使教师尽快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精髓,指导和改进教学,5月6日下午2点,全体语文老师齐聚润美楼五楼会议室参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集中培训会。

首先全体老师集中观看了课标组核心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吴欣歆教授线上专题公益讲座。吴教授详细地给大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在前言中这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这就需要教育与时俱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吴教授详细介绍了这一版课标修订主要有5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第二,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

其中核心素养内涵为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内容,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在课程目标里首次提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综合国力逐渐增强,我们五千年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我们有责任让学生通过学习语言,热爱中国文化,并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也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要建立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为核心的语文学习任务群。

本次线上培训,促进了教师深入研读并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我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将继续静下心来研读新课标、立足新课标、践行新课标!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7

不久前,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出炉,无论是上升到“主科”的体育,还是要学种地煮饭的劳动课程,都成了教育热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拜读后认为更加强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阅读的体悟,下面是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2011年和2022年目录的变化

第一,2022版课标时边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包括哪些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二,2022版课标新增了课程内容,这也是这一次课标修订的一个重大变化。

新增了学业质量,这是这么多年来在我国义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

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二、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

之前外出培训在一线城市的学校经常会观摩到单篇阅读、群文阅读等内容,而这次的变化能看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上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单篇阅读、阅读单元、学习单元。

三、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

旧课标只提了“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或者加上文学修养,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而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明确,界定更清晰。这一概念的提出,终结了长期以来“语文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哪个更根本”等争论。高中和义教的课标凝练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以前说不清的争论理清了。

四、整本书阅读概念的提出

古人读书就是整本书阅读,所以这不是个新概念,但古人读书很集中,不像现代人有那么多科目,现代人也没有古人那么多时间,所以新学堂开始了对不同类型选篇精读举一反三的模式。现在学生面临的问题是阅读量不够,没有阅读量,语文素养是上不去的。有阅读量和阅读面,点拨才有效。小学是最好的读书时间,应鼓励开展整本书阅读以逐步改善碎片化、平面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给学生磨磨性子。

纵观新课标后,不难发现小学每个单元中都有“快乐读书吧”,也是一本一本给学生推荐,也属于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阶段的实践,按照现行教材的方法推进即可。而作业教师的我们,平时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基本阅读方法,激发他们爱上读书的习惯,但不要在教材里完全定死,要有相对自由的书单,提倡学生自己去自由阅读。越是指定,规定动作太多,学生阅读的兴趣越低。整本书阅读虽然是课标的一部分,但不要过分把整本书阅读扩充化,不要搞过分多的活动,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想办法让学生有兴趣,不要过分苛求。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8

2022版新课标中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说到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核心素养中再次提到“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高尚情操”。我近期一直在关注语文课的板书,发现一堂优质语文课的板书真是“思维”与“审美”的完美结合。现在一些有审美情趣的老师,把“黑板”变做“舞台”,展示自己的课堂亮点,这些“优质板书”,无一不是思维和审美的结合,这样的美,是内外兼具的,不仅只是漂亮而已。“文学鉴赏”也是审美的活动,让孩子在多元的品评中学会文字的鉴赏,文学的鉴赏,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审美意识,均涉及语文的方方面面。意识决定行动。我们心中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渗透到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点滴中。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观点,进一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9

从“双减”政策引发的热烈讨论,到最近刚刚落地的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始终是个热门话题。

日前,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新的方案和标准将于今年9月开始实施。

家长也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要以学习的心态对待孩子教育,陪孩子一起思考、一起输出,匹配上教育改革的节奏,帮助孩子及时适应新课改目标。”此外,面对目前很多“鸡娃”内卷的焦虑,家长也要调整好心态,助力孩子全方位发展。

新变化

新课标发布之前,语文是众多学科之一,新课标发布以后,语文成为“榜一”的存在。在课时量变化中,语文课时占比高达20%-22%,列诸多学科之首,占据了绝对C位。同时,新课标还规定了语文教学的4个版块: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交流与表达、梳理与探究。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包括了文化自信、语文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国家第一次把“文化自信”这4个字,写进了课标。

专家建议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语文学习,尤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重要。未来语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会更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糅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从教32年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高杭健认为,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还需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因此,高杭健建议家长在课外增加孩子的阅读训练。他表示,应该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读书“每有会意”随时记下来。

此外,写作是一个人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现实生活,是真情实感,是合理想象,是自由、创意的表达。技巧、招式仅仅是外功,综合素养才是“内功”,“内功”深厚,可以无招胜有招,这是语文写作的根本大法。“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高杭健表示,要想成为写作“妙手”,拥有生花“妙笔”,必须经受丰富深厚的生活历炼,好好生活,用心观察、体验、思考、感悟、积累、实践,是写作、成长的必由之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的放矢,尊重学情,从实际出发。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落实与课堂。

2024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2022年版的语文课标“课程内容”中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两部分。

我想谈谈我学习课标后对“跨学科学习”这一部分的理解。

一、我在小学第一学段教学中的三个“跨学科学习”教学案例及分析。

“跨学科学习”这部分,课标从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三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

跨学科学习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是第一部分,是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的描述。

以下三点是关于第一学段“跨学科学习”的部分内容的描述及相关教学案例。

[学习内容 篇10

第一学段1~2年级

1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走进图书馆、阅览室、书店、文具店,在借用、购买、整理图书和文具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

案例一。

二年级下册第三次口语交际的话题聚焦图书借阅公约。

我将此活动进行了拓展。计划用三周时间完成这次活动。

首先,在第一周让孩子跟家长去图书馆购买图书,在购买的过程中,在大人的帮助下认识图书封皮上面的字,练习与导购员说话,在交费时计算买书总计费用。书购买回来后给图书包皮,在皮上用彩笔做简单的装饰,并给同学介绍这样装饰的理由。

第二周每人拿一本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选出图书管理员,再培训了图书管理员,让管理员组织小组成员对图书进行分类。然后给大家讲如何借阅、归还图书后,之后,学生们开始借阅图书,并注意观察、整理在此期间出现的问题。

第三周组织大家讨论、交流:在图书借阅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从借书,看书,还书三个方面去说。并且交流时要注意做到三点:一是主动发表自已的意见;二是一个人说完了,另一个人再说;三是交流时注意听别人的意见。学生们根据前面借阅读书的经历,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形成一份完整的图书借阅公约。最后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小荷中队图书借阅公约》,打印贴在图书角。

这样的活动注重了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走进图书馆,在购买、整理图书的过程中学习识字,说话,计算,美化以及与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的好习惯。

2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

案例二。

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结合单元写话“写自己想养的小动物,写清喜欢的理由。”我在学第七单元课文的第一天,就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小动物,写观察记录表。计划此活动用10天时间完成。

温馨提示:

1、观察同种动物的同学一起观察、讨论并记录。

2、有问题咨询家长、科学老师。

3、阅读老师提供的描写相关动物的文章。

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观察记录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养某种小动物的理由。(第6天)然后练习写话。(第7天)写后分别读给同学、家长听,听听他们的修改建议,自己修改。(第8天)最后教师批改孩子们的写话并进行集中讲评。(第9、10天)

这样的活动,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学习效果很好。这样的学习可以实实在在地实现这些方面的目标:体验和感受完整的学习生活、发展问题意识、发展社会参与意识、培养观察、表达、协作探究等能力。

3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案例三。去年的庆“六一”活动。我在五月的第二周,利用班会,请同学们畅谈自己“六一“想展示什么特长?对班级庆祝“六一”活动有什么建议。讨论交流后,制定活动方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课外时间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几个人合作,以庆“六一“为主题唱一首歌,跳一支舞,画一幅画,或办一张手抄报,还可以利用废旧物品亲自动手做一个小制作。第三周同学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自己的作品,有困难可以主动请教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家长等人。5月底进行展示。我针对主要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又邀请美术、音乐、科学等代课老师、家委会成员、六年级优秀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并对学生表现进行评比。请各位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针对性评价,表扬优点,指出不足和改进措施,鼓励孩子们再接再厉。展示后学生分组交流(如,做手工的同学,按顺序,用上“先……再……然后……最后……”等词语说说自己是怎么做手工的。表演舞蹈的同学说说自己在整个准备、表演的过程及活动心得。);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父母分享此次庆“六一”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把庆“六一”活动变成一次文化主题活动”,体现了跨学科学习。

以下三点是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提示。

[教学提示 篇10

(1)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增强跨学科学习的计划性和目标意识。

三个案例,都是提前计划,每一步的目的性很明确。三次活动都以体验等活动为主。案例二,以观察、记录为主。

(2)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案例一,在图书馆购书时进行识字、口语交际等学习。案例三,在准备庆“六一”活动的情境中学习口语交际、与人合作,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三个案例都是结合学校活动或语文教材的训练点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

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制订评价量表,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评价以鼓励为主,既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案例三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结合所听讲座谈谈我对跨学科学习的浅显理解。

提倡跨学科学习,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既符合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又完全符合具有广泛容纳性的语文课程的特点。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要解决生活和工作的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仅仅运用某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不行的。重视跨学科学习,是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参考各国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实现学科内部的有机结合和学科外部的融通,突破学科界限,是一种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倾向。通过寻找、发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主题、能力等维度的深度关系,建构跨学科学习立体化网络,可以更好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强调大语文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的培养。它关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融合与沟通,引导教师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的范畴,而且把语文教学放在学生知识体系之中,作为其知识系统构成的一部分来加以认识。跨学科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同时也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在开拓的视野中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

“跨学科学习”不同于“综合性学习。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跨学科学习是“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语言能力”。2011年版课标明确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这二者是有区别的。以往的“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而“跨学科学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语文学习为基础,开展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联结课内外、校内外活动,围绕学科内外、社会生活中的话题,进行探究活动。跨学科学习注重真实情境中的活动与体验、问题与探究、设计与表达,发展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我再引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对“信息时代的跨学科学习”阐释:“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为理解而学、为生活而学、为学科而学,是一种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的深度学习方式。学科源于生活并为了生活。生活具有整体性,解决生活中哪怕看似极微小的问题,也往往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因此,植根于生活的学习必然是“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绝不是为了迎合学生的表面兴趣,牺牲学科逻辑的力量,把几门学科的零散事实杂凑起来而成。恰恰相反,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是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

今后,在“跨学科学习”这一方面,我还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