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

为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加快名师专业成长步伐,大力贯彻落实《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高效课堂建设,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上级教育部门在今年暑期举办了线上新课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解读与课堂教学实施培训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一培训,特就新课标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与策略问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新课标导向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通过学习“新时代新课程新教师——道德与法治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尤其是《新课标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与策略》,我对新修订的道法课标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核心素养”一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2版课标整合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三个课程,新增了核心素养、总目标、学段目标,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核心素养学段表现,课程内容按照学段要求分四部分进行一体化设计。“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工作重点。素养与知识不同,是知识、技能、态度的超越和统整,是人在真实情景中做出某种行为的能力或素质。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化,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转变,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传承和提升。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涵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不仅凸显了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而且在育人方式上体现出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一致的一体化设计。

二、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策略的建议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作为小学道法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位。

首先,帮助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学科的专业素养,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再次,课堂实施“以果导因,素养反溯路径”的方法。我们的课堂必须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和统帅地位,先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再紧抓结果反定必须之过程:选择教学中要用到的资源、素材、流程、活动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例分析

有了内涵的理解、策略的把握,而后就是将核心素养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我便将核心素养之一的“劳动光荣意识”渗透其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通过课前小调查“大白”的一天、烈日下的交警、各个社区坚守疫情防控的志愿者们和课堂上的情景体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验劳动者的辛苦,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树立劳动意识,积极参加劳动时间,懂得劳动光荣、不分贵贱的道德修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路有其漫漫,人上下求索。对于2022课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与会专家各持其透镜与画笔,独见其所见,各绘其所得。作为基层道法老师,深知2022新课标的重要性,我们得益于时代,数不清的道德与法治专家同行持续传播正能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激活这门课程的明月与清泉。人有其志,凝心聚力,积极改变是高扬的征帆,内心成长是动力系统的升级换代,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霓为衣兮风为马”,我们要乘时代改革之风,剪裁适合实际、适合自己的虹霓作衣,舞出道法课的时代篇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们既尊重每一位专家学者、同行的宝贵意见,又要坚持独立性格、自由思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要将时代的光辉、领导的指挥、名师的智慧、团队的锋锐、自我的发挥、学生的领会统统融合在一起。正如2022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教授的一句话:“道德与法治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愿意团结一切,汲取一切,只为更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广大莘莘学子,行稳致远就从我们的一堂堂道法课扬帆启航。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2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标发生了改变,成为现在人们的热议。人们热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并且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的创新。随着国家不断的对于小学学生的品行和自身素养的重视,小学针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内容也有所调整,虽然和旧的课标的内容区别不大,但是在新课标中加入了一些提高学生行为准则以及自身素养的课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对课堂进行创新,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当今这个时代,为了更好地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迎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改革,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应该更加注重课堂的创新。随着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出现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当代的小学教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也是当代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

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所以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要从小抓起。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构建是如何才能构建更加创新的课堂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课堂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道德与法治是非常轻松的事情。在旧课标的传统教育形式时,许多的学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并不把道德与法治的品德素养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为了应试,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在上课时,教师会把考点和重点画出来,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从而达到提高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成绩,然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素养以及道德品质没有过多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新的教学方法才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最关键的一步。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的技巧以及面对问题时如何解决。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应该将课本上的内容与生活相互联系,这样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更加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还能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技巧。除此之外,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采取高科技手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效率和兴趣。例如使用微课视频播放软件播放一些感人事迹,不仅能够感化学生的心理,而且对于学生的行为准则也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对于道德法治课堂进行创新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举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完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3

通过学习党老师分享的道法课程新旧变化和对比,我深刻感受新版的课程标准重视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的变化。课程的内容、评价、实施等各个部分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去进行了重构,强调大任务的完成、大概念的理解,更鲜明地表达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性质。

课标更具人性化

通过对道法新课标的学习,感触最深的是更加人性化,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比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让学生从了解的家务活,再到家务擂台大比拼,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做家务不仅是关乎自身成长,也与家庭和社会的进步紧密相连。课标要求我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挖掘学生资源、挖掘社会资源,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教材现有教育资源,合理扩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

学段更有衔接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涵盖了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的学习内容,学生年龄跨度大,认知水平差异大。新课标从整体构建把握,注重学段之间的衔接。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格外关注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与学生个人素养联系紧密的学科,一年级时注意了解收集学生幼儿时期的已知能力和素养水平,从而在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尽快适应、逐步转变。同时,高年级的内容又要与初中知识相关联,从个人行为习惯、道德认知顺利过渡到社会道德与法治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把握这两个衔接点,便能很好地做到教育的连贯性和一体化。

学科更有融合性

就课程本身的特点来看,思政课就是综合性的活动型课程,更易于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我们知道所有的学科其实都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有关联的,将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跨学科整合、贯通,同时也要体现主要学科本身的课程目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就重点在于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史,这个过程不仅以语文、地理的知识为依托,更以初中学段的政治、历史紧密相连,所以要求老师们在践行“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过程中绝不能流于形式主义,而是应该真正地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的老师们互相学习、交流,将其他学科合适的内容与本学科教学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让跨学科教学真正促进教学的发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科学的方向和更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解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4

近日,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使我获益匪浅。一是思想上的转变。以前,在我的思想中一直把它当副科,听了韩震老师的讲课以后,觉得我们肩上的担子太沉重了,必须把课上好。二是课堂的变化。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教育太陈旧了,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新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活动设计与研究,教学中努力创设宽松、愉悦、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三是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老师的讲解让我折服,我与他们的差距真是太大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5

顺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传播的主渠道。它早已不再是我们老一辈意义上的副科,而是我们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铸魂育人,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要抓手。因此,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也是顺应时代发展、实现培养更全面的高质量人才而生。

融学科。除了核心素养导向等的修改,本次修订还有一个巨大的变化,便是更加注重一体化,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各个学科间知识的一体化设计。与此同时,我也不禁想到我们现在初中社会课本与道法课本中许多理论知识的重复,如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等在两本书中都有提到,且在理论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常会抱有学科割裂的态度去看待它们,认为一个是道法、一个是社会,是不可以兼容的。但其实,殊途同归。因此,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是可以把两节课融合到一起,并试图从历史、道法两种角度去分别阐述探究,使其内涵更加丰满。

促实践。从一开始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倡导以生为本、开始注重实践探究,再到未来以新课标修订为导向的“真”实践、“真”探究之路,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正在朝着更高层次的“自主、合作、探究”前进,并通过创造性地融合学科与“真”实践,实现学科实践的升级,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升,真正让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6

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教材如何取舍,这一直是困扰一线品德教师的难题。毛惠娣老师就本校青年教师宋梦佳老师的优质课磨课经历,讲述了本校教研团队对《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中教材的理解和取舍,并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可谓思考有深度,论述有力度,见解有高度。

毛老师深度解读了新课标,结合当前课改方向,指出“教材作为一个范例、一种学习的文本,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创造。”“教师也是教材的编写者,教师即课程。”教师“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毛老师概括指出,教学内容选择需要遵循两个原则:“贴近学生生活”和“关注学生经验”。

随后,毛老师再次以宋老师《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例,结合课堂上教材的选择和取舍,从三方面讲述了教材取舍的方法:(一)由点及面读教材,由面及点用教材。(二)设身处地看教材,推己及人用教材。(三)以事论理挖教材,合情合理用教材。每一个方法的论述,毛老师既阐述了自己独到的理解,又结合了课堂中的成功案例,真是有理有据,有血有肉。

毛老师用一堂课告诉我们:作为一线品德教师,务必要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背后的深意,更要智慧地选择和加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为学生服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7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下面谈一谈2022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2022版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价值引领。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就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它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段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这些。

三、素养导向。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本次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突出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设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变革评价与考试命题。

四、一体设计。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分为1-2、3-4、5-6、7-9四个学段,加强了“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统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各个部分内容,使课程标准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不同学段的适切性,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

五、教考一体。针对“要求”提出“学业““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新版课标增强了学业质量标准和命题建议,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素养立意的命题思想,这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业评价工作尤其是考试命题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8

课程体现和凝聚着人类文明精华,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本遵循和重要载体。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集中反映,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一刻也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的支撑、驱动和引领。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凝聚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智慧,从核心素养的凝练、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组织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制定和三级管理体制的优化,都集中体现着教育研究的价值和作用,可以说教育研究贯穿在本次课程修订的全过程、各领域和各学科,有力地支撑了时代新人的培养。

通过研读课标使我更准确地理解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了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内容和教学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加强了课程实施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与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修订后的课程内容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的选择建构、课程内容的选取更突出政治性和时代性、进行一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

对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关键是如何用课标,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摸索与学习。在新形势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只有重新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地革新教学思维,才能探究出更有效的教学对策。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们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将课程内容和学生真实生活相融合,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相结合,强化实践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实践的体验感悟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通过本次培训的学习,使我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只有多学习、多思考、多研究,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才能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传授给学生,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9

通过学习《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使我更加明确了: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道德与法治教育基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和法治观念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化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上我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的思想引领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3、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规范,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主旨,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4、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

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坚持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5、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日常品行表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4年版心得体会 篇10

本次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应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教育改革需求而生,变化非常大,有很多新的突破、新的亮点。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在:凝炼了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六个方面。这些变化意味着对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了更严标准、更高要求。面对课程标准的变化,教师需要不仅了解”变“,更要思考如何“应变”。

一、教学目标之变:核心素养明教学立意

从过去的”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到此次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断发展变化。2022版课程标准明确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内涵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核心素养要求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课堂立意和着眼点发生重大变化。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虽然之前的三维目标在明确重视教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学科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三者割裂现象严重,知识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中往往能够清晰明确地提出学科知识的目标,但是对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大多比较笼统,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忽视了将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过程。这一情况也真实地反映在现实情况中,学生依然困于知识点的读背、理解中无法自拔,教师的课堂也被淹没在一个个知识点中,没有余力喘息。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跳出”包围圈“,站在更高维度去架构课堂,去安排课堂活动,去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那么究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呢?在暑假中,我还读了一本《从教走向学》的理论书籍,书中就教学目标的制定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1、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

书中提出,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的总目标,它与具体目标之间还有很多小台阶。要具体到不同模块,不同单元,以至于不同课时的目标。这些不同的具体目标构成了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系统。这些目标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化的落实,而不是随机、随意、撞运气地落实。

2、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复杂过程

既然课程目标需要系统落实,那么实现这一转换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标准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同时教师还需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不同版本的教材,研究教学实施过程和质量评估过程等。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理念、总目标要深入理解,对于核心素养,要进行细化理解,包含哪些内容,可以从哪些维度细化理解等。其次教师要将这些上位的课程理念、课程性质与学业质量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建立联系,找到落实素养目标的载体。

3、避免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两张皮

许多老师在制定课程目标时,表面上有核心素养目标地呈现,但是存在根本实现不了,也没有明确实现方式、实现路径等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两张皮的现象。该书提出避免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两张皮要做到以下两点:1。坚持学生立场。核心素养的细化和转化要定位于学生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应让分解下来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有承载力,要聚焦实际问题的解决,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要指向学科大概念的构建。要满足学生需求、符合认知水平、激发动机,建立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要做到系统化的思维。强调教师要明确我们所上的每一课时、每一单元都不仅要有学科知识地关联更要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地关联,要让他们成体系,要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规划。要让我们的教、学、考、评都统一到核心素养的维度上来。

二、课堂活动之变:任务驱动使素养落地

《标准》倡导“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在学生“学的方式”上,更要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突出实践,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

当前的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也很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但是,并不是动起来的课堂就是好课堂,热热闹闹,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不在少数。课堂活动开展的目的指向也是以知识的掌握为主。定位于知识点的学习容易忽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零散的知识会使得解决问题捉襟见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老师总是抱怨学生,该讲的都讲了,该背的也都背了,遇到问题就不会做了。知识没有结构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是问题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如何激发?学生的交流沟通、合作协调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达成目标?这些都不是简单的活动能够承载的。

美国教育专家韦伯提出了“知识深度”的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指向教学活动和任务设计强调需要设计的内容是学习深度、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这正是在课堂上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设计出能够承载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意义的核心任务。

任务的设计需要教师走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回归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理解课程的育人价值。要从学生出发,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经历分析、判断、综合、评估、提问、争议、质疑、证明等一系列学习的过程。不仅要有知识学习和技能的使用,更要有问题的解决、思维的迁移。值得关注的该书中介绍了: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它用高级认知整合低级认知,以高阶任务驱动低阶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课堂模式与我们传统的并不相同,我们一般的逻辑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开始,逐渐加深难度,从低级认知,向高级认知逐渐过渡。任务的设计要能激发自我系统的开启,要好玩、有趣,要让学生能做、敢做,要能贯穿学习全过程。

三、教学评价之变:过程性评价促个性化发展

结果检测的方式是我们常用的评价方式。结果检测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评估学生以往的学习结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但是结果检测不利于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且很难发现个体差异。新课程还提出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了作业和纸笔测试外要运用观察、访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重视表现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思,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关注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自然而然会有更好的表现,结果就是放大的过程。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经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以素养导向为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提示我们教师,评价学生最重要的是要眼中有人,不能只有分数。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我们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要用成长的视角,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以评促教、要以评促学。要做到教-学-评一体化,都放在核心素养的维度上,一致用力,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

暑期的学习,所见所得让人很是惴惴不安,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这一次课标的变化对老师要求极高,教师要跟上步伐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它对教师自身的素养,内在的功力也是一次极大的挑战,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感到要达到要求道阻且长。但是躺平摆烂不可取,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唯有奋起直追,迎接挑战,才是对学生和自己最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