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1

法治宣讲进校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导。

一、新旧课标对比

新课标对比2011年版课标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主要是优化了课程设置,加强了学段衔接;完善了培养目标;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1、优化了课程设置,加强了学段衔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分为小学低段、中高段和初中,分别为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将小学和初中进行一体化设计,统一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2、完善了培养目标。

新课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新课标新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按照四个学段呈现(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

4、基于核心素养的育人导向。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内涵,凝练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建议、评价与考试命题都是基于核心素养或核心素养导向的。下面我以课程内容为例分享落实核心素养的探索。

二、落实核心素养的探索

——以课程内容为例

课程内容基于五个方面核心素养选择和建构主题,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例作为暗线,明线上突出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内容。以主题组织课程内容,包含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六大课程主题。

在教学中,基于课程内容,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人也在不断尝试和探索。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中的政治认同为例。

第一学段(1-2年级)部分内容要求为: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热爱伟大祖国,这是政治认同的一部分,除了课堂上的教学,还以升旗仪式、少先队活动等为契机,同学们学唱国歌,了解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加深感受。

第二学段(3-4年级)部分内容要求为:初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人不仅在课上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与学科组教师组成思政宣讲小组,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微课、广播等形式进行宣讲,并带领学生用思维导图高效梳理,力求入脑入心。

第三学段(5-6年级)部分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知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在教学中结合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情景剧的方式推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加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感知伟大建党精神。

三、教学努力方向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更加明确了以后的努力方向。

1、确立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核心和统帅地位。

使教学的一切要素、资源、环节、流程、活动都围绕核心素养组织和展开,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鲜明的政治导向。

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3、及时充实时政内容。

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及时引入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内容。比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合进教学,与学生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史,增强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结合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将抗击疫情的英雄人物故事融入教学等。如果教材内容与时政相关,可以直接作为相关联的内容充实教学,如果教材内容与此无关,可以将其作为每节课的时政分享引入课堂。可以是教师充实,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课上5分钟演讲的方式呈现。

4、丰富学生实践体验

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学校、家庭、社区平台,通过参观访问、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方式从课堂走向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促进知行合一。例如在学习一年级家务劳动相关内容时,布置学生学习一样家务劳动或每天做几样家务劳动等,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家庭责任意识。

笔者感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锤炼“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能力,上好思政课,当好引路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2

守初心,研读课程标准;担使命,培养核心素养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阶段是认生‘拔节孕穗期’,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尤其需要精心引导和培育。”在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一开始,就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重要性做出了准确的解读。通过个人研读、集体交流、参与培训、专家讲座等不同形式,我认真学习了2022年版课程标准,结合我所任的年级,进行了再次研读,有了以下一些点滴体会。

关注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

素养的培养

守初心担使命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应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通过对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了解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

对于小学低段来说,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面临挑战的是如何将学科素养与具体课程相结合。我认为,教师应充分研读课标及教材,抓住学段目标及学业质量描述,并关注课标中的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在不同学段“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找寻教材当中的契合点并进行梳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学科素养牢记于心并与课时目标有机融合,注重每节课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

注重构建学段有机衔接、循序

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新课标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课程育人的系统性、体系化、整体化得以充分彰显。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充分关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下,课程在同一核心素养下不同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并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加以实践性呈现,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闭环链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培养。

对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提出

了更高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理念,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要上好道德与法治课,还需要不断在以下一些方面继续提升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来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注重课堂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生活化、多样性,让活动贯穿课堂始终;面对小学生,特别是小学1、2年级低段学生,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生活中,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上,潜移默化地将美好道德融入学生心里。教师尤其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教教材”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教师要指导学生扩展阅读课外书籍。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类书籍,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红色基因,进行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教育,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还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强国”平台推荐的时政类、文化类栏目内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去学习参观烈士陵园、博物馆;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开展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传统节日,开展节日文化教育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不能把道德与法治课变成政治理论说教课,而应敏锐地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综合起来讲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点,又用道德与法治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师要运用好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网络视频资料、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创新授课形式。

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老师,要坚守初心使命,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重构,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出累累硕果。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3

学习领悟课标、聚焦核心素养

研读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自2022版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出台以来,工作室的老师们通过自学研读、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研究着新课标、践行着新课堂,今天我将从核心素养与学业质量标准的关系的角度分享我的思与得。

宏观视角表述两者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本质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培育的核心素养不能是单一达成某一个,尤其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学生应该呈现的是多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的发展,即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是多角度、全方面的,促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思考怎样用好学业质量标准,用学业质量标准指导课堂教学,基于教材甄选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实施策略,把学科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培育。

(二)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达,具有外显性特点

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概括性,不能被直接观测。学业质量标准把核心素养转化为更具体化的要求、更容易观测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明确经过这一学段教学后,学生应该在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健全人格、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方面具体要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水平,学业质量标准的具体化的内容及要求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抓手,教学评价更具实效。

比如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认同),第三学段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到“知道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历史与党的根本宗旨,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政治认同的具体化表达之一)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是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学业质量标准的本质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的具体化表达。

微观视角建立两者的关系

(一)细看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的全面发展”也非朝夕之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和能力水平的差异,所以分学段提出核心素养的要求,更能体现科学育人的原则。针对每一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核心素养要求的细化和充实,这样既能有助于指导不同学段的教师明确不同学段教学的侧重点来进行教学和研究,从而准确达成核心素养的学段要求,又能保证每一学段的独特性和各个学段间的进阶性和连贯性。

(二)细看学业质量描述

能够发现每一段质量描述后面都会对应有几个核心素养,那么为什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一对多呢?

第一个原因是: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依据,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之后来制定的。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来看,它涵盖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治、道德、生命健康等方方面面,具有跨学科的特征。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也会体现在一条学业质量标准对应多个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一点上。

第二个原因是: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割裂的,对受教育者而言,它是以素养整体的形式来体现。这就意味着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培育的核心素养不能是单一达成某一个,而应该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各维度的素养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

核心素养养成与学业质量标准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个复杂的纵横交错的关系。具体说来,核心素养不是经历一个学段的培养就能养成的,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不单纯指学业成绩。因此,在考查某一维度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时,既要横向参考学生在本学段知情意行多角度的表现,又要纵向参考他在不同学段同一维度下的表现,从而综合评价学生该维度核心素养的养成程度。

比如第一学段要知道1、2年级学生政治认同养成的情况,可以通过学习质量描述中知的层面——对国旗、国歌、国徽的认识程度;情的层面——是否能饱含感情的唱国歌等可观测的表现加以考查。随着年级的升高,该学生的政治认同养成的情况又如何呢?可以通过他在高学段在地图上能指出家乡所在省份和地理位置、能够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道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历史与党的根本宗旨等可观测的表现进一步考查。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4

一、何为“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学习方式变革,其核心就是通过挑战性任务,让学生告别表面的、肤浅的学习,转而进入深入的、深刻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全身心投入,实现学习效果的更好达成。

二、道德与法治课中深度学习的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所主张的学习理念与深度学习的上述观点相契合,进而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形成了有效指导。当前,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推动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深度学习。

1、以思维培养为导向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更新为契机,增加对学科思维培养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发布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事件,统编教材的更新则是这一里程碑事件在未来一线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必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和统编新教材的使用落在实处。因此,要把握住当前发展的时机,切实从理念改变入手,注重对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思维培养,真正落实坚持“八个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以新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2、以素材更新为常态

以社会生活的最新发展为素材,优化学生的“学材”。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很多重大事件成为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质资源。这就需要教师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根据,积极发现具有育人价值的生动案例和素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为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支撑。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是让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明确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的重要方式。

3、以课堂优化为抓手

以道德与法治课堂已有的课改成果为基础,积极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的优化。我国的课改,既要强调其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也要明确其继承优秀成果的现实路径。所以,对于之前形成的课改成果,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其运用于当下学生学习观的培养中。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的优化,要与当下的时代元素相结合,真正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中,更加坚定政治认同,从思想认识上水到渠成地得出应该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努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观的转变,还能为学生学科思维和使命担当的培育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4、以协调发展为补充

强化一体化思维,致力于教学观与学习观的协调发展。教与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要从二者的一致性出发,以教促学,以学评教,教学相长,实现学习观念的深化和优化。教师只有真正关心和关注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才能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达成更为充分的素养培育。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的作用,明确自己的“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范围,还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深度。

三、道德与法治课中深度教学的尝试

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教学主要从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体现,并且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也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点,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深度教学。

1、深度学习中的综合性要素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下设三个主题,“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会沟通交流”指向学生的沟通能力,“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关乎到法律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综合性较强,在教学设计中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关于心理健康和法治认知程度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可以了解到当前第三学段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在教学中考虑每一节课的综合性要素。

2、深度学习中的实践性探索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个思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其中包含三个方向,“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多采用社会调查和查找资料的形式来进行了解,“变废为宝有妙招”强调锻炼学生的思辨性,在具体的垃圾分类过程中增强了实践性的探索,让纷繁复杂的分类规则变得更有趣生动,“低碳生活每一天”更强调探索低碳的方式并加以实践。

3、深度学习的课后作业思考

深度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后作业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双减”政策精神,教师设计少而精的作业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启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在作业的设计上就更要下功夫。为此,我在本学期做了一些课后作业尝试,能顾帮助学生在网课期间,对于课堂内容的回顾有进一步的深度思考。

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实现深度学习,除了以上的一些思考,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其中的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这一学科的实现一般都会从内化的核心素养中体现出来。新课标的学习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希望能够从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进步!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此次讲话以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成为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问题。教育部门细化了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分别是: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形成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培养他们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按照这一理念,对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2011年版,新课标进行了全方位的修订,课程内容发生结构性变化,把以往小学低、高年级的两个课程标准和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分学段进行设计,制定了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确立了不同学段的学习主题。学段具体目标之间的不同主题既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又体现了不同学段的特殊性,知识结构上相互衔接、循序渐进、螺旋发展、逐步提升,形成一个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的课程内容体系,体现了连续性和进阶性的统一。

一、新课标的一体化设计具体体现

第一,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小学第一学段(1~2年级)设立了入学教育、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第二学段(3~4年级)和第三学段(5~6年级)设立了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主题。第四学段(7~9年级)设立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主题。

四个学段根据学生成长和认识规律,在课程内容主体不变的情况下,有侧重地进行微调,保证了从小学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至初中学段的有序提升,既保证了学生知识体系、思想体系的延续,又实现了与高中学段的衔接,构建了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的“一体化”。

第二,课程目标的一体化设计。新课程的一体化结构设计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合统筹,在明确学习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学段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确定适宜的教学主题,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如:同是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虽然教学主题不变,但是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一至二年级学生刚刚开始识词释义,只要求初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三至四年级学生需要在日常生活和集体活动中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加以践行;五至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要求通过参加少先队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至九年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所以有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要求。从“初步了解”到“加以践行”“积极践行”,再到“自觉践行”,学生从习惯养成逐步到核心素养形成。

这种由知到行、由浅入深的设计方式,以递进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要求教师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内容由点到面扩展,提升学生知行能力。这样既体现一体化整体理念,又遵从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特殊性,符合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育人目标、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等适应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义务教育不同学段的有机衔接。

学业质量的一体化设计。学业质量反映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道德与法治课程新课标新增加了学业质量这一模块,评价标准按照四个学段呈现。每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升。依然以“政治认同”为例,对于国家的认识,第一阶段要求能够讲出中国全称,认识国家地图,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第二阶段要求举例讲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能够结合实例讲述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意义。第三阶段要求知道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革命历史与党的根本宗旨,初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举例讲述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第四阶段要求能够结合史实阐明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动力;能够结合实例初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能够简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等。这种学业质量要求的设计,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体现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三个层次。

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体现学科的政治性和思想性,符合双减要求,有效提质减负。

一体化具体表现

二、一体化设计下,对于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标突出的“一体化”设计,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必然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思维,整体把握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优化对不同学段主题教学的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发挥课程与教材的育人价值。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提升专业素养,避免闭门造车。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亿万学生健康成长。要达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思维能力和视野格局,提高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和课后辅导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的课程教育,不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也不能仅局限在本年级、本学段。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让能力流动起来。具有把各单元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不同学段目标熟知,在开展本学段教学时与其他学段教师交流、整合、教学研讨的能力;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是积极主动应对,摒弃学段局限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新课标”为引领的新一轮思政课教学改革已经到来,思政一体化建设既是国家发展思政课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新课标”理念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打破按学段划分学生的成长阶段的思维局限,让思维流动起来,关注学生整个成长过程,努力实现无缝连接、一体贯通。

三是要统整思政课程目标,做好学段衔接。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2022年11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意见中强调要强化统筹实施,注重学段衔接。各学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瞄准一个总目标,共同指向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在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做到各学段目标的有效衔接,相互信息交流与传递,让眼光流动起来,避免出现断层,防止重复和倒置。

新课标的改革积极回应时代需求,符合时代之变。思政教育的一体化的建设,即可以有效缓解“低段听热闹”“高段背条条”“考后忘光光”的课程现象,更体现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6

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思政教师就像是这位灵魂大师,用我们生动有趣的课堂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少年。在深入学习新课标后,我更加认识到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出台的背景下,作为思政教师的我们更加应该做到立德树人,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让他们真正成为一个能担起时代大任的新青年。下面谈一谈我对新课标学习的点点感悟。

一、研读新课程,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学科吸引学生的独特条件,如社会人文、时政法治、名人轶事、心理健康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要把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道法教师要用好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读本等,进行依法治国、立德树人教育。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这本“无字书”,关注疫情变化,社会生活百态,结合节日、纪念日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

三、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点,又用道德与法治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四、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通过学习新课标,了解义务阶段科学课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跨学科,综合性极强,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综合素质。道法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核心素养发展。科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2、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新课标鼓励科学学科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强化过程性评价,健全综合性评价,通过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说道:“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作为小学阶段的道法老师,我们面对的是未来的青年,我们如何让他们成为茁壮成长的小树,成为初升的朝阳,是我们要为之付出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们的课堂一定要从思维角度上实现根本的改变,才能让新课标落地生花。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对于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发挥着关键作用。缘此,在学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基础上,我们一定要思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新方向,改革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我面对的是五年级学生,属于第三学段的起始年级,依据“新课标”的指导,我想在今后的思政课堂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立足学生生活

“新课标”强调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按照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和交往范围建构课程。根据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以“成长中的我”与外界的关系为逻辑线索,螺旋上升地组织课程内容。教学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真实生活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从生活中提炼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不只是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载体,更要为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提供机会。要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回归生活世界,实现生活的持续建构。

为此,教学要在坚持学科育人基础上观照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与经验改造中成长。通过体验活动赋予学生新的生活经验。例如:五上第一单元《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课余生活安排表,安排好活动时间、活动场地、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写好活动后的感受。这样学生学会合理规划课余生活,做到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与室外活动相结合,既注重了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注重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不仅可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能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道德水平、道德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着眼于关注学生需求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明确铸魂育人的课程性质。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时刻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切实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教师要考虑到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他们的发展水平,合理地去选择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例如,对第三学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开始进入到关注自我,自我评价意识也逐步提高,在教育引导他们的同时,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与所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出他们更多的学习热情。例如:五上《意蕴隽永的汉字》中,要了解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就可以从他们的名字入手。因为每一个名字里面都有一个温暖的故事,名字承载着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期许。五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崛起,随之而来的是自我认同感。从他们名字中最熟悉的字开启新一课的学习,他们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询问父母,搜集与整理资料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名字中的看似普通哪怕是极为寻常的字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可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与期许,了解到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自身的责任意识。喜爱自己的名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赋予名字的非凡意义。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着眼于课程资源建设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支持,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课程资源支持。”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除了常见的家庭资源,博物馆、社区、各类艺术馆……都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标强调的生活实践。

例如,第三学段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可通过幻灯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示博物馆馆藏和馆内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组织学生参观故宫博物馆、党史展览、伟人纪念馆等,学生通过对陈列的文物展品的观察,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展开对话,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激发了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除此之外,要注意统整学习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相关学习内容,借助社区公共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关爱孤寡老人、美化社区环境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广泛采取实地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进行自主和合作探究活动,将课程学习的道德知识运用于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结合。通过真实的社区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考查道德修养、责任意识以及沟通交往能力,强化学生在社区中的归属感。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在遵循“新课标”基础上,更具思想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落实课程育人功能,发挥其思想引领作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寒假研修心得体会 篇8

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探寻教学实践策略

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向前,基础教育改革也从未间断。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伴随着“双减”政策的春风,也与大家见面。这必将牵动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一轮的创新和改革,而《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也将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发展的风向标。

新课标由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部分组成,各部分密切联系,各具特色和创新点,直指育人目标,体现了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操作性强等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课标将“人的问题”和“教育的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理解与落实新课标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育人方式的转变,构建指向“学生素养发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样态。

一、围绕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具象化,对课程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做出详细阐述,指出经历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除了要注意政治立场鲜明、价值导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确外,还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要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用准确细致的语言刻画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分析学生现有的程度、需要达到的程度以及怎样达到这个程度,同时还要清楚地描述出达成目标的途径以及如何检测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

二要领悟核心素养的内在精神。教师要深入挖掘核心素养的内在精神,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直接贴上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词语。

三要把握核心素养目标的整体性。“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构成了“五位一体”的关系。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在“整体性”思维的统领下使核心素养处于一体化的完整状态。

四要整体系统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在确定目标时要考虑:它属于哪个学习主题?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什么?对应到核心素养中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还要设计评价指标。

以四年级上册第十课为例:

二、明确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特点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的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组织实现了从学科逻辑到生活逻辑的转换,也从学科课程转变为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学生经验和实际出发,选择学生生活场景和内容展开教学,这样的课程不仅会受到学生的喜爱,也解决了“知行不一”的难题,但却出现了价值导向不明显、不突出的问题。因此,在2022版的课标中明确指出了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双螺旋统一。

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心中的“110”》一课时,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如面对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如果你一人在家,发生下列情况,该怎么办?请演一演。

情境一:邻居王奶奶做饭时没有盐了,来敲门借盐。

情境二:快递员叔叔来送妈妈的快递。

情境三:煤气公司的工人说来检查煤气表。

以上三个情境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分别针对了不同类型的陌生人,第一个情境是比较熟悉的邻居,第二个情境可以通过联系父母的方法确认真假,第三种情况不能确定对方的身份。通过三种不同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懂得面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既要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要树立防范意识,以此来培育学生的生活智慧。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就要直面问题,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判断力、思维力,成为一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

三、丰富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指出要强化“学科实践”,在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既提出了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观访问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常用的活动方式,也提出了议题式、项目式等教师们正在积极探索的新方式,并明确将现场观摩、志愿服务、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配合。

案例:

二年级上册《家乡的新变化》

我们的家乡有一座现代的高铁站滨海站,其实我们的家乡还有一座是中国现完整保存的最早的火车站——塘沽南站,我们“塘沽”这个名字的由来,还和这座火车站有关呢!塘沽南站于1888年4月建成,于1907年重修,2004年10月7日,塘沽南站结束客运业务,喧闹了百年的客运月台安静了下来。大家可以对比参观这两座火车站,参观的过程中可以拍下照片记录,再查一查塘沽南站为什么停运?听长辈讲讲塘沽的故事。

从洋务运动到全国铁路第五次大提速塘沽南站的沉寂,它见证了塘沽这座城市的变迁。教师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挖掘教学资源。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方式,不仅了解它的意义,了解它百年来对于国家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了解那时我们国家技术落后,还要靠英国人修铁路,而如今我国的高铁正创造着中国速度,更能实在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祖国的迅猛发展,以此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2版课程标准虽然颁布已过数月,但从理想变为实践,从蓝图变为现实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每一位思政人都应成为课程标准忠实的实施者和执行者,不断探索课程标准理念向教学转化的实践策略,以开发者、创生者的姿态在思考与实践中,赋予课程标准更丰厚的价值与意义,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