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范文大全内容页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1

为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把握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更好地理清教学方向,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文昌小学语文科组利用假期,继续组织教师开展新课标研学活动。我校语文教师共32人,主抓语文科行政1人,共33人参加此次培训。根据教师们的反馈,主要做以下总结体会。

一、加强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

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精神内涵,通过学科教学优化育人蓝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理念中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同时,正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语文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结合部编教材,加强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要结合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内容,引导学生构建家国情怀,实现语文以文化人的教育目的。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立足文本,还要走出文本,依托文本的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旁征博引,尽可能的通过革命英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文质兼美的文章等,润物无声,塑造学生爱国爱党的美好品质。

二、转变思想观念,落实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标“育人本位”理念的提出,语文教学要从传统的思想观念——“知识本位”转向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育人本位”,因为培养能采用科学方法去学习的人,能用语言沟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是我们课堂上应该达到的目的。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来展开。一切语文学习活动,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通过品读语言、体味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树立文化自信。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平时布置作业,应多布置阅读任务,少布置机械性作业。通过大量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涵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其次,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思辨研讨会、经典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电影节、新闻采访、研学访古等。通过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利用学习任务群,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习《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个崭新的词汇刻入我们的大脑——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新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构建了循序渐进、有梯度的学习历程。以“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发展性场景,以“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为拓展,在整合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改变了知识点、能力点的线性排列,改变了逐点解析和逐项训练的教学方式。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今后,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WwW.ZuowenBa.Net )

四、利用多元评价形式,注重学业质量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业质量是这样描述的,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应核心素养要求。根据不同学段,进行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在课程实施中,强调语文课程评价,具体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可以说对于学习效果有了全过程和阶段性的双重评价,更加有利于教师课程教学目标效果的界定和评价。其中重点提出作业评价中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教师需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研以致远,笃行不倦。新课标时代下的我们,是新课标的研究者,也是新课标的践行者。研无止境,我们高年级语文组将继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适应新课标,在教学中践行新课标,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2

2022年4月21日,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如约而至。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内容,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方式转变,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课堂施教能力,这个暑假校领导要求我们趁着假期的闲暇又重新认真的学习了《新课标标准》。

2022版新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新增加了课程内容、新增加了学业质量、在课程实施部分新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按照课标前言的总括,我解读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通过最近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有以下体会: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最大的体会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

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最后,作为一线教师要积极尝试新事物,重视信息技术与线上资源,要创新出线上资源和线下融合的新的教学方式。比如说积极借鉴网络平台的课,与自己的备课思路相融合,实现资源互补。同时我们也要要坚持终身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立足教学实践,提升自己能力与教研水平,适应时代需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作为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且思且行…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3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申老师还提到了语文教育中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们很多老师之前的汉字教学只停留在音形义上,从未想到背后的精深的传统文化,加强了我想了解学习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让学生爱上汉字。语文教育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用人文,传承创新,是我们对语文的认识。时代在变,文化的载体也多样化,我们要与时俱进,做一个终身学习的教师!

课标犹如一根“指挥棒”,只有深入研学,体悟其中的内涵,才能奏响美妙的乐章。通过快三天的学科培训,老师们对于“核心素养”、“任务群”、“学习任务”等关键内容有了更加准确的理解。在以后的课堂中,大家也会将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颁布以来,各种解读层出不穷。每每读来,我都叹服不已。可从来没有想着自己去尝试解读一二,因为深知自己的理解力不够。不料,汪特却在暑期让我解读“课程目标”这一节。逃避不了,只好迎着任务而上。

2022版的课程目标由“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个层次构成。细细读来,我发现2022年版课标的目标不同于2011年版的三维目标,而是构建了素养型的语文课程目标。这充分体现了2022版课标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己任。可见,2022版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侧重于人的全面发展,突出课程育人的效能。

研读课程目标,当然绕不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核心概念。其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2011版中的“语文素养”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提炼而来。那何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构成,缺一不可。

根植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是凭空而出,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文化自信在课程标准上是这样阐释的: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在这段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根植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建立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长期的文化浸润中,学生能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予以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优秀文化生命力抱有坚定信念。同时,文化认同的建立也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由热爱国家通用文字到热爱中华文化;由继承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到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由中华优秀文化到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就这样一步步将文化认同感融入学生的生命之中,让学生找到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那如何培养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凭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建构课程内容体系,让文化自信有根可循,有本可立。现行的统编版小学教材中,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有49个单元,有40篇革命文化题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比60%多。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重大主题教育已经有机融合到我们的课程中。有了这些中华文化的支撑,以文化人,学生就会朝着我们期许的方向迈进。正如惠特曼所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落实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四个素养中的内核部分。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情感。

研读“语言运用”,我发现语言运用可以分成四个部分:语言的积累——形成经验——正确运用——获得情感。其中,语言的积累是基础。语言的习得不是凭空而来,需要学生在大量的、真实阅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化别人的语言为自我的语言。在日积月累中,学生对语言越来越敏感,语感也会顺势而生。同时,在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规律的认识,语言经验变得丰富,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在此基础上,学生才会由输入语言转为输出语言,能文从字顺地表达,最终抵达“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彼岸。

通常,我以为语言运用到达“用”的阶段即可。读了课标对语言语用的说明,我才明白语言语用不仅是积累和运用,还要获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这样,语言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包含情感的,能更好地获得文化自信。

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习得,更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可以说是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素养的关键所在。课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是依托具体的语文学习情境。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一般来说,语言的发展水平标志着思维的发展水平。正如王荪舟先生在解读课标时所说:只有思,听和读才可以被内化;只有思,说和写,才能被外化。由此可见,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是共生共长的。

根据课标所言,思维能力有五种类型: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其中直觉思维应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创造思维应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境界。可是,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往往涉及最多的是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往往忽视了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我们只是让学生知道了知识点,而忽略了探究、理解知识点。这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利的。要知道,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才是我们的使命。怎样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我需要深思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提升审美创造

席勒曾说: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可见,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也是我们当下的重中之重。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绪,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从课标对审美创造的表述中,可以得知审美创造包括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观念三个部分。在语文学习过程当中,语言文字的美、各种文体的美,以及语言文字材料所呈现出的各种各样的美,都是学生获得审美经验的载体。这样,审美经验是在学生不间断地感受、理解、欣赏等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当中累积和明朗起来起来了。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在多篇描写乡村生活的文章的熏陶下,就建构了对乡村风光的审美经验。仅有审美经验还不行,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审美经验提升为审美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积累审美经验的同时,他要能够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如此,审美经验就上升为审美能力。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乡村生活的审美经验了。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所处的乡村生活中美,再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描绘出来。学生就能发现美、表现美。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写出、画出自己想象中美好的乡村生活,这就是引导学生在创造美了。审美观念是审美创造中尤为关键的一个方面。对于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来说,审美观念就像一盏明灯。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都要在健康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地引领下才能得到发展和提升。当然它们是循环互动,互相促进的一个关系。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它们既有自己的独特性,又有共性。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当然,读课标,不仅仅在读、在思,更重要的是将读与思化为行动力。我期待我们的语文课程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5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五月的阳光与微风,伴着无限的学习热情。为深入了解2022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准》,精准把握新课标的结构和主要变化,同时把新课标强调的“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22年5月10日,在梁芳芳名师工作室的组织和安排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这次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更加清晰2022新课标中的关键概念,收获颇多。

一、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内涵

新课标从内容、内涵上都有了改变,作为教师要反复学习,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标,才能找到教学的方向。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统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增强凝聚力的一门学科。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课程结构注重阶段性和发展性,课程内容突出了时代性和典范性。理解课标内涵的同时,也要结合教学实际,用好课标,用好教材;面对国情、学情,实事求是,不能把知识教死,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落实“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新课标提出“立德树人”,这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要求,老师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润物无声”。什么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意思是培养有品德的人才。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学科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思想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做人,为国家培养道德高尚的新时代人才。

三、领悟新教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素养。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概念更明确,定位更清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我们教师要切实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深入理解教材,立足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理解任务群的学习,进行整体教学,避免碎片化教学,减少课堂上问题的数量,提高问题的质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减少灌输式的学习,加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读书,读整本的书。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

课程标准的变化,带动了教与学的变革。我们教师也需要转变,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在实践中摸索,转变思想,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才能培养新时代人才。

总之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有很大收获。新课标理解得还不够深刻,还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学习永远在路上,但面对未来,任重而道远:“昨天的微不足道,今天的正在争取,明天的正在拼搏!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6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新课标新在哪里”“新理念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核心素养指向什么”“语文课程内容有何变化”等都是我们一线老师迫切想知道和关心的问题。而在这众多迷雾之中,我最感兴趣的点落到了“语文素养-文化自信”这几个字上,下面结合一系列的新课标学习及自己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一、阅读文化经典,丰富文化积淀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和最基本的思想基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修身克己”的个人品德……常常出现在文化经典当中。我们就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诵读经典文化作品,如每日一诗、经典诵读大赛、诗文书画比赛、诗文书法比赛、讲故事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字的精妙之处,在诵读中扩展文化的范围,水滴石穿,积少成多,量变引发质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就会积累大量的古诗文素材,古诗文学习能力也可以提高。文化自信在文化积淀中慢慢地生根发芽。

二、课堂教学浸润,加强理解认同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上通过不同方式的浸润渗透,适当增添语文教学内容,将传统文化嵌入语文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加强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如在学习《四时田园杂兴》时,就可以以此诗为引子,适当拓展范成大的其他田园诗,或是其他诗人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词,也可以由田园诗为主题进行探讨性学习,为何古代诗人在官场受挫、人生失意之时都喜欢到乡村去,都喜欢写乡村田园类诗词来“诗以言志”,从而可以深入理解感受古代文人骨子里的浪漫情怀,以及他们在失意之时以乡村为精神家园的追求寄托。这样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单元主题“乡村生活”的认识了解,更加从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独特,与众不同,也是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的一种精神熏陶。

三、创新课堂形式,推动文化传播

传统单一的语文课堂,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加之好多的优秀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学生的理解感受不深,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就需要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依靠创新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如: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可以先充分让学生进行诵读,再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画面、歌曲、故事等不同的媒体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近诗文;还可以设计诸如“飞花令”“你来比划我来猜”等诗词大会的精彩环节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由探讨的兴趣。新颖的课堂形式,获得的信息量既大且深,对优秀文化的理解也更为深刻,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会在不经意间推动文化的传播。

总之,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一种知识容易,但教育学生认同一类文化不易,中华文化,范围宽广,含义深刻,传承与发扬的重担在我们新一代的少年身上,也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者的身上。立德树人——牢记使命,坚定信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起走上文化自信的教学传播之路!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7

在2022年7月2日和3日,在平顶山市宋东魁市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课标引领·评价导向·案例示范——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网络学习研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六个方面的内容。各位专家从六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作为重点,向大家进行了解读。

本次网络学习研修,我感触特别深的是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讲座。

什么是阅读任务群?为了让阅读者更好地完成作品的阅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系列诸如讨论、探究、写作等需要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的驱动任务并将这些驱动任务整合到一起,便形成了“阅读任务群”。简而言之,“阅读任务群”就是一系列富有逻辑性的阅读任务的排列组合。

“阅读任务群”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在整本书的通读阶段,可以针对不同的阅读章节设计整合不同的阅读任务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以此为驱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在整本书阅读的深入探讨理解阶段,可以根据文本的体裁和内容设计专题探讨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深圳市宝安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倪岗的——《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讲座中,谈到思维导图在整本书的阅读中的运用,让我对新课标中的阅读任务群有了更深的理解,深化了对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理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的开展,整本书阅读涉及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更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阅读。不少学生会因为难以把握阅读内容而对整本书阅读产生畏难情绪。“阅读任务群”可以使整本书阅读的方向清晰、目标明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的阅读畏难情绪。多角度探索文本内涵的专题活动,能够顾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可能产生的自主探究心理,能够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发现,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解读。

“阅读任务群”能够为整本书阅读指明方向,帮助学生缓解畏难情绪,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引导学生一步步把书读懂、把书读深、把书读厚,并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阅读任务群”必定能够为整本书阅读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4年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笔记 篇8

7月2日-3日,按照宋东魁名师工作室的学习统一安排,我准时认真参加了网络直播培训,先后学习观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赵宁宁教授的的《建构数学评一体的语文教育体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业质量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张秋玲教授的《从一维到四维的实破》、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向浩教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清华附中张彪老师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理念与教学实践》。

通过网络直播学习,对(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真是触动多多。其中对张彪老师的专题学习,感触最深,下面我就谈谈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几点认识及思考。

在新课标(2022年版)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中,排在第一位的便是“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这是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贯穿了语文义务教育四个学段,并明确了目标:“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这是总的目标,对照课标的这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有几点需要我们特别地关注:

1。这个任务群,它的学习内容是方方面面的,包括了识字、写字、查字典、拼音、词汇、句子、诗词、文字、修辞等等,涉及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而且关注到古代汉语和现汉语的联系和区别。

2。我们要注意区分语言和言语。我们的语文课程面向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它是承载着思想感情的言语作品。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学习要从言语入手,让这个学习回归到言语行为本身,是要浸润在那些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言语作品中,去发现问题,发现规律。

3。要强调语境。新课标要求在语境中学习语言文字,根据语境的变化,准确把握言语信息。

我们可以看出,“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语言运用。同时,也指出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两大任务:一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包括语言经验和语感的积累。二是语言文字的梳理。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律,感爱汉字的文化内涵等。学习任务群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完成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路径主要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进行。在小学阶段,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文流、梳理与探究。

根据目标,我们要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围绕学习主题,以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设计基于大任务、大单元、真实情境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要注重语文与学生生活的结合,要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语字文字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我们要通过“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学习任务群,重新认识语言文字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及地位,通过对统编教材语言文字的积累和梳理,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真实、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学习,充分发挥其基础性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