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1

从“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育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今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们迅速开始研究新课标,一线教师队伍中刮起了“新课标学习”的大风。成都戴美蓉名师工作室更是走在了“新课标学习”的前列,从2021年就开始接触新课标的一些理论指向,在新课标正式发布后,工作室积极为成员们安排各类课标解读的学习机会。

6月,由全国名师工作室百家讲坛承办,“202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解读系列实践研训”在线上发布。该研训课程邀请了多名教育专家,既有史宁中教授对新课标高屋建瓴的整体解读,也有何丽华等一线教师们结合课堂提炼的实践理论。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对新旧课标的对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对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了一些体会,尤其是新课标对数学课堂中浓郁的“数学味”体现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

(一)“数学味”——素养导向

史宁中教授首先对比了课程标准的变化,课程目标从“双基”拓展到“四基”,再从“四基”到“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亲身经历和获得的学习经验。数学核心素养即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史教授的解读中,“三会”是比数学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更上位的要求,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对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观察,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数学知识及其现实背景,能够在生活实践和其它学科中发现基本的数学研究对象及其规律,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独立的数学思维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与发展,能够合乎逻辑地解释或论证数学基本方法与结论,能够探究自然现象或现实情境所蕴含的数学规律;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即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学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能够感悟数据的意义与价值。

新课标也明确了初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为: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运算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还强调了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一致性、阶段性。

我们可以感受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课堂,更关注于学生的学,不仅是学习结果的获得,而且包括知识、思维的获得过程。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先明确教学内容所指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如: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指向抽象能力的核心素养,为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

(二)“数学味”——大单元视域

本次学习中,“大单元”是一个高频词汇,有何丽华老师关于“大单元视域下几何教学”的分享,也有易良斌老师关于“大单元教学策略”的讲座。何老师以“三角形”的一节章起始课为例,从“点”与“线”的角度来理解大单元视域下的数学内容,如:本节课的核心点——定义的教学三角形的定义;易混点——分类的教学按边分类;转折点——性质的教学实验几何→论证几何。以研究的视角架构一章的起始课,以“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作为切入点,确立研究方向;以关联思考、类比回顾规划课堂思路;以找共同特征、类比下定义、拼三角形、表示等活动开展过程研究;以研究成果的运用来巩固所学知识;以彰显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来进行活动评价。易老师也以函数为例提出了一些关于大单元xi目标渗透的思考,大单元起始课的结构包括:数学外部的现实情境、数学内部的内容领域及数学内外的综合应用,其核心包括:大单元知识,整体思考;核心概念,关联把握;知识结构,类比生成。

从两位专家关于“大单元视域”的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教师在理解数学时就不应只关注于单一的教学内容,还应注重其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在实际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连点成线拉线成网”的数学知识架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对比归纳等自主学习能力。

(三)“数学味”——情境创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情境的多样性。胡赵云老师提到真实情境不仅包括生活情境,还包括科学情境、文化情境和数学情境。朱敏龙老师分享到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熟知的时事现实,设计与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的时事有关的情境,富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感悟数学,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只有创设贴近学生时事、认知、生活、科学的现实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才能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凸显数学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作文 WwW.ZuOwENbA.NeT

因此,对于我们数学教师而言,要创设符合学生现实的情境,就不能只是简单粗暴地对一些情境进行“拿来主义”,而要在平时做学生的“知心长者”,还要做数学本质的“研究者”,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次研训学习,让我在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的责任,我们不仅要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更要让数学课堂生出它该有的“数学味道”,让学生爱上数学。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2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面简称“新课标”),为确保新课标能系统推进、落地实施,多种形式的研修交流和培训开展得如火如荼,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也在暑期安排了线上的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由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和北京市中教市培教育研究院主办,请来史宁中教授和多位一线专家教师为我们解读新课标、示范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培训结束我收获良多,以下几点小小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新课标的一个主要变化就是从“四基”到“核心素养”,从传统的“双基”到“四基”到如今的“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在发生变化:过去的教育过于强调结果,而现在的教育开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相关教学活动的过程,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教师可以传授知识,但经验需要学生积累,正如“纸上觉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同时去思考、总结,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思考,正如史宁中教授说:“教师应当明白学生会不会想问题、做事情,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是学生悟出来的。”

我们的教育理念要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核心素养听起来高不可攀,但实际上,知识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发展素养,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么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发展核心素养,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

二、教学策略需要改进

教育观念的改变也注定我们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与教学策略,新课标背景下,知识点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它本身,还要学习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区别和联系。譬如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这两个概念时,可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两者概念,但这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明白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改进该教学,可以补充一张表格,用以区分两个概念的定义、特点和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潘建明教授指出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仍需注意很多细节,避免形似而神不似。例如部分教师教学时看似讲了方法,但实际并不到位,要让核心素养落地,就得讲出方法体系的步骤,让学生积累具体的实施经验,有了实施经验和基本方法经验,才能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在做同底数幂的运算时,可以在运算结果后增加一个问题:计算的依据,从关注学生的“算法”转向关注“算理”,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潘教授还给出了“分段式反馈”和“开火车”等教学反馈方式,并阐明优缺点,让我不禁反思在教学中怎么更恰当地使用哪种反馈方式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大单元教学”成了近期的热门词,但如何实操我还不得要领,而何丽华老师以自己一节“三角形的章起始课”作为课例,展示如何在大单元视域下进行几何教学。由点出发,找准本节内容的核心点、易混点、转折点;贯穿线,为同学们提炼出今后几何图形学习的基本套路,形成三角形的整体认识,同时为今后的图形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及关联性。“大单元”强调的“大”是注重把同类研究对象、相似的研究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思想一致性的学习单元,引导学生形成“研究对象在变,思想方法不变,研究套路不变”的切实体验,在整体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研究思路。

朱敏龙老师在讲述实践教学时谈到一个问题:课堂预设,我也收获颇丰。课堂预设没有错,但若预设过多,总会出现一些“意外”,例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学生一语道破本节课要学习的公式、定理,打乱教师节奏;或是学生没有回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意外”的价值,只顾追求与预设保持一致,便是在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的处理也不够完善。为了课堂教学中能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生成精彩的课堂,朱老师提出四个策略供大家参考:①尝试弹性预设,拓展自主空间;②把握课堂契机,产生新生长点;③发扬教学民主,做敏锐倾听者;④增强自身文化底蕴,积累数学智慧。

三、学习评价需要重构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评价就是指挥棒,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几句话中所提到的问题就是我们目前考试中还存在的问题。因此,胡赵云老师从“基于能力素养设计命题蓝图”、“基于四能与素养命制试题”、“基础性试题的命制”、“禁止命制超标试题”四个方面为我们讲解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命题,让评价指向核心素养评价,还配备了相关考题,一一阐述其中的不足之处,让我对中考的题目设置要求有了更深的认识。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专家们的讲座和课例让我受益匪浅,不单在理论方面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实践方面也有了些许感悟。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对教育和教育从业者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从业者的我们,更要做好充分准备,用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更好的课堂。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3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这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线教师又该如何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变与不变。

2022年5月30日有幸聆听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内容解读》,史教授分别从四基到核心素养,结构与内容的变化,整体设计分布实施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要修订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该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我觉得需要站在更高,通过更高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的教育,让整个教学做到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述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显示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显示世界。这“三个用”描述的数学导向很明确,就是让数学回归现实世界,回归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了。未来的考核应用类的题目会增加,相关学科联合类的题目会增多。这些特征如何与数学知识结合,就需要我们理解其内涵。数学的眼光就是数学抽象,抽象能力是发明创造的根本,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如自然数的抽象,2个苹果,2支笔,先在形式上去掉名词(感性具体),变成2,这里的可以代表任何实物,实质上舍去背景(感性一般),再抽象成数字2,就是抽象的本质(理性具体),最终体现数学的一般性。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最初的结绳计数,发展到现在的超复数和广义数,数的家庭已发展得十分庞大。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数学的发展。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对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进行抽象,用定义或符号表达。数学的思维就是逻辑推理,包括代数的推理和几何的推理。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研究结果,一般借助于归纳与类比研究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得到结论;借助于计算和演绎,验证结论,考察数学体现数学的严谨性。数学的语言就是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用数学的概念方法和结论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包括思维、做事)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二、结构和内容的变化

这次新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上由三个阶段变成四个阶段,体例上增加一章学业质量,结构上增加代数的两个基本事实,内容在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念。不难发现,新课标内容相对于旧版更加完善,新课标教学理念对于教师团队的要求会比较高。不管怎样变化,数学的核心素养不会变,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终生学习的理念。在教师的教学中一定要知道自己教学的位置,知道前后教学(知识)的联系,整体把握,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作为初中数学老师,也要认真研读小学部分课标的要求,更要知道小学数学的内容的增加与减少,包括学业要求,才能在初中阶段的教学达到一致性。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在整个教学中,注意教学的整体设计,如大单元教学,课时教学,分步实施。在教学设计中要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的素材进行思考与探索。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设计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获得,不是学习态度;还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思维的获得。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将学习所得应用新学期的教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生学习。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对于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立即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我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新课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

史宁中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三会”解决了我的困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为什么说是人人所必须的?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从新课标的解读中,我找到了答案。现在回想起来,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很快就忘掉了,好像学到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课标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所以人们常说有些孩子学数学没有悟性,其实“悟性是可以培养的”。数学能力的提升,是学习力的提升,史教授提出数学的学习需要孩子去体悟,而不能只靠老师的填鸭,所以在教学时要关注孩子是怎么学会的。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悟性”。很多孩子“不启不发”甚至“启而不发”,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举一反三的“悟性”。史教授的讲座强调了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学科和生活之间的关联。即就是知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学生找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顺利的总结和演绎,导致他悟性不高。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大单元视域,增加单元知识、领域知识的梳理,还要多让孩子把生活中的实例做数学规律的演绎。学习之后他就应该可以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里面的道理,反过来他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也可以用数学的规律做解释。自然而然就培养了学生的悟性。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因此初中数学课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教学内容要多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注意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数学的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消除了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发数学思考。有思考才会有问题,才会有反思,才会有思想,才会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也才能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2、强调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学生有权选择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的具体过程中蕴涵。学习方法要反映数学学习的特征,对学生而言,不仅是适宜的而且是有效的。学习数学的的重要方式是: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实验、推测、计算,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教师讲授给学生自主学习以启发、动力、灵感、方向,学生自主学习给教师讲授以反馈、分享、调控、反思。课堂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特别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

3、强调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具有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的人,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然后因材施教。

4、着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和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紧密相关的,认真听讲、善思好问、预习复习、认真作业、质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刻意诱导,潜移默化,点滴积累通过较长时间的磨练,最后方能习以为常,形成习惯。

新课标的学习,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学方向,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也激励着我与时俱进,不断去学习、研究、成长。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数学学习的密码,学生成长的密码。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5

今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修订,各课程标准都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那么,该如何在日常课程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初中数学“新课标”相对于“旧课标”,又有哪些重要变化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有幸聆听了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内容解读》和《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的讲座,参加了成都市戴美蓉名师工作室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分享如下。

一、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程理念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1。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课程内容体现结构化特征。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组织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重视数学内容的直观表述,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适当考虑跨学科主题学习,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3。课程实施是通过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桥梁,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想、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4。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促进教学评价的变革。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的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标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查验知识点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探索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的评价。

5。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探究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小学阶段侧重对经验的感悟,初中阶段侧重对概念的理解,在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四、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如何帮助我们达成相应的课程目标呢?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思考。

1。数与代数。“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示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方程与不等式”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函数”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借助函数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方程和不等式。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2。图形与几何。初中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包括“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三个主题。学生将进一步学习点、线、面、角、三角形、多边形和圆等几何图形,从演绎证明、运动变化、量化分析三个方面研究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和相互关系。“图形的性质”强调通过实验探究、直观发现、推理论证来研究图形,在用几何直观理解几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从基本事实出发推导图形的几何性质和定理,理解和掌握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图形的变化”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图形,理解图形在轴对称、旋转和平移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中的不变量;“图形与坐标”强调数形结合,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表示图形上点的位置,用坐标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一领域内容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在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几何直观,提升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统计与概率。初中阶段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抽样与数据分析”,“随机事件的概率”两个主题,学生将学习简单的获得数据的抽样方法,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以及定量刻画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方法,形成和发展数据观念。“抽样与数据分析”强调从实际问题出发,根据问题背景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法,经历更加有条理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利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利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体会抽样的必要性和数据分析的合理性;“随机事件的概率”强调经历简单随机事件发生概率的计算过程,尝试用概率定量描述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概率的意义。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悟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理解通过数据认识现实世界的意义,感知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发展数据观念和模型观念。

4。综合和实践。初中阶段综合和实践领域,可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和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感受数学与科学、技术、经济、金融、地理、艺术等学科领域的融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提高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课程实施

在运用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路上,课程实施尤为重要。新课标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倡导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更应该钻研新课标,深挖教材,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6

2022年9月将要施行新版的课程标准。利用暑假我认真学习了,从中有一些新的感悟。

一、数学情景与培养目标

新版的课标从四基发展为核心素养。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是哪些能力呢?抽象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但是这样表述太过抽象,课标给出了“三会”的要求。

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就是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应用数学,明白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不是脱离现实的。因此,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去还原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抽象的水平。他们对抽象的事物的理解能力还非常的弱,需要现实的背景提供支持。情景化的教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引入更多有情景、有故事、有数学文化内涵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喜爱,对数学的理解。

二、掌握知识与核心素养

在具体的知识过关过手的问题上,有些老师认为学生学不会,通过大量的练习会有所改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实学生大量练习只是在机械模仿,他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他也记不住,更理解不了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所以他不可能有很高的提升,更难进行创造性地应用数学。

再说理解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掌握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而教学时间又如此的有限,二者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如何调解这一矛盾,在学生素养和能力培训上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方式呢!?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偏好来设计教学。同时,重视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不是能用知识点来倒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去跳一跳摘桃子,学生更容易达到。设计的过关、过手的层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如果过高的能力水平学生一时还达不到,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都会受到影响,学习的积极性没有了,有如何来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呢?所以我们要深入的研究课标,重视一册书,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设计,重视知识点的不同能力水平的区分是怎么样的?

那又如何来了解某一个能力点、某一知识点在课程标准中是如何要求的呢?

第一、这个具体的知识点课程标准都有相应的解说,而且后面还有相应的习题的要求,我们可以根据这样的习题,就可以了解到我们对这一知识、这一能力有如何的要求。

第二、从新旧课标的变化中找到不同的地方,那么能力点的变化,做到胸有成竹。

第三、结合各地的中考的变化。来认清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新要求。成都中考从原来的28个题调整为26个题,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选择题少了两个,但是选择题的题的的分值却增加了两分。对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概念的要求不是降低的,反而是提升的。A卷的圆从原来的三问调整为两问。也就是说考试更加重视学生的基本的解题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想的应用。考试变化促进了老师应该如何去教,而考试的变化就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的变化而来的,这样可以方便老师快速掌握应该如何去教学生。当然这是我们理解课程标准的一个方式,而不是唯一的一个方式,也不是唯考试论。

三、学科融合与项目学习

课程标准的另一个变化就是项目学习和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也就是知识的应用。学以致用,用学所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现实中的问题又不像书本试题,用单一个学科知识就是可以解决,往往是多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跨学科项目学习让可以我们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比如,我在初一年级开设的“生活中的消费”这一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自主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来了解和学习。有的小组选择猪肉涨价,有的小组选择青少年的养育成本,有的小组选择成都饮食消费的变化……。我们觉总觉得初中生是孩子,不会有成人一般的思考,我们从选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关心现实生活的,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个现实生活中,猪肉前段时间涨价很大,特别是疫情期间涨的很快。现在教育消费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语,学生也关注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餐桌变化非常的大,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健康的吃。学生关注的这些话题,也是现实生活中消费的一些热点话题。所以,不要觉得学生不会思考,不会去做项目活动。那是因为教师没有放手让他们去做,没有引导他们去做。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去培养他们,去关心他们。

读新课标、听专家的解读。最大的感受就是新课程标准,更加适应的时代的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7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而在《2022版的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数学课程的性质中也提到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时在《新课标》中对数学课程理念中也提到了:数学课程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新课标》中的十个数学核心素养词里面“模型数学、数据分析”涉及到了数学的应用。根据《新课标》及受现阶段社会大力发展经济的现实,在保证完成义务教育教材教学的同时,必需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永远无法剥离的,尤其在实验教材中,对于数学经济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更为突出表现,现根据《课标》,结合教材就数学课改中如何体现”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浅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当前数学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虽然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眼高手底”和“高分低能”往是这样造成。在以初中生为对象,对数学与科学两学科进行了比较测验及问卷调查,得到了以下一些结论

(1)发展不均衡我国学生的数学测验取得第一名,但总成绩发展不均衡。试卷包含五个方面数学与计算代数式图形几何测量统计。我们的学生在数、式、几何三方面确确实实得分第一,但是我们的学生在测量方面失分最多,统计方面在十几个国家里排倒数第五。

(2)用时间做代价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是,我国学生用于学习数学的课内时间每周是307分钟,而国际上平均是217分钟。课外学习时间有5个调查分支(每周)1时以下,1-2小时,2-3小时,3-4小时,4小时以上。结果是中国学生37%选择的是4小时以上,大多数国家的同龄学生选择的是1小时以下。我们学生的好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用时间做代价换取的。时间就是生命,说得极端一点,学生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个所谓的数学好成绩。

(3)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远远不够在这个调查中,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问题分4个分支你是否愿意上数学课你是否愿意接触数学老师你是否愿意读数学书或与数学有关的书你是否愿意和同学交流与数学有关的话题。调查报告是这样写的中国学生虽然数学第一,但跟西方国家相比,正好出现一个剪刀差成绩是好的,但积极态度不如西方国家西方国家成绩是中下的,但他们喜欢数学。面对以上结论,我们在庆幸学生“双基”扎实的同时,不得不引起注意,我们的学生在应用能力方面确实不如人家,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远远不够,令人担忧。

二、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现数学生活

对于《新课标》来说,最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众所周知,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对身边以外的世界也越来越关注。《新课标》中也提到了“数学教学活动提倡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数学是认识、理解、表达真实世界的工具、方法和语言。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风格的情境素材。真实情境的创设要注重情景的多样化,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数学教学活动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并引入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生活中怎样应用数学的意识。案例一八年级上第三章《3。1确定位置》入手的课堂引入环节,从当前热门话题太空探索入手,介绍了我国的北斗系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一种乐趣,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钟爱数学,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三、开展数学活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因此教师要想方法改变教学方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体验。案例二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2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各预先制作正方体,在课堂学生亲身体验展开成平面和折叠成盒,现场实践操作,通过活动把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相连。通过本活动,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案例三让学生自己用几何图形设计校徽。通过诸如此类活动,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施教之初,贵在引导”。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可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数学活动中寻找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

四、让数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做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觉得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当前数学教育家提倡一个重要观点——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正如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所说“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激趣,“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案例四讲七年级(上册)第六章《6。3扇形统计图》时,让学生自己组织收集、统计、处理数据,并根据结果,组织学生观看球赛。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运用中获取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生活问题,解决生活问题,从而促进自身的主动发展。

五、关注数学生活,促进数学学科育人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心以及相互尊重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显然应当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享受到终身做人的教育,即德育教育等。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通过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体现数学的价值。案例七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此知识的同时,通过数学学习渗透到德育教育当中,既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又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课改的理念价值。

2024年数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篇8

这个假期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研读了新课标,我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数学人,反思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要如何改进实施。

新课标中指出:课程目标的确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史宁中教授指出,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数学教育学生获得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化目标的拓展、是四基的继承发展。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会”及主要表现: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眼光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初中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初中课程内容的四大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分别侧重培养不同表现的核心素养。

数与代数部分:经历有理数、实数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数域扩充;掌握数与式的运算,能够解释运算结果的意义;会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描述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形成合适的运算思路解决问题;形成抽象能力、模型观念,进一步发展运算能力。空间与图形部分:经历探索图形特征的过程,建立基本的几何概念;通过尺规作图等直观操作的方法,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与关系;掌握基本的几何证明方法;知道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基本特征,理解相关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够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描述图形的位置与运动;形成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

统计与概率部分: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理解随机现象;探索利用统计图表表示数据的方法,理解各种统计图表的功能;经历利用样本推断总体的过程,能够计算平均数、方差、四分位数等基本统计量,了解频数、频率和概率的意义;形成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推理能力。

综合与实践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通过学习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从四个方面诠释了课标修改的前提、内容以及必要性。从教师对课标的认知上的理解,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还原数学的本质,从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问题提出恰恰是检验学生是否能够在数学上有所造诣的根本。而设置问题情境又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度思考的前提。

在我们的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之间的关联,落地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知识本身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数学知识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形态,如研究对象的概念、性质、关系、运算、规律等,构建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桥梁。比如:与“概念”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与“性质”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推理能力;与“关系”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模型观念;与“运算”有关内容的教学,可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运算能力等等。

每一个特定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培养相关核心素养的作用,要注重建立具体内容与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关联,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如:确定初中阶段“图形的性质”主题教学目标时,关注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等的形成。

设计课堂教学每一细节之处。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评价和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细化到“为什么教”“教什么”“到什么程度”“怎么教”。

作为教师,先从小处着手学习、落实。细心研读“教学实施”部分提出的“教学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进行反思,落实课标要求有抓手。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式的选择、加强综合实践和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的实施给出了指导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设计自己的教学。

比如关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其中一条就要求“强化情境设计和问题提出”,注意创设真实情境,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教师教学要根据本班孩子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以及教材情境的熟悉程度,合理选取问题情境。一句话,学习素材要真实可信,孩子们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新知探究之旅,调动孩子强烈的探究热情。课堂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如果理解楚了这一条,就能明白课堂不只是“优秀生的舞台”了,也就会慢慢改掉教师“一讲到底”的毛病。

学习新课标、理解课标精神,我今后对课标的解读仍会采取听取专家现场讲座、线上视频学习、案例研究等方式进行。需要我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边学习边践行边感悟,努力理解新课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