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1
2022年8月18日矿区数学教研室组织老师们在xx市第十二中学进行了《新课标解读、高效课堂构建》的培训活动。这次培训特地请了xx教研中心的石颐园老师讲解。通过这次培训,大家都学到了很多。
本次培训石老师以崔永元的亲身经历作为对数学学习的探究入题,引出了“数学是什么”,让我们深思究竟该如何解读,如何引导学生接受、并认识数学。石老师接下来从“整体感知、了解背景;研读精要、体会变化;基于标准、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比历次课改,及课程标准内容的变化,让大家更明白了国家对数学教学的重视,通过培训让我认识到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2022版中强调: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语音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培训中石老师结合具体课例,解读了课程标准、教材在备课过程中重要作用。通过石老师的解说,我们更加清晰的知道了认真备课的重要性,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更深层次的挖掘课标、教材、了解学情,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注重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丰富教学方式(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通过这次培训,我看到了课程标准的变化,明确了下一步的教学主方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研读课标、对比变化,更深的理解变化的意义所在,深挖教材、关注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什么”,并因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会学习,爱上数学学科。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2
4月21日新修订的数学义务课程标准让我们感受到与2001、2011版明显不同,我认真聆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他在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初中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
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还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在学习了史宁中教授解读2022初中数学新课程后,我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重数学核心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把“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新的课程标准提醒我们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学生核心素养整体和阶段保持一致。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先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学生的阶段性表现,结合教学内容,全面分析单元整体设计目标,再围绕目标细化课时目标。
如在进行备课《数轴》时,我们要先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解读,俯瞰整个单元所有的知识网络,定好单元教学目标。学好《数轴》这一内容,对于学习绝对值以及对绝对值的理解很有好处。学好数轴和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也会学得轻松。因此把整个单元的重点课定在了《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细化体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注重引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要多去思考和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创设合适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出自 wwW.zuoWEnBA.nEt
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能引发数学思考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出合理问题。要让学生提出好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观察比较事物的特征,联系前后知识的异同,问认知冲突;寻找自主学习后的困难等,问障碍之处。接着,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抓住关键问题,构建课堂活动的框架;细化关键活动,突破孩子的疑难;在活动中发挥学生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备课《轴对称现象》时,设置活动:动手操作-创作美,创作图形后提出问题:观察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有同学发现他们小组有的同学创作的是两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关于折痕能够完全重合,因而得到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在对比归纳-感悟美的活动中,有同学提出问题: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图形上,成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图形外。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通过思考、验证,得出结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图形上,成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在图形外。通过上述活动的问题与思考,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突破了难点。
如果学生的精彩的问题,有一些没法在课堂上研究的,可延伸到课后,建立课外学习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
以上是我关于新课程标准的两点思考,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指教。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3
《数学课程标准(2022)》指出:“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的获得与发展,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将会反哺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将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下面,我就新课标的学习和理解,谈谈“数与代数”领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新课标对“数与代数”的描述:(摘录《数学课程标准(2022))》)
数与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包括”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数与运算”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数量关系”主要是用符号包括数或含有符号的式子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或规律。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的意义,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二。几点培养策略的思考
1、理清数概念之间的关系。
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数与代数”时,教师需要理清整数、小数和分数这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质的关键。教师可以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将前面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
例如在复习《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提问:“六年中,你学过哪些数呢?你理解这些数吗?这么多的数,你能把学过的数整理成图表来表示吗?这些数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学生对整数、自然数、负数知识回顾、知识梳理,先举例再谈它们的特点。我再次提问:“接下来你还想说说什么数?”学生再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知识回顾、梳理。学生举几个分数的例子,并说出这些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学生再举小数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数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当学生回顾、举例时,我按数字书写要求规范板书,最后让学生细心观察黑板上面的数字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些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数轴上填数时,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分数是怎么填的?”“分母为什么都是4?”“虽然它们分母都是4,但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我们所学过的分数都能找到它对应的点吗?”由此可以看出,分数和整数也是有联系的。
2、感悟数运算之间的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学生要理解算理,可以借助直观的方法。在具体活动中,通过直观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各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在经历互学、感悟的过程后,从直观走向抽象,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到达理解算理、感悟算理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互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例如在《分数乘分数》教学中,在画出3/4平方米的1/2后,小组合作探究: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有的学生列式3/4x1/2,用长3/4mx宽1/2m就是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有的学生也是这样列式,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这里求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也就是3/4平方米的1/2,所以用3/4x1/2。有的学生发现双重阴影部分的面积能直接观察出来是3/8平方米,因为双重阴影部分就是把1平方米平均分成8份,取了其中的3份。有的学生没看出8份,汇报的学生解释道:把虚线延长,就能看出来了。全班交流完后,学生观察图总结:这3/4平方米的1/2,原来的分数单位1/4不能用了,所以我们只能再分一次,把分数单位由原来的1/4变为更小的1/8,双重阴影部分一共有3个1/8,所以是3/8平方米。在互学中,提升了学生数学结合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了分数乘分数的算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往往因其枯燥和困难而不被学生喜欢,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还不够健全,让他们学一些不感兴趣的或者是不够有趣的东西,心理上势必会很抗拒。有的学生理解能力跟不上,一次一次被打击,使他对数学产生抗拒心理和恐惧心理。新课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书中一些习题联系实际进行改编,通过创新题型,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
以《百分数(二)》为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了百分数,但是对百分数应用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对于商场购买类的解决问题,可以将问题同学生本人实际结合起来,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很多的优惠方式,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再设计情境解决问题,比如“有一天你陪妈妈去买一件裙子,正好遇上某品牌的衣服搞促销活动,在A商场打八折销售,在B商场按‘每满100元减20元’的方式销售。妈妈要买一条标价230元的这种品牌的裙子。妈妈在哪个商场更省钱?”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后又提问“如果这条裙子的标价是200元,又该选择哪种方式更优惠呢?”“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小结:看来商品的标价不同,可选取的优惠方式也会不同。以后再和妈妈购物时,都要在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做出选择。这堂课的设计既可以对刚学过的折扣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同时还能把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学到有意义的数学。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计划,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从一开始的无意识运用,到后来的有意识运用,以及最后的熟练运用在生活中。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4
这几天听了很多大师的课标解读,受益匪浅,尤其是马云鹏教授的解读对我来印象最深刻。
马云鹏教授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的特征分析、现实意义、教学变革(单元整体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有助于准确把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有效落实于教学实践。他详细分析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特征: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从三各方面具体阐述了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的重要意义:结构化凸显内容的关联、结构化有助知识与方法迁移、结构化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最后重点阐述了核心概念的内涵,以核心概念为线索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好地把握课程内容本质,在分析和提炼学习主题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具体学习内容的学科本质,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马教授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采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思路,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内容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针对单元中的关键内容设计与实施体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活动。
通过马云鹏教授深入解读和实操介绍,我深刻领会内容结构化的特征、意义,并明确了基于内容结构化的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注重强化课程内容前后结构化体系,体现育人价值,彰显结构化课程内容,开发大观念、大主题等课程内容形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优化习题设计,注重发展素养。习题的设计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性通法。设计丰富多样的习题,满足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完成作业方式的需要,如综合与实践的习题可以包括查阅资料、校外调查、自主探索等。
习题教学就是对例题教学的巩固,也是考察学生在一节课里能够学到多少知识的重要途径,习题教学贯穿了每一个知识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内容还是以习题导入的。下面我结合新课标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习题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习题教学量问题
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某一知识点,往往过早进入“题海”训练模式,尤其是初中与高中的教师。在小学也有老师搞“题海战术”,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课本上的习题外,还让让学生做课外练习或是买很多辅导练习。其实小学数学课本当中的那些习题已经是通过重重的筛选,已经足够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难度,只要学生脚踏实地的去练习,足够提升小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空间思维能力,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再去额外让学生去做课外辅导。长期进行这样“题海”式训练,只会使学生经常处于疲劳状态,让他们厌恶学习,降低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减负”要从减少作业量开始。
作业的量多少合适呢?一二年级的数学作业则应以口算题为主,每天5分钟或每天10道即可;三四年级每天1520分钟;五六年级每天2030分钟。
二、习题教学目的性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总喜欢把习题的教学上成以老师为主体“前部分做练习、后部分讲练习”的模式,缺少给学生思考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许有人不赞同我所说的,有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过呀!但是,一节课又有多长时间呢?能够请几个学生上黑板做练习达到效果呢?这种以个别学生为主的“少数教学”方式只是让少数学生得到了提高,其他学生只是略略的懂了一点点学到到了皮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习题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尽量的组织全部人都要参与的活动,多做一些互动性强、全员参与的练习,多启发学生,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弱、练习速度慢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参与到数学习题的学习当中来。
三、习题教学效率问题
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而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很忽略了这一问题,在平时习题练习中只要求学生做,将答案对一下。使得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大降低。这样的教学就让学生错过了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知新”。著名教育家波利亚非常重视“回顾”在解题中的作用,他认为解题的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回顾”,学生可以通过“回顾”巩固他们的知识并发展他们的数学能力。在习题教学中“回顾”也是非常的重要,它对解题思路、过程和方法、结论的检验与反思。在习题教学中不断地回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同时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习题教学方法问题
在小学教学的课堂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学完之后“一问三不知”,这是老师只注重结果忽视了教学的过程和启发的问题,学生抄作业的现象就是由此而来。数学中习题教学其实跟其他课型的教学一样,要靠学生自己掌握解题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之功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通俗易懂的、简单的、能提高学生兴趣的习题教学方式,来提高习题教学效率。在教师讲授习题时语言要简单明了,尽量让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听的懂、学得明白。另外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去做一些难度的,晦涩的数学题目,这些题目只针对一些有超常智力的学生,长久的让学生“碰壁”会让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滋生学生的厌学情绪。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动好玩,对于我们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好奇,在习题教学中,尽量的要让学生不感到枯燥无味,老师可以尽可能的将习题设计得有趣味,将它们与生活中趣事联系起来。如: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为什么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这时候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商店买商品时,买3支笔和2个本子共用了多少钱?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确是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由于这些问题与学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时候就充满兴趣。再如:学习“认识时间”时,让学生回忆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上学?你是怎么知道时间的?学生通常会对他们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
五、习题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中恰当的评价总是能激起人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合理的进行评价,将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另一方面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思自己,制定新的教学方法。如,及时积极表扬那些能提出新的解题方法的学生,对于他们的发现给予赞扬和鼓励,对于那些能“中规中矩”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习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对落后的学生不断的激励等。尤其要照顾在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采用“优帮差”的模式(小老师模式),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有成就感,学习弱的学生也受到来自同伴的启发。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6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对以后的数学教学有着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一、重视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具体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能够合乎逻辑地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与结论,更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摒弃“题海战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从获取知识的首要目标转变成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出一个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新课标中提倡把跨学科的内容融于教学之中。通过多学科的横向联合,增强学习的探究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内,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比如:近几年常常出现的数学阅读理解题,在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的前提下,还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跨学科的教学提升了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的要求我们不仅需要钻研数学学科的知识,也同时需要去了解其他学科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科学、历史等等),多听听其他学科老师的课堂。只有自己勇于“跨界”学习,才能践行“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才能更全面的培养学生。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动脑子,多想办法,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7
新学期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
三、变“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8
2022年初,xx区课堂改革拉开大幕,并于春季学期全面实践;202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将于秋季学期开始执行。作为一线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践行课标精神。我们深知,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的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真正读懂、理清新课标的内容和指向,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
一、新课标新在何处
(一)育人导向明确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新课标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为目标,强化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塑造,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内容结构化。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运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能)。因此,课程内容选择上,保持相对稳定的学科体系,体现数学学科特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反映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内容呈现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当采取螺旋式的方式,适当体现选择性,逐渐拓展和加深课程内容,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学业质量标准化。新课标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对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作了明确刻画,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师课堂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新课标指引下的课程内容设置上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方面呈现。内容要求主要描述学习的范围和要求,即为什么这么教;学业要求主要明确学段结束时学习内容与相关核心素养所要达到的程度,即教什么;教学提示主要是针对学习内容和达成相关核心素养而提出的教学建议,即怎样教。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改革的思路将会更加明晰,课堂教学实践也将更加有的放矢。
(四)学段目标细致化。新课标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其中,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且每一个学段设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如第二学段注重对学生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美;会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敢于质疑和反思;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二、新课标如何用
(一)强化教学目标的指向性。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达成,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将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充分发挥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在实现知识进阶的同时,体现核心素养的进阶。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是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四基”“四能”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核心素养对“四基”“四能”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要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在分析问题的同时,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强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意识。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创设真实的情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比如在进行“轴对称”知识点教学时,就可从学生熟悉的树叶、蝴蝶等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入手,观察事物特点,借助学生手边现有的草稿纸对折,学生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的过程后,帮助其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此外,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注重课堂评价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要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全面考核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而,教师的评价方式要丰富,评价的维度要多元,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将一如既往、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为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明确提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平常自己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探索性情境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问:“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你能大胆地猜想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怎样计算?”让孩子们带着这些问题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学生猜测用割补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胆合理的猜测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就要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来验证。孩子们通过剪——平移——拼的过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引导学生讨论1、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什么变了?2、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创设疑问性情境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呜,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首先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x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x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用教具演示让学生理解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通过疑问性情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课堂始终充满兴趣,也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在数学课堂中,我一直在班级建立了竞争的机制。如在小学低段,在教授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每节课前我都会利用3分钟进行口算抢答,对抢答快而又回答准确的孩子,奖励小星星,集齐10颗小星星可以换一个文具。在小学高段,主要是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看哪组表述的最完整,哪组得出的结论准确,以组为单位进行奖励。在这样的竞争课堂中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组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分水果游戏:“六一”几童节到了,我们班要举行联欢会,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各了一些水果(道具),请小组长打开水果箱,将本组的水果每人分5个。学生分完后发现:15个苹果,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给3个人;16个梨,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1个;18根香蕉,每个人分5个,可以分3个人,多了3个…为什么有时没有多余,有时多1,有时多3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样,学生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有意注意到发现问题,在他们心灵上初步有了“余数”的痕迹。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在讨论中悟理、在尝试中形成认知结构。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故事性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老翁有三个儿子。在他临死时,告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分别继承我11匹马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老翁去世以后三个儿子为了难,没法分,总不能把一匹马割成几块来分吧!哥三个就去请教邻居老人,邻居老人出了个主意,哥三个非常高兴,你知道怎么分吗?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都想探究出是什么方法让哥三个很高兴,从而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六、创设操作性情境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之舟,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了。然而兴趣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个性品质,孩子们的兴趣的形成和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工作态度密切相关,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和蔼可敬的形象,才能达到课堂上一呼百应,配合默契,从根本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心得 篇10
暑假期间,根据学校安排,通过网络学习了史宁中教授的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的解读,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内容的变化与教学建议。聆听了史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于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点收获:
一、加深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本质理解
数学不仅只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数学研究过程是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结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数学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眼光的内核是数学抽象,它体现了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的内核是逻辑推理,它体现了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的内核是数学模型,它体现了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应该贯穿学生数学学习的始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思想培养的过程,这也许在一节课的教育中实现不了,但应当作为教师数学教育“魂”,这将为学生提供正视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夯实了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我们应该注意到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内容结构化调整的基础上把握好每个内容领域的核心概念,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到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