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1
最近是出血热疾病的高发期,为了做好此病的预防工作,带领大家一起了解出血热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体主要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1、带病毒的老鼠传染
接触传播: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粪、唾液污染了破伤的皮肤或粘膜。
饮食传播:老鼠尿、粪、唾液等分泌物污染食物,被人食用。
吸入感染: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
2、螨虫传播: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可使人患病。
3、母婴传播:妊娠期间感染汉坦病毒的母亲传染给胎儿。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起病急,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且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依次会出现少尿、多尿、血压降低等现象。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1、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工作,在果园、菜园、养殖场、食品加工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及时打扫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2。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贮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紫外线、乙醇对出血热病毒具有杀灭作用。
3、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草地上嬉闹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及尿液;时常曝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饭前、便后勤洗手;家庭垃圾日产日清,剩饭剩菜及时清理;保管好各类食物,最大限度降低鼠类滋生条件;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做好自我防护。
4、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简单、可靠的办法,应尽早、全针次接种出血热疫苗。规范接种程序是接种第一针后14天接种第二针,半年至一年强化接种第三针。
5、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呈酒醉貌)等出血热典型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尽早规范治疗。
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做好出血热防治工作。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2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xx市是出血热的老疫区也是重点疫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
数年来,通过对出血热防控工作的日益开展,发病率持续下降。但仍有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驴友、钓鱼爱好者等发病后回忆曾进入出血热高发地区。来源 wwW.ZUowEnbA.nET
出血热的传播方式
出血热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
要注意并不是只要接触到鼠类排泄物或者被老鼠咬后就一定会发病,这与老鼠的种类和是否带毒有关,xx市的主要带毒老鼠是黑线姬鼠,属于野鼠,鼠背有条很明显的黑线,个头不大,一般出没在郊县水源附近的田间、野地,带毒率较高;城区出没的老鼠也就是我们一般在家里看到的老鼠为小家鼠、褐家鼠,带毒率较低。
出血热的易感人群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主要人群为男性青壮年,在田间、野外、建筑工地工作的人群更容易得出血热。
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一般临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在发病初期,大多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忽视。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冬季高峰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烧一定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延误治疗。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出血热的预防
灭鼠和防鼠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流行的关键。可采用粘鼠板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入室内;也可投放毒饵,门口采用防鼠板、下水道口加铁丝网等防止老鼠进入;也可用鼠笼鼠夹进行捕鼠灭鼠。
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xx市辖区16-60岁人群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接种出血热疫苗。
xx市今年分配出血热疫苗有限,因此城区无出血热疫苗,外郊区县配发有出血热疫苗,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所在辖区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区县进行接种。
个体防护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1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避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
2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3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时值寒冬,正是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季节,为了有效防控,需要您的大力配合并做好以下知识的了解~~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经鼠传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该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至下年1月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
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一般情况下人感染病毒后潜伏期为7-14天,也偶见短至4天或长至2个月者。
病状具有三大主征,即发热、出血和肾损害,具体症状为:
1)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
2)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
3)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
4)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可以预防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
预防的关键是什么?
防鼠灭鼠。可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
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一)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
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妥善保管生活垃圾。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
(二)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
要戴口罩,戴橡胶手套,用消毒剂喷洒,浸泡,不用掃把或吸尘器清扫啮齿类动物的尿液和粪便,脱下手套前,用肥皂水或喷雾消毒剂洗手。
(四)清扫闲置的棚屋、仓库或其他建筑。
门窗通风,然后戴橡胶或塑料手套,用消毒剂清理擦拭或喷洒地板、清洁台面、橱柜、抽屉等家具。
(五)清理捕鼠夹和鼠窝时要穿橡胶或塑料手套。
用消毒剂喷洒死老鼠或鼠窝及其周边区域,用肥皂和水或喷雾消毒剂或漂白粉溶液洗手套,脱下手套,用肥皂和流水洗手。
(六)养成健康的卫生生活习惯。
传染病防控孩子健康息息相关,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筑绿色安全屏障!祝您及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4
尊敬的各位学生家长: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等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现就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一种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又称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病例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该病病情重、病程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国家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起病急,高热达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面红、颈红、前胸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粘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且伴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依次会出现少尿、多尿、血压降低等现象。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
1、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病毒的鼠类的尿、粪便、唾液等排泄物,污染尘埃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接触传播:通过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老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
3、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毒鼠排泄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螨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类具有一定的传播作用。
5、母婴垂直传播。
四、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应该注意什么?
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最经济的办法。
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7月和11月——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五、日常生活中应怎样避免感染出血热?
根据《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要求,应采取“预防接种,灭鼠防鼠”等综合防治措施,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办法。积极开展灭鼠防鼠,结合爱国卫生运动,铲除鼠类隐蔽、栖息繁殖场所,采取有针对性的灭鼠措施,大力控制鼠害。
搞好厨房的清洁卫生,餐具要正确存放,生熟食品要严格分开,剩饭等食用前要再加热处理。减少在尘埃大的区域活动,不进入杂草丛生的草地,不在草地踢球、打球。在清扫环境卫生时,应先用水洒湿,再清扫。不要在野外和草坪上随地坐卧或露宿。
六、学校具体措施
1、每日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
2、严格执行病、事假管理制度;病因追踪报告制度。对疑似或确诊病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在上级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做好消毒工作,确保传染病不在园校内蔓延。(传染病隔离期满后须持二甲医院出具的痊愈证明方可入校)
3、利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病知识宣传,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
4、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制度,除用餐时间外教室、宿舍内不得留有任何食物,切断传染病源头。
5、严格执行各项消毒制度,认真做好班级卫生的清洁、消毒工作,定时开窗通风工作,减少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隐患。认真做好校内外的环境卫生工作,及时清理垃圾,不留卫生死角。
6、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密切家校联系,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
七、温馨提示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孩子生病的机率。
2、切莫讳疾忌医。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3、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5
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xx县教体局特提醒家长提高警惕,及时做好预防措施。
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病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在发病初期,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忽视。
出血热可以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垂直等多途径传播。最常见的是接触带出血热病毒动物的排泄物(唾液、尿液、粪便等)而感染,或摄入被带毒鼠类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发病。
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是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防鼠灭鼠。这是本病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消除鼠类栖息、繁殖和活动的条件,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从源头上减少出血热的发生。
二是接种疫苗。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针对流行性出血热实行扩大免疫接种规划措施,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县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市、县进行接种。
三是注意防护。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防止接触感染,避免皮肤黏膜破损,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切实做好个人防护。
四是及时就诊。出血热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地治疗,避免延误而加重病情。
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积极应对,就可以阻断疾病传播,保障孩子的身体健康。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6
家长朋友,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一、发病特点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
三红:脸红、脖子红、前胸后背红;
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
发热似感冒,皮肤黏膜出血点,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到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二、传播途径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三、预防措施、
1、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在灭鼠的同时也要注意灭螨、防螨。实施环境改造、断绝鼠粮、消除鼠类隐蔽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宜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存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杜绝病从口入。
3、注意环境卫生: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床下不堆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堵塞鼠洞,安装纱窗纱门,防止老鼠入屋,做到无鼠患。
4、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防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以高发乡镇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接种疫苗可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39-40~C、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
温馨提示: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7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冬季是出血热季节性发病高峰,我省部分地区出现出血热病例。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易发、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冬季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广大学生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家鼠、野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鼠向人的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这种病起病急,进展快,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尤其是姬鼠所携带的汉坦病毒感染,住院病人病死率可高达10%以上。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
二、传播途径
1、携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唾液、尿、便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
2、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
3、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三、病发时的症状
1、起病急、怕冷、发热。
2、全身酸痛,无力,呈衰竭状3。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
4、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像是喝醉了酒。
5、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四、什么人容易感染?
每个人均可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病毒,但发病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工作习惯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主要栖息于农田,人感染则主要与农业活动有关;如果带毒的啮齿类动物栖息在人的家内或其他建筑物内,则感染主要发生在居家环境中。因此,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针对性地做好个人防护,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五、如何预防?
1、健康教育:通过对解除人群广泛进行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免疫能力。
2、切断传播途径:通过灭鼠、消毒、有效管理食物、水、生活用品、讲究卫生、除螨防蚊虫叮咬等措施可以有效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
3、做好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或疾病流行时的管理。
病人治疗要“三早一就”,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1)早发现:发现疑似病例,应尽早就医并及时向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2)早休息:发病后立即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3)早治疗:早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对本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4)就近到规范性医疗机构治疗:就近治疗,避免长途转送加重病情。
六、有疫苗吗?
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
2008年开始,我国将流行性出血热免疫接种纳入了扩大免疫规划,以高发省份中的高发乡镇作为目标人群,对16-60岁人群进行常规免疫接种。高发病区的16-60岁人群应积极到本地区疫苗接种点规范接种疫苗,保护个人身体健康。到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在较长期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前可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防止被感染。
在这里要提醒大家,在冬季高峰期间,如果出现感冒、发烧一定警惕出血热,要立即去正规医院进行救治,以免延误治疗。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预防各种疾病在校园的发生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作,流行性出血热是可防可治的,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带领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家中的卫生清洁,让我们一起预防出血热,健康和谐生活。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8
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每年的3月至5月,11月至次年1月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流行性出血热疾病是由啮齿类动物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排泄物、唾液、尿液以及分泌物或直接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该病发病比较急、症状很严重、进展速度之快、病死率极高。在野外工作或活动的人群中发病率特别高。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阅读以下内容,并做好预防。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也叫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以啮齿类为传染源的一种疾病,发病时体温将达到39-40℃,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泻、浑身酸痛、四肢无力、咽部充血等症状。身体面部、颈部、上胸部泛红,身体上有点状或条状出血点。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功能损害症状尤为明显。如有洪涝灾害发生,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就只能跑到人类的居住场所,极易造成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传播。
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播的?
1
呼吸道传播,通过携带有鼠类病毒的尿、粪便、唾液等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
接触传播,如果身体部位有被鼠类咬伤或接触过带有老鼠分泌物的东西等感染。
3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老鼠排泄物或分泌物直接污染的水或食物。
4
垂直传播,如果孕妇感染此病后,可直接传染给体内胎儿。
预防措施
1
灭鼠:积极开展以灭鼠行动,以药物毒杀为主,还可采用捕鼠、堵鼠洞、安置粘鼠板等办法。
2
防鼠:在户外工作或野外宿营时应搭高铺,保存好食物和饮用水,立即清理周边环境。
3
疫苗接种: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不受季节和地域限制,是最安全最可靠的办法。
4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剩余食品应加热后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坚决不食用。
5
洪涝灾害后,要彻底清理居住场所周边的垃圾,彻底消除鼠类的孳生地。将室内外的环境卫生作为重中之重,堵塞鼠洞,避免鼠类排泄物污染周边环境。
6
做好个人防护,如有身体任何部位被鼠类咬过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不得自行处理。
目前,还没有研制出专门针对出血热疾病的特效药,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们,一旦发现自己身体上有类似的症状,要尽快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9
尊敬的各位家长:
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家长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现将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希望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又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包括野鼠及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二、临床表现有哪些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临床表现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三、本地发病期在什么时间
全年均可发病,小高峰为每年4-6月,大高峰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陕西关中地区的出血热疫情常年发生,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6-7月和11-12月两个时间段,这与每年农村集中开展的五月夏收和十月秋收有关。农民下地劳作时间长,近距离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的机会多,经过1月左右的潜伏期后发病,时间逻辑相符,也与国内同类型疫区情况相似。
四、怎样预防出血热
1、灭鼠、防鼠:这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措施。
2、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措施。16岁及以上人群应积极主动接种出血热疫苗,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3、现有死老鼠应深埋或焚烧,接触死老鼠时应戴手套或使用器具。
4、注意食品卫生: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饮用罐装饮料时注意擦净罐口或使用吸管饮用;家中食物不要裸露摆放,以防老鼠的分泌物将食物污染;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
5、野外作业时要注意灭鼠,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6、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蔽场所及鼠孳生地。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等。先洒水后扫地,防止携带病毒的尘埃飞扬。
7、如被老鼠咬伤,立即用20%的肥皂水和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再用生理盐水或纯净水洗净伤口,有条件的可再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擦伤口,并尽快到正规医院进一步处理伤口,遵医嘱接种疫苗。
8、及时就诊:近期被老鼠咬伤、接触过鼠污染物者,必须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大夫有被老鼠接触史。
初中关于预防流行性出血热致家长的一封信 篇10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频发,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将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控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1、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即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我省xx地区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通过其唾液、尿液等含有病毒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直接噬咬人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该病发病急、症状重、进展快、花费大、病死多。在经常野外工作或活动的农民、学生等群体中发病率高。
2、传播途径
①携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唾液、尿、便等排泄物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
②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
③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
④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⑤虫媒传播:寄生于鼠类身上的螨虫进行传播。
3、传染源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等啮齿类动物,其他如猫、猪、犬和兔等动物以及病患早期亦可携带病毒,但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已发现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能自然感染汉坦病毒,我国有53种动物携带该病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4、症状
多数患者突然有畏冷、发热的症状,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4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有典型的“三红”“三痛”。“三红”就是眼睛红、两腮红、脖子前胸红;“三痛”就是患者会感到头痛、眼眶痛、腰痛。
在疾病发生初期,除了“三红”“三痛”、高热外,还有可能在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发热4到6天后会进入低血压休克期,然后是少尿期、多尿期,最后是恢复期,恢复到正常。
5、疾病类型
根据发热高低、中毒症状轻重和出血、休克、肾功损害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可分为5型。
①轻型:体温<39℃,中毒症状较轻,除皮肤和黏膜有针尖样的点状出血外,肾损害轻,无休克和少尿。
②中型:最多见。体温39~40℃,中毒症状较重,球结膜水肿,出血及少尿明显。尿蛋白+++,病程中可出现收缩压<90mmHg或脉压<30mmHg。
③重型:体温≥40℃,中毒症状严重,渗出现象明显,甚至可出现中毒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休克及肾损害严重,少尿持续不超过5天,或出现无尿但不超过2天。出血明显,可见皮肤瘀斑和腔道出血。
④危重型:在重型基础上存在以下情况之一者,如严重感染,难治性休克,少尿超过5天或无尿超过2天,以及BUN>42。84mmol/L120mg/dl,肝、肾等重要脏器出血,及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脑出血或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⑤非典型:发热<38℃,皮肤及黏膜可见散在点状出血点,尿蛋白±,血、尿特异性抗原或抗体阳性。
6、如何预防肾综合症出血热?
①预防接种疫苗:接种双价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双价疫苗能有效地预防家鼠型和野鼠型出血热病毒的感染,是防治出血热的首选疫苗。16—70岁健康人群均可注射,保护率>95%,保护期3—5年。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②注重食品卫生。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
③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外垃圾日产日清,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类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类孳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毒尘埃;清除草丛,卫生死角等。
④注意个人卫生。野外郊游不进草丛,树林等鼠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回来后先洗手,换洗干净衣物,以免衣物沾染到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⑤加强学生健康教育。避免食用三无食品,不购买小商贩食物。
⑥加强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不要夜宿在果园等户外场所以防螨虫叮咬;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戴口罩、帽子和手套。
⑦防鼠、灭鼠。在学校重点场所放置灭鼠板、检查纱网完整,安装防鼠挡板等,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
⑧及时就诊。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有出血点、感冒症状明显等,以及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就诊,就地治疗。
温馨提示:让我们一起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