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1
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滋养。人类要在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获取这些资源、能量、营养,以备生存之需,还得付出艰辛的努力——天人合一,人须主动。于是,就有了盘古氏的开天辟地,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神农氏的遍尝百草;有了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是古老传说中的中国精神。
黄大发一位老支书,与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一面旗、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工作理念。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天渠》这部影片的放映,我深知做为一名党员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黄大发为镜子,在思想认识、精神境界、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进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政治修养;实践党的宗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本色,加强作风修养,身体力行践行黄大发“凿渠”精神。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2
2019年4月15日下午,部门全体党员共同观看了电影《天渠》。电影讲述了共产党员、村书记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克服艰难困苦,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之渠,称为“天渠”,实现了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希望,传递着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电影对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和震撼。作为村书记的黄大发始终把全村人的困难放在心上,急民之所需,为大家而忘小家。在尝试失败之后,他意识到之前的所有努力之所以失败都是因为没有知识作为支撑。通过在水利局的学习,终于研究出了可行的方案,最终成功。这情节中我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盲目蛮干只会事倍功半,而在科学知识的指引下,我们就能事半功倍。时代在进步,科技技能日新月异,我们作为共产党员更加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拓展视野,在各自的领域中吸收相关的先进知识,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学习强国号召。更要把知识融贯到生活工作中,转变为效率、生产力。
在片中贫困的电影镜头深刻在脑海中,未曾想中国还有这么艰难的地方,喝的水竟会黄泥在水中。我深刻地了解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脱贫攻坚意义深远。从小生活在中国东部的我们,体会不到由于地理原因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的村民的无助。习近平主席亲自去贫困地区去了解,去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早日脱贫。我知道,在习近平主席的带领和共产党员以及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定会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蓝天白云下,每个中国人的脸上都会绽放幸福的笑容,不再有为生活所迫,我相信。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3
昨天,老师带我们观看了以时代楷模黄大发为主人公的电影《天渠》。影片讲述了遵义市播州区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当地的群众靠着锄头,铁锤和双手,硬生生的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九千多米的渠。这条渠是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这是一个让人为之感动和敬仰的事迹。他的这一举动让我感受到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影片开始时,黄大发把红星水利修在了两山之间的夹道上,因为遵义市的气候炎热且雨水集中,如果不下雨就好长时间不下雨,一旦下雨,就一定是大暴雨,暴雨把山上的泥土都冲了下来,因为没用水泥修,导致一场暴雨后,所谓的渠已经不见踪影。就这样,知识欠缺导致了这一次失败。可是黄大发心里不甘,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去县水利站学习,从一无所知,到最后做出了设计方案。是啊,村支书黄大发的这种精神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他原本家境贫寒,但并不屈从命运的安排,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并在清华大学旁听,后来因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使世界为之震惊。果然知识会改变命运,他用自己的毅力缔造自己命运的神话!同样村支书黄大发在修渠的道路上经历这样那样的艰难困苦,他却用正确的设计方案为草王坝修成了渠,让这里青山绿水富饶美丽。
若是不学习先进技术而一味埋头苦干,这是没有结果的,而学习先进技术,不光是选择了希望,更是选择了用知识的力量,掌控自己的命运。改变贫穷,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草王坝的村支书黄大发很好的诠释了:只有用专业相关知识才能做成想要的事情,一句话;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4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敢于担当、勇于创造,心系群众、廉洁奉公……我知道可以用这样一些词汇来形容黄大发的精神品质,但是,也只有当我从影片《天渠》中目睹一位年过半百的共产党员,为了让饥肠辘辘的乡亲吃上米饭、喝上清水,而苦学技术,而忍辱负重,而栉风沐雨,而冒死凿岩,而强忍悲痛的场景时,我才明白:这每一个词汇的背后,都是数不尽的艰辛,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以德服人、以文化人,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触及灵魂……我也知道可以用这样一些词汇来评价电影《天渠》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但是,如果不去亲眼看看影片中黄大发的妻子为了阻止丈夫变卖棺材筹钱修渠而哀声恸哭,看看黄大发那体贴孝顺的女儿病危之时硬撑着让父亲忙自己的事情却说自己没事,看看沟渠通水后乡亲们欢欣不已而痛失爱女的黄大发独自一人以水祭女的镜头……不听一听影院里观众轻声抽泣的声音,便体会不到那些词汇的真正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看了电影《天渠》之后,我对这些论述有了更深的理解。
时代需要英雄模范鼓舞士气,时代需要精品力作成风化人。期待黄大发这样的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期待影片《天渠》这样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5
观看电影《天渠》后,我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
电影讲述了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老支书黄大发历时36年,带领广大村民开山劈石挖渠引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大发渠”,解决当地靠天吃水困境的感人至深“当代愚公”故事。
“大能,你说,那座大山是谁移走的?”“是夸娥氏两个儿子啊!”“不,我想明白了,这两个,一个是政府,一个是群众!”这是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台词。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带领下,在人民群众的团结奋斗之下,我们还有什么山移不开,什么渠打不通,什么困难不能去克服呢?大发精神,即是“愚公精神”。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已经听过很多次了,可是在电影中,黄大发以自身的坚定为我们诠释了当代的“愚公精神”。为弘扬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黄大发同志“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除了“愚公精神”,黄大发身上,我还看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钉钉子精神”。电影中,黄大发挂在悬崖上,下面是万丈深渊,上面是群众们拉住的绳子,黄大发在这中间,唱着“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为自己鼓劲,手上的钉锤一锤一锤认真、不懈地敲打着。正是他这样的精神,才能坚持三十六年的修渠之路。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干事业何尝不是如此?一个单位、一个地区面貌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沿着正确的目标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我们更要学习黄大发的“愚公精神”“钉钉子精神”,坚持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拼搏。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6
星期五下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天渠》这部影片。让我感想颇为深刻。
这部影片以贵州省遵义市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讲述了他在面对草王坝村严重缺水和非常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整个村极度贫困的状况下,带领村民自力更生、迎难而上,用36年的不懈努力,靠着村民们的锄头、铁锨、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跨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的“生命渠”。
影片的主人翁就是黄大发、黄支书了,年轻时黄大发组织群众挖沟修渠,但因为没有专业知识,开始的一切毁于一旦。他没有放弃,去水利站学习,用功程度不比年轻人差,学习更加刻苦,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出了适合本村的施工方案。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由于修渠的时候缺少资金,黄大发到处想办法,在修其中的一座桥时,黄大发找到了政府,政府也只凑了6万元钱,最终还差1万元。这时,黄大发以身作则,带头拿出了自己的棺材本,将要出嫁的女儿也拿出了自己的嫁妆,村民们也一个接一个的也都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最终凑齐了这笔修桥的钱。也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这也和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黄大发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带领着村民开沟挖渠,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整村人的脱贫致富,造福了一方百姓。修渠过程中,当遇他到非常危险且体力不支时,他就让自己的儿子下崖,儿子不解,他答道:“别人出事,我赔不起。”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感动了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现在的“天渠”。
黄大发从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小伙,变成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却再现了愚公精神,靠的是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矢志不移的信念,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终于修建成了这道“生命渠”。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7
4月15日主题党日活动,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在储运部会议室共同观看《天渠》这部电影,看完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触很深。有以下可以值得借鉴学习的。
1、黄大发愚公移山的精神
电影中黄大发利用毕生的时间,将水渠最终建设成功。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同样要具备这样的精神,不屈不挠,始终如一,迎难而上。目前摆在我工作的重要事项就是改革,用信息化、系统化代替现有自己的操作,从一人参与转变到多人同时参与,形成互相监督和互相督促的工作模式,这些都是基于新信息系统平台的基础上。
2、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电影中黄大发舍小家顾大家,具体表现为:女儿的嫁妆钱、儿子的工作、甚至于因耽误治疗失去了女儿的生命等等,这些鲜活的实际事件,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在工作上只有具备了为公的心,才能将工作做好。
3、勇挑重担,发挥带头人的作用
在修建到难度特别大的工段时,工人们已经无法攻克这么大的难度时,黄大发挺身而出,踊跃投入到建设最前沿,将问题攻克。在工作中一定要具备这样的胆量,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4、切身为民,为民请命。
为什么能有黄大发的先进事迹,原因就在于他看到了祖祖辈辈的人就是被水难倒了,这些是广大草王坝村全体村民世代的最大问题,为民请命,切身为民。
以上几点对我很是震撼,值得我去认真思考。生活中和工作上我将以黄大发的精神作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困难,砥砺奋进。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8
《天渠》一部能震撼人心的影片,讲述了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具备奉献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放弃,以群众的利益为重,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实践中去。片中的主角黄大发就是当代党员的楷模,因为有他的坚持奋斗才有了草王坝村百姓的幸福生活。
一条渠,承载的不仅仅是水,而是草王坝村百姓的所有希望。它更是一条“生命渠”,不仅能让百姓摆脱贫穷的状态,还能从此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黄大发深深的意识到这条渠的重要性,为了能让百姓脱离苦海,修渠成为了他一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走就是36年,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挫折,面对着百姓一次次落寞的深情,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独步前行,他深知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造福百姓就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在个人和党两者之间,黄大发无疑选择做党坚强的臂膀,为党服务,传承党的精神。岁月如梭,时光带走了他的容颜,带走了百姓们的希望,却带不走黄大发修渠的决心。他四处学习,讨教修渠的方法,向上级请示帮助,在面临诸多的问题上,黄大发从不退缩,而是冷静沉着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不忘初心,坚强乐观,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片中我们看到黄大发在平凡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事,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党和百姓,带领百姓能真正过上好日子。遇事自己身先士卒,没有一点领导作派,这样才能使百姓信服,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匠人精神的优秀品质。
这部电影掀起了学习当代愚公精神的热潮,大力弘扬并践行愚公移山精神,团结奋斗,苦干实干的品格,也让我学习到不管是在党的哪个地方工作,首先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为党干实事,永做人民公仆,争做时代先锋。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9
观看电影《天渠》,我的内心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始终记得,一个苍老的身影定格在山间,像清晨的阳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晖洒满天际……
时代楷模黄大发,愚公精神谱新曲。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筹;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这就是我们的黄大发老支书,顶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铮铮誓言,响切云霄;此情此景,无比动容。
我感动于那份执着,只觉得每次重温,泪水就会忍不住夺眶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是让他们看得见绿水青山,看得见白云蓝天,看得见碧草小溪,看得见雪域高原……还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我们不断追问。
一路修行做教师。在这条路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学会“蹲下身子看学生”。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关怀和鼓励,如黄大发老支书一样有着坚定而又执着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长成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姿态、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参天大树,或者遍地野草;无论是芬芳玫瑰,或者无名小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责,用“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镌刻光荣与梦想。
从你的全世界走过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缀满露珠的山头竞相绽放
你倾尽所有
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温暖我潮湿的信仰
……
观看天渠观后感心得体会 篇10
我是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没有喝过浑浊的水,没有经历过过年才能喝米汤饭的日子,更没有在大山悬崖边上负重走过路,更别说还得起早贪黑的干活儿了。我无法同曾经历过穷苦日子的草王坝村乡亲们感同身受,也无法真正体会穷苦日子下的坚韧不屈,只能从《天渠》里寻找那些艰苦的岁月和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天渠》里的这段话,一直在我脑海里回荡。9400米盘缠在悬崖绝壁上的水渠工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是怎样的不易和艰辛。它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群众的全力以赴。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为了这条渠,他被乡亲们质疑、嘲讽、埋怨,甚至失去挚爱的女儿,但他从未动摇过,始终坚定对党的理想信念,一直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地告诉群众——水渠一定要修,草王坝一定要摆脱贫穷富起来,他承诺过的事一定要兑现。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