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1500字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出自 wwW.zuoWEnBA.nEt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五一期间,我又一次认真学习了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课程实施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因此,我想在新课标自我解读的基础上,谈谈我的看法:

一、新课标重在落实中央“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过程中也把落实好中央关于“双减”的要求全面融入其中了,并且把“双减”作为一项重大任务认真落实贯彻。

1、进一步明确了教与学的要求。“过去的课程标准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教师教什么,但是对教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规定。这次课程标准修订,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首次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专门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人为加大学习难度、深度的问题。这对于下一步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2、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

3、从改革考试评价的角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增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的全面考察,强化素养立意考试命题。

“过去考试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着眼于知识点的考查,导致了死记硬背。这次课标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教与学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考试也要基于核心素养来作为命题的出发点,注重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落实课程标准有关学业水平进阶要求,进一步扭转超前超标、重复刷题等倾向。

二、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被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在小学、初中、高中的主要表现如下图。

三、新课标结构化整合了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修订除将部分内容安排的学段做了调整外,如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点是对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整合。如在“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将“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统整为“数与运算”,增加并单列了“数量关系”这一知识子领域并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整常见的数量关系;又如在“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将原来的四个知识子领域统整为两个知识子领域,即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运动”“图形与位置”统整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运动与位置”。通过知识结构化,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才会使我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在增长,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老师,任重而道远!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2022年版课标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基本理念有五个方面:一是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二是设计增填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三是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四是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五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这些课程理念是设计与实施数学课程的基本遵循,体现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内容、方法、评价等各个课程要素之中,也应当在各层次的课程实施中起到引领作用。

2022年版课标的主要变化与突破:(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二)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三)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四)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五)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22年版课标实施的重点与建议:第一,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第二,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第三,做好2022年版课标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总之,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数学核心内容和基本思想为主线循序渐进,每个学段的主题有所不同。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设计情境真实,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中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针对这一特点,提升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明确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趣味。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我校从6月开始进行课标的研读与学习,通过教研组研读、假期个人自读等方式进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

7月已进入高温的盛夏,虽有骄阳似火,滚滚热浪,却丝毫不影响我们追求专业成长的渴望。趁着假期,我静下心来继续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使我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和收获。下面我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我的感受。

一、聚焦数学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数学教育让学生获得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通过直观的操作获得知识,比如计算54+26等于多少时,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了解怎样计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把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成一捆,最后说出来算理。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观察世界的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并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表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优美。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学段由三个学段分成了四个学段。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每个知识不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这个知识必要性。比如说,小学阶段的方程知识现在已经划入中学阶段,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课时很少,掌握的不是很透彻,在一些数学问题中可以用四则算式计算,所以在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感受不到必要性。

二、合理应用评价反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与提升空间,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结果的应用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这对我们教学过程的实施、作业设计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语言评价,不仅仅体现在课堂表现上,还应该和学生性格特点相结合,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教师在课上应该对其多加鼓励,时刻关注后进生的变化,通过不同主体对后进生的评价性语言让后进生紧跟教学步伐,老师评价:“你表现的真棒啊!”,“你的想法和老师很接近呢!”,“你今天进步很大呢!”,“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小小数学家呢!”……老师用鼓励性的语言和语气对于后进生是鼓励,也是学习方向的指引,体现评价的育人导向,让后进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过程的发生。同学评价:“你今天的表现比我强!”,“你的字真是大有进步呢!”,“我要向你学习啦!”,“你可真勇敢呢!”。班级优等生在同等思想高度上的积极评价更加有利于后进生的快速进步,体现班级“以优带弱”的传、帮、带的帮扶作用。家长也可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家校合作,家长时时参与教学评价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思维习惯运用到生活中,真正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发现自身优缺点和改进方向,监控自我学习过程和结果,真正实施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五育并举的教学环境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需要我们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核心素养、深度学习、评价反馈、育人导向等课标核心词一一涌现。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反思,勤于笔耕,记录下心得体会,捡拾时光的碎片,一点点拼接自身理解,总能提升理论学习新高度,前行的路上慢慢积累,行则将至,做则必成。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在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索,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以下体会:

一、学案设计中知识点的设计要少而精。

做到重点问题重点讲解,且要举一反三,追本求源,瞄准知识的'生长点。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处理好大餐与味精的关系。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解题方法及解题过程的总结及整理,并注意知识点的提炼与总结。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学习,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把课堂放手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个体尝试并合作探究,让学生表现自己,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精深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钻研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乐趣与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学习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得到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一堂新课开始,教师可通过新课导入的设计、学习氛围的创设,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课堂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授课结果有时会与备课时预想的结果相差很大,这就说明我们在平时备课时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必要性。对教材要深钻细研,对学生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现在的学习状态,要明白教学过程中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差生,又要想到优生。可见备课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

四、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

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六、初中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

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们可通过在汲取学生时代的经验的同时,通过在职培训、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参与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来促进我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设计一堂课时,新课的引入,题目的选取及安排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总之,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要求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自公布以来,短时间成为数学同行们交流的热点话题。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践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最新理念,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在青山湖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下,南昌市解放路学校两位初中数学骨干教师于7月11日上午及7月14日至7月15日参加了由南昌市教育评测和技术推广中心主办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暑期专题培训活动。

新的课堂、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两位初中数学教师聆听了教授们的讲座,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核心词——核心素养

无论是课程理念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亦或是“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或者是课程实施中“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贯穿整本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加强正确价值观引导、重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育为目标,提出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统称“三会”)。“三会”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统领性目标,与“四基”“四能”等构建了一个基于核心素养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体系。通过这两天半专家们对新课标的解读,张六苟校长表示如何在实践层面找到对应的度去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该学段的“核心素养”,这将是作为一线教师们亟待探索的版块。

新鲜词——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数学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及评价的依据,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教材的编写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张六苟校长提出初中数学中的学业质量主要是通过纸质的学业水平考试进行测试,那么学业质量与教学评价之间如何更好的体现两者的关系呢?学业水平测试除了纸质测试,还有没有更多的形式呢?这仍然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

高频词——一致性

新课标中指出,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其中,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要有知识结构的全局观念,关于学生的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和评价则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只要我们明白了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时,也就可以理解问为什么新课标中多次提到“教学评”一致性。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有诊断功能、鉴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

课堂上必须将评价反馈贯穿于从教学目标确定到教学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中。从教的立场看追寻的结果,从学的立场看学习者努力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不断提醒和鼓励学习者对照预期的学习目标,评估判断自己和同伴的学习状态,分析各自与成功标准之间的差距在哪里,探讨朝着成功目标努力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效果,调整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甚至目标,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学习者的自我或相互间的评价与反馈则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各自的学习进程及达标程度,明白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养成取长补短,互学互助的良好习惯。培训中周金凤老师提出:如此好的评价理念如何变成教学行为,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尤其最后一公里。

周金凤老师表示:学习在路上,探究在路上,成长也在路上……而作为青山湖区的初中数学教师,她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前行,一群青山湖数学人沿着一条新课标的路一起走。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2022年4月,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是继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之后,时隔11年,教育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了更好的帮助一线教师理解新课标,曹培英教授、史宁中教授先后通过线上活动,开展了《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研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总体情况介绍》专题讲座,让我们感受到新课程标准中的时代气息。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应运而生。

二、“综合与实践”被赋予具体内容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主题式学习”为主,初中可以尝试“项目式学习”。在主题式学习中,常见的量将以跨学科的内容形式设计在“综合与实践”中。比如:购物活动:认识人民币“元、角、分”;时间在哪里:认识时、分、秒;年、月、日的秘密:认识年、月、日等。

这让我想到在今年5月19日举行的包河区小学数学二片教学研讨线上活动中,来自屯溪路小学的欧阳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人民币使用手册》一课,欧阳老师采用的就是项目式学习,通过“量与计量领域”、“电子支付社会背景”和“国家主权”三个方面设计项目学习的内容:不扫码,7元可以怎么付?关于人民币,你都知道什么?关于人民币,你还想了解什么?《人民币使用手册》要包含哪些内容?如何制作“我会认”?整节课孩子们乐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孩子们兴趣盎然,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国家主权的种子。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重点探究了100元人民币。课后老师分时间段做了具体任务安排,让孩子们继续探究其他面值的人民币,并给它们做介绍,进一步丰富孩子们对人民币的认识。

三、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2022版的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的加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依托,认识克、千克、吨、等量的等量相等、总量等于分量和;度量衡的故事、圆周率的故事等。史教授指出:要注意数学文化与其他学科的不同,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传统文化的知识。

回想起2019年执教的《圆的认识》一课,课的最后,我呈现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我的师傅刘主任评课时就指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墨子就曾说过:圆,一中同长也。说的多好,外国数学家是从感官上感受圆的美,而我们的老祖先是从本质上揭示圆为什么这么美。不仅如此,刘辉的割圆术、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等等,无不彰显我们的祖先对于圆探究的成果,这就是传统文化在数学中的渗透,这就是文化自信。我想,如何在数学课上更好的呈现数学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去实践的。

2022年新课标已颁布数月有余,其中还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不断地、反复地去研读,比如:方程移到初中、百分数移入“统计与概率”、增加了尺规作图和计数单位的内容等等。

不禁想起楚大夫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前路漫漫,但我必将砥砺前行,而新课标就是前行路上的那盏明灯,指引着我的数学教育之路。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标准》对于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备教的方法,更要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文字的表达,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彗得不到发挥。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要多说

教学中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索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发散思维去思考,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引发其对学习的热情,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