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1

今天听了家长学校的讲座,感受颇多。作为一个二胎妈妈,作为一个有较大工作压力的职场人,感觉今天的讲座教给我们更多的与孩子相处的“道”,而不是与孩子相处的“术”。这篇小感受我先写下的题目是“做一个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父母”,感觉不合适,因为一个从不反思自己的父母很难与孩子一起成长。所以换成了做一个“松弛”的父母感觉更适合听今天讲座的感受。

做一个“松弛”的家长很难。孩子从他呱呱坠地到现在成长为半大小伙子,我们作为父母的其实无时无刻都在紧张之中。随着他的长大,做父母的应该逐渐在能看得见的地方逐渐放手,而在看不见的地方反而要多留心。比如在学习方面适当放手,让他自己做主。更多关注他的心理,了解他的喜好以及与其他孩子们的相处。了解到他是一个人,而不是做题的工具。

做一个“松弛”的家长很难。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自己还处于爬山涉水之中。作为妈妈,时刻受“事业与家庭能否平衡”这样的问题的纠缠。确实有不少女性能平衡这两者,但更多的是无法将二者平衡的妈妈。伴随着这种事业和家庭无法平衡的挫败感,妈妈很难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因此,作为妈妈,我认为适度的“躺平”和“摆烂”也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的成长就这么几年,等他长大了他可能不需要你这样关注他了。这种“躺平”和“摆烂”不是什么都不做了,而是停下来适时对自己的母职进行反思,更多地关爱一下那个已经很累的“我”。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想到了,只是在这个越来越卷的时代我们常常忘了而已。借宋老师最后说的三点来结尾,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育儿方法,其次,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要给他更多的权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关爱自己。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2

一转眼,孩子已步入二年级,还能记得一年级讲座还在讨论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生活,到如今,我们得要去思考如何更好地提高效能。听完____老师的讲座,让我想起了早年职场看过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面提到的几个“战术”不仅仅和职场挂钩,其实和宋老师分享的几个观点也不谋而合。

观点一:以终为始。先要明确终极目的是什么,所有要做的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的目标。记得宋老师有“灵魂拷问”道:“你希望为孩子未来准备什么?那你是否言行一致呢?”没错,当我们已经确认要给孩子准备财富也好,品德也好,善良正直也好,为了这些终极目标,在平时就要慢慢积累,把这些能力,品格、物质慢慢存进“储蓄罐“里,未来我们的孩子才能获得这些。

观点二:知彼解己。先聆听对方、理解对方,建立在尊重和认可的基础上,才能沟通顺畅。宋老师在讲座中不只一次提到“情绪价值”一词。我眼中的情绪价值是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能力。宋老师在讲这个部分的时候其实有解答我心中的一大疑问:在当下很好的生活条件下,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更“作”呢?生活是在提高,但我们的孩子和我们比起来,确实少了我们小时候拥有的那些弄堂里的快乐和玩伴们。也许我们小时候很多的不开心都在和玩伴一起的时候都化解了,而我们的孩子没有这个消化的途径,所以会把一些我们认为不好的情绪摆到我们的面前。何解?我们的情绪陪伴,我们的共情,我们的理解。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观点三:双赢思维。高效的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根据孩子的情况做灵活的调整,适当放权,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做好自我关怀。“变”实属不易,势必需要跳出我们的舒适圈,去尝试做一些没有安全感的事情,但我们仍然需要这股尝试的积极心态。放权会使我们轻松的同时或许能让孩子迸发出成倍的效果。大家都好,才是双赢的牌面。

教育孩子没有捷径、没有套路。我们的孩子特点不同,一切没有标准答案。我们需要自己去摸索。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3

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学习习惯于家长而言一直是个无解的命题,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情况也有所差异,初次为人父母的我们也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道路。有幸参加了《牵手孩子-助力放飞》的家长课堂系列讲座,聆听了林国平老师对成长初期孩子的教育建议,从本次讲座中我也受益匪浅,结合自身对孩子的教育情况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二年级的孩子,虽然经过一年级的学校学习生活,但是对于团队意识、集体荣誉还是较为薄弱。要想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意识,首先得教会孩子学会分享,其次是学会助人,最后是理解合作共赢思维。大环境下,一个人的成功是很困难的,一个团队合作的成功才能走得更长远,要想培养孩子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除了日常的学校生活,课后还能带孩子参加夏令营等活动体验团队生活。

2、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此时也开始萌生了竞争意识,在竞争过程中无法自控竞争带来的负面情绪是常有的事。因为小事嫉妒争吵时有发生,更甚者会出现动手的行为。对此,家长在孩子情绪上的教育引导十分重要,孩子情绪失控时不是一味的责备孩子,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式来告知他情绪失控带来的后果和对他人的伤害。同时,正向引导孩子的竞争意识,做到理性、公平的竞争。

3、二年级的孩子刚刚习惯校园规律系统的学习,学习习惯也有了定性。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偶尔会出现倦怠现象,此时我们对孩子的引导至关重要。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个人能力、生活习惯这三方面寻找突破口来引导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利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培养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其次,鼓励孩子在校与老师互动的能力让孩子听懂、消化每节课的知识内容;最后,通过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课外技能。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和榜样,一言一行皆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在孩子的面前说话做事要做好表率,言传身教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的行事作风,从细微日常来慢慢渗透教育。孩子的教育之路是漫长的,需要我们家长细心的呵护与陪伴。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4

在听完以“青春期冲突与觉醒”为主题的家长学校课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边界混乱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这是一个让我产生共鸣并引发深思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每个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通过这个课程,我更加意识到了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阶段,对孩子来说,他们正在寻找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然而,正是在这个阶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边界往往变得模糊不清。父母可能会试图过度控制孩子的生活,或者对他们的决策进行过多干涉,这样做往往会引发冲突和反抗。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没有建立明确的规矩和界限,孩子可能会感到迷茫和无所依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这个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和故事,揭示了边界混乱对家庭关系的负面影响。我深刻理解到,父母在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冲突和觉醒时,需要保持平衡和灵活。首先,他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和个人发展,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同时,父母也需要承担起教育和引导的责任,确保孩子在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中不会走入错误的道路。

建立明确的家庭边界是关键的一步。父母需要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价值观,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中来。这样的参与感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接受规则和限制。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应该放任孩子任意妄为,而是要在关键时刻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我也认识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建立健康边界的关键。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双方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并解决冲突和误解。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同时也要以成熟的眼光和经验给予指导和建议。通过开放而尊重的对话,父母可以建立起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青春期的冲突和觉醒。

此外,此课程还提醒我要注意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对孩子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冲动、缺乏耐心或不一致,那么孩子也可能会受到这些负面影响。因此,父母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成为积极、理性和坚定的引导者。

最后,这个课程让我认识到青春期冲突和觉醒是一个正常的发展过程,而非问题所在。它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在寻找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旅程。父母应该视之为一个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和学习。通过建立健康的家庭边界、积极的沟通和良好的榜样,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并为他们的未来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这个课程深入探讨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边界混乱的问题,并提供了应对青春期冲突与觉醒的秘诀。它给予了我对于家庭关系的更深入的理解,启发了我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边界,并与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更加稳固的连接。我相信,通过理解、尊重和支持,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度过这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共同成长。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5

一提到孩子的青春期,家长们谈之色变,“青春期叛逆”、“对抗冲突”在这一时期的时常显现,经常令家长们疲于应对,困苦不堪。____小学的“家长学校”能够根据不同年级年龄层次的孩子生长发育特点为家长们授业解惑,本次针对四、五年级学生家长举办的《青春期冲突与觉醒的应对秘诀》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即将买入青春期孩子的家长们深度剖析、实现高质量养育。

本次讲座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____老师,以孩子青春期的两大关键词“冲突”和“觉醒”为家长们抽丝剥茧地展开分析。孩子的青春期是自主性建立的关键时期,表现为情绪的不稳定和行为上的对抗,而我们家长曾经面对孩子的对抗,总会陷入成人式的“解读”,比如这是孩子不尊重父母的态度要坚决打压……殊不知有时只是孩子想自己做主的内心纠结和试探,其实孩子不在意“他到底穿不穿父母建议的秋裤”,甚至家长说不穿就不穿时,孩子往往又有要穿的纠结,所以家长由于不了解孩子青春期的特点而采取了不恰当的行为、影响了亲子关系和家庭的和睦。

那么,面对孩子在青春期阴晴不定的情绪,我们家长采取什么方式更为恰当,更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益呢?宋老师给出了三步法:共情、确认和反问。值得注意的是,共情不是简单的换位思考,在与孩子沟通时的共情不要加入家长们的猜测等新的信息,只需要用语言描述孩子目前的情绪状态;确认孩子真的想法是第二步,采取边提问和重复的方式也能有助于孩子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内心,更好的进行自我认知。第三步反问的目的并不是要否定孩子的建议,即使家长并不赞成孩子的解决方式时,以摆事实(面临的困难)方式和孩子们探讨更详尽、恰当的解决路径。

最后,宋老师醍醐灌顶地指出,亲子矛盾的产生往往因为家庭亲子关系的边界混乱导致,而边界的范围往往每个孩子有所不同,家长和孩子一起定义、明确边界(比如每天最晚要10:30上床)、和孩子一起维护边界、并约定在越界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可以前瞻性的在育儿同时避免很多冲突。

的确,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孩子,但有时不懂得如何去爱,过则骄纵、缺则怯懦,我们有时在孩子面前放纵着自己的负面情绪,却对孩子的“无理取闹”缺乏耐心,只有我们家长做一个学习型父母、智慧型父母,才是给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财富。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6

今天很有幸参加家长学校,听到了宋老师讲解《高效能的父母》主题讲座,我作为一个不怎么关心孩子学校事宜的爸爸,深受启迪。

何为高效能?在我理解就是不浪费彼此时间。如何才能不浪费彼此时间呢?就是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带着想象的翅膀飞。

回想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一直被父母支配着,所有决定都是父母做的,以至于我如今就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缺乏创造力的人。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亲手剪掉孩子想象力的翅膀后,还要怪孩子没有创造力。我现在就在努力做到不让历史重蹈。

今天宋老师还讲到要接受孩子的所有情绪,这一点我也深表赞同,如果你看过一部叫做“Insideout”的动画片,你就会能理解孩子所有情绪,包括乐观、忧郁、冷静、愤怒、胆小等等都是有意义的。很多家长,其实我也一样,都是给予孩子的负面情绪负面反馈,不允许孩子发怒。这就是需要反思的,我们能做的是陪伴以及适时疏导。

最后用老师的结束语总结一下,未来是不确定,既然这是常态,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静待花开。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7

近日,参加了学校为一年级家长精心组织安排的专题讲座——《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现场有幸聆听到了心理咨询宋韵华老师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解,她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分析案例、剖析理论,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偏差和不足,受益匪浅。

首先,宋老师用一段父子俩关于“爸爸更喜欢妹妹”的谈话引出话题,这也是我们二胎家庭最常发生的问题。孩子们非常在意父母的爱给谁多一点,虽然家长会经常强调一模一样,孩子不相信,但事实也并非如此。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两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在日常教育他们过程中会有不一样的要求,但孩子眼里看到的只有“为什么妹妹不用做作业、为什么爸爸妈妈对我那么严格”诸如此类的话,即使父母再多的解释,孩子还是会有这种负面情绪存在。宋老师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了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表达非常直白,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神化”父母。所以我们不要以成年人的认知给孩子贴标签,要看到孩子的情绪并有所回应。尤其像我们这样的二胎家庭,老大会觉得父母的爱被妹妹分走了,老师建议父母可以单独进行亲子陪伴,安排一些属于老大一个人的亲子活动,让他明白自己是被重视的。

其次,宋老师就家长管理孩子情绪的四种方式:压抑型、忽视型、正向关注型、放任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前两者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好”、“父母没那么宝贝我”的消极想法,产生“讨好型人格”,最后一种很可能会养出“熊孩子”,而“正向关注”要求家长察觉孩子情绪,把握好机会和孩子多交流,认真倾听并认可孩子的想法,支持他陈述的事实和感受,划定界限和规范,站在他的立场帮助一起解决产生的情绪问题。有时候孩子的“作妖”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为了求关注,即使是负面情绪,也应被接纳、被倾听、被共情,孩子不需要长篇大论的道理,他需要的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正向的引导。

最后,宋老师提到了情绪智商。有的孩子比较爱哭,家长习惯性会说“别哭了”,但事实上,哭是孩子情绪的一种表达,不能遏制孩子“哭”的权利,哭完再听他把话说清楚,帮助他解决问题。在孩子不断地成长中,提升他的情绪认知能力和抑制力,尤其是处理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都是需要他们在和伙伴们的游戏交往中不断去学习和感知的,玩也是门学问。

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孩子有时未必会听你怎么说,但一定会看你怎么做。日常我们也要多观察孩子的情绪问题,多和孩子交流谈心,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培养更自信的孩子,努力做一个知心的父母、合格的父母。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得益于学校和老师的组织,有幸聆听到国家二级咨询师、12355心理咨询师____老师的《高效能的父母》讲座,讲座以“情感陪伴”和“一起成长”为中心指导我们如何做一个高效能的父母,我听后受益匪浅。

首先,情感陪伴是让孩子看得更多,而不是限制和失去更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前物资匮乏的年代,父母更多的关注点是维持生计,但物质生活富足的今天,父母的关注点是孩子的学业,从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当孩子有需求表达时,我们做父母的大多习惯于单向传递信息,按自己内心的一套标准来评判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不好好聆听孩子表达,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被否定后,孩子就不愿意说,也不愿意听家长说了。作为家长我们要认真、主动的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你在耐心听,切忌打断、嘲讽、心不在焉的听,特别是孩子受了委屈要表达时更要仔细听,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了解到孩子这样那样的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正视并理解孩子的需求,给予关怀和接纳、理解和鼓励,引导孩子走出不良情绪,从而使孩子内心得到满足。当孩子的需求被父母看见、理解和接纳了,孩子会感受到那是父母对他的爱和信任。长此以往,孩子什么事都愿意与父母沟通,亲子关系会变得越来越融洽。

其次,家庭教育最好的样子,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不用工业化时代的思维束缚信息化一代的孩子。工业化思维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化时代更需要理性思维来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教育孩子也同样如此。现在的孩子除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现在的大环境导致压力大外,更多的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期待和不理解。在家庭关系中,父母经常会把“都是为你好“常挂在嘴边,在孩子的问题上面面俱到,过于追求完美,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影响到孩子和自己。有时候父母要学会给自己放假,给孩子锻炼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也可以设定计划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家庭关系中,我们和孩子除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应该是朋友的关系。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应及时进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提高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多一个视角,多一种理解,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唯有不断修行,才能与孩子共同前行。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9

为人父母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孩子的教育问题

上周五聆听了____小学组织的家长学校——主题为:“牵手孩子,助力起飞”的讲座互动课后,作为一名三年级孩子的父亲,感慨颇多,受益匪浅。

同样也是一直困扰着我这个作为父亲的“难题”我也一直在反思我的教育方式方法是否欠妥,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孩子的“成绩”并没有达到我想象中的高度。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要求过高,还是我的方式方法不对,还是孩子进入了叛逆期,还是我和孩子天生就“敌对”还是别的各种问题……导致了孩子有些事情和我对立,而我也常为此烦恼。

时代在变迁,导致人的理念也在改变。所以用上一代对我们这一代的教育方式,放在当下在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感觉有点无济于事的感觉。听了林老师的讲座后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一直是我的主观意愿太强,强到一直要压制孩子的本性,导致了孩子的本性一面完全的被遏制了。没有了率真,没有了沟通,没有了积极向上的性格。满脑子只有成绩,应试,考试等,和变成大人所希望孩子的样子,那孩子的感受在哪里?原来我的主观一直是错的。

王阳明先生的“格物致”所阐述的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心由生”我把社会给我们的压力从而转化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完美,那结果必不是完美的。那不是由心所生的对与错,那是变相的正确与否。只有凭自己的“良知”去正确的引导孩子,并遵循孩子的“良知”,那外部世界就会变得清晰,那孩子的明天才会更广阔。

林老师讲的第一章内容,突出了“健康”孩子的健康不单单是身体的健康,还有身心的健康,这个是需要我们来引导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而品德尤为重要。在这点上我们家长都非常上心,我用自己的“格物致”来教导孩子明辨是非,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切不可一意孤行,要谨言慎行的根据实际情况,并循序渐进的耐心教导,以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学习又是一个家长绕不开的话题,林老师举例了的3+1因素(兴趣,能力,习惯+听懂消化每一节课的思路,使我之前固有的应试教育思路有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我总结了今后教育孩子的三条大致方略。

1)树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并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以多看书为主。

2)自律时阶段性的培养,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长期目标,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3)帮助孩子指定适合其合理目标,而并非无的放矢的泛泛而谈。需要量身定制。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教育已不单单是学校的传道授业,而是需要家长配合学校老师,双方双管齐下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给孩子一个宽阔的舞台,不要太过于束缚他们的翅膀,更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孩子”,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会精彩,孩子的世界会更璀璨。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10

10/28日晚听了《高效能父母》讲座后,感受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小孩更快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背后的举动其实与高效能父母是背道而驰。要想做一个高效能父母,需要我们“思在行前”。

“思在行前”需要我们了解孩子的需求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作为感情基础,而这种陪伴也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陪伴,更多是彼此的了解交流,只有这样,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不会落后,总是能走到他们的心里。这是走向“高效能父母”的第一步。

“思在行前”需要我们放慢行动的脚步,思考一下孩子的感受,把“我要你怎么做”转换角度“你可以怎么做”。我们看到了很多家长推动着孩子学习,而最后这些孩子在为大人学习,看上去大人也很忙,孩子行动上也有进步,但其实效率极低。现在的孩子很需要别人的认可,而我们大人一味的只把眼光放在孩子还没有做好的地方,你这里不行,那里不够,激发了他们逆反情绪,往往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生活琐事上处处和家长作对,因为他需要感情上有“被认可“的需求。这是走向“高效能父母”的第二步。

“思在行前”需要我们认识孩子是不断成长,不断扩大他的知识面和社交领域的。我们要学会细心观察体会他们的“变”,我们认识到每一个时期孩子的兴趣点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变化,给孩子相应的支持,才是助力他们的成长。例如,我女儿本来在上的英文班中很多其他学生是国际学校的,本来她的基础还能跟上,但是慢慢地她和其他同学差距拉大,有时能否顺利完成作业成为了我俩周末亲子关系矛盾的激发点。由此,我改变原来的计划,依据她的水平重新为她调整英语学习计划,她在新的环境很有成就感,也弥补了原来的弱项,这个及时的调整也得到了她的肯定和认可。勤于思考才是走向高效的阶梯。这是走向“高效能父母”的第三步。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11

5月26日晚我通过线上收看了学校为四、五年级家长开设的家长学校讲座,为了让家长们能够从容应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学校邀请了____12355青春守护者计划首席讲师、中级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____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____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题为《青春期冲突与觉醒的应对秘诀》的专业讲座,通过大量身边的案例为我们分享了很多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家长做好应对青春期孩子叛逆和冲突的心理准备。宋老师的讲座贴近家长,观点明确,例子鲜活,很多话说到了家长们的心坎里,对全社会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引导作用。

青春期的孩子是发展自主性的关键期,这段时间他们思想上开始思考“我是谁?”、“我的价值是什么?”等抽象问题,情绪上会变得起伏不定,行为上则会表现出对抗性,强调自我掌控力并不断尝试确认自身的权力边界,这时家长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不听话。“我明明是为他好,他为什么就是不听呢?”、“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到底想干什么?”这样的疑问在无数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脑海里产生过。宋老师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家长分析了孩子心里的想法和产生的原因,运用“共情”、“确认”和“反馈”三个步骤,和讲座现场家长反复进行正确的沟通练习,帮助家长们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技巧。此外,宋老师还分享了父母与孩子的边界问题,教会了家长如何与孩子重塑边界,维护好与青春期孩子的亲子关系。这堂讲座干货满满,我相信有不少家长和我一样在屏幕前频频点头。

宋老师最后用一个“变”字来总结整堂讲座的内容,我觉得用得很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堂讲座让我提高了对青春期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认识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也学到了与青春期孩子相处的诀窍。我们要时刻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不断调整孩子教育方式,适时重塑与孩子的心理边界,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孩子克服青春期的困难和挫折,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长学校活动收获与体会 篇12

听了学校组织的讲座《青春期冲突与觉醒的应对秘诀》,真的很有感触,尤其当老师说到孩子的种种叛逆反应,隔着屏幕的我也不禁连连点头。

我家孩子今年四年级,他是一个比较乖巧的男生,在学校表现一直不错。可是在家里,与他沟通时我发现他喜欢发脾气,我给他的建议,他不肯认真听取,经常与我唱反调,于是我开始批评指正他,没说两句他就涨红脸反驳我,眼泪也噼噼啪啪掉下来,我们的对话每次都以不欢而散告终。想起小时候他天真可爱的模样,现在变得这么暴躁易怒,我心里也很难受。

几次之后,我意识到了我们的亲子关系可能出现了沟通方面的问题,我缺乏对青春期孩子内心世界的了解,会用不当的管教方式面对孩子,才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这次讲座里,心理学老师说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词:边界感。细想之下,我恍然大悟,我和儿子的沟通,有时真的是缺乏边界感。

网络作家Jenny乔说过:“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边界感是指人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当一个人缺乏边界感,常会把自己的事推给他人,或者默许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甚至有时也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我儿子很喜欢看书,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一会课外书,睡觉前他想放松一下,也会看一会儿,这已经变成他每天的习惯,而且一看就经常忘了时间。我觉得课外书尤其一些军事、历史故事,对他现在的学习是没有帮助的,不能把太多时间花在这里。于是每次我都不允许他看很久,每次都要催好几次,他才把书放下,有时候,甚至要把他手里的书抢走,很显然,这时的我们都早已涨红了脸,吵架一触即发。

听了这次的讲座,我按照老师的方法,试着跟他沟通了一下,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你可以看,到时间后你自己停下,或者我来提醒你,如果提醒三次你还是不听,就说明你已经越界了,鉴于你不守诚信,本周你将不能再看课外书,等你确信你能掌握好边界感,我才会同意你继续看,并且还要遵守约定,否则,下次再犯,你会有两周时间不能看课外书。”他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并且真的没有越界。

周国平先生曾说过:“边界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与人之间需要遵守必要的距离,因为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否则,就会在情感边界处突破临界点。”我们做家长的,要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越位的同时,保持自己做法的正确性。

当家长懂得遵守边界感时,就可以在平时孩子心情不错时,好好聊一聊如何遵守约定这件事。比如可以对孩子讲:“每个人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就如在我们家里,父母必须要尊重孩子,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管教。而孩子也必须要尊重父母,不能对父母粗鲁无礼。”

当孩子清楚如何尊重父母时,家长就需要慎重管理自己的情绪,遇事力求让自己不突破边界感,只要不越位,就不会把孩子逼到情绪的死胡同,直到他爆发。但是这对家长是一种考验,即认知和分辨力必须要非常敏锐,要有心胸的宽容度,不能因为孩子一次错,你就无法容忍,要给他试错的机会。因为宽容之下,孩子才愿意和父母沟通。但是宽容亦有底线,这一次宽容了他的越界行为,并不等于下一次还会允许,否则就成了纵容。宽容是发生在一次事情之中,贯穿整个过程,这样才不会触发彼此负面情绪的临界点。

家长面对青春期孩子时,讲诚信是守住边界感的原则。力求让自己不犯错,诚信在先,很容易让孩子看到父母说话算话。否则,家长看似把诚信挂在嘴边,却并没有处理好管教过程中的边界感,就容易让自己失去诚信,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无视你的管教,无视你是否被气得很难受。

我们抚养和教育孩子,确实做出很多牺牲,也耗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但这并不是我们对孩子不听话时愤怒的理由。我们的注意力应该放在如何获得孩子尊重上面。每一个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尝试去挑战父母权威,试图证明自己已经超越了父母。那么,孩子为什么有时会瞧不起父母?是不是认为他(她)现在已经懂得更多,认为父母已经落伍?当孩子对我们投向鄙夷的目光时,我们不能愤怒,我们可以一边感慨孩子长大了,一边加强学习,让自己具备引领孩子成长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青春期孩子的过度自我,与情绪的频繁波动变化,还有来自生理发育导致的心理变化。因为神经系统除了关注外部事情外,还要协调管理机体内部的快速生长变化,这就使孩子的专注力被悄然分散。这就是我们常能看到的,青春期孩子情绪自控能力差,行为容易出现消极和懒惰。我们做家长的,在孩子青春期这个阶段,应该多多学习、及时转变不同的相处方式,才有利于他(她)们平稳渡过青春期,只要方法得当,相信我们的孩子,行为和品质都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