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实用文档心得体会内容页

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心得体会

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心得体会 篇1

2月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用生动形象的视角,讲述了广为人知的越王勾践的故事,解读了勾践身上顽强坚韧的精神和奋发向上的品质。为了越国百姓,为了天下大义,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含辛茹苦,历经磨难和凌辱,终于在最后打败了吴王夫差,做了吴和越的王。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书》。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越绝书》开创了专史先例,也是地方志史书的先导。《越绝书》同时也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书籍,文笔纵横,很有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为大型历史文献丛书《复兴文库》作序指出:“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修史立典,就是记录历史、树立典范,使后人以史为镜,用为参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存史启智,就是要完整保存好党史国史,并从中汲取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思想伟力和智慧之光。以文化人,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坚定的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用“以史为鉴、察往知来”明确史志功能。出自 wwW.zuoWEnBA.nEt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汲取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就可以预知未来的发展趋势,找准发展方向,确保党的事业永葆青春、中华民族长盛不衰。

在迈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还原历史本原,弄清楚我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找准未来的成功之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历史和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发展规律,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不动摇,坚定强国梦和复兴梦不动摇,坚守初心使命不动摇,守正创新,踔厉前行,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深深感到:作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要有“以史为鉴、察往知来”的使命担当。

一是充分认识史志事业的重要性。史志事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不是像有的人调侃那样,“编编书,喝喝茶,轻松得很”。要切实履行“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史志工作职责,结合史志事业十四五规划,以高标准、严要求推动史志事业发展。

二是编纂好地方党史、地方史。地方党史、地方史是党史、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国史的重要印证和生动实践。要真实准确记录地方党史、地方历史。

三是深化资政辅治。向领导和相关部门赠送地方史志书籍,让他们了解当地历史发展脉络和具有的发展优势,便于他们准确把握地情,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推动当地发展。提早调研,及时提出资政建议,为重大决策提供历史论证和历史参考。

四是提高地方文化资源教育功效。协同宣传、文旅等部门,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普查,摸清家底。积极争取,通过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打造出党史、地方志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历史教育基地,夯实“以文化人”的基础,通过参观见学、实地研学等方式,更好发挥教化育人作用。

五是合力推进地方党史、地方史宣传。组织撰写地方党史、地方历史专题文章、编纂专题书籍,让地方党史、地方史走进大众心里,找准爱党、爱国的起点——爱家乡。拓展传播方式,通过与传统媒体、现代传媒合作,搭建起地方党史、地方史立体宣传平台,多形式、多渠道传播地方党史、地方史。这样才能热爱历史,热衷工作,干得有意义,学得有热情,把史志工作做细做好做精。

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心得体会 篇2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地方史志之一,被明万历《绍兴府志》评价为“地志祖”,全书记载展现了春秋末年吴越地区历史文化。书名“越绝”,“越”是越国,而“绝”这个字却有很多种解释。书中第一篇编者序文中提到:“绝者,绝也,谓句践时也。”亦是“空前绝后”,亦是“不可断绝”。

而另一本也是记述春秋战国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吴越春秋》,与《越绝书》相比存在异同,两本书记载的内容均为吴越争霸的历史,但《越绝书》主要贬吴扬越,各篇独立,而《吴越春秋》则是贬越扬吴,前后各篇关联性强。

《典籍里的中国》以舞台戏剧的方式,再现了《越绝书》中“吴越争霸”的部分,越王勾践忍辱三年,在会稽山细数自己的三大罪,并率领百姓向先祖大禹立誓“绝地反击”的场景,引得观众沉浸其中。将《越绝书》中枯燥无味又难以理解的文字通过实景演绎,更能使观众快速准确地去了解书中的历史。这种再现方式对各级地方部门如何讲好方志故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不忘来路,方能明知去处。地方史志典籍,历来是中华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挖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从最早关于越地记载的史志之一的《越绝书》,到浙江省志修撰的最新成果《浙江通志》,中华地方历史的研究赓续不断,愈加齐备详实。作为地方志部门的一员,有义务也有责任将地方史志记录好,挖掘更多有意义的史料,为城市建设与文化融合增添依据。

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心得体会 篇3

2023年2月4日晚,央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以“戏剧+影视化”和穿越时代对话的形式,以《越绝书》为主题,以明代方志大家杨慎为主要人物视觉,跟随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们深入浅出的解读,回溯《越绝书》仁义民本思想及吴、越争霸历史故事,领略地方志在古今流转中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阐释文化自信,传播典籍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越绝书》,又名《越绝记》《越绝》,是记载地方史的杂史,现存15卷。该书以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吴、越国争雄的历史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列国,对这一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为后来的地方志发展奠定了基础,自此起,生生流长,熠熠生辉。

地方志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越绝书》开了地方志先河,为中华文明赓续五千年不断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失为一部优秀的中华文化典籍。其中的许多记述,不见于现存的其他典籍文献,而为此书所独详。这些少见的记述,则可与其他典籍文献互为发明,彼此印证。在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利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予以深度发掘。

《越绝书》的民本思想,与当今以民为本、人民至上观点一脉相承,以“绝”为主线记述重要历史故事和重大事件,所阐释的“绝”体现在:

一是“绝地求生”。越国被吴国打败,吴王以降吴或屠戮俘虏百姓为条件,威逼越王勾践投降。为免生灵涂炭,勾践卸甲摘冠,愿随吴王为奴三年。越国上下齐心,誓言同心协力,绝地求生,是为一绝。

二是子贡游说五国,扶弱削强;勾践卧薪尝胆,由弱图强,十年生聚,反败为胜,是为二绝。

三是越灭吴后,止兵安民,尊周室,安天下,是为三绝。《越绝书》上溯大禹治水,导江辟地,绝地求粮。

故事所阐释的朴素民本思想,与当今的“以人为本”和“人民至上”新时代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方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使命,责无旁贷。古人修志,一般为地方行政长官担任主修,其余编撰人员由主修聘用,雇佣关系分明,修撰人员只对主修负责,按官长要求的意愿完成即可。而今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修志人员,肩负“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的重任,责任重大,无上荣光。观看央视《典籍里的中国》之《越绝书》节目后,对地方志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新时代的新方志工作者,不仅要忠实地、负责任地记述好本行政区域的历史和现状,同时还要努力地发掘和传承当地优秀历史文化,千方百计地将馆库资料和流传在民间的史料、典籍开发利用,将蕴藏于其中的善行、义举、慈济、勤俭、孝廉及良好的家风、族规、公序良俗等发掘出来,让这些被尘封了的文字“活”起来,领略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罗江现存四部清代《罗江县志》,清代李调元编著大型史料集《函海》,流传于民间的若干族谱和私人著述,其中有许多经典值得开发利用。《县志》载成都知县张文梵《农书》、罗江知县沈潜《农桑说》推动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发展、记历清代五朝,多次受清帝褒奖的寿人大善人谢华元一生勤奋、济困扶穷、热心公益等善举;《函海》载清乾隆进士、钦命琉球副使李鼎元《使琉球记》记台湾琉球诸岛属清廷管辖等重要史实;范卓《岁月留痕——我的父亲母亲》记著名文化人士范英士支持陈毅在四川合川县开展革命斗争事迹;《范氏族谱》载宋代名人范仲淹著名的“忧乐观”和所订的家训族规,范仲淹的清廉身世和家训族规被广泛宣传,族人聚居地范家大院被列为廉政教育基地。

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人,关键在有一支甘愿献身地方志事业的队伍。已故的原罗江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军(1963—2021),是一位本土地方志工作者,他38年工作经历完全献身于地方文化工作,其中有18年从事地方志工作。他的地方志情结,在其撰写的《罗江县志·编后记》(2015年)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记载罗江县近现代史是一件很有意义且急迫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前辈和前辈的子孙都从这段不平常的历史中走过来,许多人也曾竭尽绵薄之力参与推动这段历史,而又曾身不由己地被这段纷杂烦扰的历史所推动。这使我们在记述罗江这段历史中不仅产生了特殊的亲切感,而且还产生了无以言状的沉重感,但并不因此而使我们更加容易厘清、读懂和写好这段历史。一个县域的强弱盛衰、县民的荣辱悲欢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走出因果的铁律,我们今日的殷实与惬意,都是过去勤耕苦读结出的硕果。我们想要使后人幸福与安康,就须将良种一粒一粒地播,或将有好果实满仓满屋地收。政治是车,民心是路,史志是镜。路不平,车颠;心不平,政覆;镜不明,颜秽。若有事业心的人叫我们把历史写在纸上,责也;若有明事理的人让我们把往日的成败映在镜中,智也。期以唤起人们大体能读懂罗江的历史之重、现实之感和未来之善。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只有了解昨天,才能珍惜今天,图谋明天。”这段话,是他18年方志工作经历的写照。他在方志工作中,既是组织者,又是编纂者。他完成了全志的5篇和凡例、大事记、概述、编后记和索引。他对县志稿编纂的贡献率超过四分之一;他不恋官位,坚守志业,主动辞去区政协专委会主任职务,以普通编辑身份坚守县志最后阶段工作,直至县志出版;他是因病去世的,在病中,仍坚持参加旧志点校、文史资料撰写等工作。弥留之际,还不忘嘱托家人,将他个人积累的资料书刊和其他书籍,捐赠所在单位及有关部门。

在社会主义方志事业中,有了像刘军这样的一批批忠于事业的人,定能让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不负前人,不负今人,不负家乡,更不负中国辉煌的历史!”

2024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越绝书》心得体会 篇4

2月4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的第五部典籍《越绝书》,将我国方志文化呈现在观众眼前,引起广泛关注。

“一方之志,始于《越绝》”,《越绝书》,又名《越绝记》,共15卷,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该书以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吴越争霸的历史事实为主干,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涉及。

西南地区有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由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分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

长期以来,《华阳国志》被誉为中国古代现存最完整的志书。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邑者以志为鉴。”当今时代对于地方志的研究,为了解古代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俗、山川风貌,提供了详实史料。这得益于《越绝书》和《华阳国志》作为中国早期地方志书,对于古代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当地社会发展、探究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向内我们应肩负起“存史、育人、资政”的责任,挖掘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同时要脚踏实地为明天收藏好记录好今天,切实实现志书编修的准确性、真实性。修志一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是有袁康、吴平、常璩、杨慎这样的方志大家兢兢业业书写整理志书,中华五千年文脉才得以延续,今人才能从这浩如烟海的史料志书中掀开一点历史的书角,得以一窥古人的生活。

作为地方志工作者,向外我们应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地方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赓续华夏文脉。《典籍里的中国》就是一次新的尝试,互联网媒介是当代必不可少的工具,地方志部门应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力量,通过不同的活动,从不同维度打造更多的“出圈”内容,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让故纸堆“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不一定非要用中国故事,对于不同的年龄层,我们可将方志文化融入不同的层面:游戏、动画、快闪活动、剧本杀、巡展、讲座等,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值得弘扬的精神内核,以群众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