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篇1
数字乡村既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自20__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__—20__年)》《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等重要文件,为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宜宾将打造国家数字乡村试验区,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城乡数字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
宜宾在探索数字乡村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兴文县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也是全省唯一入选《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代表性案例的试点地区。“乡村振兴一张图”、数字乡村和数字商务进农村工程等项目也在规划实施推进中。然而,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全新的、系统的重大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一是基层干部数字意识淡薄;二是建设资金保障不充足;三是前期数据采集工作任务重。
推进试点 打造宜宾特色
一是总结推广经验。总结兴文县等地数字乡村试点的建设经验,形成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标准。逐步在全市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交易和乡村治理数字化,推动宜宾现代农业强市迈出更大步伐。二是突出地域特色。针对各地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应急管理等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开展数字乡村建设,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乡村建设亮点。三是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宣传报道,总结推广成功经验,营造有利于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共建共享 整合数据资源
一是协助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工作,需要乡镇、村两委、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二是整合数据资源。借鉴高县“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整合现有的“雪亮工程”、森林防火、自然灾害等监控设备数据,融合气象、水利、交通、环保等传感设备数据,实现数据资源横向共享。三是下沉数据权限。拓展数据使用范围,将数据权限下沉,尽可能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府的数据共享,实现数据纵向共享。四是增加数据黏性。以需求为导向,在数据更新、关联等领域下功夫,尽可能满足相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使用者的诉求,提升用户留存度,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健全机制 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市级层面,由市网信办牵头,统筹制定数字乡村的建设方案、标准规范,分解落实任务。县级层面,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推进区域内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制定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乡镇层面,结合实际,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二是构建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和定期汇报制度,强化网信、财政、发改、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商务、应急等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保障数字乡村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保障项目全面、有序、高效推进。三是强化考核激励。完善监督考评激励机制,将数字乡村建设纳入县(区)政府年度工作考核,命名表彰数字乡村示范县、乡(镇)、村,激发工作热情,提升工作效率。
强化保障 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强财政补贴。通过市县两级政府的财政补贴,加大对数字乡村项目的惠民补贴,让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民心。二是成立专项资金。由财政支持,探索成立专项建设资金,各部门根据需要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保障项目建设。三是用活社会资本。为参与数字乡村建设的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同时,亦可通过发行数字乡村专项债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委党校)
村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篇2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乘势而上、创新图强”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五次全会和县__届人大会第六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省、市、县一系列县城建设会议精神为统领,始终保持夙兴夜寐、激情工作的精神状态,凝神聚力,真抓实干,奋力攻坚,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20xx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责任担当,亮化责任目标,细化责任措施,县城建设工作实现质的飞跃,综合排名跃居全省第八名,圆满承办全省园林县城现场会,在全省首批“十佳洁净城市”测评中荣获第二名,并被省住建厅授予“全省县城建设跨越赶超”典范;顺利完成投资超百亿的九大民生工程的扫尾,并新启动了投资超百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并成功申请农发行、国开行近5亿元贷款。
在今年上半年全市重点项目拉练中,城建项目排名全市第一;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置设施运行情况和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均排名全市第一;在市局每月xx项工作督查中,我县所有工作连续5个月名列前茅,县城建设的各个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
(一)规划先行,城乡发展“一张蓝图”。
规划引领着城市发展方向,关乎全局,事关长远。我局围绕“产城教”融合发展理念,投资3500万元,编制完成了教育园区及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肖张控规已完成初步设计。同时,整个教育园区的控制性详规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大原书院、党校、进修学校、职教中心、九年一贯制学校5个单体项目及“三馆一中心一场”均已完成设计。先后编制完成了县城棚改、给水、排水、消防、供热、燃气、环卫、地下管廊专项规划;完成了大营城市设计、会展中心、三个中心社区(马屯、张米、王均)规划编制、大营新屯片区31个省级重点村及王均、唐林美丽乡村风景线设计,城乡一体发展、一体管理逐步成为现实。同时,“多规合一”工作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整个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二)规范建设,民生工程相继竣工。
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强化担当意识,规范县城建设,助推城市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品位全面提升。投资1.5亿元、占地近50亩的全民建身中心已竣工,即将对外开放,届时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县级综合性体育场馆;投资1.5亿元、占地525亩的南湖公园已完工,并正式对外开放;投资xx00万元,建设完成了龙湖公园,打造了一条美丽的龙湖公园景观带;投资xx00余万元,完成建设路、新华街、富强路等五条主干街道的沥青路面铺装改造。
投资500万元,完成幸福街(东、中)的改造提升,城区道路完好率达到100%;投资1000万元,完成王均、唐林美丽乡村风景线改造提升,包括立面改造、墙体粉刷、便道、排水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投资近6亿,改造和新建县城三个集中供热点及供热管网铺建,我县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将达到98%。其中,县城北部:由立源热力公司投资3600万元的二期扩建工程现已完工,敷设一次管网10公里、二次管网5公里,供热覆盖面积104万平方米,65吨的大型环保锅炉和xx个换热站均已正常运行;县城南部:恒能热力公司热源厂位于城南王洼建材市场东侧,占地40亩,总投资1.36亿元,新安装65吨和100吨大型环保锅炉各一台,完成了共计21公里的一次管网和30公里的二次管网建设,供热覆盖面积220万平方米,共涉及77个小区和26个单位,热源厂和xx个换热站现已全部正常运行;县城西部:由天津凯森集团百益新能源公司投资3.5亿元,引进冀州电厂热源为西部城区供热,设计一次管网35公里、二次管网54公里、换热站xx个,供热覆盖面积105万平方米,现已正常运行。
(三)精准发力,重点项目强力启动。
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战略布局,紧扣发展主线,强势启动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5亿元,启动了占地500亩河湖三期——北湖公园建设,目前部分土方及排水管道项目已完工,预计20xx年7月竣工对外开放,与生态公园、南湖公园连成一线,成为最为生态的索泸河景观带;投资5000万元,启动了占地54亩的大原书院项目,该项目位于我县教育园区内,目前已完成场地平整,涉及的道路即将启动建设,预计明年10月份竣工开放。建成后,成为我县教育园区的地标性建筑;投资1.73亿元,启动了占地36亩的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已与衡百集团签订框架性协议,已完成地勘,正在跑办土地手续;预计明年10月份建成投入使用。
将为西部新城注入多元化商业活力;投资5.97亿元启动了占地400亩的民俗文化步行街项目建设,现已完成施工设计,地块平整及项目围挡安装均已完成,施工图纸已出具,已进场并完成放线、开槽。预计明年10月份建成并对外开放,将成为我县极具地方民俗特色、多元合一的商业步行街;投资近8000万元,以PPP模式启动了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现已完成主体工程,景观池、絮凝池外形完成,絮凝池已完成管件对接,整个项目预计20xx年7月建成并运行,可全面覆盖老城区、西部新城及教育园区等的污水处理。
(四)产城互动,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为完善县城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重点在完善配套设施上下大力。
一是安全供水工程。今年以来,随着地表水厂的建成,我们不等不靠,快速对接,为保障城区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加快城区集中供水管网改造和新建。目前,铺设安装富强路、建设路、北外环等8条街道供水主管网,共计1.5万余米,铺设安装龙湖水岸、新天地、生态新城、贵和御府等7个小区,共计2万余米,改造人民街、和平路、中小企业园、东关新村、亿斤粮库、老县医院家属楼等老旧小区管网3万余米。目前,地表水厂与县城自来水管网连接总长度已达109公里,并聘请具有国家检测资质的监测站进行水质106项指标检测,各项指标基本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现我县供水能力为1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二是集中供气工程。年初我县聘请北方生态环境市政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编制完成了《枣强县中心城区燃气工程专项规划》,为我县管道然气的发展建设提出了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规划指南。今年以来,共新增新天地、龙湖水岸等小区947户,铺设天然气管道共计7900米,组织安全生产检查达30余次,消除安全隐患达10多起;组织应急演练2次,有效防范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是夜景亮化工程。今年,我局聘请石家庄道普亮化公司,投资近千万元,完成了移民文化园、董子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李玉霞图书馆及生态新城、新天地、龙湖水岸、城市桥梁等节点亮化,并对县城董子路、西外环、肃临线、南出口进行灯具更换及华灯安装。同时,安排专人加大夜间巡查力度,发现街道有损坏或不亮的进行登记并立即通知维修人员维修。目前,县城亮灯率达到100%。
四是园区配套工程。今年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园、肖张液态园、中小企业园总计近3万平方米的道路建设,完成约5000米的排水管网及路灯安装;投资200多万元,完成了八里庄配套设施建设。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平原西街道路工程已启动建设,并完成了清表及地基处理,排水项目正在推进中。
(五)增绿提质,园林建设持续发力。
在着力提升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森林公园、龙湖公园、“一河两湖”景观带等城市园林景观品位的基础上,坚持乔灌、地被结合,丰富绿化品种,加大城市节点改造。今年,投资1080万元,启动完成了102公顷的绿美廊道建设,种植白蜡、白玉、雪松等1.2万余棵;投资750余万元,对县城21个节点进行了改造提升,共种植雪松、栾树、海棠等500余棵,新增绿地面积7600㎡;投资2100万元,完成新华街、建设北路、中华街、富强路等主干街道及新建天赐福游园、幸福里游园、中华西街游园、大桃源等游园,种乔木920棵,花灌木575棵,绿篱2.23万株,草坪8000平米,新增绿地面积7万余㎡。
同时,我县创新理念、创新思路,投资50万元,在董子公园、移民文化园、西出口等重要节点种植了和平鸽、熊猫、天鹅等3D绿化共计10余处,在县城出入口利用废旧轮胎进行点缀,种植花卉,既美观又环保。目前,我县园林绿地率达到4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xx平方米。
(六)奋力攻坚,环境治理成效显著。
我局以“洁净城市”成功创建为契机,全力实施“以克论净”的深度保洁模式,加大机械、人员配备,进一步提高县城洁净程度。目前,在扬尘治理上,由稽查大队和城管相结合,严格落实新xx条标准,对每个工地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大城区煤场、沙石料厂的苫盖监管力度,确保不发生施工扬尘及未苫盖现象;在环卫保洁上,今年,投资500余万,引进吸尘车、抑尘车等环卫车辆辆。目前,县城环卫保洁车辆达到46辆,街道清扫面积220.28万㎡,其中机械清扫面积220.28万㎡,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100%。同时,城区道路实现了“三全保洁”,即全时段(早、中、晚24小时不间断巡回保洁)、全方位(从街心到两边建筑物墙根,无缝隙保洁)、全天候(风天、雨天、雪天,不分气候好坏保洁),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污水处理上,今年,更换了第一污水处理厂内的PH计及仪表、剩余污泥泵、二氧化氯发生器、滤池石英砂等仪器,在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维修提升了泵叶轮、回流泵叶轮、螺杆泵等设备。
目前,我县日均处理污水量1.3万吨,最高达到1.5万多吨,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在生活垃圾填埋上,我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要求,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编制了《枣强县城市卫生专项规划》。同时,根据有关渗沥液处理的标准文件,渗沥液处理设施调试并启用。目前,我县有保洁车20辆,钩臂车8辆,压缩车2辆,挂通车3辆,可满足县城垃圾日常清运的需要,县城日处理垃圾量约95吨,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七)关注民生,保障住房同步推进。
我局把“住有所居”作为根本要求,加大棚户区改造和经适房、公租房的建设力度。同时,结合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统筹中心城区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统筹居住与商业、办公、生态空间、交通站点的空间融合及综合开发利用,编制完成了《20xx年-20xx年城镇棚户区改造规划》。目前,三大片区回迁楼:生态新城二期栋回迁楼,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董子片区共9栋回迁楼已完工,正在分配入住;丁庄片区共6栋回迁楼主体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
今年,启动的小桃园、太平庄、北李庄等棚改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小桃园村89处房屋已签订征收协议73处,正在进一步协调;太平庄村已签订协议305户(包括三类房屋),拆迁房屋270余户;北李庄村已完成拆迁近90%,回迁楼2栋已封顶,1栋挖槽已完成。公租房建设: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今年不再配建新的公租房,xx年开工的公租房有3个。其中,民心佳苑3栋公租房,1栋一层施工完成,1栋二层正在施工,剩余1栋一层正在施工;市政4栋公租房,主体完工并验收,正在室内外装修;中空4栋公租房均已封顶,主体验收完成,正在室内外装修。经适房建设:惠民家园经适房二期192套已竣工且分配入住。
惠民家园经适房三期192套正在基础施工。危房改造:今年,市局下达我县危房改造任务422户。目前,已全部改造完成。县定建档立卡xx8套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也已完成。同时,涉及建档立卡的446户五保、低保等贫困户的危房改造任务已下达各乡镇,现已全部开工;建档立卡xx819户贫困户房屋安全鉴定已全部完成。小区物业管理,为提升县城居民的幸福指数,营造更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专门成立了物业管理办公室,对全县40余个小区物业进行监督管理,建立独立档案,台账。今年以来,组织社区、规划、建筑稽查、环卫等部门进行物业考核评比达10余次,并由电视台跟踪报道,公布评比结果,以考核促进步,确保小区物业管理趋于规范化运作,群众生活的更加舒适、安逸、幸福。
(八)精细管理,城市品味不断提升。
我们进一步深化县城“十个一”管理模式,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方法,探索出化解城市管理难题的“八剂良方”,该模式被省市领导给与肯定,并予以全省推广。
一是“优势互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利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优势,整合各自职能,补齐体制短板。执法权限集中化,将环卫、园林、市政、规划等部门的执法事项,全部纳入综合执法局,避免多头执法,推动管理与执法适当分离。建设管理同步化,坚持管理早介入、早接手、早完善的原则,以驻地管理的方式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掌握各类公益设施建设细节,避免事后管理和执法的脱节。
二是“三学两考”重塑城管队伍形象。从素养提升入手,深入推进“三学两考”:学法规,以专家讲座、周末交流、法规考试等方式,集中学习市容、绿化、交通、规划等相关法律知识,执法证普及率100%。学管理,学习全国各地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开展警示教育、座谈各类负面问题,结合自身制定科学详实的,推行了步行执法、女子柔性执法、亲情执法等举措。学礼仪,举办礼仪知识讲座、“我是礼仪标兵”竞赛等活动,并引入军事化管理模式,浓厚重礼仪、讲文明氛围。考实绩,以“百分考核制”评测城管队员在出勤、执法、巡查上的实绩作为。考作风,以“暗访组”的定期寻访,监督队员在岗和八小时之外的作风问题,切实解决冷硬蛮横、吃拿卡要的顽疾。
三是“动态执法”实现全域统筹管理。围绕“动”字做文章。划分区域、网格联动,将城区划分为5大区域,每个区域又以街巷细化为方格网,各大区域间再以顺延执法方式,形成联动体系。错时执法、延时管理,针对全天化的管理原则,实施错时执法,解决中午的管理空档问题;实施延时管理和夜间巡查举措,防范部分侥幸违规遗撒、蓄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数字互动、科学施治,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结合公安部门的天网系统,对垃圾倾倒、破坏设施、占道经营等5大类32项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处治。
四是“督查机制”力促管理落地生根。为实现精细管理的常态化和长效性,全力推行“大督查”工作机制。以“三色督查令”推动落实,两年多来,已累计办结存档的督办卡达到20000多份。过程中,组建督查组深入到各部门、各领域进行看、听、查“三堂会诊”,有效杜绝各类管理举措的“空对空”、“虚对虚”等形式主义问题。以“双向督查”推动落实,极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分管领导督查各自领域的落实情况;定期召开管理领域“测评会”,由中层干部对分管园林、城管、市政、环卫等工作的领导进行实名打分,并在全系统通报,以此推动各领域、各层次落实管理举措。
以“督查+考核”推动落实,督查与问责挂钩、与岗位挂钩,推行“日报周结”制,把握每天城市管理的工作动向;制定《督查考核实施办法》,将责任主体、管理目标、考核内容等全部细化,以督查和考核的一体化推进,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持续开展。
村建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篇3
一、工作目标
到20__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数字技术有力支撑农业基本盘更加稳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夯实。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5G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和部分重点行政村覆盖,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60%。乡村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4300亿元。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信息惠民服务持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有效提升,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初见成效。
二、重点任务
(一)构筑粮食安全数字化屏障
1.加强农业稳产保供信息监测。强化粮食购销领域数字化监管,加快建设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粮食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分类分品种加强调控和应急保障。升级完善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推进卫星遥感、土壤水分数据融合等气象监测技术的应用,开展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提升粮食安全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2.提高农田建设管理数字化水平。加快建成全国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平台,完善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构建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综合运用卫星遥感等监测技术,加强对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全程监控、精准管理。深入推进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探索运用遥感监测、信息化管理手段监管黑土耕地质量。运用卫星遥感影像和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全国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动态监测。
(二)持续巩固提升网络帮扶成效
3.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完善优化防止返贫监测信息系统,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机制、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帮扶。
4.优化完善网络帮扶措施。加大对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支持力度。继续面向脱贫户开展精准降费。持续推进广播电视重点惠民工程建设。全面提升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运营服务水平,扩大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鼓励中央企业结合定点帮扶工作,积极开展脱贫地区数字乡村项目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和利益联结覆盖。依托“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民营企业支持脱贫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充分发挥网信企业优势,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聚力行动公益项目。
(三)加快补齐数字基础设施短板
5.持续推进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深化电信普遍服务,推动农村光纤和4G网络广度和深度覆盖。面向有条件、有需求的农村及偏远地区,逐步推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快使用低频开展农村5G网络覆盖。补齐边疆地区通信网络设施短板,综合运用卫星通信等多种接入手段为用户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持续推进智慧广电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6.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数字化管理机制,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归集和共享机制建设。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持续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加快完善农村地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推动水利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保障能力。支持商务流通、邮政、快递企业加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冷链物流信息化。
(四)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
7.夯实智慧农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高分卫星数据在农业遥感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移动物联网覆盖,加大农业生产场景窄带物联网(NB-IoT)部署。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应用,重点建设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构建全国农业农村大数据“一张图”。依托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种质资源数据库。深入推进重要农产品单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8.加快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推进数字育种技术应用,建设数字育种服务平台,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逐步发展设计育种。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加强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上云用数赋智”。健全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功能,发展移动端交易。加快供销经营服务网点的`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继续做好数字农业农村项目的推进实施与监督管理,进一步发挥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
9.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加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重点专项。利用专项支持适应于南方丘陵山区水稻种植机械等一批农机装备。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推进北斗智能终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加快国家农机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工作。搭建科技特派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提升科技特派员服务效能。
10.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数字化水平。完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持续完善有机产品认证追溯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的公众查询服务。引导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开展质量追溯。加快推进中国农资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应用,建设完善全国棉花产业信息平台。
(五)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
11.深化农产品电商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持续深化“数商兴农”,培育推介农产品网络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认证资助和推广,以品牌化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进邮政快递服务农特产品出村进城工作,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持续推进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深入实施青年农村电商培育工程,组建“青耘中国”直播助农联盟,广泛开展“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持续发展“巾帼电商”,培育扶持妇女优势特色产业。
12.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强化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品牌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品牌线上宣传推广力度。完善乡村旅游监测工作体系。继续举办长三角乡村文旅创客大会,推动创业创新和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认养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发展。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
13.强化农村数字金融服务。持续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积极稳妥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大金融科技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广,加快研发适合广大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授信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广农村金融机构央行账户业务线上办理渠道及资金归集服务,推进移动支付便民服务向县域农村地区下沉。
14.加强农村资源要素信息化管理。健全国家、省、市、县等互联互通的农村土地承包信息应用平台,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网签。指导各地健全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网签制度,提升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各地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网络交易平台,规范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签订、交易鉴证、权益评估、融资担保、档案管理等服务。探索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六)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
15.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持续深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扩大县级融媒体中心东西协作交流公益项目覆盖范围。加大对“三农”题材网络视听节目的支持,增强优质内容资源供给。规范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加大农村地区互联网宗教有害信息监管和处置力度,大力宣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继续开展“净网”“清朗”等各类专项行动,为农村地区少年儿童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16.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力度,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持续推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继续完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和数字展览,推进乡村文物资源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开放利用。
(七)提升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17.推进农村党建和村务管理智慧化。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推进网上政务服务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全覆盖,加强市、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政务服务。实施村级综合服务提升工程,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农村房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提高农房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18.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水平。探索推广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拓展乡村治理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建设,深化智安小区、平安乡村建设。继续加强农村公共区域视频图像系统建设联网应用,积极推进视频图像资源在疫情防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等各行业各领域深度应用。继续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移动智能调解系统的推广应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19.推进乡村应急管理智慧化。完善智能数字网格预报技术体系,推进暴雨、局部地区突发强对流预警信号精确到乡(镇、街道),构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依托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加强农村多灾易灾地区灾害风险监测。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等工程,加强面向偏远农村、牧区、山区的预警信息服务。持续开展乡村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
20.运用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疫情防控。强化农村疫情信息监测,升级通信大数据平台,支撑农村常态化疫情精准防控和局部疫情应急处置,提升区域协查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推进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一码通行。充分利用互联网、应急广播终端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和知识普及宣传。
(八)拓展数字惠民服务空间
21.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网络建设,提升中小学校网络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通过卫星电视、宽带网络为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功能,促进数字资源东西协作。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和捐赠活动,提升农村地区师生教育信息化素养。持续研发数字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继续开展民族语言信息化研发工作。
22.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权威统一、互联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稳步推进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集约化云上部署。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继续加强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地方探索基层数字健共体建设。持续推进电子证照应用服务,推广“出生一件事”联办。深入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深化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的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落地应用,逐步建立救助患者医疗费用信息共享机制。20__年底前每个县至少有1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包括门诊费用在内的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23.完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进一步优化乡村基层社保经办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全国社会救助系统,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拓宽残疾人两项补贴“跨省通办”服务模式,推动实现“全程网办”。增加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的监管功能,提高补贴发放精准性。开展互联网网站、APP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制定属地化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方案。
24.深化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脱贫人口、农民工、乡村青年等群体就业监测与分析。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汇集岗位信息,拓宽广大农民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帮助其就业创业。推动互联网企业在农村地区开展互联网助农项目,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25.推动农村消费升级。继续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等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加快品牌消费、品质消费进农村。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推广农村寄递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推进抵边自然村邮政普遍覆盖。引导传统商贸流通、邮政企业强化数据驱动,推动产品创新数字化、运营管理智能化、为农服务精准化,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升级。
(九)加快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26.提升农村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继续组织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开展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自然资源监管决策应用体系扩展建设。探索推进包括农村在内的全国生态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与应用,推动感知平台各相关业务系统“真用真连”“互联互通”。推进全国林草信息化示范区评选工作。
27.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在线受理机制,引导农村居民通过APP、小程序等方式参与人居环境网络监督。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加强环境要素和重点监管对象监测。提高农村地区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能力。持续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信息管理,提升村镇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开展高分卫星在农村人居环境监测应用示范工作。
(十)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28.加强统筹协调和试点建设。指导地方建立健全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推动《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__-20__年)》落地实施。研究制定数字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印发实施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加强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完成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总结评估,鼓励地方开展区域性数字乡村试点。充分利用融媒体、直播平台、网络视听节目等渠道,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9.强化政策保障和金融服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引导力度,按规定统筹利用现有涉农政策与资金渠道,支持数字乡村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对数字乡村建设重点项目和优质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就业创业群体的信贷、融资支持。持续加大乡村金融供给,提高全国整体县域信贷资金适配性。因地制宜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鼓励地方探索构建数字乡村服务资源池,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数字乡村建设。
30.加强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组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农村人口的数字素养与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持续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教育培训。继续加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村等人才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大力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农业农村科技青年人才、复合型巾帼人才信息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