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一)
假期还没过去,一直在家闲着,天天不缺大鱼大肉,谁都想换换口味。想吃一碗面,我就开始动起手来,准备做自己喜欢的手擀面。是的,你没有听错,就是亲手擀出来的面条。
找来大大的瓷盆,洗刷干净,倒入几勺面粉,加上小半碗水,接下来,左手慢慢地朝面粉上淋水,右手拿筷子朝顺时针方向不停地搅动……这叫和面。你可能会想这和面还不是简单,水倒面中,像捏泥巴,捏成团不就成了。看我是怎么做的。一边慢慢地淋水,一边不停地搅动,使面充分拌匀……直到觉得手指用力可以把细细的面粒捏在一起了,就停止加水。你是不是已经发现,我和面是用了最少的水!现在我开始把这些细细的面粒和成团,这时一定是要很用力的,你操作了就会知道。等到用力把面团得差不多成一个球了,把一个瓷碗扣在上面,这样要起码等上一个小时……这叫醒面。面要是不醒,是擀不动的。
在老家时天天都吃面,很小时候吃的都是手擀的面,有轧面条机之后手擀面就少了。上小学时轧面条就是我的活儿,估计是我也很享受。每天上午放完学,跑回家,两条小腿叉开踩着门框再爬上门顶取下钥匙,打开门,就开始工作,倒面,加水,和面,开轧面条机,轧面,重复三四遍把面合好,最后出面条……面条做的多了,自己都越来越挑剔,越做,就越想把面条做成艺术品般的好,不仅好吃,还要好看!于是,慢慢的,就提炼出了做面条的秘笈:重在和面,要和好面,就要加最少的水!
时间差不多了,刚才的面应该醒好了。拿开扣着的碗,取出面团,经过这么一醒,这时候的面和水渗透在了一起,变的柔软了很多,不像醒之前硬巴巴的。放在案板上,反复地揉,最后把他们揉得滋滋润润、浑圆浑圆……这叫揉面。面要是不揉,怎么会结实劲道呢?
现在可以开始擀面了。擀面也不复杂,一个大案板,一个擀面杖,擀面的过程中,适当撒一些面粉,就够了。先把揉好的面团放案板上,按成面饼,然后就可以把它卷上面杖开始擀了,也就是用擀面杖卷着面双手按着慢慢滚动,这样擀好了,就把面展开来,换一个角度再擀,就这样不停地擀,再不停地展开,最后,就成大大的圆圆的薄薄的一张面皮了。等觉得它厚薄适中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折起来,层与层之间撒少许的面粉,然后一刀一刀切出成品来。切出的面条可宽可窄,可粗可细,随你意了,我今天是切得细细的,晚会儿是要做炝锅面的。一把切好的面条拿在手,齐刷刷地垂下来,像一件刚雕刻好的艺术品,干干爽爽,不粘不连,那感觉,是看着都劲道!作文吧 WWW.zuOwEnBa.Net
喜欢上做手擀面,源于工作之初认识的一位老长辈。老长辈岁数有九十多,精神矍铄,长着一把又长又白的山羊胡。每每去看望他,总会见到他擀面条。一般是他自己吃,所以擀的不多,小小一团面。就是这小小的一团面,我每次总会吃惊于他擀时的用力,是很用力的那种,很明显也只有这样那面也才可以慢慢的铺展开来。于是我明白,那面里一定是用了很少的水。虽然我并没有向老长辈问起是不是加水越少擀出来的面越好吃,但我坚信一定是那个道理。我很欣赏老长辈这种吃面的方式,所以,直到现在,我也都一直坚持着这种和面和擀面的做法。
有朋友说,“如果到店里客人点手擀面,像你这样面都要醒一个多小时,客人会不会饿晕倒?”我回答,“这就对了嘛!你说的面显然是让别人吃的,我这可是要自己用的。”我们自己该怎么吃面呢?如果只是图省事,那超市、菜市场卖的面条多了,粗的细的干的湿的要啥有啥真不缺。现在老家地道的农村人也很少有手擀了,买来多省劲儿。如果不想擀,又不想买,那也有不错的方法,有面条机不是?手机网页上蹦出来一个消息,正是卖面条机的,“超好用,擀面和面一次成型,三分钟出面,省时省力!”还加一句“以后每天都能吃面条了,全家都爱吃!”这以后每天都能吃面条了,我相信;不过说全家都爱吃,我就表示不太赞成。至少,是不是还有比这更好吃的面呢!
吃面的方式多了,就看你想怎么去吃。我当然会认为,这亲手做的手擀面是最好的。想要更劲道,水分真的要少。这水分的多少,也只有自己亲自去做,才是可以控制的呀!
想想,这人生不也像吃面吗?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二)
一场抗疫战把人们都困在家里了,在没有能力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做贡献时,待在家里就是最好的选择。朋友圈里也逐渐形成两大板块儿:疫情、美食。平时忙于工作和应酬的人待在家里也是闲不住的,不断解锁各种美食,挖掘封印的厨艺,一时间朋友圈成了大厨们PK的阵地,引得观众们双眼放光,直咽口水,夸夸这个,赞赞那个,蠢蠢欲动。这不,昨晚睡觉前女儿对我说“妈妈,明天早上我想吃手擀面。”这肯定是被哪位厨神的杰作给蛊惑了,好吧,女儿想吃,我就义不容辞。
今天六点十分喊女儿起床晨读,我眯瞪了一会儿也着手开始做手擀面。不到一个小时,手擀面做好了,盛碗上桌,说:“妞,快尝尝妈妈做的手擀面。”在我充满期待的眼神中,妞不顾烫嘴吃了一口,然后一脸享受地赞叹:“嗯,太好吃了!原来老妈的独门绝技是手擀面呀!”还好奇我怎么会做手擀面!我告诉她,我在做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都是小时候看我妈妈做手擀面的情景。
小时候特别爱看妈妈做手擀面,每次我都站在旁边看个从头到尾。只见妈妈戴上围裙,洗净双手,从面缸里用一个不知用了多久的已经有缺口的瓢把面粉舀进一个深棕色又大又厚又沉又亮的瓦盆里,用手在面粉中间拂出一个浅浅的坑,再慢慢往里加水,边加水边用另一只手轻轻搅拌,当经验告诉她可以的时候就停止加水,只是和面。还记得妈妈别和面边告诉我“和面要三光:手光面光盆光。”于是我就用监督的眼光看是不是这样,妈妈做到了,我惊讶不已!和好面团就放在大案板上再揉,家里有一个专门用来揉面的大案板,蒸馒头或做手擀面时才用。揉好面就用大擀面杖开始擀,大擀面杖是长约一米的圆柱形木棒,之所以说是大擀面杖,一是和擀饺子皮的两头尖的小擀面杖对比;二是那是我还小,个子矮,觉得擀面杖怎么会这么大。擀面皮是我最感兴趣的一个步骤,妈妈一条腿在前一条腿,身体稍往前弓,这样更方便用力,因为面团在反复的揉初中已经很劲道了,擀面杖又比较沉,非得用力不可呐。大面团乖乖的在妈妈的擀面杖下慢慢转圈,慢慢变大,慢慢变薄,越来越大,越来越薄,大到转不动了,妈妈再把边缘一点点往外擀,直到大面饼变的很薄很均匀了,就用擀面杖卷着一边把面皮高高拿起然后反复一推一收让面皮做曲线运动层层折叠,真是好看,这一步要注意多撒面粉,以防面皮粘住。接着妈妈用刀把折叠整齐的面皮切成均匀的条状,最后再用手抓起来抖抖,随着面粉的飘落,面条就好了,真是太神奇了,我在进行这一步的时候就差点火候,我的面条不是抖开的,是我一条一条展开的!
我最爱吃葱花鸡蛋面,妈妈做葱花鸡蛋面。她把葱花切好放到碗里,然后放盐和香油先腌着,然后用鸡蛋炝锅,添水,水开下面,等到面条快起锅的时候再把腌好的葱花倒进翻滚的锅里,瞬间,面香、葱香和香油香就你追我赶地热腾腾地往我鼻子里钻,直钻到我的心里,钻到我的记忆力,一直黏在哪里。那时候能吃一次鸡蛋葱花面真是像过年一样!
今天,我就是在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每一步都回忆着妈妈的做法,回忆着小时候自己的感觉,不知不觉就做好了!女儿问我,你小时候看姥姥做,那我看谁做。我说那你看我呀,将来你给自己的孩子做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小时候看她姥姥做学会的呀!女儿笑了。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传承呢!
现在,各种各样粗粗细细,品种繁多的挂面摆满超市的货架,很少再有人花时间费力气去做手擀面了。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人能再吃上一碗妈妈的手擀面,还能有多少人能留存着妈妈的味道。希望我们都能,我们的孩子也都能。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三)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面店,有拉面、炒面、杂酱面、打卤面等等。各具特色,每一种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来吸引顾客,也说明面食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要说到哪一种面条能够做到人人都怀念,那必须要属妈妈做的手擀面了。
手擀面,可以说是儿时记忆中的一大美食。即使现在工作在外,也经常吃面食,但最喜欢的还是记忆中妈妈做的手擀面。它不像外面卖的面条,为了招揽顾客放很多作料来提升口味。妈妈做的面条,不用什么其他作料,都能吃上两大碗。
小时候,经常晚饭就做面条吃,不用炒菜了,但做面条的过程可没有那么省事。
首先就是和面。在大黄盆里倒入面粉,再加上适量的清水。看似简单,但水的用量决定了面条最终的软硬,所以这一步非常关键。妈妈一边搅拌一边加水,用手把面和水揉合在一起,翻过来调过去地揉。越揉手上粘的面越多,面粉也逐渐变成了面絮状。接着,抓点面粉撒在上面继续揉。在不断揉搓的过程中,使面絮得到充分挤压,这样的面才有筋道。揉到手和盆的表面都不粘面了就算完成了,原本的面絮也变成表面光滑的面团。
把揉好的面团拿出来,在案板上撒上一层面粉。把面团擀平,这道工序需要力度和技巧的结合。面团越擀越大,直至擀成厚度在两毫米左右的大圆饼。将擀好的面饼来回层叠起来,每叠一层就要撒上少许面粉,防止切面条的时候粘连。切面条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切宽或者切细。
最后就是下面条了。先烧锅放油,放一些蔬菜在锅里清炒一下,我们那叫炸锅。可以选用豆芽、青菜或者摘一些莴笋的叶子,也可以摘一些长在房前屋后的野生苋菜。炒上一会,然后开始加水。水入锅的一瞬间,刺啦一声,那声音听着就很享受。水开的时候下入面条,再放点盐、味精等调味料。
那时候一家人多,能下半锅。出锅后的面条既筋道又滑溜,非常好吃。其实我更喜欢吃剩的面条,在锅里一热,味道更加浓厚,汤汁也更加粘稠,那个味道真是人间美味。
做手擀面不难,但想要做好也不容易,需要下功夫,妈妈就是做手擀面的高手。现在很少人愿意花时间去做手擀面了,大家都嫌费事,主要是现在来门口卖馒头、卖现成面条的比较多,价格也不贵,又何必再费精力去做手擀面呢?
而我却不同,我要把这份特殊的爱传承下去。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给孩子、老公做手擀面,他们还给我做的面起了一个名字“阿利妈妈手擀面”。
每逢回家,我会给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做,他们那代人最喜欢吃面条了。他们常说:小利做的面条比饭店里好吃多了。可能是因为他们年纪大了,手脚都不利索了,他们在家很少做手擀面。每次看见父母吃手擀面时,我的内心是暖暖的、幸福的。这也许就是做女儿、媳妇得到的最好的幸福!
擀面杖板今犹在,不见当年擀面人。我们执着地怀念那份味道,就是因为那是一份深沉的母爱。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他们变老了!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四)
爱吃米饭的妹妹,爱喝稀饭的爸爸,爱吃火锅的我,但是有一样美食我们都喜欢吃,那就是妈妈做的手擀面。
今天妈妈大厨要给我们做手擀面,我自告奋勇的当起了妈妈的小帮手,妈妈先把面粉放进盆里,然后放了一点点盐,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著头脑,“妈妈,面粉里为什么要放盐呢?”“是为了让一会擀的面条更加劲道”。原来如此,然后妈妈开始往面粉上一边倒水,一边拿个筷子搅拌,不一会,两只手配合默契的妈妈就把一盆面粉搅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面絮,然后妈妈放下筷子和倒水的碗,开始和面,把面絮都揉成一团,揉面可是力气活,妈妈要不时的休息休息,然后继续揉面,我这个小帮手在一旁也不知道该干什么,“妈妈,我干什么,要不让我揉面吧?”“今天的面硬,这样吃着劲道,但是妈妈揉着都很费力,要不你去帮我摘菜吧。”“好的,”我边摘菜,边看妈妈揉面,这会的面团已经被妈妈揉成团,但是表面还是有些粗糙,妈妈拿了个保鲜袋,把面团装起来,放进了冰箱里醒面,这样做也是为了让面更加劲道。趁着醒面的时间,妈妈把我摘好的菜,开始切好然后炒,妈妈先放入葱姜蒜,一阵香味飘来,然后妈妈放入肉丝翻炒,在放入青椒粒和豆角粒。“好香呀,”这时我帮妈妈翻炒,妈妈把冰箱里的面团取出,继续揉,不一会,面团就光溜溜的,像小宝宝的皮肤一般。菜炒好了之后,妈妈关火,开始擀面条,妈妈在菜板上撒些面粉,把面团按成圆饼状,然后用擀面杖擀面条,一边擀,一边撒上些面粉,从面饼的一边往里面卷起擀,面饼越擀越大,不一会就被妈妈擀成了一个大大的薄面片,妈妈放下擀面杖,把大面饼折叠成手掌的宽度,妈妈拿起刀,只听见轻轻的“当当当”的声音,一张大面饼此刻已经变成了细细的面条。妈妈把锅里烧些水,水开了,妈妈把这些面条放进锅里,边放边用筷子搅拌一下,防止面条粘在一起,煮了大盖3分钟,我把妈妈炒的肉丝青椒豆角倒进翻滚的面条里,只见这些菜粒不一会就四下散开,随着面条一块翻滚起来,妈妈放了些生抽,盐,最后撒上青菜,一锅香喷喷的手擀面出锅了。
我迫不及待的盛了一碗,坐下来准备开吃。“太烧了,你吹吹凉凉再吃”妈妈说我。“汤面条就是热着才好吃。”我夹起一筷子面条,它们就像一条条小银鱼般洁白,滑溜溜的,似乎想要从筷子间溜走,我吹了吹面条赶紧尝一口,“嗯,真好吃,还是妈妈擀的面条好吃,劲道有味”我边吃边评价。劲道的面条配着香喷喷的肉粒,青椒粒,豆角粒,微微的辣味,真是爽口极了,我边擦着额头的汗,边大口吃着妈妈做的手擀面,瞧!爸爸和妹妹也大口吃的正香……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五)
小时候,很多孩子都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我也不例外,我对姥姥的感情,比对我妈的感情还要深。每每想起和姥姥的点点滴滴,都让我想急切地回到老家,回到她老人家的面前,唠唠家常,吃上一碗姥姥亲手做的手擀面。
以前求学时不知乡愁是什么,如今乡愁就是一碗姥姥做的手擀面,浓香四溢,念念不忘。“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乡情、亲情的味道牵引着我们每一位在外打拼的人,让我们深深怀念和眷恋。
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姥姥常说:“过日子比树叶还稠。”每天早上和晚上,家里都是雷打不动的红薯玉米糊涂搭配萝卜咸菜,我最盼的,就是能够做顿好吃的,姥姥总是爱问我:“想吃啥?”我开心的喊道:“擀面条。”
说不清我怎么那么爱吃手擀面。也不明白我弯弯曲曲的肠子为什么总需要细细软软的面条来温暖和安慰。细细想来,手擀面真是一种美妙的食物。小麦在田地里吸收天地之精华,经过打收磨成面,而面和水相遇就成了面团,需要用擀面杖去赶成薄片,做的过程是人的参与,是慈爱和关怀的投入,是对麦子的再创新,是麦子生命的升华。为什么手擀面比机器面更香甜可口?手擀面经历了天赐人造,是天、地、人“和”的杰作。
记得有一年春天,我得了肺炎,发烧好几天,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可把姥姥急坏了,刚退烧,她就让姥爷去集上割了半斤肉,准备给我做最好的手擀面。
姥姥舀来半瓢面粉放到陶瓷盆里,放入水,搅拌均匀,姥姥一手握着盆沿,一手吃力的从外向里将面团按扁,再折叠,再按扁,还不时的转动面盆,多少年过去了,姥姥揉面的影像还在眼前停留。
面醒好了,姥姥抓来一把面粉,铺洒在案板上,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手执擀面杖将面团擀扁,压平。滚动的擀面杖下,面团由圆变扁,再魔法似的由厚变薄,由小圆变成大大的圆面片儿,姥姥把赶好的面片儿折叠成好几层,用菜刀斜着对着面片儿,一刀一刀的切下去,一根根面条出现了,粗细均匀,整齐的放在锅排上。
锅烧热了,倒入一些菜籽油,放入葱姜调料,放入切好的猪肉,爆炒一番,油和肉的香味弥漫整个小屋,炒熟之后往锅里倒入井水。水开了,姥姥端起锅排,拿住面条抖落着下到锅里,热气腾腾,盖上锅盖,焖上一会儿。揭开锅盖,面条像是刚刚伸了个懒腰,漂浮起来,像是在跳舞,趁着热乎劲儿,姥姥拿来洗好的菜叶、蒜味沫儿,倒进去,搅拌一下,盖上锅盖,小火再慢煮一会儿,掀开锅盖,面煮好了,再滴入几滴小磨香油,肉香、面香慢慢地充溢了那间矮矮的、小小的、暗暗的屋子。
曾经,世界这么大,总想去看看,想要活出精彩的样子,踏出家门才发现,外面有着更多的无奈。总有离岸的船,总有归家的人。”只身走在异乡的街头,倍感孤独迷茫,尝遍大千世界万般美味,却不及姥姥亲手煮的那碗手擀面——那是家的味道,幸福长远的味道!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六)
天气转凉,忽然间,很是想念热气腾腾、劲道熨帖的手擀面和铁锅熬白菜。
小时候,最令人盼望的就是一碗母亲做的手擀面。小碎葱绿油油地浮着,几滴香油圆圆地飘着,要是再有丝絮般的鸡蛋花半飘半浮地琵琶半遮面,真是一种说不出的无上的美味。比起当时手里握着的玉米窝头,简直天上人间的云泥之别。
其实,买的面条也不错,干燥、整齐、易存放,但总觉得少了太多东西。那是机器一刀轧切的粗暴的冰冷,是对面粉欠缺的应有的尊重。少了擀面人的耐心、细心和温情。能弯下腰来为伊人擀一碗手擀面,那个伊人一定在生命里有着相当的分量。看着长长的擀面杖在母亲手里灵巧地翻飞,面块由碗口大小,慢慢均匀地开疆拓土,一层一层地轴卷着铺满了面桌,再撒上干面,一层一层地折叠,刀在一起一落,一起一落间,柔柔的面条就列队卧在属于它自己的疆土上了,然后母亲用手一拎,面条就雀跃着滚进沸水锅了。手擀面不仅汤浓香烈,劲道有弹力,吃起来唇齿生香,熨心帖肺,单是成型的这一系列过程,看着、等着本身就是一种无言的享受。百看不厌。
求学期间,每次回家,尤其冬日,一碗飘着十里香气的热腾腾的手擀面,是回家最大的热望。往往,母亲把手擀面端上桌,坐在马扎上有一搭没一搭地问学校里的生活日常。在母亲“慢着点,慢着点”的叮嘱中,我极不淑女地狼吞虎咽着这人间至味,感觉所有的寒凉落寞都从我身边转身离去。
参加工作后,学着母亲做手擀面。擀面轴不听使唤。为了把面饼擀成圆形,我只好围着桌子转着圈碾轧。母亲笑骂“笨死了”。学着母亲卷面上轴,擀出的面沟沟壑壑,鼓包出纵,哪里有什么平整可言。再抹也抹不平。哎呀呀,真真的拙爪一个。
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二中午,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姥姥家吃饭,姥姥都劈柴烈火熬一大锅白菜汤。锅里添上一桶水,里面放进白菜,粉条,丸子,年二十九煮好的猪肉,鸡肉,加上煮肉的肉汤,那叫一个大锅乱煮,和和美美。一家人,碗在锅沿曲折着排开,潜意识里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做派,豪放。家大,人多,每人端着碗,或站或坐,来往穿梭,瞬间菜市场,热气腾腾,热热闹闹。这天寒地冻里的温暖,是一家人一年里面对风霜雪雨的精神支撑。平时熬白菜,怎么熬也没有大年初一的那个味道。后来家里有人渐行渐远,热闹已不再,尤其搬离家乡以后,离开了家里那口大铁锅,没有了点燃篝火般的粗朴木柴,味蕾上固化的那份思念更难以找寻,因此也更令人想念。
人生就是这样简明,苦乐与共、悲喜相连的,就那么心心念念的几个人;生活就是如此素淡,落实到一粥一饭间,温暖熨帖、山长水远的,就属母亲做的手擀面和姥姥做的大锅熬白菜。喜欢手擀面。喜欢大锅熬白菜。人生还长,慢慢擀,慢慢熬。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七)
初冬时节,是淅川人炸酸菜的季节。众多酸菜中,尤以辣菜腌制的酸菜最妙!这时,来上一碗酸菜面条,那简直妙不可言。
姥姥做的酸辣菜手擀面最地道:又辣又酸、醇香袭人。
忆年少时,每到初冬,姥姥都会在野地里到处找寻,采摘一背笼辣菜。派我们去井上挑几挑水,在院中支两大盆(一盆可容一桶多水)洗菜,阵势壮观。然后放入开水锅里煮七成熟,捞起,趁热摁进事先收拾干净的带釉大缸里,再倒两碗稀面汤,或用现成的酸浆水做引子,蒙上塑料薄膜,压块精屁股石头(不带棱角的椭圆形石头),“沃”上三两天(发酵一下),菜就酸了,拎起来扯着透明清亮的粘丝,能吃到来年开春都不会坏。
好的酸菜入口绵软、酸度适中。滞时能开胃,饿时能充饥。几乎每个淅川人都有吃酸菜的经历,家家餐桌上就有了以酸菜为主的特色菜:酸菜牛肉、酸菜粉条、酸菜鱼等。不过,淅川人吃的最多的要数酸菜面条了。
酸辣菜腌制好,姥姥一定要露一手,来一顿酸菜面条尝尝。
早饭后,姥姥就开始准备了:
和面,醒面,擀面。在姥姥手下,面团很听话、很乖:先擀成大饼状薄厚,叠成宽长条,切成小指宽窄的面条。搜散开,撒上面扑。
姥姥揭起石头,打开薄膜,从大缸里捞出一把酸辣菜。扯着细长细长的亮晶晶的银丝,酸辣菜独有的那股浓浓的醇香味就弥漫开来,一下子就能把人的食欲全勾出来。先把切碎的酸菜先放进锅里炒一下,随后放进作料,食盐,翻几番,起锅。烧水,等水烧开了后,下面条。面条漂起,翻滚,倒入炒好的酸菜,再撒上葱花、芫荽。这样做出的酸菜面条,酸味渗在面条里边,酸菜入口绵软,面条吃起来有筋骨,口感极佳。
吃酸菜面条时,必须要有“辣子蒜水”,如果酸菜面条里不浇点“辣子蒜水”,那酸菜面条的“味道”便出不来。姥姥提前在擂臼里放些蒜瓣、姜、葱和辣椒,将其捣碎,然后小心翼翼地用小汤匙挖出来放到瓷碗里,倒上酱油、醋,滴几滴小磨香油,再兑点凉开水搅拌一下,“辣子蒜水”就算做成了。
哥几个蜂拥而入,一人一钵子盆酸辣菜手擀面。吃着,吸溜着。又辣、又酸、又香,要多美有多美!
姥姥旁边笑骂着,看着,很得意。
每一年,我会近乎无赖地缠着姥姥,让她给我做酸菜手擀面。
后来,姥姥爽约了。在一个夏季,八十四岁的姥姥走了,平静的走了。也许是怕天堂的姥爷等的太久了吧。
后来,我也尝试着做过几次酸辣菜手擀面,同样的过程,一步不少,怎么也找不到那个味了。
姥姥的酸辣菜手擀面,我们只能,在记忆里、睡梦里回味了。
手擀面让我幸福作文(八)
不知不觉,已经放假一个礼拜了,我还没有下厨房做过饭,一直都是婆婆操劳着,今天吃过早饭,我对婆婆说:“妈,中午我做饭。”“好!”婆婆高兴地答应了。女儿凑上跟前,问道:“妈妈,你给我做什么好吃的啊?”我想了一会,说:“手擀面。”女儿立马变得垂头丧气,不高兴地说:“面条啊!我不喜欢吃。”我解释道:“奶奶胃不好,平时咱们吃米饭,她总是吃馒头,面条对胃好,就吃面条。”女儿虽说不情愿,但也勉强答应了。
洗完碗,我就推着二宝下楼买菜,在路上,我想,面条里放什么菜呢?上次擀面条已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能不能做成呢?带着困惑我走到了菜店。我看到有卖面条的,心想要不就买点面条吧,这样一来省事,二来不会出错,我正准备拿袋子装面条,又想起自己在家夸下的海口,于是就把手缩了回来,还是回家擀吧。于是朝菜区走去。我计划做汤面条,菜就比较简单,买了两个西红柿、三棵菠菜、一小把荆芥。家里还有鸡蛋,就没再买。提着菜,没敢再楼下溜达,就赶紧回家。
回到家里,一看表,十一点,我先把面和上,和面很关键,和得太稀擀面时会粘,和得太干,面团硬也擀不动。我就回忆着之前妈妈教我的方法,水要一点点往面里加,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拌。等面成团了,就下手揉。老人家都说,评价面和得好不好要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我现在勉强做到了“盆光”,其他“两光”还须努力。面和好,盖上盖子,醒面二十分钟。趁这个空挡,我择菜、洗菜。并把西红柿切成小块,这样炒的时候容易把里面的汁水炒出来。忙完这些,面也差不多醒好了,我用手按了按,稍微偏硬,心里有点兴奋。我搬出大案板,放在客厅餐桌上,又拿出擀面杖,取出面团,盛了半碗干面,一切准备就绪,现在就开始擀面条。我先在案板上撒上一层干面粉,把面团放在案板上又揉了几下。按扁,成一个圆饼形,我拿起擀面装,铺在面饼上,用力推开,不一会,面饼变薄变大了,我再次把干粉洒在面饼上,并把它卷在擀面杖上,用手反复向外推卷。重复几次,展开面饼,撒面,然后继续推卷。可能是好久不做饭的缘故,我的掌跟推得生疼,但我咬牙坚持下去。面饼已经大得长个案板都装不下了,我摸摸厚度,薄薄的,挺好。我小心翼翼把面饼层层折叠起来,用菜刀“啪啪”地切,根根如柳丝般柔柔细细的面条,从刀口下不断涌来,好看极了。
我抬起头,长时间的低头让我脖劲酸痛,来不及休息,我去厨房炒菜,我炒了三个鸡蛋,鸡蛋快要熟的时候,把切好的番茄放进去,继续翻炒,又加了几滴生抽,香气扑面而来,我往锅中添了三大碗水,盖上锅盖,水开就可以下面条。我无意间看到一截大葱,有了!可以腌葱花,那样会更香。这个就比较简单,把小葱切段,放进碗中,加入盐,香油,搅拌一下备用。这是水开了,咕嘟咕嘟冒着水泡,乳白色的水汽在厨房弥散开来,鸡蛋在水里随意翻滚着。为了防止粘连,我把面条分批次下入锅中,下完快速用筷子搅拌。盖上锅盖,再煮几分钟。等到差不多熟的时候,我加盐,放腌好的葱花和青菜。又煮了一分钟,大告功成!
掀开锅盖,灰白的面条与碧绿的青菜交缠在一起,躺在金黄的面汤中,西红柿的影子时隐时现。我迫不及待尝了一口,小麦粉的劲道清香,划过舌尖,在唇齿的咀嚼间变成细碎的温暖芳香。是最原始的味道。
坐在饭桌上,这样一碗面条,让老公、婆婆赞不绝口,连不爱吃面条的女儿也觉得好吃。这样一碗面条,让全家人其乐融融围在一起,让我身心的疲惫全部消失。我开心极了!
一顿简单的手擀面,是我对婆婆每日操劳的一种表达,它带给我的,除了胃的满足,还有内心的感激。感激婆婆每日的辛苦操劳,这个假期,我也要多下厨房,回报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