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步沙》观后感
电影《八步沙》是一曲时代楷模的艺术颂歌。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常年备受风沙之苦的八步沙“六老汉”按下手印,以承包的方式开发荒漠化土地。父辈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沙,年轻一代却各有各的梦想。90年代黑风暴肆虐,林场面临更大的危机,高远下决心回乡治沙。三代人完成了八万亩治沙造林的绿色奇迹。
这部电影我一口气看完。电影没有脸谱化没有喊口号,只是不露声色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电影的拍摄手法有些悲壮,豪情,粗犷。六老汉光着膀子扛着铁锹唱着战士打靶把营归,夕阳西下,天地苍茫,大漠无垠,居然有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怀。剧中高远和父亲的抗争彷徨矛盾的心情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当高远想再复读一年父亲却不答应,沙场缺乏人手,父亲高龄贤多么希望儿子能留下啊!当高远气急败坏一脚踢翻了水桶,父亲一顿狂揍,高远扒上火车远走高飞。高远到了兰州,没有出过远门的他对一切都好奇,甚至看见洗澡水哗哗地外流都有些心疼。
高远一心想着奔出个名堂。他倒卖衣服做生意精明能干,被供销社的主任看中。那个年代的供销社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啊。爱好摄影的高远后来又想承包照相馆,他开始给人照相,生意很好。在那个年代高远就有超前意识,如果高远一直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他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李艺科饰演的高远,还有刘培清饰演的高远的父亲高龄贤,把影片中人物的执拗坚韧不屈不挠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高远因为贷款打井在银行门口三番五次缠着行长,终于说服了行长贷出十万元。那种坚持让人肃然起敬。当那白花花的水抽出的一刹那,人们欢呼雀跃,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把观众也感染了。
剧中还原了九零年的那场令武威人谈虎色变心有余悸的“黑风暴”,昏天黑地飞沙走石狂风肆虐。就在这场“黑风”中高远的父亲拉运麦草半路中翻车身亡。高远悲痛欲绝,决心接父亲的班留在八步沙林场。
影片中刻画了和高远一样的二代治沙人的形象。兰歌考上张掖师专没有去上,兰歌的父亲没有儿子,兰歌希望自己的恋人松鹤能留下来接父亲的班,为了爱情松鹤终于放弃学业留下了。还有和高远一样喜欢运输却最终放弃的发小,他们终于舍小家顾大家走到一起,接过了父辈的班,留在八步沙农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环境恶劣,大量农田被沙漠吞噬,生态非常脆弱。1981年冬天,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和张润元六位老汉以联户承包方式造林封沙,治理沙害。此后六老汉的子辈和孙辈相继等三代人加入治沙队伍。经过不懈努力,八步沙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2023年3月,“六老汉”三代人治沙群体被授予中宣部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影片根据真实人物改变。影片中展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到今天的时代流变,风沙线上黑风暴、防风林、绿洲田园、河西走廊上武威特别是古浪的山川胜景和浓郁的民风民俗,逼真呈现,效果强烈。
我们七零后好多场景都很熟悉,像毛驴车拉水,剧中人物骂人的方言,人们脸上的红儿团,还有铁锹把麦草方格化压沙,做为家乡的武威人看着都是那么亲切,让人热泪盈眶。
第二篇:《八步沙》观后感
电影《八步沙》根据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的真人事件改编摄制,旭泽执导,于7月8日在电影频道首播。影片以“六老汉”治沙造林事件为故事发展背景,以第二代治沙人高远为中心,将高远在个人理想与子承父业间的情感选择及其心灵成长置于前景,在与其父高岭贤两代人之间的情感羁绊与情感认同中,展现了一段自20世纪80年代始、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人在故乡坚持治沙造林的生存抗争史。
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说,影片在高父进入沙漠探寻水源、高远去沙漠寻找高父并与其相拥、“六老汉”扛着树苗和铁锹进入沙漠、高远与小伙伴继承父业在沙漠中手拿铁锹站立以及奔赴胡杨树下取出童年心愿盒等多个叙事段落中大量使用远景、大远景,通过仪式化的象征语言将人置于漫天无垠的黄色沙漠和胡杨林中,一方面呈现出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空间、地域风景以及恶劣的生存环境,构造出影片独具一格的苍凉美学;另一方面远景、大远景的镜头构图,在凸显人之于大自然的渺小的同时,也反衬出治沙人无畏不屈的精神特质与精神信仰。
作为西部电影,《八步沙》在物理空间上的西北地域风景、社会空间上的个体生存困境、诗意空间上的沙漠文化想象等多个空间维度上,构造出影片独具一格的苍凉美学。片中以“六老汉”为代表的治沙人在西北苍凉大地之上铸造出万亩“沙漠绿洲”,其背后彰显的正是治沙人对土地和故乡深沉的精神眷恋和生命信仰。
作为生态电影,《八步沙》不仅通过对场所、地方和空间的重新想象来参与探讨现代化进程中被忽略的现代性问题——生态问题,更通过生态问题反观人类生命存在的状态,以此建构人类与土地、自然对话的公共文化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电影关乎人的问题,而这正是生态电影的根本意义所在。
在细腻的情感故事和强烈的生态意识背后,《八步沙》折射出对生命的反思,对精神的追寻。高远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去城市读书工作。这是他个人在原始生存冲动之上的精神追求。然而,这种对精神的追寻与他作为生物的原始生存冲动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冲突。经历了高考失利、照相馆被黄沙摧毁、父亲被黄沙掩埋去世等事件后,高远的精神生命追寻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出走转变为留守,由向往城市转变为回到家乡继承父业治沙造林。这一重大的情感转变从表面上看是高考失利后的被迫选择。但如果我们细究影片叙事的内在情感逻辑,就会发现高考失利只不过是外在原因。而高远情感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精神上对父亲的理解与认同、对土地的眷恋。片中高远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体验之后,将自己的精神生命追寻与社会生命追寻融为一体,从个体上升至集体,由个人情感扩展至社会情感。影片的生态意识与生命表达在此刻达成一致,高远的社会生命及其价值向度也在情感转变后的归乡治沙中得以重新激发与二度展开。如此一来,影片完成了文本之外更多的社会意义表达。
总的来说,《八步沙》以高远这一个体的心灵成长史为中心,展现了以高远、高父、“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治沙人的精神世界与生命信仰,不仅给观众留下了一段宝贵的中国西部治沙人的精神史诗,而且为丰富中国生态电影、中国西部电影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和难能可贵的艺术探索。
第三篇:《八步沙》观后感
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有些平凡的人却做着不平凡的事。影片《八步沙》中的多个瞬间不但能戳中泪点,还能使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中,片中看似平凡的八步沙老汉在我心里树立起了不平凡的形象。
八步沙是一个被沙漠包围的小村,常年处在“沙逼人退”的境地,费心费力收拾好的一角,随时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湮灭。面对这样的处境,八步沙的六个老汉及儿孙硬是把风沙压在了脚下。他们用平凡而又佝偻的身躯挡住了风沙,为子孙后代创造了生存的希望,那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坚守初心、不离不弃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无论在哪,不能忘本。“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影片中的高岭贤及其他老汉誓死保卫八步沙,他们与沙斗了一辈子,只为自己的家乡不再被沙“欺负”,还家乡一片绿荫和生机盎然。高老汉手里破旧的本子、老旧的收音机、出现裂痕的手电筒、灌满沙的老水壶,都是他坚守八步沙的证据,也是他扎根荒漠留下的痕迹。无论我们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父老乡亲保驾护航。
父亲的爱,无声的爱。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父母的爱,而父爱时常是默不作声的。影片中除了赞美八步沙老汉及其儿孙治沙造林的事迹,还有一个小细节牵动着我的心,那就是高老汉和儿子高远的父子情。虽然平时高远与父亲相处得并不是那么和谐,但在细节处却显露了他们的亲情。每次高老汉被困在风沙中,高远那声歇斯底里的“爹”总让我眼眶一热;高远为了救打井师傅跳下了井,高老汉心急如焚、满身大汗,儿子上来的那一刻,他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地感谢上天对他和儿子的眷顾。父子面对面,没有太多的语言,但会心一笑就是对爱最好的诠释。生活中,我们是否对父亲的爱做出回应?多多关心一下不善于表达爱的父亲吧。
不忘初心、坚守初心。做事要有始有终,有始很容易,但有终却很难。六个老汉几十年如一日地对抗风沙,值得赞美的不仅是他们治沙造林的事迹,还有他们不忘初心、坚守初心的决心和毅力。高老汉几次冒着风沙去计量树苗的存活率,背上挡风草拼命护住小树苗。看着他粗糙的手掌、干裂的嘴唇,我觉得他是在用生命去保护小树苗,他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唯一的念想就是不要让树苗被风沙吹走。不幸的是,高老汉最终被淹没在了风沙里。他保护了一万多棵小树,他把治沙造林的初心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现在的我们是否还在为当年的初心奋斗着?
相信奇迹,创造美好。奇迹,就是心中没有把握,却依然为之奋斗的信念。要让荒漠遍地花草树木,盎然生机,对屏幕前的我来说,真的感觉希望渺茫。看到他们一次次背上树苗,用平车拉水,我心疼他们的境遇,因为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会让他们大失所望。但是,最后我看到了希望之光、生命之光,感谢这美好的结局,温暖了他们的心,也拯救了他们的生命。奇迹,就是日积月累努力的结果。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但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它,并为之奋斗。
一件事,一辈子!这是对初心最有力的坚守。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八步沙老汉”,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将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努力不一定立刻有回报,但世上没有白走的路,坚守初心,远处等待你的是奇迹。
第四篇:《八步沙》观后感
八步沙的故事伴随着我长大,八步沙的故事是妈妈、姥姥、太奶奶讲给我的,八步沙的沙曾是她们门前的沙,是他们心中的海。
八步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经预言说八步沙村庄将不复存在。这样的八步沙是种在我心里的一颗种子,我长它也长。
在线上观看了电影《八步沙》,这是我渴望已久的。那一天,八步沙把我牵回童年的梦境,从小在沙窝窝摸爬滚打长大的我,八步沙是我的魂,我的根。
片头狂风肆虐,沙海滚滚,浩瀚无边,满目荒凉。高岭贤、黄万喜、兰家民等六位年过半百的老汉,不顾家人及村子里年轻人的反对,承包了这片沙漠,按下了鲜红的指头印,他们誓言要把荒漠变绿洲。那鲜红的指头印,是老汉们的理想和信念,从此他们选择了困难,勤劳,坚持,隐忍,默默无闻地和沙斗。
高岭贤老人早出晚归,巡林仗沙。一个风沙灌门的黄昏,五个老人在地窝铺焦急地等待着他,天黑了,仍不见他的踪影,五位老人提着马灯,打着手电筒,敲着皮鼓,踏着溢鞋口的黄沙,在风沙中呼喊着……当我看到满嘴黄沙紧握收音机被沙埋着的高爷爷这一镜头时,我感觉到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我替六位老人担心:他们能把沙治住吗?他们斗得过这凶猛的黄沙吗?我在心中默默为八步沙,六老汉祈祷着。
十多年和沙斗的过程中,老人们把一株株成活的幼苗当成自己的一个个的亲儿子。可是一场巨大的无情的黑风暴连根拔起了一株株幼苗。当我看到老人们用瘦弱的身体和粗糙干瘪双手要护住最后一颗幼苗的镜头时,我心痛流泪,治住沙太困难了,但在泪光中我看到了六老汉永不放弃的和沙斗的初心。
兰歌考上了张掖师范,兰老汉,买了树苗就没有了女儿的学费,高远在省城看到澡堂的水哗哗地流,心中莫名的难受……八步沙老人们的子女,在读书、上大学、求职、进县城、去省城、去大城市和子承父业的抉择中,我看到了他们的矛盾,迷茫,困惑,挣扎和无奈。他们在理想和追求中取舍着,寻找着,思考着。
多年后,他们被父辈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感染打动,他们回归沙漠,子承父业。
当看到高远大哥贷款打井成功,那红绸大花装饰的井口喷出的井水,我就感觉那是八步沙的生命之水,是希望,是未来,是绿色,是信念,更是八步沙人未来沸腾的好日子。第二代治沙人在父辈治沙的经验教训中,利用网格双眉式沙帐技术,发展了林业,牧业,副业,硕大的肉苁蓉,鲜红的枸杞,诉说着八步沙的传奇,改写了“二十年八步沙村庄不复存在的”预言,两代治沙人把终生奉献给了八步沙,现在,第三代人正在治沙的路上昂首奋斗着。
如今的八步沙,天蓝地绿,生机盎然,谱写着一首生命的赞歌。
如果信仰有颜色,那它一定是沙漠绿。八步沙的百姓,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八步沙人,在坚守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片头的那风那沙那干那旱早已幻化成我们心中的一抹抹生命的绿色,奉献的绿色,早已定格为“八步沙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荒漠变绿洲的新时代愚公精神”。
我渴望疫情早点结束,我们学校若有一次八步沙的研学之旅,它注定是意义非凡的,我会给我的学生讲我与八步沙的故事和情缘,让八步沙精神像星星之火生生不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