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篇一: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1、家庭平和的关系能让孩子比较容易包容,大气;

2、溺爱则会导致孩子不会分享;

3、孩子在上学时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家庭生活模式影响了孩子在学校的模式;

4、想要给孩子获得好的发展,需要给孩子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如全家相亲相爱、全家人共同成长,以有利于儿童发展和成长为优先考虑等;

5、陪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利用一切在一起的时间做好陪伴;

6、父母不挑选话题随意批判会干扰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避免出现5+2=0(在学校5天接受的教育及价值观,回家2天被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后等于0)的情况;

7、两位老师表示,父母消极的解释导致孩子悲观和绝望,积极的解释给孩子带来自信和乐观;父母不能只说发泄的话,最后要引导孩子到积极的方向。这里父母的解释可以理解为一切日常中的对话、表达等言论,包括家里大人们的日常聊天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成年人肯定或多或少都有抱怨的时候,当抱怨及发泄完了之后记得要给孩子一个引导,比如自己最后是如何成功解决了问题的,而不能光让孩子听到了抱怨。

8、温暖而有力量的家庭关系会助力孩子健康成长,提升核心素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二: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责任和陪伴是任何人都不可代替的,父母需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的成长而不是物质资源的提供者,做到成才之前必先成人。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怎么引导和督查,决定了这张画能画成什么样。孩子的模仿性很高,家长要以良好行为来影响孩子。遇到事情,多采取正面教育、沟通的方式,遇到一些负面的不良影响,多和孩子一起讨论交流,促进孩子判断是非能力的提升。孩子能够从心底里信任父母,才能顺从父母的教导。父母多用耳朵听,少用嘴,用彼此的相爱、尊重、信任、赞美和关心建立“纽带”,在亲子感情渐渐加深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导才能水到渠成。

篇三: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家庭的和睦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会让孩子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爱,爱别人和爱自己。如果缺少家庭的关爱,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看到过许多的案例,孩子的堕落,麻木等等的问题,都是为家庭缺少爱,试想一个孩子连自己的父母和家人都不爱,他还会去关心体贴陌生人吗?所以,必须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让孩子快乐无忧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我对孩子的引导略见成效,记得我大女儿4岁上幼儿园时,就知道帮助老师安慰哭闹想家长的小朋友;上小学后,同班同学生病不能去上学,放学后,她主动去传递家庭作业;升初一后,她又主动帮助胆小不敢说话的同学,找班主任解决问题,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

篇四: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1、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习是发生在学生的足迹所至和人际关系所在;

2、培养孩子爱劳动的好习惯有助于手、脑、眼协调发展,从小多做家务劳动能增强孩子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

3、孩子的学习时间与家庭劳动时间并不矛盾,两者可以达到平衡;孩子在家庭劳动过程中养成有条理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且可以调节家庭氛围和情趣;

4、关于家务劳动,家长只要有意识去培养,重点是一起参与,激发动机:比如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听着课坐在机场等延误了的飞机,转头看看在旁边看小说入神的儿子,脑中回想着刚才课中老师的话:家庭教育就是生活教育,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感谢家庭教育公开课和两位老师,及时答疑解惑,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

篇五: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朱永新会长在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一讲《家长要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中,让我找到了这句俗语的科学依据——孩子在七岁时,大脑发育已和成年人相差无几,人格特征,行为习惯都已经基本成型了。

所以,教育,并不是从孩子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的,早期的家庭教育是尤为重要的。非常庆幸在孩子降生的头几年,做到了认认真真地亲自养育,切切实实地亲身陪伴。帮助他把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规范植入其心。看到孩子现在一米八的个子,依然和孩童时一样淳实善良,谦和宽容,顾念他人,任劳任怨,让我很是欣慰。

无论有无立法,我始终认同家庭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的。朱永新会长提出:教育是为了成为更好的人;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们希望孩子成功,更希望孩子幸福。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

瞧,情绪的重要性显露无遗。李文道博士归纳道: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也是情绪问题。

当孩子逐渐进入青春期,父母越发要意识到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尊重别人,才会有更健康的人格。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孩子之上,要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总拿别人家孩子来攀比、要求自己的孩子,或者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都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当家长将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不断传导至孩子,最后只能是适得其反,引发父母和孩子双方的情绪问题。要以平和平等的态度来与孩子交流,反问自己:我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呢?

平等和尊重是孩子心灵的钥匙。当孩子成为了同一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何从了解孩子,何以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成为更好的人,幸福的人呢?在第二讲《家庭建设与父母携手育儿》中,刘慧教授也引用了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来让大家体会良好的亲子关系其重要性。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学会读懂孩子的表达,了解孩子用语言、情绪、行为等方式向父母传递的信息,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控制情绪最好的教练是父母。父母首先要放松心态,从焦虑中解脱出来,作发觉孩子情绪的第一人,正视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管理情绪。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基于孩童期给到了长久稳定高质量的陪伴,至今孩子在家与我关系十分融洽。最开始意识到孩子有了自己的情绪,是他开始脸红脖子粗愤怒地高声对我抛来质问。这并没有让我生气,反而让我觉得他愤怒着勇敢着呼喊着,又窘迫着委屈着要流下眼泪的样子十分可爱。我只是请他想一想妈妈的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他很快冷静下来,当我表达出如果他可以……妈妈就会改变……之后,他嘟嘟囔囔地很快也就接受了。此后,他依然会对类似情况产生情绪,但他已能自己排解了。

初踏进中学的头两个月,我敏锐地嗅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流露,经过两个晚上的夜聊,终于挖出了他的困扰。依然庆幸我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亲子关系,让我能及时在孩子的情绪需要疏导帮助的时候,拉住他,给他力量,跨过去成长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破土而出的种子。作为父母,只有给孩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浇灌,并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了适合的培养方式后,才有资格去静待花开。

篇六: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陪伴是最长情的爱,教育不能假手他人,如果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就该归学校和老师来监管,便大错特错了。如果父母自己都不愿意付出时间、付出心思来了解和帮助自己的孩子,那怎么能单纯指望管理班级五十多号同学的老师和那些社会培机构呢?

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和家长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文化修养虽有关系,但是并不是说自身成功的家长就一定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做父母的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不奢求孩子将来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只愿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拥有自信自强的心态,拥有独立的人格,对他人和社会充满爱。

篇七: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中国是世界上家族体制维系最长的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家族观念一直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上的集体认同。庾信《哀江南赋》有云:“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纵观历史,名门望族的家训无不强调以礼传家,以德立世,无不围绕着勤俭、进取及自律等美德。而这些美德,至今也同样适用。

勤俭的家风立人品格。常言道,要做事,先做人。晚清重臣曾国藩主张勤俭持家,读书明理。尽管他位高权重,但是却看不惯世家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对子女们要求极为严格,女儿需承担家务劳动,儿子则必须勤于功课。即使他公务再繁忙,也要抽空检查课业、指导孩子们习文练字。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曾氏子孙兴旺百年,后人评价称“曾家无一是废人”,曾国藩所倡导的勤俭度日、勤勉做人的精神,已渗入子孙后代的骨血,立起了一脉相传的优良品格。

进取的家风树人志向。人生在世,应立志高远,着眼将来。史学大家柳诏微,出身于书香门第,长辈均为饱学之士。虽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是却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外祖父喜欢饮酒讲故事,爱与孩子们闲聊家族旧事,与古代先贤的诗文佳句,亦或是古今文人的轶事趣闻。幼年的柳治徵,很喜欢依偎在外祖父旁边,听他将这些精彩的事迹娓娓道来。他被故事中的人物深深吸引,立志要成为栋梁之才。他学习勤奋刻苦,17岁便考中了秀才。有诗人叹于他的才华,赞道“君看一代称韩柳”。柳诒微的童年没有享受到丰足的物质条件,但积极进取、勤学知理的家风极大影响了他的人生,为他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自律的家风定人性情。性格决定命运,性情对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北宋政治家司马光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的自律意识。他曾写下了著名的《训俭示康》,在文中总结了,历史上诸多显贵之后沉迷享乐,颓废没落的教训,训诫其子:俭以之名,侈以自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不因父亲的地位势欺人,不因门第高贵而嫌贫爱富,严于律己,行止有度。以致世人有“途不人见容止,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的好评。司马家倡导自律的家风塑造了孩子们的自律、慎独的习惯,也定下了成就他们一生的好性情。

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样化,早已不再局限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而家风对人的影响却从未淡化,无论是勤俭、进取还是自律,都是优良家风的缩影,是一个人修身的开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

篇八:家校共育第七期观后感

看完公开课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们作为家长,不是为孩子提供温饱就可以,更应该主动参与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承担起这份责任,与孩子携手同行。在学校,老师能够带领孩子们学习,在家里,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最好的人生老师。

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常常说家校共育,有时候却会忽略家庭教育,只注重学校教育。但是,在孩子的人生中,家庭教育同样很重要。家庭教育更偏向生活,就像讲座里说的,家庭教育更应该生活化,场景化,尊重家庭本身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能在家庭教育中能感受到幸福。而不是让孩子承担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上没完没了的补习班,这样很多时候会让孩子喘不过气。就像公开课里的二位专家所说的,“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要让孩子幸福,让孩子快乐,而不是被压力压垮。相信各位家长也不希望孩子难过,不希望孩子愁眉苦脸。毕竟作为家长,我们更希望孩子有灿烂的笑脸。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例如讲座里有提到的,家长有时会不在意孩子的情绪,也不接纳孩子的情绪。就像有些男孩子在哭,作为家长的就要说:“你一个男孩子,哭什么呀!”这样子,总是会让孩子封闭内心的情绪,无法敞开胸怀的与我们交谈。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孩子伤心难过,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孩子会难过?如果自己处在孩子的角度,我们会怎么想?主动接纳孩子消极的情绪,让他们的情绪得以释放,才能让他们打开心扉,让他们愿意与我们去沟通,才能做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空闲的时间,让孩子好好的放松放松。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看看世界,在家中和孩子做做游戏,不要让孩子变成“书呆子”。我们要去关注的,不止是孩子的成绩,还有孩子的情绪,孩子的幸福。

作为家长的一员,我当然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能够有出息。相信大家也是一样。所以,家长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的责任的,而这也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成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