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上》观后感 篇1
一部好的小说就像一首传唱不衰的老歌一样,能够深深触动人的心灵,给人以思想上的飞跃和感化,一部好的电视剧也是一样的,带着它的环环相扣,带着它的曲曲折折,带着它的分分离离,最终向人们展示一种至高无上的或者让人深思的精神力量。
《松花江上》给我的感触是:纵横驰骋,安千秋家国,英雄肝胆照乾坤。策马扬鞭,定万世河山,男儿浩气当平生。
与其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揭示一个民族在面对入侵者。
时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不如说它是在宣扬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英雄在面对敌寇时所外露的豪气和义气。我认为,这部电视剧塑造人物形象胜过塑造历史痕迹,铸造人格魅力胜过铸造民族灵魂。因为在整个电视剧的剧情中,它不像一些谍匪片一样注重营造历史中的复杂局面和战争迫近时的紧张气氛,也不像一些抗日影片注重塑造民族在面临危亡时所表现的视死如归的形象,它更注重的是塑造一群英雄的大无畏形象一群英雄的人格魅力。出处 wWW.zuOWeNBa.nEt
从剧中的反面人物说起,李子奇父子、程子轩、谢久恒等人人物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里拥有一些力量,但对于国家的兴亡,民族尊严,个人信仰一概不理,他们或者胆小如鼠,或者麻木愚昧,或者匪气十足,怕失去自己已得的利益、地位,因此当恶狼向自己的同胞亮出獠牙时,他们要么袖手旁观,向恶狼俯首称臣,要么直接成为帮凶欺压自己的同胞,甚至在自己的亲人被害时,他们尚存的良知仍然没有改变他们的自私,出卖了灵魂,出卖了信仰,出卖了良心,只为保全自己的一些失去还可以再来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才发现,他们失去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亲情、别人对他们、对他们家族的尊重。在历史的评定中,他们是狭隘而卑微的。
林家父子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他们也痛恨入侵的贼寇,希望站在正义之师的这一面,但是他们只是普通的老百姓,只想过普通人的日子,想保护好自己的家庭,宁可折了自己的所有家产,也不愿触碰那些与国家存亡的东西,然而,就是这些与国家存亡有关的东西最终打碎了他们的家庭,对于他们,我们无法去评价,因为他们没有任何错,普通的老百姓活着只为了自己有个宁静的生活和睦的家庭,国家危亡、民族大义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一个高度。
电视剧的一开始,便通过三家照全家福的情景来美化程八爷一家,人丁兴旺,上下一致,似乎也在宣扬一个道理“行大义者,家昌人旺”。
我觉得作为德高望重义薄云天的程八爷应享有一句话“看蜀汉,叹燕人张翼德,观东北,赞龙山程八爷”程八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汉,虽然为人暴躁,形似草莽,但对于民族大义,江湖恩仇都有明确的判定,我可以死,但是我绝不会向你低头!风风火火的行事,对于亲人爱憎分明,在他在随程子轩等人出逃龙山时,他又折回时向程子轩等人喊:“我要是活着见到你们,我就给你们好好说说你娘,你娘年轻时那个叫个美啊,那个叫个浪。
啊”话虽然粗一些,可是却让人听了心里像落了一杯好酒一样的暖和和舒服。刚强而又柔情,正义而又保守,他是一个让人会心微笑的英雄。
“龙山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句话对于程八奶奶来说当之无愧,她是一个让人感动和折服的人。欣赏她在危难时扬鞭挎枪,入山击寇时的豪气,折服于她在面对关东军司令部里盛气凌人的关东军将领时的从容镇定,言语上冷嘲热讽,行为上从容不迫,最终在气势上压倒川口正雄等人,那时的她是一个指点江山的英雄,而在家里,她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她能让人程八爷冲天的怒气杂瞬间平息,能够轻易地化解程八爷尖刻的冷言冷语给李、林两人及其他人的'不快和尴尬,她是一个拥有豪气和威仪的巾帼英雄。
“金麟本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金麟是命运坎坷但是总是险处。
逢生的年轻的彭兴华,在她一路的曲折,一路斗争中,他逐渐化成一条气贯长空的龙!不得不对他的博学和决断叹服,也不得不对他的傲气和义气叫绝,但我觉得他在整个剧情中人物形象都不是很鲜明,很有代表意义,前期的他做事周密,事事能与人商量,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做到顾全大局,但在抗日胜利后,他的做事就有些刚愎自用,霸道的做事,虽然做事很果断,可是不懂得如何变通,教训部下时端着。
领导的架子,甚至在家里的时候对程八爷发火,因此我认为在这一人形象更多的体现在精神上而不是在做事上,他更像一个放在那里让人学习的精神旗帜,一个“品牌”的英雄。
“山河变时我亦变,风云动时我亦动”,不知是演员对程子辕这一人物形象把握的好,还是我自己被他吸引,我觉得在这部电视剧里最出色,最英雄的不是饱读诗书,果敢坚决的彭兴华,而是粗通文墨,仗义豪气的程子辕,彭兴华身上带有太多的书生气,让人有一种阴郁的感觉,程子辕身上更多表现的是匪气,男人霸气,他性格开朗,语言幽默,也有很多的缺点,如粗鲁,不喜好顾全大局,散漫,对家庭不负责。然而就英雄形象来说,他重情重义,名声在外可是从来不张扬,对父母一直毕恭毕敬,做事圆滑机智,例如:在谢久恒等人要把它祭旗时,他笑骂道:“谢久恒,你他娘的刀法太次,你想疼死你爷爷啊”然后又向他远方外甥说:“给我几个雪弹或者冰溜子吃,凉透了肠子,老子就感觉不到疼了”似乎把死当做是一种谈笑间就可以完成的事,但是他真真的目的是拖延时间伺机逃生,因此他可谓之“风云动时我亦动”懂得变通,坚韧,幽默,大气,豪气,他是一个大众化的英雄。
这就是我对《松花江上》里的一些主要人物的看法,对于李、林父子我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家产和家庭为重,失去了它们相当于失去了他们的生命,屈服或者逃避只是为了生存,而对于谢久恒等人,他们就太过卑微了,土匪也有高尚和卑贱之分,他们无疑属于卑贱的那一类土匪。我更倾向于那些英雄,因为他们可以在危难时义无反顾的大步向前,与敌争存。他们的灵深刻于龙山之上,他们的魂深藏于松花江之中,他们一度的高呼:“龙山城中高峰。拔剑怒吼西风”。
《松花江上》观后感 篇2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红的,水,也是红的……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边,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长满草的坟坑……
那年,东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们,离开了那片森林煤矿……
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铁轨的炸毁,打响了九一八事变的开头。我们看到了这开头,仿佛也想到了这结尾,正是那年,东北的松花江,变了……平静的江水掀起了波浪,开始奔腾咆哮着……
“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句话贯彻整个东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东北人民乃至中华人民的希望之火。这句话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东北农民不甘被欺压之心;源自于一位共产党人不愿让国家灭亡之心;源于一位中华儿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杨靖宇的这句话,无声地昭示了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以及将希望留给他人,将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或许,正是多了他这样伟大的共产党员,中国才会有今天。
那条松花江,注视着日军残忍的暴行,也注视着中华人民不屈的反抗!
杨靖宇领导着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细致入微的关怀,使其他抗日军民对他心服口服,愿与他生死相随;他机智勇敢的计谋,使日军的围剿屡次失败,伤亡惨重;他舍身为国的伟大,使每个人都注目仰望,将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间。
他们的足迹遍布东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岭;日军望而却步的事情,他们都超乎常人想象地完成了。永忘不了,当被叛徒出卖,东北抗日联军陷入空前的危机时,杨靖宇支走众人的潇洒身影,正是那时,“多活一个人,就多了一颗革命的种子”,这铿锵有力的语言,仿佛穿越时空的阻拦,在如今的中华大地上响起。松花江仍在咆哮着,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对日军侵华的愤怒,还是对杨靖宇陷入绝境的悲痛。
奋战六天六夜后,八天未进一点粮食的杨靖宇早已被包围的无处可逃,他的脚步永远坚持跑在敌人的前面。在被风雪封锁的小山上,杨靖宇饿了便吃树叶、树皮,渴了便吃雪,以地为铺,以天为盖,以月为枕。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种希望支撑着他前进,那是一种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将被捕时,他没有被丰厚的条件所诱惑,而是争分夺秒地销毁着重要文件,在最后一刻,他依旧顽强地反抗到底。
当杨靖宇被包围时,饿到开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这不是伤心的泪,这是喜悦的泪。因为我知道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的牺牲不是无价值的,正是在抗战洪流中的他们,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严了,它不再是“东亚病夫”,而是一只“东方雄鸡”。我庆幸,庆幸东北在被血泪染红之时,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战士,用他们的坚定和忠实在守卫着这片土地,守护着这条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经日军的暴行,铸造了如今我们东北人民的铮铮铁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和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