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现代启示录》有感 篇1
周一下午看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锵锵三人行上,建英把冯小刚《一九四二》和《现代启示录》相比较。《现代启示录》上映时的票房赔得一塌糊涂,科波拉为了《现代启示录》赔掉了所有靠“教父”系列赚来的钱,但现在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建英认为《一九四二》也是如此之作。不过在我看来,《一九四二》比《现代启示录》还是差些档次,主要不在技术上差,而是在哲学与历史的反思与表现上。《一九四二》反思历史很不够不到位,冯小刚说这是一部忆苦思甜之作,可影片是否成功将观众引向忆苦思甜的道上了呢?我看没有。仅仅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现场并不够,还存在表现那些部分及怎样表现的问题。
战争有多残酷?生在和平之中的我无法想象,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给出最接近真实的答案。身在前线的士兵唯一想法就是不要被飞来的子弹击中。点60高高架起胡乱的扫射,向着真实的敌人,更向着无形的对死亡的恐惧。当许多电影打着“复兴梦”、“爱国”的旗号宣扬战争时,我们需要看《现代启示录》,看看战争有多残酷。
《现代启示录》不颂扬美国价值观,也不质疑宣泄越共及北越政权的残暴,科波拉的目的就是表现战争、反思战争。傅雷在勇士们读后感里写到:“厮杀是一种本能。任何本能占据了领导地位,人性中一切善善恶恶的部分都会自动集中,来满足它的要求。……心理上的一切压制都告消灭,道德和教育的约束完全解除,只有斗争的本能支配者人的活动。”《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的游击队领地里尸体到处悬挂着,头颅像碎石一样抛在各处,士兵们跳着原始祭祀舞蹈,像敬重巫术头领一样畏惧库尔茨。库尔茨是游击队的精神信仰,他激发出士兵们的原始本能,赋予他们原始道德,否认敌人作为人——纯粹却也血腥。
战争有正义的吗?没有!当机枪瞄准平民时,它已转化成残暴和非人性的不可饶恕之恶。任何形式的对他人生命的剥夺都没有正义可言,包括对犯人施以极刑——它不过是以相对的正义惩罚不正义——当然强求绝对正义只会带来更大的不正义,就像不惩罚杀人犯就存在更多人的生命可能被剥夺的危险。记得当吴英以巨额诈骗罪被判处死*时,我愤怒的在微博上写到“这是残暴,而非法律的正义,任何法律都不可能以诈骗钱财的罪名剥夺人的生命,这是绝对的不正义”
有些战争有时不可避免,颂扬战争的高尚却不能接受,战争不过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最直接的展示。我们需要更多《现代启示录》,需要更多人认识战争,呼吁和平。当然我们也知,在现实的政治环境中,完全和平的理念不过是乌托邦的理想,可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反思力量。
观《现代启示录》有感 篇2
《现代启示录》是关于找寻的,也是关于成长的。这两个基本的叙事元素决定了作品的叙事流程。《现代启示录》也可以说是一部公路片,它运用了公路片的模式,只不过把公路置换成了河流,把汽车置换成了巡逻艇。
“成长”是这部影片的叙事母体。在路上找寻与历险,看到及发现,这是标准的成长模式。一艘巡逻艇上的五个人代表来越南参战士兵的不同心态。开船掌舵的队长是标准的军人,他完全遵照一个军人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并完全服从于上级所指派的命令,从不玩忽职守,就连一艘完全可以不去顾及的渔船,他也遵照指示一定要做例行的检查,从而导致了整个渔船的人被误杀,但最后他却还要救被他们杀害的人,这种伪善的行为代表了美军军方,队长的形象就是美军所要塑造的标准士兵的形象。大厨师个完全不想来当兵的人,他参加海军的目的是这里有最好的食物配给。他的梦想是上厨师学校,做最好的酱汁,而不是端着M16步枪不敢下船。他承认自己是到小鬼,每天念叨的都是他的妻子。还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他的心里完全被摇滚音乐以及她的母亲充满,他跟不懂战争是什么。他代表了所有被强制征兵入伍的娃娃兵们,美军当时各州的征兵政策不统一也不完备,导致很多没有喝酒投票权利的孩子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兰斯是迷惘的士兵的代表,他曾经是个出名的冲浪高手,来到军*以后见识了在战场上硬要士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浪的开直升机的骑兵团上校,也邂逅了同样迷惘无助的花花公子玩伴,他也不知道战争到底是什么。到最后他进入了古华特上校的子民中去,变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像所有迷惘的士兵一样,他选择了逃避这样一条路。威利上尉也是迷惑的。越战让他丢掉了婚姻,在战场上想回家的他却发现家已经不再接受他。回到战场来他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战,看到了战场上美军令人啼笑皆非事情,他开始怀疑古华特上校是否真的是错的。但最后他走出了迷惘,他以一个士兵的身份,以完成任务的天职杀死了古华特上校。他杀死古华特不是为了美军,而是为了完成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任务。同样,他这样做也成全了古华特同样迷惘矛盾的心。
五个人代表了士兵中的各个层面与各种心态,这艘巡逻艇里的五个任务就是越战中的所有士兵。他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经历战争的过程,而战争给予他们的,只有毁灭与痛苦。
古华特和威利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他走的要远一些,选择了隐居式的抗争,但到最后,他还是选择让威利结束他的生命,结束他心中的矛盾与困惑。
作品以上尉威利的画外音作为串联情节和情绪的线索。作品开头处,威利迷惘梦呓般的声音,直升机螺旋桨一样转动的电风扇,以及透过百叶窗招进屋里的西贡的阳光,都起到了奠定作品中迷惘的基调的作用。在全片的结构上,威利的声音是作为叙事中的第二条线出现的,第一条叙事主线是巡逻艇上的士兵们经历和看到的事情。第二条线是突出威利对找到史华特上校的渴望。这两条线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互融合的,第一条主线其实是第二条叙事脉络的诱因。在看到经历了一系列战场上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威利就更想看看这个逃离了令人迷惑厌恶的战场的上校,并且这个人曾经是如此的优秀。当他见到史华特时第二条线变成主线,叙事的第一条线渐隐。
《现代启示录》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瑟夫克纳德《黑暗的心》,寻找史华特的过程,就是一个膜拜的旅程。
观《现代启示录》有感 篇3
《现代启示录》是一部很超前的战争艺术片,或者通俗的说是一部很有意思的战争片…如果你想看的是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的史诗般宏大场面,那还是奉劝你不用去看《现代启示录》了,俺看多了那些“伪影迷”大放厥词般的影评,很是影响俺的心情……要说《现代启示录》最经典的场面,莫过于神经质的上司为了一块冲浪宝地而发动了一场奇袭,这场稀奇古怪的短兵交战伴随这瓦格纳的《武女神》的曲段,俺仿佛也能嗅到那股呛人的'战争臭味……回到正题,《现代启示录》以一个上尉接受一个秘密命令——刺杀叛变、疯狂的上校而起书,在执行命令的路上,处处遇到让人不可思议的荒谬。
接受命令的上尉,本身就带着越战的心理创伤,以至于接受命令之前酩酊大醉,房间里弥漫着让人窒息绝望的气息氛围;一些小细节在电影中的出现显得非常有意思,那场荒诞暧昧的慰问晚会鲜明的表现出了战争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连人的欲望都无法满足,那标榜着“解放越南、剿*共产主义”的战争,能给这些士兵带来什么?2001年重新上映的《现代启示录》补足了之前删去的法国殖民者的那段情节,在这个场景中,法国殖民者和美国士兵之间的交谈直至最后近乎矛盾爆发的质问,完全把战争的诡异表现出来:越南的丛林,真的就比巴黎的生活更加重要?所谓的根植,难道就是这般苟且偷生?
神经错乱的上校在柬埔寨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实现癫狂目的的王国,死亡、血腥、残忍充斥着这个王国,在这种群体下,所有的隶属人的属性全部消失,将原本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动物本能给表现了出来,在这个矛盾冲突下,无论究竟完不完成任务,那位上尉最终仍然逃不出被战争改造的命运:不杀上校,意味着上校之前的哲学般的对话有着深刻的涵义去解读,而最终杀死上校就如同镜头展现那般,上尉成接过了神经错乱的上校的衣钵……影片中唯一带有孩童般天真思想、喜欢听听摇滚乐的少年士兵最终倒在执行任务的途中,也证明了科波拉想要表达的思想高度:所谓的战争,剥夺掉人性,只剩下弱肉强食的自然机制,任何的怜悯和慈悲,都是可笑的、虚伪的……
无论艺术如何激进,总是改变不了这个社会的现实,无论充满激情、充满大同精神的艺术家如何去用电影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现实总是无情的告诉我们:人始终是一种悲哀、变态的动物就让《现代启示录》去传承战争的本质,让现实中的战争继续抹杀吞噬现代社会中仅有的丝丝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