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1

受精卵在发育的早期会进行“命运决定”,而爱国就是这些决定中的一个,被写进了基因中,伴随着一个人从生到死,无论如何,我们最不应该怀疑的就是一个人的爱国之心。

我确实已经看过好多抗战片,除去那些雷剧,印象深的有几部,四五岁到十来岁时反复看《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和《亮剑》,再后来看过《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之后就看得少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是20xx年的电视剧,真是遗憾这竟然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个电视剧。《士兵突击》我是知道的,不过还没看过,所以最初是想看一下《士兵突击》,在看《士兵突击》时的弹幕上,我看到有人说起《我的团长我的团》,于是乎搜来看,可谓总算没有错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刷新了我对战争的认识,这之前虽知道战争惨烈,但并没有直观的感受。通过这部剧感受到,战争之惨烈不仅在于子弹射穿胸膛,还在于惨烈的人性;除惨烈之外,一群“死人”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了我,以至于……《我的团长我的团》——最好的抗战片,没有之一。

里面的惨烈和人性已无需多言,一是太多,二是因为每个看过的人都会看到和体会到。

如果说龙文章给他们带来了什么,那便是希望,活下去的希望。烦了、迷龙代表了大多数人:努力想活下来但不怕死,面对死亡并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霸气,痛哭流涕成了那时人的本能,他们很想活下来,但是去打有去必无回的南天门时,他们没有退缩,他们不怕死,但是他们真的想活下来。坚守在树堡里时,与其说是坚守,不如说是给自己的死亡倒计时,给自己的死亡倒计时?惨无人性!

如果我参加了那场战役,即便幸运苟活,恐怕也只能像阿译那样,百无一用是书生,空有一番热血。向每一个热爱着的人致敬,你们是民族的脊梁。

最后再说说唐基,他是一个“识大局”的好督导,可是他这种人终将误国。唐基代表了建制官僚,新中国已走过70年,唐基这种建制官僚在今天也不在少数,他们不坏,但他们误国。龙文章所言的“安逸”也正在悄悄卷土重来,我们怎能在革命英烈用生命守来的我族容身之地和劳动人民的辛辛苦苦为国家积累的财富上安逸呢?定不能安逸,定要上下求索!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2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小说看完了,感觉小说比电视剧要好,逻辑性,甚至可以说和电视剧想要表达的都不是完全一样的内涵。当然是从网上下来看的,真的还不错。越到最后,越感觉是作者继袁朗之后又塑造了一个完人的形象。

死啦死啦和虞啸卿有相像的地方,就是作为军人的牺牲精神,但两个人从本质上是不同的。虞啸卿是天之骄子,天降大任型的,他应该是不怕牺牲自己的,同时也觉得别人的牺牲是天经地义的。而死啦死啦则不然,也许是缘于他的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特殊的职业背景,颠沛流离,历尽沧桑,对于亡故的人,他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生命,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尊重。

直到看到上官戒慈一点点地走出失去迷龙的阴影,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念。其实,这也是对生命的珍惜,逝者已逝,生者在记挂逝者的同时,还要继续好好的生活下去,这也才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作文 WwW.ZuOwENbA.NeT

我想,这部小说,想表达的还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在站在正义的立场上时,是需要牺牲的,必须牺牲的,牺牲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战争沦为了某些人利益获取的工具,那是否值得战争,是否值得牺牲就要好好思量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3

《我的团长我的团》上映后,收视率一直很高,它的经典之处,除了银屏效果的魅力之外,还在于其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赞美和批判。真实是艺术永不退色的主题。康红雷导演近些年在电影界名声大噪,大概也就是因此而得吧。

他可以把原本很严肃的军事题材拍得趣味横生,这就是制胜的法宝,因为风趣本就是生活所应该具备的特征,是人们所共有的追求。即便纪律严明的军队,他们也需要风趣,不然军人还不得寂寞死。军人也会想偷懒,也会想女人,也会打情骂俏,会倚强凌弱,还会在国事与家事之间犹豫,这都是人性的真实面孔。好的作品不会对阴暗面只字不提,而是在描写的时候适当抑扬,突出主题。

中国战争电影,几十年不变的夸大正面,忽略反面,神化我军,愚化敌军。我军士兵都是英勇善战的,军官都是智慧超群,可以党还没号召就开始响应,上司还没开口就毅然大义灭亲,非常积极,毫不犹豫。不可否认中国近代有过一段大义灭亲的历史,但也不会在灭自己亲人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吧,机器?近些年银屏上终于适当涌现出了一批会笑,会哭,会犹豫,会抗议,会贱兮兮地求人,会无奈地适应环境的军人了。这无疑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进步。而康导无论国共,对就赞,错就批,是为军事艺术的先锋。

《团长》的价值,不只在银屏效果和人性的真实描写上,它对我们了解历史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之前无论是历史教科书还是电影,似乎都没有很好地尽到应尽的责任,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历史,一如我在云南接受了一二十年的教育,居然要等到在大学图书馆里“博览群书”的时候才知道,云南有个抗战名城叫腾冲——中国在抗战里唯一主动出击全歼日军的战役,一场万余名同胞永远沉眠疆土的悲壮的胜仗,也就是《团长》的拍摄地和故事发生地。后来又听在那儿上学的同学介绍,腾冲有一座具有近万座烈士墓的国殇墓园,幸好还有游客知道去缅怀一下我们的抗日的先驱。一个政党陨落了,难道那些保家卫国的烈士也得跟着陨落吗?记得大学《近代史》老师在讲“统一战线”相关章节时就曾发表过许多感慨,他甚至是撇开教材发表个人观点的。

对于国军的功过,《团长》公正地进行了描述,师长虞啸卿与百姓一道同仇敌忾,他有屈原的修养,岳飞的豪情,有歼敌的决心,胜利的信心,但他治军不当,只顾练兵不顾育人,他的兵忠的是他而不是国,杀敌靠的是命令而不是悲愤。我们甚至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预见两党更迭的必然性。看看虞家军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操控,为了壮大自己而放弃战机,为了迎合上峰而不惜牺牲部队精锐的唐基;软弱无能却处处讨好上峰,也深得上峰青睐的林译。虞啸卿是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被唐基那帮子人束缚得失去了自我。龙文章之所以可以不受他们的牵制,是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置身党外,一心想要让事情回到它本来的模样——把矜功伐赏勾心斗角的心思拿来抗日救国。

影片里用了极短的一段,很侧面地写到了赤色分子,然而却刻画得入木三分。激情,朴实,深入民间,发动群众,这便是赤色分子发展成为红色武装的资本。有那么多百姓还没有接触共产党就已经在做共产党的事了,可以这么说,那些赤色分子,他们的操控者不是哪一个党派,而是共同的理想——抗日保家。龙文章和那些赤色分子一样,政党观念根本不是很强,他们一心只想抗日,所以给足他们爱国的自由,他们便能以战场为家,以战斗为生活。很不幸的是,虞家军里容不下任何赤色分子,军和民界线划得太清晰。

里面值得一提的人物:林译,孟烦了,龙文章和虞啸卿。他们是影片里个性最为鲜活的几个人物,当然,这几个人形象刻画得好,首先得归功于演员的演技。可能有人会大嚷,林译那么软弱无能怎么能算有个性呢?所谓的个性指的不是能力超群,更不是一意孤行,而是敢于坚持自我。

林译虽然软弱无能,但别人再怎么损他,他自始至终都一个样,即便不能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从来不乏尽心尽责。在那堆散兵游勇中,他是第一个喊出要参加滇缅战役的人,他是川军团里除团长之外唯一一个时刻争取上峰认可的人。他不乏勇气,在他带领的第二批敢死队溃散后,他依然深入敌中与团长汇合。他跟许三多差不多吧,许三多是天生的比较笨,他是天生的比较软弱,但后天的努力他们都做得很到位。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做什么事都成功呢?又有多少人不会被别人嘲笑呢?还有多少人能够在别人的嘲笑声中依然坚持自我呢?

孟烦了对战争充满厌倦和惰性,他渴望和平,渴望自己好好活着。比起那些豪迈地吼一声“老子不怕死”,然后挥刀砍向别人的脖子或者砍向自己脖子的人,他对生命的敬畏着实让人敬佩。他时常告诉自己“孟烦了,你是聪明人,你要用自己的聪明好好活着”,敬畏生命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死得其所,如果当初越王早早地就死掉,就不会有后来三千越甲吞吴国的壮举了。生命是可爱的,它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同时生命又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如果大部分人都懂得敬畏生命,那么世界就不愁和平不起来了。

龙文章是大部分年轻人追求个性的典范,心里充斥着叛逆,有勇有谋,下面有一大帮兄弟,上面也奈何不了他。他是短兵相接的天才,具有逆流而上的勇气和漏船载酒的运气,还有叱咤风云的野心,他是乱世造就的一个英雄。这些暂且不论,关键他有那些才能为何就能响当当地接过虞家军的最高指挥权?心态,心态决定状态。

他屡屡批判上峰的妥协和败退,在得罪上峰之后,他的反应不是懊恼,而是淡然一笑说“我对了啊,对错很重要”,他并不看重上峰的赏罚,看重的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是正义。希特勒的军事才能够强了吧,可惜心态不正,终成千古罪人。记得一次在汽车上,一位老大妈在就她家儿媳妇搞婚外恋和她丈夫收了十几年破烂后建起一座铸造厂进行对比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心正的人迟早会歪起来呢,心不正的人永远也别想歪(歪:在云南方言里有夸赞人厉害,发达等意思)。

上面已经说过,虞啸卿是一个悲剧性人物,空有一腔热情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在最后攻打南天门的时候,他信誓旦旦地计划四个小时拿下南天门,龙文章打趣说四天,结果差四十天仅有两天,他的精锐战死的战死,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不是他不想出兵,只是在大战来临之际他的军官全被唐基那王八蛋调走了,身为师长,在危难之时却调不动自己的兵,那种愧疚和无奈是可以想见的。

虞啸卿之所以落到那个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步,皆因妥协起,他一次又一次地听信了唐基的“谏言”,结果把自己的立场都丢了。起初他敬佩的是岳飞的报国情怀,后来硬被唐基引导成了敬佩他统治三军的权位,可悲可叹啊!妥协像吸毒,吸多了会把整条命都搭进去的。四九年以前的中国之所以百余年都翻不了身,都是妥协犯下的恶果。

影片描写的不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让英雄崇拜者不免有些失望,但就是那些不起眼的人物,才道出了我等平凡人的心声,才能表达后人对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的敬重和感激。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4

2次看完《团长》我先是唏嘘不以,生活中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我都会莫名其妙地忍不住的眼眶发酸,之后便深沉了很长一段时间。

和战争相比,和战争中人们的付出相比,我们现在遇到得这些自认为地挫折,压力,委屈算得了什么呢?看看团长率他的炮灰团所做得一切:做对的事,做对得起良心的事,做自己认为该做得事,哪怕豁出性命。现代人眼中还有什么比性命更珍视的东西呢?

炮灰团的炮灰们,好多连字都不识,不会说什么民族大义之类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是跟着自己信任的'人,自己心目中的兄弟,觉得可以把生命予以托付的人做着不愧对自己良心的事。面队着与精锐部队天壤之别的待遇和装备,他们最终没有在要做的事前退缩,而是"不亏不欠,用尽全命",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信任一个人。

龙文章,虞师长口中的妖孽,天才。他当然是个天才,可以说他掌握着全团人的生死。他有能力承担起所有炮灰的性命,但人命观天,这"天"大的事不是一个常人承担得起的。有气魄,有担当,有智慧。这些词汇用在他身上似乎很苍白,很空洞,没有份量,甚至虚伪。这是一个想活下来的人,但他并不想苟活在世上,他追求得不是怯懦地活着,行尸走肉般地保住性命。他鄙视仅仅为了活命的人,但又深深理解绞尽脑汁想活下来的人。

他是矛盾的,他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处于矛盾中。他不想仅剩不多的兄弟们做无谓的牺牲,带他们过了江。有人活了就得有人死去,否则谁也活不成。死去的人一直在江那边,他们每个人从来没有忘记那边的兄弟。团长珍视每个兄弟的生命,但战争中任何人都无力保住别人和自己的生命,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最终要打回去,他们更知道打回那边人人都没有生还的可能。谁的命都是命,谁都不想送死,他们想活,但这样亏欠地活着他们又觉得不如打过去哪怕是死。

记得团长追回麦师傅的时候对烦了说:"能不能有时候让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在抗?"(段奕宏的眼睛让人难忘,他与团长已经"天人合一"了,我想不出来还有谁能够代替他)我似乎感到他掩藏在心底的绝望,但他不能绝望他已由不得自己了,他肩上担着一个团上千条命啊。他对麦师傅说:谁都不想做别人桌子上的筹码,可总得有人牺牲,我们只想要一个答案可答案不该是死。(老段沧桑的脸上满是泪痕我不能自己。)同袍战死他没哭过,遇到莫大的不公他没哭过,他自己抗起不该他抗的事差点被枪毙在自己的战壕里他没哭过,他在任何时候都想着怎么去面对,怎么解决问题,绞尽自己的全部脑汁,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他想让兄弟们保命。麦返回去了,他却瘫在那里像虚脱了似的,他自己边走边自语,多想把命交给别人去操心。我又一次感到了他的绝望,忽得为他心疼,似乎理解却又理解不了他,想落泪。看到这一段时,相信大多数人们会默默地思考或者浮躁的心会沉静下来。

上层将领正如麦所说的没把士兵的命放在心上,那些只是数字而已。他知道这个现实,他知道结果,重上南天门,他将带兄弟们走上一条不归路。他不会把自己的生死当做什么,但他决定着兄弟们的命运,他将带他们***,但他太想让他们活了,可怎么活呢?他怎么选?如何定?他矛盾着,快要疯了。

哪个时代都有为某些利益不得已而为之的人,虞啸卿的所作所为相信是现今大多数人的选择,而且这些人这样选了还会安慰自己:我已经尽力了。而他这么逼自己是为了什么呢?什么为什么?这个疯子一定经常扪心自问:"我做对了吗?做对了很重要。"

凡能做出惊人之举的人,真的不是为了自己。只有什么都不图(不为自己图)的人才能做出惊人之举。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5

这两天广大观众期待已久的康洪雷的新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在各个省台上演了;由于我对康导的作品都很喜欢,特别是《士兵突击》,每次看都那么吸引人,从剧情到演员都很棒;而这次的新剧仍是原班人马,所以更是期待。

这几天看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剧之后觉得康洪雷并没有让观众失望。这是一部不同于以往的战争戏,其实说实话我以前基本不看战争戏,我觉得现在拍的战争戏还没有小时候看的《地道战》、《小兵张嘎》有意思,不能产生共鸣也不能唤起爱国精神。但是这部戏首先吸引了我,让我看到了“真实”。剧中的人物形象可以说都脏的不能再赃了,黑的只能看清他们的眼睛,我认为这才能把你带到他们的世界。我们叫这群人炮灰团,第一主角龙文章——他们口中的妖孽,我认为是个疯子,但他却是炮灰团的支柱、灵魂;孟烦了——自称“小太爷”,是剧中讲述这事的人,是个高材生;迷龙——一个东北汉子,更像是东北来的土匪。还有很多角色都很各自的特点,很鲜活。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三个角色,特别是饰演迷龙的张国强,自然又真实,可以说他们都没有帅气的外表,但是都散发着特殊的男人魅力。剧中个性又野蛮的台词也是一大亮点!

不能说这是一部没有瑕疵和缺憾的戏,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早已淹没了这些。电视剧看完,空洞的情绪过后擦干眼泪,你心中会腾起一股暖洋洋的心绪——活着真好,和平真好!整部戏里最让我感动和痛楚的是龙文章含着热泪的一句话:“我带你们回家。”

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我们忆起那段中国人挣扎的岁月!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想要活下去的信念!溃兵也是人也想活下去!但是川军团的重组,让他们身体中的血性渐渐散发出来,他们也想和日本人一战,活得像个爷们!不再被老百姓戳着脊梁骨!就是炮灰也要活得也尊严!

向你们推荐这部戏,看看吧!不后悔!不看后悔!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6

在四家卫视首轮播出还没结束,《我的团长我的团》将于3月15日在温州导视频道全省首播。每晚6点30分首播,三集连播。为了让更多的《士兵》迷们看好《团长》,温州导视频道还特别在当天晚上10点40分重播《我的团长我的团》。

对于热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更多观众说看到了剧中的“人性”,觉得很有意味,也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站立了起来。”观众这样说,而这也与《团长》制作团队想表达的内容不谋而合,“我们想拍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大场面只是保证收视率的一个元素,关注战争环境下人性和价值,才是我们希望做到的。”《团长》总制片人吴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龙文章最终体现精英价值

伪团长龙文章的举止夸张,行为猥琐,不停地说着各地方言时又像个滑稽小丑,很多观众看不惯,也使他成为最受争议的人物,但龙文章却成为这个“炮灰团”的灵魂。“妖孽”是该剧编剧兰小龙在小说中用来评价团长的字眼,他也借剧中孟烦了之口说:“妖是智,孽是逆流激进,我眼前有这么个妖孽,能轻而易举让一群人做他们最不想做的事情。”

而在段奕宏看来,这才是那种环境下最真实的状态,“猥琐就是龙文章故意制造的种种假象,因为炮灰团来自各地,他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还得装得像个小丑,目的就是要留住他们,他在每个阶段的目的不一样。他没受过正规教育,开始只能通过煽动、吵闹来掩饰不自信。”

吴毅说:“龙文章与过去的军人形象不符合,但你要是了解了他的动因就不会再这么看他。这支团队是一直溃败的团队,都不是精英,但他们在绝境中坚守、反击、视死如归,到最后真正体现了精英价值。”

探讨战争中的人性

《团长》开始的几集里,所有人都在龙文章的率领下全面溃逃。“这可跟我先前所看到的国产战争片太不一样了。《地雷战》、《地道战》都把日本人干掉了,而且还把日本人打得很狼狈。可《团长》里的中国兵让日本兵给追打成了这样,还真不太习惯。”凤凰卫视的何东在博客里表达他的观后感。

吴毅认为,观众的疑惑和不习惯很正常,“《团长》和过去的观赏感觉不一样了,因为它和以前那些背景下的战争片不同。我们想从制作观念上打造真正意义的战争片,我们塑造很多小人物的群像。我们是要探讨个体在战争环境下所表露出的真的人性,探讨生命、探讨家国的概念。”

“回家”是战争环境下真实反应

龙文章让一群残兵败将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做到这一点,并不是靠爱国情怀和军人使命,只是用了招魂一样的信念“我带你们回家”。“迷龙在那样的环境下还想着娶媳妇,这是处在残酷战争中的人对家的向往,很真实。”资深媒体人梁先生说。

吴毅表示,“回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人性的真实反应,“‘回家’带给他们对求生的渴望,我们就是用平民化的视角去塑造战争下的家国。场面只是收视的一个元素,观众最终关注的,还是剧中的人,是他们的命运和价值。我相信《团长》将会成为军旅剧有探讨性的一部作品。”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7

《团长》里的死亡真就是无法预料的事,真就是一句话的事,看书时我甚至根本来不及悲伤,要掩卷想想才能明白那意味着什么。而活下来的人,我认为他们实在都有一个很好的结局。

烦啦的火柴终于划着了,他的火柴甚至让死啦得到了解脱。烦啦的父亲不再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烦啦问母亲,父亲为我骄傲吗,母亲回答说,你刚走时他就说了,他说:“时时刻刻。”——看到这里我终于哭了,曾经我很讨厌烦啦的父亲,现在明白他和烦啦其实是一样的,一样讨厌自己,一样伤害自己爱的人——烦啦有国有家了。他也真的不再舍近求远,此心安处是吾乡,定居禅达。死啦死啦说:“孟烦了。你也是个妖孽,怀疑的妖孽,又是希望的妖孽。你不报,因为你总记得希望。烦啦,别老烦,试试看。能不能让死了的人活在你的身上。”死人留下的希望、活力、善良、幽默、淳良、宽容……真的一起活在了烦啦身上,曾经觉得活着是地狱又不愿死去的人,终于不再怀疑、不再拧巴,得到了内心的平和。

虞啸卿北上了,但最终也投诚了,一百岁的他依旧众星捧月。他很幸运,因为我觉得他是个不骄傲毋宁死的人。

虞师确实狂热迷人,电视剧里他甚至还无辜可爱如白兔,可是我无法原谅他。死啦是个人,他说“没有人该死”,正是因为明白没有人该死,所以他说要去还南天门上的一千笔债——即使他并不欠他们的,是侵略者欠死者的——所以他没办法北上内战。而虞啸卿是个将军,他说“每个军人都该死”,既已觉得大家该死,自然是不那么在乎人命的,读书笔记m自然是不那么惶惑不安的,人命不过是他的一种军用物资。看到南天门一战他背信弃义时,我对自己说,他受唐基掣肘、受家族桎梏,他牺牲他们也是为了用胜利答复他们。可是不论怎么说他辜负了他们,他才是真真切切地欠他们债,只要最终胜利后他能自裁还债,就好。但他没有自裁。他引为知己的死啦,从十几岁起跟他互托死生、他一直骄纵的张立宪何书光,其他的两百个人,他都不那么在乎。

人们总说战争磨灭了人性,可我觉得这话无比卑劣。战争会限制我们的自由,但我们依旧有选择的余地,人性只能由自己选择抛弃,而不会被战争或别的什么外物磨灭。

虞啸卿选择成为残存一点良心的唐基——他很可怜,这一点残存的良心会折磨他至死。而死啦选择溺死在人情里。不辣回到湖南。张立宪投诚,应该能和小醉安稳余生。

唉,卡住了,不想了,搞宪虞去了。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8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最精彩又历时最长的一部小说——从2月11日至3月25日深夜。

这么说通常是因为大多数精彩的小说让人不忍放下,拿起来会跟着情节变化心急如焚一目十行想快点看完,可是这部小说有点不一样。

情节如此跌宕,以至于想快点了解下面的情节;然而又不忍心囫囵吞枣地翻过,生怕错过了那些让人心笙摇荡的文字——有激怀壮烈的感言,但大部分是平凡确力透纸背的透彻,把人性与战争揭示得如此透彻,让你几乎认为作者就是一个疯子与天才的集合体。

上学的时候,广告文案课老师说:你们将来如果做文案,有一本小说是一定要看的——《白鲸》,于是我在学校边上某个旧书摊淘来一本不知何年何月的白鲸,才翻了几页便束之高阁。或许出于文化环境的差异与翻译的弊诟,对那种行文风格不甚感冒,一直都认为真正有力的文字不是形容词的堆砌,而是作者对人情世故透彻练达的分析,痛恨隔靴搔痒雾里看花式的文字。拜托,你到底想说什么?

昨日深夜,作者兰晓龙又一次让我佩服之极。故事讲完,掩卷而泣,之后他故事里那些妖孽活蹦乱跳地出现在我面前,每一头都生动地就像我身边的人,但每一头都比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都要生动、丰富、活蹦乱跳、充满信仰。看完小说的错觉,感觉兰晓龙自己就是一头妖孽,激烈而充满浪漫的理想,却被残酷的现实重重压制着,就像他借死啦死啦的口喊出他内心对自己说的话——孟烦了,你也是个妖孽,怀疑的妖孽,又是希望的妖孽。你不报,因为你总记得希望。

电视剧看了一半,我想起在电视剧里,演员张译扮演的那个瘸了腿的小妖,用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诉说着他的怀疑与不屑,他的信仰与坚定,他的希望与怠慢。

小说最后的一行字——我与那辆车渐行渐远,我回家做饭。

一颗裹着粗布的巨型催泪弹。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9

期待已久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开播了。今天看了第一集,感触很深。

这部电视剧是反映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抵抗日本侵略军,义无返顾共同投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电影一开篇就强调了战争之残酷,在滇西的某小镇挤满了溃兵,灰暗的天空灰暗的街道灰暗的房屋,跟那一群缩在角落里目光茫然的炮灰们无比相配。只是这抹色彩出现的太突兀,消失的太迅速,尽管那些精良的武器让炮灰们蠢蠢欲动。他们是中国军人,他们渴望着胜利,于是师长虞晓卿的出现扔给了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虞晓卿的话很震撼力,他说:我的上峰告诉我,如果去缅甸打仗,给我一个装备齐全的加强团,我说心领了。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我的团,我要我的袍泽弟兄们,提到虞晓卿三个字,想到的就是我的团长,我提到我的袍泽弟兄们,想到的就是我的团。我的上峰生气了,他们说给你川军团。他知道,我也知道,川军团是已经打没了的团。我说:好!就要川军团。因为川军团和日本人打的很猛,很勇。川军团有人说过:只要还有一个四川老乡,川军团就没有死光。我是一个五体投地佩服川军团的中国军人。

虞晓卿给了他们希望,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凭着这点希望,想起来自己还是个人。

《我的团长我的团》的观后感 篇10

我的团长我的团终于看完了,看了好几天,昨天正好休息一天,临睡前看完大结局。

有太多要说的话,有太多让我感慨的东西,真希望有一个人可以和我一起讨论一下这个小说。见到每个人,我都会问一句"你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吗"?

小说的结尾,虞啸卿一百岁了,坐着豪华的汽车,好像还挺有地位的,旁边跟着很多陪同的人。一边走一边急切的问“真找不到一个人了吗?找不到一个我认识的人了吗?”

当时我就在想,他身边的不都是他认识的吗?只是认识的时间比较短罢了。其实,虞啸卿并不是在找人,他只是在找年轻时候的记忆,一个和他有过共同记忆的人,一起回想当初的经历。

年轻时候认识的人,一个个离去,好像连自己的过去也一起埋葬。

《我的团长我的团》,团长死了,川军团也瓦解了,一个接一个死去,要麻、康丫、郝兽医、豆饼、迷龙、死啦死啦、克虏伯、阿驿...最后只剩下了孟烦了一个。也许是剧情需要,他是故事的讲述,所以不能死,需要活一个大年纪,记录别人的生活。

前边的那些人都是战死的,后面的却是自杀而死,孟烦了是幸运的,自杀好多人次都被人救下了,他没有把牛腾云从车上踹下车去,是救了他自己,换一个人可能要让他死掉了。

我不想看他死,如果主角也死了,那也太可悲了。作者还是比较仁慈的,让他活了一个大年纪,而且儿孙满堂,90多岁还上街买菜,讨价还价,一个死瘸子,90多还不用拐杖,站在桥上还能笑得出来,真好。

其实整个故事读起来,感觉是特别沉闷的,虽然也有逗人乐得地方,整个基调确实一种哀伤。

有也在想,能不能不要写得这么凄惨,那么一个让我崇拜的龙文章,为啥偏偏要在领奖的时候说出那些话呢,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偷偷跑到北方不行吗?为啥一定要大喊大叫说出啦呢?

去北方去打内战时,直接带兵集体投降,或者请个病假什么的,都好过那样傻傻的***掉要好吧?

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如果说没有别的办法,那就是真的没办法了。原文就是这么写的,我想龙文章一定是在内心没有了活下去的念头的,他的心随着他被打散的炮灰团,一起被打散了。

他们曾经说,他们那一批人,是一个整体,自己只是其中一个躯体。整个身子已经被打烂了,他们想念死去的战友,就像躯体想念身体一样。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他们都死了,也带走了他们活下去的意义。

迷龙在攻打南天门前训练钻汽油桶时抱怨到:“回去的告我儿子别当兵。没理讲的。”

我也觉得有时候,他们真的是没得选择,虞山卿师长够大的官了吧,跪着请来战术,拍着胸脯保证的4个小时救援,硬是拖了28天。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活下的人,真的变的和普通人不一样了。

我总是希望他们吃了那样的苦,受了那样的罪,应该有一个好的回报才对,可是结果却异常的悲哀。他们刚刚活下来时,可能觉得自己是幸运,可是后来慢慢发现,其实他们是最不幸的,活下来慢慢忍受内心的煎熬。

我们普通人,那怕家人生个病,要好朋友远行离别都会感觉难过,他们却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眼看着最亲近的人,一个个死去,却逼着自己不能哀伤,不敢去想,不敢去看。

甚至他们会用着粗俗的话语,用嘲笑或者欺骗的手段对待死去的兄弟,以掩盖内心的伤痛。

如果一个人内心有火,压抑久了就会爆发,破坏力惊人。同样道理,面对战友离去的哀伤呢,打仗的时候不能有,不能哭泣,不能软弱,压抑在心理久了,一定会对内心产生极大的破坏力。

当我看到虞啸卿在唐基的蛊惑下,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进攻时间,我内心的愤怒满满的,不仅对虞啸卿,更对唐基和他们那不知名的上峰。

看到迷龙被杀,龙文章天天跑去迷龙老婆那里喝老鼠药,我内心郁闷憋屈。

可是换作是我,我会如何呢,可能一样会和孟烦了一样在土皮墙上扣土坷垃,蚂蚁堆山玩儿木棍吧。

看到孟烦了带着新组建的川军团去打内战,我觉得他不地道,好像是做了叛徒一样的感觉。他的团被打散,自己被披上破棉袄,我终于感觉轻松了,这才是正途嘛。

他们很多人死了,自己内心的却随着战友一个一个的离去,把自己的一部分灵魂也带走了,找不到活下去的意义。

可是,人真的只有在人群里才能找得到自己吗?

把某个人当成自己信仰,是必定要失败的,就像在南天门里再也不喊着"虞师座万岁"的何书光。

把一群里当做自己的信仰,也是不能坚持长久的,就像是龙文章带领的炮灰团,挨个自杀的克虏伯、阿驿这类人。

信念一定要自己去寻找,就像那自己一个人过了江的小书虫和把日本人当做宝贝的不辣。

愿我们每个人都没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好好活着的勇气。有人为了信仰那怕***也是幸福的,有的人丢了信仰那怕活着也想要***亡。

信仰,信念,意义,一定要自己去寻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自己就是团长。

我相信并看见,我们正走在幸福、喜悦、和平、智慧、富足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