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诗经读后感800字

诗经读后感 篇1

谈《诗经》中的《白驹》

《白驹》这首诗,有人认为殷人尚白,大夫乘白驹,为武王饯送箕子之诗;有人认为是王者欲留贤者不得,因而放归山林所赐之诗;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有关朋友离别的诗……究竟是因为什么让人们对这首诗捉摸不透呢?

全诗四章分为两个层次,在诗中也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前三章为第一层,主要写的是客人还未离开主人就极力挽留。说到挽留,古代挽留客人的方式有很多种。据《汉书》记载,“投辖于井”就是当客人要走的时候,主人将客人车上的辖投于井中,使车不能行走,借此把客人留住,而和此诗不同。在《白驹》中,主人想方设法地拴住马,不让马远去,显而易见主人并不想让客人离去,主人希望贵客在他家多待一阵子,也通过主人千方百计延长宾客在他家的欢乐时光以体现他对宾客们的热情好客和真诚淳朴。

“尔公尔侯,逸豫无期?慎尔优游,勉尔遁思。”印证了主人不仅苦心挽留客人,而且还劝他谨慎考虑出游,放弃隐遁山林、独善其身、享乐避世的念头。整个第三章,作者采用间接描写,通过对主人的心理描绘以反衬客官的形象特征。客人的才能可以为公为侯,但生逢乱世,既不能匡辅朝廷又不肯依违,只好隐居山林。而客官的身份与主人的劝诫相映衬,感触更深。本诗的末章即为第二层,是对主人对已离去的客人的回忆。“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客官还是离去了,主人的劝诫没有得到允诺,为此让主人抱有遗憾。于是便希望客官能够再次光临,双方保持联系,清晰地刻画了“不可因远居而疏远了朋友”的理论,对客官的不舍和思念都体现在了言语中。< WWw.ZuowEnBA.neT >

从整首诗来看,运用了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艺术形式,诗意一步步递进引出来抒发表达情感。整首诗内涵丰富,情感鲜明,充分体现了主人对客官的不舍以及对客官的挽留,这种情境也与现实相似,也说明的《白驹》意义明确,将现实情况记于诗中来表达主人的质朴。

诗经读后感 篇2

为恶定难善终——浅论《硕鼠》

《硕鼠》选自《诗经·魏风》,是一首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歌。

“硕鼠”意为大老鼠。本诗第一句便直奔主题,“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许吃我种的黍!悲伤而急切的呵斥,洋溢着农人心中无尽的悲痛。“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农人对硕鼠的仁慈和硕鼠对农人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愈发凸显出农人的悲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最终,农人终于忍无可忍,大声疾呼:没有你们的地方才是我们的乐土!为了强化这种情感,农人运用“赋”的手法,又将这个意思重复两遍,达到了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效果。

读罢全诗,满纸悲愤之情扑面而来。其实,农人痛斥的何止是老鼠!那搜刮民脂的宦官乡绅,不正像这硕鼠吗?普通的老鼠不过要些米黍,而地主官员们的苛捐杂税,要的却是老百姓的命啊!穷苦百姓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却被地主搜刮殆尽,剩下的粮食都不足糊口。农人春种的时候,地主在家里玩乐;农人夏忙的时候,地主在家里玩乐;农人秋收的时候,地主倒晓得要出来了,出来剥削,出来搜刮!到了冬藏的时节,地主家里堆积如山的粮食、米黍和不计其数的绫罗绸缎确实藏得好好的,而农人的家里呢,有什么可藏的?一把破梨,一头瘦牛,一间陋室,有什么可藏的?左右不过是要了一条老命罢了!

古代劳动人民受压迫的悲苦人尽皆知,而《硕鼠》一诗的优秀在于它不仅发出悲鸣,还提出反抗。“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好一个逝将去女”!长期的压迫必将燃起百姓的怒火,而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这把火,从秦末的陈胜吴广大起义,一直烧到了民末的解放战争,终于烧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行笔至此,想起齐白石的一首题画诗《蟹》:“处处草泥多,行到何方好?昨日见君多,今日见君少。”这首诗用以讽刺蛮横残暴的日寇,与《硕鼠》的思想颇为相似。最终,无论是好吃懒做的硕鼠,还是横行霸道的螃蟹,都被推翻了。人终于战胜了权。

《硕鼠》开创了农民反抗精神的先河,并为后世人们所传颂。这首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让我明白:为恶定难善终。在大是大非面前,需始终存一颗悲悯之心,须知恶定有恶报。

诗经读后感 篇3

尹木南风

高三

有一本书,作者佚名,内容丰富,名曰《诗经》。

第一次认识《诗经》是通过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它所表达的是曹操的求贤若渴。通过课下注释我才知道它出自《诗经》,其原句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与曹操用它来表达的感情不同,它本身表达的是恋人之间的念念不忘和想思。当时的我自认为《诗经》就是关于男女爱情的诗歌集。后来我们学习了《诗经》里面的《蒹葭》、《关雎》,也都关于爱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耳熟能详。我通过诗歌仿佛看到了那时河畔,男子对爱情的大胆而又浪漫的追求,为追到心爱的女子,下足了功夫,若是放在现在,仍不过时。

后来一首《采薇》打破了我的自以为是,它仍是浪漫的,但它不单单只表达爱情,还有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出征的战士,今日归还,所憾离家多年,早已物是人非,令人伤感非常。

出自对《诗经》的兴趣,我通过《诗经》的实体书籍了解了一些关于它的具体信息。那时我才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而这些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它除了爱情,战争,还有颂歌,祭祀,社会习俗等等。

《诗经》大多诗歌意境优美,“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能让人瞬间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在风雨交加的早晨怀人的女子,忽然看到心心念念的人,再恶劣的天气也影响不到自己的好心情,怎么能不高兴呢?

投桃报李源自于《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单单纯纯,你赠予我,我也要赠予你。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里讲的将不再是礼物本身的价值,更多的是它表达的意义,也是友谊的升华。

若你下定决心要读一本书,那就读《诗经》吧,有趣,易懂,浪漫至极。

诗经读后感 篇4

《郑风·叔于田》赏析

《郑风·叔于田》并不是很引人注目的篇章,但若论其艺术成就,此诗当可与那些最优秀之作相颉颃。它的成功之处,除了运用《诗经》中常见的章段复沓的布局外,还在于运用设问自答、对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郑风·叔于田》三章句式结构全同,与其他采用复沓结构的《诗经》篇章一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响效果,同时也因为复沓而起到了一种加深印象的效果。而这种复沓是有变化的复沓,各章各句替换几个字,既保持韵律感,又深化了主题。

《大叔于田》和《叔于田》两首之间的名字只差了一个字,内容和结构确是不同。《大叔于田》可谓铺张扬厉,毕现其风韵神采。首章写他“执辔如组,两骏如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执辔如组,非谓如组之柔,谓如织组之经纬成文,御众缕而不乱,自始至终秩然,能御众者如之也。”意思是,叔驾驭四匹马拉的车,技术娴熟精炼,两侧骏马,奔驰飞进,跃动如舞。后两章,略去了关于驾车的描绘,着力状写两服两骏。笔墨详略得当,凸显了叔高超的驾驭技术。那么《叔于田》便是粗浅勾勒,能见叔的轮廓骨架。设问自答、对比夸张是其独具个性的特色,在“洵美”的基础上写出了“叔”的仁、好、武三个优点。吴闿生《诗义会通》说:“案,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文章家之逸致也。”对此妙笔青眼有加。一正一反,直陈与疑问并举,主要就在于以突奇峭快的笔墨引出下文“不如叔也”这一结论。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的夸张描写,则将众人“不如叔也”的平庸与“叔”“洵美且仁”(“且好”、“且武”)的超卓两者间的反差强调到极致。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所用的写作手法也自然不同了。

《叔于田》的写作手法是极具有参考价值的,诗的末句在“不如叔也”一句已将主要内容交代完毕之后逸出一笔,不仅使主题更为充实,也使对“叔”的夸张描写显得有据可信。在现代文的写作中也可以运用,使得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突出主题,这也是我们学习《诗经》的重要意义之一。

诗经读后感 篇5

析《诗经》中的“杨柳”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杨柳”一词最早于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这样的名句:戌边将士们绵绵不尽的思归之情在随风摇曳的杨柳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又有了“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杨柳”在古诗词中逐渐成为了思念、留恋等细致情感的象征。

“杨柳”独特的文学意向,要从“柳”字说起。

一方面,“柳”与“留”字音相似,故常常暗喻离别之悲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清冷的柳来衬托与恋人难舍难割、前途渺茫空洞之悲。另一方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通过对暮春柳絮飘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由上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送别》里,“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杨柳折尽花飞尽,借问行有归不归”中的柳抒发了作者送行远行之人恋恋不舍的心境。折柳送别的风俗可以追溯回汉代,古人赠柳,不仅因与“留”字音相似,更是因为柳树速长,将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细柔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何是征夫回乡之时。《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在谈到“意象”时指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事物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柳”作为一个客观的物象,诗人在将其纳入自己的作品中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和自己的情感。于是,缘“柳”抒情的诗作也就纷纷地飘入我们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们高雅的审美情操。

当然,缘柳抒情并不是古人的专利。当历史的烟云离我们渐渐远去的时候,“柳”却仍在诗人们的笔下翩翩起舞,如徐志摩《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