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篇1
自由·自律
沈子汶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里面分别讲了鲁迅在百草园玩耍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两个事情。这篇文章我们读过好几遍了,我也悟到了不少东西。
鲁迅是我们中国人的“民族魂”,他回忆了自己分别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我们经过了对比,鲁迅在百草园无比快乐的,他在那是无忧无虑不受拘束的,可是在三味书屋里却不一样,他在那里读书受到拘束,虽然也能玩但必须要没有声音,没有那么快乐了。
而文中的先生是一个特别的老师,比如鲁迅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他却不予回答,可是他是一位“渊博的宿儒”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呢?我是这么想的,因为鲁迅是明白先生所谓不知道都是是不愿意说。为什么不愿意说呢?先生其实也是想要鲁迅好的,因为在那个时候问这种问题是一种闲话,是不用功的表现,现在是要读书的,你要用心读书不能耽误学习,可是这也可能会毁害儿童的好奇心。还有先生有条戒尺但不常用,也写出先生是很和蔼的。孩子们也是有一颗喜好玩耍的心,先生的严格也是挡不住的,显然先生也是知道的,毕竟他们也还是孩子。
鲁迅先生的文章在现代儿童中是难读懂的,因为他在文章中都有深刻难懂的意义,而这篇里也有意义。文中的百草园在鲁迅眼里是他的乐园,是他精神寄托的乐园。他在那黑暗的社会中怀念小时候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百草园。我们虽然不知道那时候社会有多黑暗,但我们能够从他文章中读出对那种社会的厌恶憎恨。他和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一起,想在这黑暗社会中找出一条光明之路,于是新文化运动出现了,他曾多么渴望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呢!
现在没错是新中国成立了,但是我们先辈的那种精神却好像不见了,大家仿佛忘记了那段黑历史,都沉浸在安逸舒适的生活中!你是否还沉迷在网络世界里不可自拔呢!醒醒吧别被懒惰和颓废吞噬了,当你从惰性中挣脱出来,你会明白一切,明白了你之前一切因懒惰而做的事情是多么的无聊,白费力气,当你看向那美好的远方,新的路就在你的前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篇2
书中自有话说
俞瑾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所写的《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所写的是鲁迅的童年生活。我第一眼看到这个题目,心中不禁蹦出了“十万个为什么?”这两个地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两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读着读着,我发现这篇散文不仅题目独特,内容也与《朝花夕拾》其余散文截然不同。通读文章,无处不是妙趣横生。在百草园中,儿时的鲁迅找到了无限趣味。三味书屋枯燥的学习让鲁迅感到乏味,但从中也找到了些许趣味。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肥胖的黄蜂……”光是这些事物,就足以用“乐园”这个词语,但百草园中好玩的事情远远不止这些,鲁迅先生用活泼生动的写法将百草园都写活了,我仿佛身临其境,享受着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心中对百草园充满了向往,真想去百草园大饱眼福呀!在百草园中的快乐回忆还有许多,如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蝉等,都是那么生机勃勃。那是鲁迅先生儿时玩耍的地方,也是他小时候的精神乐园,后来的鲁迅先生也对百草园念念不忘。想必百草园也是他日后的力量源泉吧!
三味书屋就截然不同了,虽然三味书屋中的生活实在令鲁迅感到厌倦。但儿时的鲁迅爱玩,也找着了乐趣,虽然不像在百草园中的丰富,无拘无束,但总比枯燥死板的学习要好得多。折梅花、寻找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这些都是背着先生偷偷做的,不尽兴。私塾的先生虽然是个渊博的宿儒,但却不告诉鲁迅“怪哉”这虫,是因为他不希望学生做与学习无关紧要的事,大大打击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尽管他严厉死板,但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孩子们淘气时,也很少用戒尺。他非常热爱读书,常常沉迷其中,对儿时的鲁迅有很大的影响。总之,鲁迅先生是敬佩先生的,感激先生的,但鲁迅先生也批评了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天下的束缚。
学习中并不是无趣的,要学会享受学习。每个人都愿意享受着快乐,享受着自由……可是,有多少人想要享受学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篇3
故田琐记
金唯艺
老家有几亩很广的田,听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近几年早已荒废,只留小小的一块还在耕种,大部分早被金色的野草盘踞,虽荒无人烟,广阔且阴森,可那时却是孕育我“快乐之种”的“沃土”。
图5不必说“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狗尾草,结着毒果的花藤,吱呀作响的木桥板;也不必说四处挑事的黑蚂蚁,飞下地食草籽的鸟雀,入草丛间撒欢的“大黄”们,单是临河一带就洋溢着无尽的快乐。老者在此垂钓,猫狗在此观望。步入水渠中,能偶遇大小鱼苗,运气好,可以在田渠侧壁上挖到福寿螺的卵,大大小小粉嫩的小珍珠凝成的“小葡萄”,有剧毒,只能用粗糙的冬瓜叶包起来在地上研究。丝瓜藤与南瓜藤打成一片,黄花竞放。南瓜花儿则大如掌,常捻下一两朵,穿上野草,制成小帽扣在好朋友头上,不亦乐乎。可这瓜藤是拔不得的,上面的刺儿刮得手心发麻。且地里放肆的“叶刀儿”狡诈极了,一不留神,手上便多了几道血口。
太近的水岸是去不得的,表姐说会有“水猴子”拉你下水,吃掉你。于是,小伙伴们躲得远远的,唯恐有性命之忧。黄昏更是恐怖,天暗得快,一点儿的风吹草动之声都可以看作是“水猴子”“大开杀戒”前的准备。现在看来,紧张又激动的“逃生”之途未必是坏事。
秋天很是无情,低温和寒风似乎成功的把我和故田分开了。不过,当遍地狗尾草干枯变黄,遥望过去,金色的波涛层层,竟与麦田无异,不,是更有韵味:那金灿中闪耀着自由与洒脱的意味,却又从根底散发出一种威严,不染世俗,孤然傲立!枯藤黄叶,杂枝野草,构成了儿时眼中最美的风景。平常两季的青绿野草杆是无味的,叼在嘴里面,不过一两会儿的耍风头。可秋天的枯杆呢?这草杆咬起来,嚼起来,多了份清香与苦涩,多了份金秋的气息。
童年逝去之快,是我从未想到的。转眼间,小中大班就这么过去了,在故乡的三年小学生活又迫不及待的画上了句号。再见了!我的“草原”,再见了!我的瓜藤们!再见了!小草鱼们!再见了!记忆中的小田园……
永别了,小小的,欢乐的,夹着野草味的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篇4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经典的文字选自鲁迅先生那篇家喻户晓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给予鲁迅先生这种乐趣的,却是小小的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些野草,一个园子,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天堂。即使到了“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仍然也不乏乐趣:下课后和同学们溜到院子里玩耍,趁老先生读书入神偷乐,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欢乐。
然而到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们不必在荒地玩耍了,而这种乐趣却越来越少了。在学校,在办公室,在路上,在餐厅,人人都捧着一块方寸之屏,探索着虚拟的世界,沉溺于网络的快乐。QQ、微信、抖音……一个个新奇的应用,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当前,手机确实颠覆了传统的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捷,使用手机也许是为了正事。可是,当人们在用手机点餐、打车、搜索资料的时候,又有几个能忍住诱惑,不去点击那一个个猎奇的标题,一个个朋友的动态呢?人们可能会在手机里得到片刻的欢愉,可是当你放下屏幕时,感到的是乐趣吗?不,是空虚。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却很少能感受到像鲁迅先生一样发自内心的快乐了。
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放下手机的很少。为什么?因为手机的信息对于人们吸引力太大了。打开网络,打开人们喜欢的内容,比如:看视频、听音乐、读新闻、购购物、聊聊天等,时间便在不知不觉间流失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机,走出门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或者是静下心来,品读一本好书,即使环境像鲁迅先生小时候一样艰苦,相信你却能感受到比网络世界更真实、更充实的快乐。
手机方寸之屏,并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机,走向大自然,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你也能收获像鲁迅先生一样单纯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写 篇5
奇趣与枯燥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深深地陶醉其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出自我国著名作家周树人先生笔下。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的趣事,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朴素的百草园内,与作者一起“折腊梅”,“捕鸟”……紧跟着作者的脚步,小心翼翼地溜进三味书屋。一进书屋,我仿佛听见了书屋中传出来的朗朗读书声,不时还传出教书先生讲课的声音,这正是鲁迅先生的先生。这位先生严厉中带着随和,鲁迅先生十分尊重先生。严厉的先生和认真读书的学生们,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三味书屋与百草园中,处处洋溢着书声与嬉笑声。
百草园,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三味书屋,一个枯燥无趣的私塾。这两个截然不同地方,却紧密相邻,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并为鲁迅先生成为未来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到鲁迅先生所流露出的怀念、依恋的真挚情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让我们把三味书屋里的一草一木,看在眼里、刻在心里一般。他把我们带回到了他的童年,循着他的脚步慢慢再走了一遍。
细细品味鲁迅先生描写三味书屋的片段,让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校园。早上的校园,到处充满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以及老师们的耐心讲解声。瞧!我们四班的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我们的老师讲课呢。
“捕鸟”、“斗蛐蛐”……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趣事。少年鲁迅虽然享受了快乐的童年,但他在学习上也一点不马虎,相反还特别努力。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几乎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就有一次,他父亲病重,鲁迅被叫去药店买药,等买药回家再赶去三味书屋时,先生已经开始讲课。那一次先生责备了鲁迅,并告诉他要做一个守时的人。自那一次之后,鲁迅就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以此勉励自己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我想我们也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个遵守纪律,刻苦学习的学生。
鲁迅先生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我不禁再次拿起鲁迅的名篇赏析,打开书,走进鲁迅先生,走进百草园,走进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