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500字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1

往昔长安,才子美人,皆为风流。有那么一些人出生在大唐盛世,口吟千古绝句,胸怀报国大志,但却躲不了命运的摧残,老死于安史之乱。他们有一身报国之心,却无人举荐。并不是他们没文化,而是大唐最后的荣光,已经容不得他们点亮了。

乱世中,有那么一座城给历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那一座城,是长安。

那时的长安,一切都是热闹非凡,岐王府上歌舞连绵。李白、高适这几位在长安城内饮酒作诗,长安城的街道更是人山人海,小商贩们挑着货,一声声的吆喝。

可是经历了一场安史之乱,繁华的长安城瞬间成了人间地狱,战火纷飞,乌鸦啼叫,尸痕遍野,处处惊心动魄,昔日的盛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百姓们流离失所,纷纷逃难。

这部电影以唐朝的兴衰为背景,讲诉了高适和李白的友谊。他们同是文人却有着不同的性格。在危险来临时,高适用他的高家枪法,一枪化解了李白的危机。在李白成了阶下囚时,高适托信给郭子仪,让郭子仪出手相救。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他们始终能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只是他们用着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长安的热爱。

经历了安史之乱,长安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人烟稀少。历史终究有遗憾,虽然长安没了,诗人没了,但他们的诗却流传至今。

广阔的草原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悠然骑于马上,旁边有一位书童相伴……

“您说,长安会被遗忘吗?”

老者仰天长望,仿佛长安就在他眼前。

“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2

今天我观看了《长安三万里》,我感受很深,并且也懂得了许多。

这个电影讲了高适担任三镇节度使,抵抗胡人,云山城守不住,退回了泸水关,最后监军总领和高适同心协力,保住了长安,在总领问高适时,高适说出了他和李白的往事。

这部电影背景开始于盛唐,李白和高适都有报国的决心。李白放荡,洒脱,虽然没有行卷成功,但他没有丧失信心,继续用写诗的才能表现着自己。

高适不像李白那样放荡,洒脱,在意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行后,回到了他的家乡——梁园,继续攻读诗书和苦练枪法。

从李白身上我知道了在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轻弃,从高适身上我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地做,这样才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百姓生活疾苦,两个人的命运都出现了很多坎坷,这让我明白了战争是可怕的,只有国家安定,每个人才能过上好日子。

李白和高适在电影里也有很多名句,如李白在获赦免后,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万重山”指之前经历的困难,现在一切都过去了。高适写的“美人帐下犹歌舞”。讽刺了当时朝庭的腐败,将士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而皇上,将军却依然在寻欢作乐。

李白和高适的真诚友情,就是在这战乱时代的一盏灯。从两人的友谊中我也知道了对待朋友要真诚,要守信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3

今天,我跟妈妈去看了最近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讲述了盛唐时期几位伟大诗人的故事,以及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巨大变化。电影以诗人高适为线索,以李白为主角,情节跌宕起伏,情感丰富引人遐想。

我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李白醉酒后,情绪从愤怒转变为狂放的想象。经历了很多苦难的李白想象着和好友一起乘着白鹤飞入星河,飞入诗词的天地,在那里他们尽情饮酒作诗,感受诗词的浪漫和无尽的自由。

但对我来说,最让我印象深刻和感动的是主人公高适的一生。他因为口吃而自卑,读书也不成功,不像李白那样才华横溢。然而,他有着高强的武艺和一颗精忠报国的决心。然而,经历了冷落和挫折的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但他没有放弃初心,没有忘记对父亲的承诺。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他最终成为了有名的大将军,率领军队击败了叛乱的敌军,保卫了国家和人民。他成为了唐朝时期对国家做出最大贡献的诗人之一。

这部电影不仅展示了1000多年前唐朝兴衰的历史画卷,还让我了解了盛唐时期“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等诗人光辉而坎坷的一生。让我明白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但只要坚定信念,永不放弃,并拥有一颗纯真的心,最终的愿望都可以实现。这是一部对我们小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有深意和价值的电影,我非常喜欢!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4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没错,就在昨天晚上,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长安三万里》。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老年高适回忆自己年少时与李白的过往。电影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故事和诗句,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的看到了当年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安史之乱的动荡。电影里有许多诗人,诗句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洒脱的李白,最喜欢的诗是前段时间刚刚背诵的《黄鹤楼》。

电影中的高适让我非常感动,他虽然年少时读书不好,但是他没有放弃,依然勤奋努力,从需要别人帮忙读书到后来自己能写出千古名句,他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还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他和李白约好一年后相见,虽然一年后,李白忘记了,但高适却如约而至。高适还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在李白等人需要帮助时,高适总会出手相助。他还是一个十分机智勇敢的人,当吐蕃军队攻打军营的时候,他能沉着冷静地,回答程公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用兵法计谋打了一个大胜仗!看到战争胜利的那刻,我心潮澎湃。我认为我们要向高适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5

高适和李白相识于一场追逐,一场较量——李白向高适请教高家枪法,他们在一起习文练武,渐成莫逆之交。电影《长安三万里》让我和同学秋实一同见证了这段友情以及唐朝由盛及衰的凄凉过程。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主要以主人公老年高适的回忆为主线。高适,字达夫,曾任三镇节度使,武艺了得,其诗多为边塞诗。李白,字太白,为商人之子,其诗豪迈潇洒。这样的两个年轻人,在洞庭湖畔相识了。

高适自幼不善言辞,枪法箭法却出类拔萃。高适20岁时,父亲去世。他闯荡世界,立志要像自己的祖父一样报效国家。他做到了!46岁的高适被哥舒翰看中,先后任职了蜀州刺史、三镇节度使,完成了报效国家的夙愿。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长安满目疮痍:皇帝逃亡至成都,贵妃马嵬坡下被赐死,黄鹤楼火烧至毁,百姓民不聊生……回望历史,展望未来,生在红旗下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高适,看到的是家国情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看李白,看到的是洒脱飘逸,“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看杜甫,看到的是悲愤无奈,“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正如影片里高适所言:“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一直在。”我想说“只要诗在,书在,咱们的传统文化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