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1
《智慧背囊》的前言中写道:智慧是快乐的源泉,是隐形的翅膀,是成功的基石。”这套书让我受益匪浅。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文章非《找准自己的位置》莫属了。大伯把两块方正的,用来垒山墙的大青石送给父亲垒院墙。父亲在垒院墙时,将其它碎石头的犬牙相互挤压连接,大伯送来的石头并没有派上用场。可见,即使是栋梁之材,也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也许在某一方面表现十分突出,但却在错误的,不合适他的环境中会毫无用武之地。
还记得在去年“科创节”的纸制滑坡小车比赛中,我的任务是搓车轴。然而,相比于动脑思考来讲,我的双手十分笨拙。最终,我制成的车轴不平整,又皱又粗,大大降低了小组的成绩。同学们纷纷埋怨我,我也十分惭愧。赛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实自己更适合承担设计图纸、安排分工等工作,这样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我认为文中的父亲十分智慧,好领导善用人才,不取其全,专取其能,让人才各展所能。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求贤若渴的曹操。他令郭嘉、荀彧等文人贤士为手下的重要谋士,为自己出谋划策、排兵布阵。他善用手下武将,请典韦、徐晃、乐进等猛将冲锋陷阵,努力杀退敌军……可见,曹操作为一代奸雄,懂得合理安排、使用资源,让每一位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他的用人之法堪称后人典范。
由此可见,我们要找准能让自己大展宏图的好机会,更好地发挥作用,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2
“《智慧背囊》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或意味隽永,或催人奋进,或感人至深,既带给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又启迪人生智慧。“这是智慧背囊的前言。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文章是《荷兰人的习惯》。作者刚到荷兰时,电力公司因作者家电费上涨而担心漏电,专门上门检查。此事使作者想起之前警察局因作者的车两次违规而认为是被交通设施影响,真诚致歉,并想知道原因。遇到事情时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许是荷兰人的习惯。
如今,我们很少遇见真正的“荷兰人”,人们正是因为缺乏他们这种从自身找问题的品质,所以才经常发生矛盾。
读了这则故事,我很有感触。一天午餐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打翻了我的汤,最爱的排骨掉在了地上。我们立即因到底是谁的错争吵起来。后来我想想,当时是因为我没把桌子排齐,桌角向过道倾斜,还因为急于吃饭,随手将汤放在桌角,间接导致那位同学将其打翻的。意识到忽视了自己的错后,我立刻向那个同学致歉,于是两人重归于好。看到作业上的“叉”时,我们总会埋怨老师批的太严,而往往忽略了自身存在的答题不严谨的错误;与同学发生争吵时,我们总会怪对方口气不好,却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言辞中有不礼貌的字眼。
生活中,类似的场景总在上映,司空见惯后,便无人记得要去改变它,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记住,凡事多从自身找原因,我们会多些生活的幸福与和谐,淡定与从容。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3
《智慧背囊》序言中写道:智慧藏在一句句平淡又深刻的话语里,藏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故事里,藏在一圈圈永恒而久远的时间年轮里。
让我印象最深的文章非《把粉笔横过来写》莫属了。20世纪50年代,巴菲特屡屡受挫。他的老师让巴菲特用粉笔画出一条直线,连接三行三列九个点。巴菲特毫无头绪。老师横压着粉笔,画出一条又长又粗的直线覆盖了九个小点。巴菲特恍然大悟,明白做事要与众不同,后来屡屡成功,最终成为了股神。
可见,生搬硬套学过的知识,只会弄“巧”成拙。当我们冥思苦想一无所获时,要打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勇于转变思路、独辟蹊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次创意编程赛的命题是弘扬家乡传统文化。考场上,我绞尽脑汁思索了近半个小时,却没有任何思路。无意间,我发现墙上挂着一幅宣传画,联想起金坛的非遗文化——剪纸。“有了!”,我灵机一动,用程序设计出一幅双层剪纸图案,两层窗花分别向不同方向旋转,让一年中固定不动的窗花,变得活灵活现,获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他们称赞我的作品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在人工智能时代,GPT技术在短短几周之内就能学会从小学到博士阶段的所有知识。如何能在未来的社会立足,不被AI取代呢?就像文中所说,我们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要培养创新创造能力,拥有独有的眼光和风格,才能找到突破常规的康庄大道。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4
“生活教会我们许多,一本好书,同样会让我们受益终生。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或意味隽永,或感人至深,或启迪人生智慧。”这就是《智慧背囊》。
从举手之劳的小事做起,是一种正确的心态。《9棵树里的人生》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让我心生敬佩。马塔伊,一个出身贫寒的肯尼亚妇女,她因目睹了毫无节制的砍伐而逐渐失去绿色的家园,心中充满痛苦,在自家院子里栽下了s棵树。而后,她邀请大家参加自己创立的“绿带运动”,影响广泛,于20o4年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栽一棵树,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举手之劳,非洲黑人妇女却以此演绎出了自己壮丽的人生画卷。
日前,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报道:南京一街道上有几棵树倒在路旁几天,无人问津。两位外国在南京打工的厨师,从厨房拿来了铲子,将几棵树-一扶起。他俩干得非常起劲,连铲子都被弄断了,于是用手去扒泥栽树,两位外国人的举动打动了路旁的几位南京市民,也来一起参加,树终于一棵棵被栽好。看完电视之后,我感到很惭愧,此事深深触动了我的灵魂深处。这些小事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做与不做,境遇却大不一样。它要求我们不好高骛远,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我们把每一件小事都和远大的固定目标结合起来,从现在做起,那成功的实现也就只剩下时间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每天做一件举手之劳的事,那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智慧背囊读后感 篇5
“一滴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尤其在年轻时,好书总是在给我们无尽的智慧。”这句话出自《智慧背囊》。
《智慧背囊》这套书中有很多引人深思的文章,其中《给对手的“救命草”》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故事讲的是:作者去一家著名的企业面试,序号是24号。在他前面的22号和他进行了短暂聊天。没多久,作者因没有吃早饭,胃病犯了,细心的22号给他送去了早点,同时还帮助一个陌生人复印了文件。后来我们都面试成功。
22号虽是一名大专生,但因她的善良帮助了对手,还阴差阳错的帮助了社长。这一切看似是巧合,其实都在于她给作者的“救命草”,帮“陌生人”复印资料,拯救了没有优势的自己。能长出“救命草”的那一份善良,将她从深深的卑微里拉到了阳光灿烂的地平线。
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记得那次参加演讲比赛,由于是第一次参赛,我非常紧张,但在我前面的一位选手却帮助了与他素不相识的我。他不仅跑过来安慰我,还与我分享了他之前演讲的经验,陪伴我练习了一遍稿子。在他的帮助下,我慢慢放松下来,更好的进入了状态。最后我们都得到了一等奖。不要嫉妒对手,而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因为只有强劲的对手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增强自己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才能取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照亮别人就是照亮自己,用自己的善良大度照亮迎面撞来的人,也可以保护自己。记住,不管社会竞争多么残酷,善良是把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