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观后感内容页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1

我是一匹有故事的白马,我的故事里有他,有她。他是朱德,我的主人,我与他久经沙场。她是一名战士——伍若兰,是他深爱的人。而我也曾与她生死与共。那么,故事开始。

我初次遇见她——若兰,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那里有一片开阔的土地。天上的云像是在玩魔术,时而变出老虎,时而变出羊,时而又像仪表堂堂的我。一阵微风吹过,我的视线也随之转移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土地上插着许多牌子,牌子上写着一些字,我不知是何意思。再往一边看去,便是我今天要讲的主角了,她正在质问一个人,那个人看起来比她年长一些。我当时还有点意外,我遇见我的主人朱德之前,所见到的女性都是对男性毕恭毕敬,但她似乎并不是这样。她拿过那个男人手里的本子,嘴里说了些什么,那个男人有些害怕,但没有说话。紧接着,她又挥挥手里的本子,说了些什么。那个男人才微微开口……这时,一名战士说:“伍若兰果真是不一般啊。”这句话我不太理解,但我明白她应该是做了一件好事,因为此时站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甚至还有人俯下身亲吻这可爱的黄土地……

此后,我在很多地方,都能遇见她。在战场上,她拿着手枪,毫不畏惧。但她也绝不会硬来,总是一次次用智慧击退敌人。她把手榴弹包在衣物中,奋力扔入敌阵,炸掉了敌人七八挺机枪,夺回阵地。不上战场的日子里,她也写一些宣传标语张贴在墙上。“铲除县团丁,喜迎革命军”就是她文采的缩影。她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最后一次遇见她,是在那场危险的战役中。朱德的部队被敌人包围了,我看见了她,于是我向她奔去。她也看见了我,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跨上马背——就这样我和她一起向远离大部队的方向奔去,将敌人引向自己,以掩护他——朱德,以及其他战士撤离。成功了,敌人中了我们的计,不,事实上是中了若兰的计。危险离我们越来越近。前面突然出现几位敌人,我有点不知所措。这时,真正的危险来临了,三米,两米,一米,敌人的那颗手榴弹砸了下来。她似乎也预知到了,用力抽了我一下,我不受控制地向前跑着,我和她被迫分开,她最终被敌人抓住了。我不知道后来的她遭遇了什么,我每天都在思念她,感谢她!我的主人——朱德,也一天比一天忧伤起来。

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的,她是伟大的战士,更是伟大的英雄。我永远都怀念她,敬佩她,英雄——若兰!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2

这是女主角伍若兰的质问,出自潇湘电影集团出品,著名导演周琦执导的献礼建党百年的电影《英雄若兰》。该片改编自湖南作家朱文科的长篇历史小说《血色幽兰》,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中,一位舍生取义、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伍若兰的壮烈人生。本片结构完整,叙事紧凑,感情真挚,既张扬了伍若兰英姿飒爽、献身革命的战斗风采,又展现了她温柔细腻、浪漫可爱的生活图景,文戏与武戏相融相生、张弛有度,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女性革命英雄形象,这也是本片获得观众广泛好评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来即有一大批着力刻画女性英雄形象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表现革命战争期间,那些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甚至为国捐躯的女性英雄,例如秋瑾、刘胡兰、阿庆嫂、李铁梅等等。银幕形象伍若兰身为其中一员,在作品中既表现出了英勇豪迈的一面,又在较多场景中突显出自然可爱的生活面貌,这让她的英雄形象更加真实感人,立体丰满。

一、奋起反抗、身先士卒的战斗特质

伍若兰这个名字本身便带有一些战斗抗争的意味,她也确实有着花木兰一般的豪情壮志,这得益于她的父亲,没有给她裹小脚,让她能大展身手。伍若兰的反抗不只是针对于封建礼教、反动组织,而是面向整个旧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歧视。影片开场,伍若兰的好友同学纷纷奔赴战场,但若兰却因女儿身而无法参军,她愤愤不平:“封建!还革个什么命!”紧接着,她又劝解因包办婚姻而痛哭不止的同学,鼓励她反抗压迫,拒绝包办婚姻。[ www.zUOwEnBa.NeT ]

伍若兰的反抗斗争精神贯穿整部影片,她作为一位革命女性,时刻不忘带领其他人进行斗争,如组织妇女加入妇联、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等,这在当时的年代尤为重要,是妇女解放、革命进步的先声。伍若兰的反抗斗争事迹在影片中有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最开始,伍若兰是参与宣传工作,进行张贴标语、游行示威等活动,到了后期,她开始身先士卒,在战场上奋勇冲锋,与敌人正面生死对峙,斗争的程度愈发深入激烈。她的抗争行为激励、引导了一大批身边女性与其他群众积极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二、忠诚坚定、献身信仰的革命品质

在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女性英雄的革命意识觉醒,需要党的引导和帮助。罗兴萍在《英雄·凡人·文学史》中将这种塑造英雄的方式总结为:“英雄的成长离不开党、领袖的哺育与培养。”伍若兰与朱德是革命伴侣,而伍若兰的成长也确实受到了朱德将军的深刻影响。

首先是机遇上,朱德安排给伍若兰宣传工作的任务,这使得伍若兰能够进入相关部门,发光发热,作出贡献。其次是在技能上,伍若兰最开始连枪膛都不会上,后期在朱德的悉心教导下,能够灵活自如地使用双枪,且枪法极好。关于这一点,影片专设桥段,讲述伍若兰如何拜朱德为师,学习枪法。最后,在精神信仰上,伍若兰也受到了朱德的莫大影响,朱德将《共产党宣言》赠送给伍若兰,正是体现了一种精神信仰上的引导。总之,一系列事件坚定了伍若兰的共产主义信仰与革命斗志。在掩护朱德及军部突围时,她吸引敌人火力,不幸被俘,最终英勇就义,伍若兰身上展现出了忠诚坚定、献身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品质。

在精神指导上,本片还在伍若兰的觉醒之外,加入了若兰之父态度转变这一情节。若兰父亲原本轻视朱德,认为其“捉刀提枪”,一介武夫,徒有暴力行为,无法救国,然而在听得朱德一番情理交融的深刻分析之后,若兰父亲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不仅认可了朱德的救国之路,也钦佩他的为人品性,同意了朱德与若兰的婚事。这一段落,也从侧面表现了正确的精神指导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意义。

三、温柔细腻、浪漫可爱的女性气质

以往较多影视作品塑造女性英雄形象,多是片面描摹其抗争品性而忽视其女性气质,导致人物形象单薄而缺乏质感。“妇女能顶半边天”,这使得很多革命女性的柔情无法展现出来,片面地突出其男性化的、英勇豪迈的一面。但《英雄若兰》却基本实现了英雄事迹与日常情感、浪漫化与写实性的平衡统一。

伍若兰不仅是一位战斗英雄、革命志士,她身上也表现出了温柔细腻、浪漫可爱的女性气质,影片有不少笔墨去描写伍若兰作为一位芳华正茂的女子的内心活动。比如她央求朱德教她用枪,就用了一个近乎“耍赖皮”的可爱方法,随后,她将准备好的拜师礼物——手抄的《共产党宣言》送给朱德,这个礼物在影片的最后,伍若兰慷慨就义时才告知观众,极好地烘托了气氛。同时,手抄书本的方式也十分浪漫,这个桥段将伍若兰生活中的细腻柔情与精神上的革命壮志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完善了其作为主人公的形象。影片突显了伍若兰作为一个女性所具有的温柔品性,在伍若兰为女同胞伸张正义,将杀人凶手龙来运就地枪决时,其形象大义凛然,英勇果敢,但在此情节之后,紧跟的是她与朱德二人站在山坡上畅谈革命理想,抒发美好愿景,此时的伍若兰又呈现出她温柔可爱的一面,与自己的意中人传情达意。

而伍若兰面对父母,这份女性气质则更加明显。在若兰辞别父母,撤退到江西时,她泪如雨下。此处镜头设计也极富古典韵味,圆框构图,灰绿相间的色调,青砖黛瓦下的离家之路,镜头深处泣不成声的母亲,此时的伍若兰仅仅是一个无可奈何要离家的女孩子,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愧疚,也表现出了伍若兰英雄形象的重情重义与质朴自然。

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电影,本片对主人公的描写生动感人,立体丰满,表达手法上也比较全面。2023年是重要的纪念年份,适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有大量的献礼片上映。《英雄若兰》作为一部小体量的献礼片,呈现出了女性英雄主义的大情怀,是一次对女性革命英雄形象塑造有益且成功的尝试。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3

自从喜闻朱文科主席的长篇小说《血色幽兰》被改编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若兰》,大部分取景在我们耒阳实地实拍,在耒阳开机拍摄,在耒阳首映。这事曾兴奋得我几晚睡不着觉。对于这部在耒阳为主取景实拍、讴歌耒阳革命英雄的电影,觉得有一股特别的亲切感,感觉这是我们耒阳红色文化的一张名片,好想先睹而后快。

2023年10月2日上午,耒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理事会和党支部成员,在耒城龙腾广场横店影城集体观看《英雄若兰》。感谢朱主席特别邀请我这位老同志参加,我长久的期待终于如愿以偿。坐在电影院的观众椅上,我激动而兴奋地等待着电影的开始。在激越的音乐中,风云激荡的画面出现了,伍若兰矫健的身影很快就活跃在银幕上。她漂亮、秀雅,却又英姿勃发。在大革命的洪流中,她是那么坚决,义无反顾,对革命的信仰坚定,对爱情忠贞,对受苦人同情,对姐妹和战友、同志亲近,对长辈亲切关爱,而对敌人对反动派十分痛恨,由此形成鲜明的对照,伍若兰的英雄形象令人又敬又爱。我觉得这个主人公的形象展示得太好了,那么有血有肉,这部电影表现得太成功了!

随着剧情的继续,伍若兰遇到了朱德军长。朱军长在耒阳坐镇四十多天,指挥湘南地区十多个县的武装暴动。因为共同的信仰,使得两人一见如故,相互欣敬,心灵相通。他们在山谷间并骑远眺,在小河边同步畅谈,彼此理解,产生共鸣。剧中穿插了朱老总千里寻党的回忆、伍若兰对童年往事和投身革命的回顾,还有对未来理想的展望。他们既有英雄豪情的一面,又有铁血柔情的一面。他们体现温柔温情的时刻,表现在朱总赠书、若兰拜师的时侯,没有亲密动作,更没有甜言蜜语,对话也很简短,却感人至深。他们既是一对革命伴侣,又是一对豪气干云的战友。

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的场景是:当驻扎在家乡的工农革命军被迫撤向井冈山之际,伍若兰长跪于母亲的膝前、默默偷看父亲授课、孩童朗读的台词、伍若兰默默流泪前行的神态,这一连串的镜头,组成无比精彩的一幕!其间,她无一言一声,却又无声胜有声,淋漓尽致地展示出对双亲的依依不舍及对革命的无限忠诚。看到这里,我这个老头子都鼻子发酸,眼眶走泪了,实在是这部电影中超高艺术的一笔!

然而,最使人震憾难忘的是寻乌县圳下突围之战。当时,正是清晨,敌人偷袭、包围了红四军军部,形势危急。就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红四军首长们将陷敌手的危难时刻,伍若兰毅然率领警卫战士鸣枪引开敌人。她与骑白马的朱德擦肩而过时,在面临生离死别的肠断瞬间,场景只有眼神中流露的关切、牵挂、依恋。这种含蓄的艺术手法是何等的精彩与高明!后来,伍若兰被俘牺牲,还是采用了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呈现,让血腥的牺牲有一种悲壮之美……影片观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我一直沉醉于剧情中,直到电影结束才从沉迷中醒来。短短的100分钟的电影,是如此地令人惊叹!

电影《英雄若兰》集中刻画了双枪女将伍若兰能文能武、忠诚革命信仰、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光辉形象,在有限的剧情长度中艺术性地反映了她短暂而辉煌壮丽的革命生涯。英勇就义于23岁的伍若兰,就像红色历史的天空划空而过的流星,短暂却无比灿烂。这部《英雄若兰》的电影也一样,虽然片长只有一百分钟,但精彩异常,不仅思想政治性强,艺术水平更高。更重要的是,它是耒阳有史以来第一部电影,是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于耒阳影视文化具有填补历史空白划时代的意义。电影《英雄若兰》,好似耒水河畔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又像鹿岐峰上的一颗亮星,必将璀璨在中国红色电影的星空!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4

近日,我观看了渴望已久的电影《英雄若兰》。此片改编于本土红色作家、市民协主席朱文科先生的小说《血色幽兰》,由湖南潇影第二影业有限公司周琦先生执导,刘筠燃、肖宗林主演,在本市多地取景拍摄而成。这是耒阳市搬上荧屏的首部红色故事片。

全片90余分钟,运用蒙太奇表现手法展示了革命先辈伍若兰传奇的一生。影片以经典文辞铺垫感人情境,以特写镜头突出鲜明形象,以细微表情揭示心理活动,以歌曲配音渲染气氛……通过一场场硝烟滾滾、炮声隆隆的激战场景,表现出广大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寻乌圳下突围中,影片充分运用革命浪漫主义手法,一边是伍若兰跃上战马、挥舞双枪、左右开弓奋力杀敌的镜头,一边是朱德与伍若兰相亲相爱的场景,画面真切,催人泪下。伍若兰负伤被俘,缓缓走向刑场,她泰然自若,忠于信仰,忠于爱情,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永远烙在每位观众的心中。此时,我感慨万千,特作七律一首赞之:

耒水金南伍氏中,书香宅第女英雄。

能文能武双枪将,救危救夫百世功。

实践宣言铭信仰,交心爱恋尽贞忠。

临刑誓语惊天地,壮烈芳名举国崇。

巾帼虽已逝,幽兰吐芬芳。无数革命先烈为建立新中国,为广大人民翻身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明镜照形,鉴古知今。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事迹,传承革命精神,继承先烈遗志,定准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以实际行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5

近日,由周琦执导、刘筠燃主演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英雄若兰》,在烈士伍若兰的故乡——耒阳点演,观众如潮,反响强烈,掀起了耒阳红色文化研究高潮。电影《英雄若兰》,改编自耒阳本土作家朱文科先生的长篇小说《血色幽兰》。

10月2日上午,我有幸与民协理事与党支部成员一同观演,电影虽然不长,但高潮频频,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影片从北伐战争开始,到伍若兰被捕牺牲,用简洁紧凑的直叙手法讲述了伍若兰短暂而壮烈的人生。

影片用细腻的特写镜头精准刻画了主角人物的心理,完美展现了一个战争的小白成长为双枪女将的心路历程,特别是电影最后的特写,透过“临刑前着红妆”的镜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若兰对未来美好人生的向往,她才23岁啊!牺牲,才是共产党人的本色。从若兰受刑后虚弱的嘴里坚定地吐出:若要我与朱徳决裂,背判革命,除非赣江水倒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贞不渝。

影片用激烈的战斗场景描绘了革命战争的残酷。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英勇无畏的冲锋,护士不顾安危的救护,无不展现了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战争环境。《英雄若兰》是目前为止,耒阳唯一的一部由本土作者创作、在耒阳为主取景拍摄、讲述耒阳英雄儿女故事的电影,战斗场景达六七十场,取自导子、长坪、太平圩、永济等地,包括学生在内的数百名群众演员倾情参演,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斗洗礼,拍电影的经历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革命历程的艰辛。这部电影的成功拍摄和上映,对于耒阳和耒阳人民,对于耒阳文艺事业,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片用唯美的郊外风光画面渲染了朱徳与若兰的伉俪情深。相信每一位观演者,都会为紧张的战斗间隙中,朱徳与若兰在郊外遇见那场戏而陶醉,漫山碧翠,芦苇飘摇,任微风凌乱你的秀发……革命虽然不是请客吃饭,是用生命与强大的敌人搏斗,但革命者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却大多是革命中结为伴侣,并肩战斗。伍若兰、杨开慧、蔡和森、瞿秋白、方志敏、闻一多、赵一曼……,他们是革命者,更是学富五车的才子,有些甚至出身富贵,他们本可以凭才学平安享用一生,他们也懂风花雪月,可是一旦革命需要,他们就会断舍离,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追求与信仰。

影片用优美内涵的语言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影片中,既有《孟子·梁惠王上》《礼记·礼运》等古代典籍的精美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重温这熟悉似新鲜,凝重而深沉的语言让人正气油然而生,又隐隐指出身书香门第的若兰,为什么走向革命的道路。远离父母的爱时背后传来“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听到这近乎人生总结的语句更让人不禁一怔,为若兰倍感心疼;影片中又有乡土俚语般的顺口溜,“不读书,不识字,苦一世”这样大道至简式的文字,符合若兰为老乡普及文化的事实,又能激发民众的觉醒意识;影片还有若兰引用林觉民的“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展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传承,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巾帼英雄;“到那时,不再有苛捐杂税的巧立名目,土豪劣绅的欺凌盘剥……”“不再有皮鞭对人民的驱赶,牢笼对自由的囚禁……”“不再有愁苦、眼泪,只有从心里发出的欢笑”“我懂了,这样的世界才真叫好,宝宝才会真的喜欢!”“别怕,小家伙,我们会把这个世界,真正改好的”,山顶的这段精彩对白又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和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憧憬。通观影片,言辞优美而富于内涵,贴切自然又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却意寓深远。

近代以来,中国内政腐败,外族列强不断侵犯,至民生凋敝,国运不昌。无数仁人志士,或远走他乡,飘洋过海,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变法图强,践行民主,唤醒民众意识;亦或揭竿而起,革命牺牲,塑造自己的理想国度。然而,他们有的被强权压制,半途而废;有的受时局眼界所限,有始无终;有的纲纪败坏,最终祸乱国家。他们当中,不乏有壮志凌云的义士,甘当先锋,即使头断血流,也要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每一次运动,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起义,这种舍身取义的人都太少了,没有唤醒足以创造历史的多数士人和民众。更何况,有些人是为了一己之私而去做这些事的,如乘势上书的康有为,其实并没有多少变法思想,相较于谭嗣同的慷慨就义,他的逃跑真不那么高尚;如洪秀全,起义成功之后,竟然腐化坠落的比清朝更甚。事实证明,没有信仰的革命就是一场灾难。

中国革命,在黑暗中蹒跚前进,步履维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犹如漆黑不见五指的深渊,看到了一线光明。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利益被无视和瓜分,让人们看到了西方列强的丑恶嘴脸。让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资本主义道路并不适合中国,走资本主义的共和道路,并没有得到列强的同情与帮助,相反,民族资本家政权天生的软弱性却使国家无心无力对抗列强。

五四运动,让中国知识分子真正觉醒了,于是大批仁人志士把目光投向苏俄,投向共产主义。伍若兰,一个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女性,从此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革命的道路。《共产党宣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无数象伍若兰这样革命者的心灵,让伍若兰完成了从一个崇拜北伐的学生娃到革命战士的蜕变。从此,一大群人怀抱共产主义理想,为解放天下受压迫的穷苦人而奋斗,流血牺牲,历经二十八个春秋,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漫漫的征程,阻挡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残酷的刑罚,摧毁不了他们顽强的毅志;一次又一次的挫败,磨灭不了他们坚定的信念,为着胜利,为着新中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新的长城,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无数为着别人的幸福与自由的人,义不容辞地奔赴战场,刑场上举行婚礼,高举炸药包炸碉堡,用胸堂填堵敌人的机枪口……这才是人世间真正的大爱啊,是什么支持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和他领导的战士去这样做啊,只因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东西:信仰。

舍身取义的人并不只是男人的专利,“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今有伍若兰,为了共产主义信仰,为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投笔从戎,手握双枪,纵横战场。被捕后慨然就义,决不苟且偷生。这种信仰与高度,早已超越了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伍若兰,你不愧是耒阳人民的好女儿!

观演中,时而为大革命的胜利而欢呼,时而为紧张窒息的白色恐怖而纠心,时而沉醉于纵马飞奔的郊外风景,时而咀嚼着言词优美的电影对白……偶尔闭目,又幻想进入剧情,与她相见恨晚,一定也会爱上这样一个知书达礼又刚烈顽强,温柔善良又坚定果决的奇女子。我热爱心中的女英雄,更因为她是我的三师校友。记得曾在群与友畅叙幽兰,和联曰:书香门第生双枪女将出伍阙,神农故里诞巾帼英雄是若兰。

当年圳下受围,伍若兰率先警觉,临危不惧,又以身殿后,挽救了毛泽东、朱徳,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伍若兰的牺牲,是耒阳上井冈八千儿女的巨大损失之一,也成为朱徳元帅的终身遗憾。若兰,是元帅一生的痛与追忆。1961年,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写下“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的诗句。

“扈江蓠与辟芷兮,韧秋兰以为佩”。兰花,品性高洁,芳香自远,自古以来,她就是中国士人心中的君子;若兰,心忧天下,始志不渝,你是华夏女子的骄傲。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6

根据__银行关于开展“一课一片一实践”活动安排,城中支行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组织党员群众观看了红色电影《英雄若兰》。

《英雄若兰》以开国元勋朱德元帅的夫人、革命先烈伍若兰的英雄事迹为故事原型,重现了这位耒阳巾帼双枪女杰在战役中为掩护领袖和战友不幸被俘,并带着身孕抗住敌人的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终英勇牺牲的伟大事迹。观影结束后,全行上下感触颇深,深感当下繁荣中国的来之不易。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湖南调研时对湖南红色资源发出的感慨,湖南是伟人故里,是红色胜地,是革命摇篮,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革命英雄。电影中所描绘的湖南耒阳,是湘南起义的主战场,20多万人民投身工农革命洪流,以伍若兰为代表的革命女性群体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解放底层妇女思想,引导她们自发斗争、走上革命道路,这样的革命青春和革命情操,更是芬芳了这一块热土。正是秉持着这薪火相传、历久弥坚的红色基因,城中支行始终践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求,积极组织党员群众学党史、知党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女主角伍若兰在影片中与父亲的对话语调虽是平缓,影片之外的我们却是深感其分量的沉重。在一些主旋律影视作品中,女性英雄的革命意识觉醒,需要党的引导和帮助。罗兴萍在《英雄·凡人·文学史》中将这种塑造英雄的方式总结为:“英雄的成长离不开党、领袖的哺育与培养。”在精神信仰上,伍若兰受到了朱德的莫大影响,《共产党宣言》手抄本与原本的交换,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引导,同时也坚定了伍若兰的革命斗志。革命信仰的坚定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作为__银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积极树立对单位的认同感和荣辱感,努力学习革命先烈攻坚克难、不畏时艰的奋斗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单位的发展尽一份力。

“姓名:‘伍若兰。’籍贯:‘湖南耒阳。’年龄‘23岁。’你与朱德的关系:‘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战士。’”这是影片最后伍若兰英勇就义前与敌人的一段对话,我无法想象当时她遍体鳞伤的体内拥有着何其巨大的革命信念,镜头下愈走愈微小的身躯竟也变得高大起来,“牺牲是共产党人的本色,革命斗争一定会胜利,人人平等自由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影片结束后,伍若兰这振聋发聩的声音久久萦绕在我耳际,是啊,在风雨如磐的战争年代,在“马日事变”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伍若兰尚能如此顽强坚贞,大义凛然,我们这批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社会主义新中国下的年青一代,又有何原因选择躺平。在银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现在,__银行经过6年的发展,虽已扎稳了根基、站稳了脚跟、取得了很多耀眼的成就,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挑战要面对,全行上下都应团结起来,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用完备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能,用优质高效的服务和心系客户的情怀,为__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努力奋斗。

幽兰栉风沐雨,披霜傲雪,永不会凋谢。又到幽兰芬芳时,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将永远传唱下去,砥砺我们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前行!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7

首先,影片是对特定的一段历史时期,革命先辈英勇斗争,舍生取义的那种光辉业绩的生动再现。1927年前后这段历史不好写,不好表现,我们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发现,就是“4。12”以后,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彻底反目之后,到上井冈山的这段历史是不好展现的,因为特别复杂。这个复杂性来自很多方面,我们就不展开了,这段历史从影视作品角度讲,其实是很难碰的,不太好写。湖南的农民运动,土地革命,当时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这里面的情况也蛮复杂,南昌起义之后,到红色军队初创,这个时候的艰苦磨砺也很复杂。包括“4。12”之后的白色恐怖,革命浪潮受到残酷的压制,这个历史都很难写,但是这部影片写得比较生动,影片首先是特定的历史时期革命先烈的艰苦卓绝斗争的生动再现。

第二,影片是对我们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在天安门讲话中归纳了32个字的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特别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我觉得这部影片诠释得非常生动。我看到伍若兰牺牲的时候,我就在想朱老总在战争年代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毛主席在战争年代的“我失骄杨君失柳”这样的诗篇,包括陈毅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种精神影片里都有。在那样一个复杂的斗争形势面前,我们没有办法,自己心爱的人被俘虏,被枪毙。很生动的诠释了我们伟大的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我们这么多先烈,包括毛主席,包括朱老总,包括陈毅元帅,我们党的元勋都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何况那些千百万的无名烈士,天安门前英雄纪念碑所代表的那些人,很生动的诠释了建党精神。在建党的过程中,在革命斗争,建设整个时期,这样一批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才有了我们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强大,才有了今天。

第三,影片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生动展现。这部影片有些情节,比如说最后若兰被捕的时候,说你和朱德是什么关系?她说“他是英雄,我是战士”,这个特别感人,体现了她对自己心中特别敬仰又很爱恋的英雄人物的情怀。整个故事就是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生动结合的解释,影片中两个人在镜头中有策马奔驰的场面,特别浪漫,又不失英雄本色,包括伍若兰双枪,既很英雄,又很浪漫,伍若兰前面可以双手挥毛笔,即使艺术再现也是好的,都是很精彩的地方,这样一个女英雄,我觉得早就应该搬上银幕,这么好的故事。再比如说,两个人从一见就有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感觉,都是英雄和浪漫的结合。还有在井冈山上几位女战士,看着怀孕的肚子,那段话也特别浪漫,但是稍显得过了一点点,再收一点点可能会更好。

第四、影片是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融合。这个特别好,让我很感动的。我们以往拍这种题材不这么讲,因为五四运动是对传统的批判,那个时候的新青年,比如以鲁迅为代表的,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是《觉醒年代》讲了这个问题,以陈独秀的主语讲的,不是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糟粕提出了批判。为什么我们讲文化自信,还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英雄若兰》这一点特别好,“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兰花就是君子,我们传统文化里面都是把“兰”比喻君子,很高洁,有傲骨的感觉,我们传统文化中很美好的。若兰的出身是一个乡间的私塾先生的家庭,饱读诗书,而且她还能冲破家族的羁绊,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感觉。她的眼界,她的思想意识,远远超出了她的家庭所能达到的高度,青出于蓝,但是也是出自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若兰的父亲跟朱德第一次见面,朱德表现了我们的革命领袖对于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不是土包子,不是一介武夫,不仅赢得了自己爱的女人的家庭认可,更展现了文化底蕴。若兰决定跟着上井冈山的时候,背景是父亲教孩子读书,配的那个画面是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意志完美的融合,是这部影片特别可取的一个地方,他们也是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一批,不能离开优秀传统的土壤,如果离开了优秀的传统土壤去讲这个故事就没有根,为什么总书记讲文化自信,还要培根铸魂。

从这几个方面来讲,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深刻。当然影片还有不足,一个可能是因为低的成本,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有两个方面不足,一个是技术上,比如声音制作,后期好一些,特别是影片开始前半段,总有一些脱节的感觉,配音跟画面有的时候有点衔接得不够紧,包括剪接上,还有些衔接不够顺畅的地方,可能有点仓促,如果假以时日,可能会更好。另一个是演员的妆,化妆再用一点工夫可能更好一些。

总体来说,我看完之后很受感动,这部影片尽管没有办法跟头部大制作的大片PK票房,但是还是祝愿这部片子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电影《英雄若兰》观后感 篇8

“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伍若兰的豪言壮语伴随着《英雄若兰》慢慢落下帷幕。这部电影采取的诗意化的艺术效果,完美展现了伍若兰超俗不凡和英勇无畏的感人事迹,观看到最后让人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电影《英雄若兰》以大革命时代耒阳早期革命家伍若兰投身共产主义事业并为之奋斗牺牲的英雄故事为历史背景,讲述伍若兰短暂辉煌的革命生涯。剧中,伍若兰出生书香门第,从小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写的一手好字。在那个裹小脚的年代,她是反封建思想的代表,拥有一双大脚,这双大脚成就了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性格,这些得益于她的开明的父母亲,父母亲没有把她束缚在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理念里,而是送她读师范,鼓励她成长为一名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

伍若兰在衡阳省立女子三师读书时投身革命,经毛泽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她还是个不会上枪膛的女生,面对敌人的枪子她不曾畏惧,带领同学们穿梭于炮火中救治伤员。在炮火硝烟四起中,伍若兰和毛达湘、曾志、夏明震、陈芬、刘泰、段茵建立了一份特殊的革命情谊。她受进步思想的浇灌,义无反顾地反封建制度、宣传男女平等思想,很快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革命者。

伍若兰师范毕业后,把共产主义的种子从女三师带回耒阳,从事农民运动,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乡间田野有她活跃的身影,她带领段茵、谷妹子、伍春林她们刷标语、做群众工作,宣传进步思想。如今世道不太平,父亲希望女儿不要像男孩子一样整日打打杀杀,不希望她风里来雨里去过着让父母担忧受怕的日子。可是,伍若兰的志向不是自己过安稳太平的日子,她希望全天下的人都可过上安逸的生活。伍若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父亲说:大丈夫可以在外闯荡,这话说的乃是匹夫,非匹妇也!”伍若兰胸怀万丈的说:国家兴亡,女儿同样要有所作为!”进步思想的理念灌溉着她心中革命的种子,必将枝繁叶茂。

伍若兰反剥削、反封建思想,创办夜校,教大家识字,传播革命的理念。在剧中她告诉大家:“苏维埃政府制定和颁布了《土地分配法》,什么是土地分配法,就是要让老百姓人人有土地,就是没收地主老财的土地,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户。”老百姓分到田地后,捧着泥土喜极而涕,电影观看到这里,让人不得不感叹,伍若兰是一个有思想的女性。她的骨子里流淌着一股新思想,她明白要想农民心甘情愿跟着共产党走,只有先从思想上解救他们出来,让他们有地种,有粮吃,再不能受地主老财欺压,只有自己拿起农具自己种地。她痛恨地主老财欺压百姓,带领一批知识女性打土豪分田地,为的是让穷苦大众都翻身做主人。剧中的她,性格特点塑造鲜明,悲悯苍生的形象跃然屏幕。她是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革命女性的典型代表。

中国革命史上的巾帼英雄有很多,伍若兰与别的革命女性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有的是能文但不善武,有的是善武却缺乏文化,伍若兰就不同,她能文能武,文武双全。她会写诗,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善于搞群众工作和宣传工作,还能使双枪。在电影《英雄若兰》中我们看到,伍若兰从一个不会上枪膛的学生,一步步成长为双枪女将,尤其是在七溪岭战斗和圳下战斗中,更是彰显了她的勇敢果断,以及会带兵打仗的特点。那个年代咬文嚼字的女性屈指可数,偏偏伍若兰又在衡阳三师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这为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垫脚石。她出口就是“可知乎者也”,满腹经纶驳得教书育人的父亲目瞪口呆。她的诗文书法得到了大家高度评价,朱德曾经夸赞她是一个作家。剧中她双手写标语,刚劲有力的毛笔字就如她对革命的倔劲。这些点点滴滴的人物描写,刻画的是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使人一看就觉的她是革命的浪潮者。

全唐诗中有两句“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用在伍若兰拜别父母上井冈山再合适不过了。电影《英雄若兰》描写起义军主力部队从耒阳转移井冈山时,没有刻意描写伍若兰与父母的难舍惜别,但我们看到这一幕时,从人物表情、以及伍父教孩子们诵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若兰站在窗外听闻父亲教学生们诵读《木兰辞》,离别的泪水湿了眼眶,打湿她心中那条亲情之路。她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告别了父母,她把对父母的爱全都深埋在心底,母亲把对女儿的爱投递在她远去的背影里,父亲把对女儿的爱寄予在《木兰辞》中。这一幕亲情戏得到了诗意化的升华,让人看了煽泪。剧中虽然没有女辞母的哭哭啼啼难舍难分的戏份,但观众看到了女性柔弱的一面,被她坚强的外表遮盖了。伍若兰为了心中的信仰义无反顾的奔向革命的道路。这个世界那有什么岁月静好,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是她们负重前行流血打拼出来的。这个世上本没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是他们不畏千难万险、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今天的太平盛世。

我读过小说《血色幽兰》。伍若兰因信仰与朱德相爱结为夫妻,后来又因为对爱情的信仰,危急时刻,她果断骑着丈夫的白马引开敌人,指挥红军战士掩护朱德、毛泽东、陈毅等红军领导人脱险。她在战斗中受伤被俘,在赣州狱中遭受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敌人要她声明与朱德脱离夫妻关系就可放了她,还可给她高官厚禄,她却说:“要想我与朱德脱离关系,除非赣江的水倒流!”剧中她在监狱里对其她几个姐妹说:“我是看不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了。你们一定要坚持,为了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为了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而死,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本色。”面对死亡,她还不忘勉励狱中的姐妹们,她把耒阳女性的坚强之美演绎的淋漓尽致,

剧中敌人问她和朱德是什么关系?她跳过世俗的夫妻二字,铿锵而智慧的回答:一个是英雄,一个是战士。”这句话蕴藏着伍若兰对朱德的爱慕与崇拜之情,诗意化的语言更加彰显了她不一样的人格魅力!电影观看到这里让人泪目。伍若兰的革命信仰、爱情信仰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伟大的革命女英雄形象。伍若兰走上刑场的路撒满阳光,这让我们看到了她心中的革命信仰之光永照大地,亲情、友情、爱情在他的灵魂深处永远都是温暖的!电影展现了特定的历史时期耒阳革命先辈舍生取义的光辉业绩,是对共产党生动诠释,是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生动展现。

电影在最后,伍若兰牺牲就义少了鲜血飞溅、残酷阴森的刑场。我们看到的是伍若兰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步朝阳光升起的方向前进,明明是一条走向就义、牺牲之路,暗喻的却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