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作文体裁读后感内容页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1000字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篇1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是这么说的:“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如何给我们的生命包装成特殊的一份,让它变得有意义,不再单调。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生要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什么叫做保持生命的单纯,我想,我是这么理解的。保持生命的单纯就是靠着我们自己,对一切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养成一个良好的三观与精神世界。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有着自己的判断,不受他人想法的影响与侵染。我想这也是一份属于自己生命中的“单纯”,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不会成为那种遇到事情,人云亦云,丝毫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份单纯不仅仅是懵懂与美好,而是一份拥有初心的坚持。

我想,就好比网络上沸沸扬扬的一些事情,每个人接受的教育,家庭环境,接触的人都不同。对一件事情所作出的看法也不同,但不代表,大家都是对的,也不是说都是错的。只不过一些事情根本就没有评判标准。人是有温度的,大家会参杂自己的感情进去,不做道德绑架,不去触犯道德底线。有着正确的情感和正向的引导,都会让生命变得纯粹单纯多。

那么,生命是什么呢?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我想,也许无法为生命下一个定义,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毀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它是顽强的,不易摧毀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它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里,得到一丝温暖与幸福。

生命可能像一根稻草,风来便被压的摇摇欲坠,但若有着好环境的培养,它会结出很好的果实。

喧嚣的社会中,我们无法听见自己的声音,一阵阵的狂风,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但我们仍然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追求一份诗意般的生活。

即便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不用去想那些空洞的道理,不用去体味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们只要活着就好,可是有谁在不尊重生命本身的同时能够安静而幸福的活着。“我们活在世界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其实我们能够一家人安静的在一起吃顿饭也是一种幸福,亦或我们能专注的看一处风景也是一种幸福,是真正的在体味生命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瞬间。可是我们太多时候都是在随波逐流,太多的时候都忙碌不堪,我们到底在忙什么?回过头看看我们活了那么多年生命中留下了什么,有的人也许只是自然年龄的增长而已,可是我们终究要面对我们的内心,如果没有一颗澄明的心,我们就无法享受真正的美好,充其量享受平庸的热闹而已。我们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

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心,认真的生活下去吧,给生命增加色彩,提高价值。努力去生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最重要,我想,这也许是生命品质的契机。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篇2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小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

真谛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命,即生命的本真所在,因为它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个那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在序言里,周国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公交车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臭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

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憔悴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篇3

一个人,在“生命”这个伟大的名词面前,是渺小的,如同咿呀学语的儿,不仅无知而且茫然。周国平先生作为哲学系的思想者,或多或少也会去探

寻“生命”的真谛,于是《生命的品质》面见于社会大众。我有幸能够读到这本书,阅读的同时,我分明看到一位黑发人,他安静地盘坐在树下,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仰望天空,刹那间,一道亮光飞逝而过,顿时明光四起。

周国平的文字总是散发着星辰的光芒,圣洁而不乏灵动,耀眼而震慑人心。他说“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这正是周国平先生在本文中要叙述的主题思想。

在讨论一个人的生命时,他坚持人包含两层生命:一是外在生命,这层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躯壳,既有完整又有残缺,既有美丽又有丑陋,而生命的真谛

却不在此;二是内在生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节,即生节的本具所在,因为匕首突破了躯壳的限制,将真实的生命展现出来。

在讨论关于灵魂时,作者接受了杨绛的看法——灵魂不同于内在生命,灵魂是塑造内在生命的主导者。如果说,内在生命可以规范一个人的行为,那

么,灵魂则足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变得纯真而高尚。

在序言里,周国平先生如此写道:“灵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灯和方向。”这正说明他极其

推崇灵魂的锻炼,因为生命的一切起源都是来自灵魂,失去灵魂的生命,只能称之为“肉体”。

这不禁令人深思,如何让一个灵魂得到锻炼?作者并未直接指出,但综观全书,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不必去追捧荣华富贵,侧耳聆听灵魂的声音,找寻属于自己最合宜的位置,让灵魂与生命得到满足,让生命绽放如星光般璀璨的灵魂之光。

阅读的过程中,有些内容令我感到些许梦幻,那样的灵魂与生命是否真的存在?无奈,周国平先生也承认“人世间只成了争权夺利、争名夺位的战场……”是啊,这几天我大多是在闲暇时刻里品味此书的,每当自己的视线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时,实有一种痛心之感,这本该是大自然的芬芳气息,却成了充斥着铜身气味的宣传广告利益已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的生命本真,迷失在都市的圈牢中,这是多么令人灰心绝望的不幸。而周国平先生是清醒的,我至多于世俗中思考世俗,他却于黑暗中守护人性。

他说:“把心安顿好,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不去沾染不良风气,孟子的“性善论”指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我们寻到人生正确的方向,让生命本来的面目-“善”和“美”直到永恒,也许,我心中的梦幻就不会再是梦幻。周国平先生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环节,他写了许多关于教育的文章,帮助人们走向真正的教育之路,即“让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真正的人”。我十分景仰他的勇气,因为他能够抛开世俗的眼光,专心做自己的学问,坚持不让人性堕落在黑暗的社会里。

以作者自己的标准来看,他认为:“一本好书会让读者也想写点什么,它营造了一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我想《生命的品质》一书正符合此点,这也正是我阅读本书的原因,即它给人以力量,让人摆脱肉体的脆弱,拂去人在面对强大的物质世界时,因为无法抗争而倍感心力憔悴的无助感,从而做一个内心充实而强大的人,维护最宝贵的生命本真。

我希望我们都可以找到灵魂中那颗最璀璨的星辰。真实而美丽,普照着社会的每一个黑暗角落,让每一个黑暗角落不再黑暗,而是永恒地散发着光芒。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篇4

“人最宝贵的有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就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这就是周国平的价值观,是他对于人生态度,明晰而简单,但却需要用心去践行。

生命是什么?冰心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那么我更不敢去为生命下一个定义,我只能说人是有一个肉身生命的,这个生命是脆弱的,生病或是受伤都足可以毁灭它。但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人都还有除过肉体生命以外的另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我们眼睛看不到,却能用心感受到,也许我们可以称之它为灵魂或是精神,这个生命是顽强的,不易摧毁的,当所有的不幸和苦难袭来时,这个生命可以抚慰我们受伤的身体,从而使我们获得勇气与力量,所以臧克家会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死了的只能是我们的肉体生命,而我们的精神或是灵魂却不会死掉,它是永恒的,只要这个灵魂足够高尚与强大。因此这个内在的生命值得我们珍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活出生命的品质来。

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在自然的怀抱中生息,无论时代怎样变迁,春华秋实、生儿育女永远是生命的基本内核,喧嚣的闹市亦或是宁静的大自然,无论在哪儿,我们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都不可避免的被这俗世牵绊着,而实际上也必须这俗世牵绊着,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中,是什么可以让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生命的敬畏?那就是要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强大的灵魂,这是我们变得独特,变得有人格魅力的唯一法宝。

在“内在生命的伟大”一文中,周国平反思自身的生活,他想到了那些身体残疾却依然收获了一份完整而有意义的人生的人:荷马、贝多芬、霍金、海伦·凯勒,诚然,这些人都是伟人,然而不可能人人都可以成为伟人,但这最起码能证明一个强大的灵魂可以跨越身体上的残缺,爆发出不可思议的惊人力量,从而让我们的生命闪现出耀眼的火花。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虽然我们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但上帝上公平的,他赋予我们每个人一个完整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在这个灵魂中,我们可以自由的活着,不受任何东西的干扰。我们应该成为自己内在生命的主人,无论平庸或是伟大,都应保持一个独立的灵魂,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中,生活越来越复杂,生命越来越沉重,人们被太多东西所缠绕,欲望、野心、身份、地位,这些东西覆盖了生命的本质,反射到我们的身上,便是高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生活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以至于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去体会,去培养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独立的精神世界。

生命的品质读后感 篇5

最近,我终于有幸得到周国平先生的《生命的品质》一书,这本书是我渴求已久的书。

此书思想精髓在于人最宝贵的两样东西,一是生命,二是灵魂。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生活。

一直以来,我以理想主义者自居,思想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哲学是一种分身术,把人分成具体的人和抽象的人,具体的人周先生认为是一个有很多尘世欲望的复合体,在红尘中奋斗、挣扎,我不尽然,我觉得那不欲望,而是理念、信仰,是为了理念和信仰所付出的执着与坚强,在努力与奋斗中所感受到对生命的热爱与真挚,连最枯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欣慰到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佐证。抽象的人站在具体的人之外,所以清醒、理性,从更加超脱的角度来劝导那个具体的我,让生命简单、本真,于是在午后、在深夜,一杯茶、一本书,与心灵对话,感受最真实的自己,在喧哗的世界中沉淀下来。

周先生的书品味悠长,一本好书初读时似曾相识,再读时又美如初见,直入心底,感觉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相遇,而这种相遇使你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读书如一剂良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都能从其中找到诠释,回归淳朴、回归简单,回归本真,把平凡生活和内在生活过好,生命的整体品质就是好的,果真如此吗?

有学友曾问我,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为何没有痛苦的表情,仍激情飞扬。活在当下,焉能放下。人生在世,确有许多负重,因活在当下,上学时想考一所好的学校,毕业了想有一份合宜的工作,工作了想有所建树,亲情、爱情、友情哪一个不是生命中沉甸甸的负重。时光游走、岁月流逝,曾“隔着窗儿,看小鸟在天空飞,却怎么也打不开那扇门”,是因为人有太多的渴望,今天不再来,今生不再来,谁能白头时再感慨年轻时没能实现的心愿空悲叹。并不是所有人都为欲望、野心、身份而活,也不是所有人为了财富、权力、地位、名声而活,其码我不是,如非要有所定义的话,我则归纳为理念、信仰而非欲望。人的幸福在于两大快乐:一是生命的快乐、另一是精神的快乐,正是有了生命,才有了为信仰而奋斗的源泉,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着精神的快乐。很欣赏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生存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物质满足的快乐与精神的快乐相比是浅显的,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才彰显品位和价值,人才有可能很优雅的读书品茶,品味人生。我不欣赏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的人,十丈红尘是一个很现实的大染缸,关健是如何定位自己合宜的位置,实现自我的价值。在实现过程中,更应注重过程本身,而非结果,因这一过程如试金石,考验人的耐力、原则,做人的尊严、底线,考验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如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美好、高贵,结果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之所以怀念过去一些美好的东西,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和不可重来。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在找回失去东西的时候,即使是同一条河流,但此时非彼时,物是人非,欲说还休。

活在当下,定位自己在红尘万丈中最合宜的位置,把生命照看好,活出生命的精彩。焉能放下,就让那无法卸载的重量同在同行,把心安顿好,活出生命的真实。而这份精彩和真实的融合,才能活出生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