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作文吧初中作文初三作文内容页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1

“菊”的意象探寻

王韵涵同学: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陶渊明独爱菊。”陶明爱菊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而他对菊的爱也尽数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陶诗以秋菊作为意象,分为三种情形:

(一)以秋菊表现其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诗描绘了一幅山间隐士悠然采菊的闲适图景。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从诗作中卓然而出,体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寄托于咏菊之中,展现着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美好品质。

(二)以菊花品质自励。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四溢;后两句则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描述——坚贞秀美,霜中英杰。在高瑟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感,通过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作者高洁的珍贵品格。陶渊明愤世嫉俗,洁身自好,正与菊的卓然自立完美地重叠为一,菊便成了陶渊明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

(三)以秋菊寄托美好情感,表达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通过描写秋菊的美好样貌,表达了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以及对美好境界强烈向往。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并且能够赋予其人格意义。菊成为了天生傲骨的精神象征,它的高洁、飘逸、坚贞、淡泊,被人广为传颂。

陶渊明与菊,彼此相关,似乎成了同一名词。因为,陶渊明的人格正如菊花般飘逸坚贞,他的诗歌正如菊花般清淡自然,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亦如秋菊般傲然高洁。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2

“鸟”的意象探寻

吕诗琳同学:

据统计,在陶渊明126首传世诗作中共提到了“鸟”这一意象37次之多。鸟这一意象的形成,可以反映陶渊明对人生追求的变化。虽然陶渊明作为田园诗人,以淡泊名利、回归田园闻名,但他并不是一个没有理想和抱负的人。相反,陶渊明年轻时也想要一展宏图,直至老年,也一直想要用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都功业传世、为人清誉,这些一直激励着陶渊明也像他们一样建功立业。就如《读山海经》其十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其中“精卫”这一意象就是诗人抱负理想的化身。所以陶渊明使用“鸟”这一意象也可以说比喻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像鸟一样。

鸟除了暗喻陶渊明追求的远大志向,也能展示诗人归隐之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当陶渊明追求仕途却无法施展自己的宏图,他就选择了回归田园,用另一种方式施展抱负。“鸟”这一田园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自然就成为了诗人笔下的意象。鸟可以在天上自由地翱翔,可以随时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诗人眼里就成为了田园的寄托和自由的化身。《饮酒》其五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了诗人对回归田园生活的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喻之于鸟。这就是“鸟”这一意象的另一种理解。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3

“鸟”的意象探寻

郭博瑞同学:

飞鸟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是十分常见的意象,但其具体的内涵在陶渊明的不同人生阶段是有不同的寓意的。大致反映了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内心认知的一些变化。

1。少年时代——壮志酬筹,积极入仕

在陶渊明的早期作品中,作者经常借用飞鸟来表达自己志存高远的心态。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史其五》),此时陶渊明积极进取,有匡扶晋室的雄心壮志。

2。看破官场——心如死灰,重返田园

刘裕代晋,在陶渊明的眼中是不义的,对此他做出了“凤隐于林,幽人在丘”的回应,表达了自己不仕伪朝的爱国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抱着“济天下苍生”的美好愿景积极出仕,可冷酷,黑暗的现实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他,在陶渊明深知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后,发出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外出做官的悔意,剩下的更多的是“羁鸟恋旧林”的回归田园的愿望。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4

“鸟”的意象探寻

曹馨云同学:

陶渊明的诗中有很多处出现了鸟的意象,我将其内涵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飞鸟。其中典型的就是《读山海经》中的精卫,陶渊明对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中小小之鸟拥有填无限之海之志抱有赞美之情,“猛志逸思海,骞翮思远翥“也可以体现出他对于高飞之鸟的喜爱,这些飞鸟寄托了他年轻时试图成就一番作为的雄心,是他人生中永远的美梦,是他以后在黑暗中意识到,就算成为飞鸟翔万里也达不到的远方。但纵使是梦,这只飞鸟也永远住在陶渊明的心中刻印着他过去对于这世界的期望和对于自己的期许。

第二种是羁鸟。也代表了我们所熟知的陶渊明形象,在我们熟悉的《归园田居中》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语,这个“羁”强调的是自由和超脱,体现了陶渊明在入世之后久受烦扰,终于通过回到园田得到自由和安宁,从而产生了“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之语。这部分寄托了陶渊明天性之中对于室外平静而淡然生活的追求从而催发出了第三种鸟意向的存在。

第三种是归鸟。陶渊明曾特意写了一首《归鸟》其中多有“翼翼归鸟”之句,同一般而言的思归之诗中的归鸟意象不同,陶渊明的归鸟寄托着一种喜悦,他喜于自己从樊笼之中逃了出来,而归于自然。这源于他对“羁鸟”的追求,也源于他对于自己最初志向“飞鸟”的放弃。想成为一只归鸟,是曾经想成为一飞冲天的飞鸟的陶渊明所从未想过的,在面对了无数的黑暗之后,可以说曾经的那个想成为飞鸟的陶渊明已经死了,活着的只有这个想要回归田园的归鸟。

“鸟”意象中的这三个种类,我认为寄托了陶渊明三种情和三种渴望,千年后仍不褪色,让我们认识到这个有血有肉的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5

“酒”的意象探寻

朱文陶同学:

“有疑陶渊明诗,偏偏有酒”主持编撰中国现存最早诗文总集《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在其《陶渊明集序》中如是写道。此话不假,陶潜流传至今的一百余首诗歌中有四十多首提及了酒,可见其对于这一意象的念念难忘。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它是无数文人度过心酸悲苦之时的独酒一酌,同样也是春风得意之时的琼浆一盏,还是平淡生活中的温酒一杯,因此许多诗歌中都有它的身影。酒承载着李白的肆意潇洒“会须一饮三百杯”,蕴含着杜牧的愁绪难叹的“愁醉闲多少”。而对陶渊明来说,无论是饮酒二十首中的感慨深思,还是“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中的乡村生活,亦或“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中的孤苦悲叹,酒都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承载着他所想吐露的内心思绪。

众人爱酒之因不同。阮籍的嗜酒如命来自其对逃避现实的渴望,逃避司马氏的压力与迫害,因而他的酒是痛苦的;李白的酒是对才华的泼洒,是他对入仕的渴望可同时对才华的自恃,更是他最后的生命的肆意。而陶渊明的酒则更多的是对自然与自由的享受与喜爱之情,是对挣脱樊笼后获得逍遥的长歌。诗人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犹存入世的思想但性情淡薄的陶渊明无法避免政治斗争,在明知不可为之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放弃了逐渐腐朽的当局政治,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也多集结于关于政治的悲愤无力之情。因此陶渊明的酒与阮籍多少有相通之处,但他对当世的见怪不怪和从大自然中获得的宽慰,让他的酒更为醇厚而诗歌更多了一份安宁惬意之感。他不仅借酒对自然发表感慨,更通过酒将对自然的眷恋与体会应用到对人生的理解与对社会的态度中,自然所固有的质朴与纯正同社会所存在的世俗与肮脏是持久的矛盾。但诗人仍在田园中寻得了自己的“自然”。

酒在其中是让陶渊明逍遥与自然界之中与天空的云彩一起自由飘荡与风中的鸟儿一起自由翱翔的中间物,是酒让诗人更好地感受自然、与自然接触。寻觅自己内心所向往的安稳与纯真。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6

“鸟”的意象探寻

蒋函奇同学:

在陶渊明的诗中,鸟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很明显陶渊明是爱鸟的,他时常以鸟自比,而当他把鸟和他生活中的种种感慨和志向结合起来,鸟便又有了另一种象征和更高一层的意味。而陶渊明诗中的鸟可以主要被分成四类:羁鸟、归鸟、孤鸟和高鸟。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便是他最为知名的以归鸟自比的诗句。诗中的他就像是一只不小心撞入猎人牢笼的飞鸟,人们常说,习惯了自由的鸟是管不住的,果然,官场无法压抑住陶渊明对自由和田园生活的向往,他误入尘网三十年,恋极了旧林,思极了故渊,终于,他振臂一挥,回到了他所日思夜想的田间生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在他梦寐以求的山野田园里并没有感到厌倦,而是很快的适应了这种生活,也适应了贫困。他是失群鸟,是羁鸟,唯独不是在官场中供人取乐的观赏鸟。令我们大为感叹的是,他的妻子也和他有志同道合的想法,陶渊明爱喝酒,她便在种的粮食中加上用来酿酒的庄稼,她从不抱怨陶渊明隐居山野,而是也乐在其中与陶渊明一起享受山野田园。

在陶渊明是世界中,鸟是很合群的一种动物,而他将自己比作鸟,我料想他写诗的时候一定是在想着那山中的麻雀与翱翔在天际的大雁,这些都是很普通的鸟类,而陶渊明独独就爱他们的普通,他向往像它们一样无忧无虑的在凡世遨游,而不是在奢华的金笼中被困。我想陶渊明的诗就是想向读者展示他的理想与志向。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7

“菊”的意象探寻

胡雨梵同学:

长安深秋的风已然凛冽刺骨,玉林芳草都在秋风中沉默着凋落。一袭素衣的元稹放慢脚步,踱步走近一大片燃烧着的金黄灿烂之中。

他信手拈起一片金光,原来那是一簇深秋时节粲然怒放着的野菊花,光辉夺目,在秋风中摇曳生姿,给小小的茅屋平添了几分雅致。看到此情此景,陶渊明笔下那座终年被菊花怀抱着的南山故居映入他的脑海。元稹不由得即兴赋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在自己的传世之作《爱莲说》中感叹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殊不知陶渊明以一己之力,让往后千年间中国的文化流脉,变成了浸润着菊花馨香的一江净水。他以自己的生活意趣为审美道标,在中国文学史上栽培下风色各异的三株“菊花”。

第一株菊花是一株遗世独立的秋菊,在最幽静的角落兀自开放。它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南山脚下的菊花,在“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中被诗人的素手调制成能解百忧的菊酒。它俊逸高洁但从不孤芳自赏,放浪形骸但未曾自甘堕落。它寄托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风雅意趣,点缀着隐者瑰丽脱俗的恬淡生活。

第二株菊花是一株傲雪欺霜的霜菊,在最凛冽的寒风中依旧怒放。它是“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中与青松并列齐排的菊花,被诗人深情款款赞誉为“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它挺立于深秋,纤尘分毫不染,根茎虽纤细,风霜愈打愈坚。它是不愿与世同流的雄风傲骨,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自我映射。

第三株菊花是一株随处可见的野菊,生长在最寻常的田间陌上,信手就可以摘得。它是“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中装点了秋色的菊花,在“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中汲霜饮露。它可能既无秋菊的仙姿佚貌,又无霜菊的雪胎梅骨,但它兴荣交替生生不息,宛如俗世尘沙尽数沉淀后酿成的一碗清酌。它于陶渊明,犹如林逋的“梅妻鹤子”,蕴藏了古来贤士对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8

“鸟”的意象探寻

刘思余同学:

“桑”这一意象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反复出现,蕴含了多个层次的深刻寓意。

首先,“桑”代表了诗人所眷恋的田园生活。《说文解字》中,“桑”的释义是“蚕所食叶木”。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蚕丝是纺织的原材料,而养蚕需要大量的桑叶,因而植桑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陶渊明的故乡柴桑县以桑为名,恰恰体现了桑在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陶渊明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中有这样的描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一句化用了汉乐府《鸡鸣》中的“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又特意用“桑树”代替了“高树”,仅一字之变,却表现出诗人对耕织生活的了解之具体、情感之亲密。“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杂诗其八》)将“田桑”连用,可以看出诗人已经决意把辞去官职,躬耕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无独有偶,诗人理想中的社会同样有桑树的出现:“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归园田居其六》)

其次,桑树长成需要数十年,历来被文人雅士当做时间流逝的象征。东晋葛洪所作的《神仙传》写道:“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借桑树描写几千年来的世事变迁。《滕王阁序》中的“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一句,同样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遗憾和怀念。陶渊明写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归园田居其二》)“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归园田居其四》)通过描写桑树由繁盛转为枯朽的过程,抒发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切感慨,与《诗经卫风氓》中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有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桑”也可以比喻王朝的命运。宋武帝刘裕灭晋而自立之后,陶渊明写下了《拟古其九》:“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宋代汤汉《陶诗注》评价道:“业已成树,而时代迁革,不复可骋,然生斯时矣,奚所归悔耶?”诗人用桑来比喻东晋王朝,批评当时的统治者晋恭帝过度依靠刘裕,犹如“种桑长江边”,终将遭遇“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的不幸结局,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多变、人心不古的感慨。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9

“酒”的意象探寻

羊思亦同学:

在我们的印象之中,陶渊明是一名快意洒脱的饮者。《宋书》中的“性嗜酒”是陶渊明对酒喜爱之情的高度概括,邻里乡党的酒宴他从不缺席,官场人想要结识他便在路上置酒,即使不会弹琴但只要喝酒他就会抚弄琴弦以寄意抒怀,甚至为了种秫酿酒不惜与妻子争执……然而,在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阶段,他的心态是不断变化的,而他对酒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在陶渊明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对其诗中酒的意象的分析,便可以看出此时他的人生境遇是如何。

在陶渊明一些的作品中,酒为他带来的都是愉悦之情。他的酒,就如自然界中的山川河流,朝霞夕阳,有一种天然流露出的怡然自得,恬淡静穆,宁静超脱之美。既有“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的自在无忧,也有“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的超然出世,还有“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卓尔不群,更有“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的逍遥欢畅。这一类写美酒之诗,通常都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紧紧联系,表达了他对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朴素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

在时局最为动荡之时,陶渊明自愿投身于官场之中去做官,几番在政坛之中尝试无果,最终才坚定了归隐的信念。这一时期,陶渊明内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奠定了其诗歌中酒的另一层意象,即通过饮酒,以醉人的语态批判颠倒黑白的社会,揭露庸俗污浊的世俗,反映仕途的黑暗险恶,聊表自己官场不顺的愤愤之情。他在诗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很明显不是醉酒之人所能说出来的话,而是假借醉酒之意,抒发自己内心的怅然若失。从志在四海,到逃避官场,退隐归田,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生活道路。这条道路就其本质来说,是一条消极反抗的道路。事实上,少年的豪壮使他追忆,家境的穷困使他烦恼,衰病的来临使他苦闷,政治的黑暗又使他悲叹,他虽然也想“无复独多虑”,“聊乘化以归尽”,但“履运增慨然”,消极归隐并不能解决他思想中的矛盾。面对残酷的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就只能用酒来逃避和麻醉了,于是饮酒就成了他勉强采取的一种消极逃避的手段。

陶渊明诗歌中的意象 篇10

“酒”的意象探寻

郭博瑞同学:

酒,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饮品,受到了历史上无数不同性格的诗人的追捧,李白喝的是“自由之酒”,杜甫喝的是“哀时之酒”,而陶渊明喝的酒似乎兼而有之,据统计,陶渊明的所有诗中,有酒或与酒有关的诗占到了全部的三分之一,南朝梁朝的“昭明太子”更是称赞其“有疑陶渊明之诗,偏偏有酒”。我认为,陶渊明对“酒”的理解,也是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1。借酒抒情,表达自由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饮酒其九》)中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向往田园生活,不愿外出做官的坚定决心,酒可以使人放松,可以让人放下心灵的负担,如果说纯粹的自由世间没有,那这暂时的自由便是人们心灵的天堂。

2。以酒会友

陶渊明喝酒不分对象,只要有好酒,都会慨然赴宴。如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写的就是诗人与农民友人喝酒的场景。金庸先生曾说“古今幽情一杯茶”,那对于陶渊明来讲,恐怕就是几壶酒了。

3。借酒消愁,逃避官场

陶渊明生在乱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却又无力去改变,只有喝酒才能让自己暂时跳出这纷扰的世俗,带来精神上的快慰。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中,表达社会黑暗的占有三分之二,可见其内心的痛苦已经到了极点,只有借酒消愁才能忘记这一切。